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老子十句,明白做人

1、執古之道, 以禦今之有。

【翻譯】遵循于自古以來就有的大道, 來駕馭當今現實世界中的具體實際。

【感悟】老子告訴了人們一個道理, 就是將學習到的前人的東西應用到現實生活中去, 這樣才能起到很好的效果。

2、我有三寶, 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儉、三曰不敢為天下先。 慈故能勇。 儉故能廣, 不敢為天下先, 故能成其長。

【翻譯】我有三件寶貝, 持有它們並珍藏著它們:一是仁慈, 二是儉樸, 三是不敢走在天下人的前面。 心懷仁慈, 所以能勇於獻身;奉行儉約, 所以能夠周濟民眾;不敢走在天下人的前面, 所以能夠成為天下的首領。

【感悟】“慈故能勇”是從本質上說的, 故與表面的現象相反。 我們平常說的“大仁有大勇”, 就是這個道理。 儉用心神、精氣, 才能保持心神、精氣的充沛旺盛;儉用財富, 才能投資更多更大的企業。 要順著事物的自然發展去做, 而不是去拉著事物, 強迫它做不自然發展。

3、功成名遂身退, 天之道。

【翻譯】功成名就的時候能夠急流勇退, 這才是天道。

【感悟】人要符合天的道, 做事達成目的, 功業已經到達巔峰時, 就引身後退, 懂得急流勇退, 這是符合“天道”的。

4、知人者智。 自知者明。

【翻譯】能瞭解別人的人只能叫做聰明, 能認識自己的人才能叫做高明。

【感悟】能瞭解別人, 懂得怎樣去應對他, 這只是小聰明;瞭解自己, 知道自己的長處與短處,

才是真正的大智慧。 在這個概念中, “明”顯然是高於“智”的。 “明智”一詞也由此而誕生。

瞭解別人的人是聰明的, 瞭解自己的人才是高明的。 人貴有自知之明, 這是我們常掛在嘴邊上的話, 出處原來在這裡。 有自知之明的人才能夠不斷地發現自己的錯誤, 才能夠不因一點小的成就而沾沾自喜, 也只有這樣才能夠不斷地完善自己。

5、大成若缺, 其用不弊。 大盈若沖, 其用不窮。

【翻譯】最完美的事物, 看起來好像有所欠缺的樣子, 但是卻能夠永不敗壞。 最充盈的東西, 看起來卻好像虛無的樣子, 然而用之無窮。

【感悟】“大成若缺, 其用不弊”, 對大成的理解有兩種:一是獲得了極大成就或成功;一是最圓滿的東西。

老子認為, 再圓滿的東西看起來也會有所欠缺。

同樣, 獲得了極大成就的人也要表現得有所欠缺。 保持自身的不完滿, 這是一個人自身發展的需要, 因為這樣才能保證自己還會有所進步。

“大盈若沖, 其用不窮”, 其中盈是充盈、豐滿之意。 這兩句話的道理是相同的, 都是在論述物極必反的道理。 老子是要告訴人們, 凡事要把握一個度, 只有保持“大成若缺”、“大盈若沖”的狀態, 才能夠保證事物的持續發展和進步。

6、天道無親, 常與善人。

【翻譯】上天是不分親疏的, 但總是伴隨著有德的善良之人。

【感悟】“天道無親, 常與善人”表面意思就是說天道對於眾生一視同仁, 無偏無私, 無厚亦無薄, 但上天又常常無意識地暗中幫助善良的人們。

在這裡, 老子所謂的“善”, 不是盲目地做善事或者自以為是的善行,

而是要行符合大“道”的“善”。 善良的人因為其自身的思想和言行均是符合“道”的, 並且能夠堅守著自己心中的“道”, 那麼自然就會被大道所青睞。 所以, 做人做事應順應天道, 多行善事, 多結善緣, 做個善良的人。 做事才會猶如神助, 順風順水。

7、知止可以不殆。

【翻譯】懂得適可而止就不會遇到危險。

【感悟】“知止”就是知道停止。 《道德經》多次提及, “不知足”和“欲得”是帶來災禍的根源, 而“知止”則可以避免災禍。

老子認為, 一個人若是太過在乎某一事物而緊緊抓住不放, 那麼就必定會受到損害。 因此, “知止可以不殆”是在告訴人們, 凡事適可而止。 這個道理應用于為人處世上, 就是要懂得適時放手, 這樣, 才能夠使自己回復平和。

8、無為而無不為。

【翻譯】順應自然規律不妄為就沒有什麼事情是辦不成的。

【感悟】老子的“無為”並不是消極地無所作為, 不是叫人們躺在沙發上什麼都不幹。 或者把兩手插在褲袋裡四處閒蕩, “無為”不是主張“不為”。 恰恰相反, 它反對的只是違反自然規律的妄為, 要求不以個人主觀的欲望來破壞自然的發展, 所以人們常把“自然”和“無為”連用, 合稱“自然無為”。

只有無為才有自然, 同時無為本身也就是自然, 因而, 無為既是手段又是目的, 既是一種生活態度又是一種人生境界。

此外, 還強調入不應妄為、不應亂為, 不違背事物存在和發展變化的規律, 要充分認識事物的發展規律, 然後根據自然規律去工作, 而不要勉強去幹那些違背於規律的事。 不能隨心所欲地為所欲為,也不能脫離實際,勉強胡亂地去做,而要順其自然,遵循自然規律和社會規律辦事。

通過“無為”來實現“無不為”。用取消人的主觀努力的辦法來實現人的主觀目的,這聽起來荒唐極了!但正是在這看似荒唐的言辭後面,包含著豐富而又深刻的智慧。

自然中一切事物的生長都是無目的無意識的,但結果又合乎某種目的;大自然並不有意識去追求什麼,但卻無形中達到了一切。水流花開,鷹飛魚躍,這一切都是無意識的,然而又妙不可言;它們不想實現什麼,但又樣樣都實現了。

9、輕諾必寡信,多易必多難。

【翻譯】那些輕易發出的諾言,必定很少有能夠兌現的;把事情看得太容易,做起來往往會遭受很多的困難。

【感悟】“輕諾必寡信”的道理就是,不論你做什麼事情,都不要輕易許諾,一旦許諾了就要認真去做,千萬不能失信於人。

老子的這句話在這裡可以從兩面來解讀:一是一個人輕易承諾,那麼也許他是一種缺少誠心的承諾,這種承諾的本身也就是缺少信用的。二是一個人輕易承諾,別人看到他不能實現承諾,那麼也會對他失去信任了。

老子的大智大慧,對於人性有深刻的洞察,所以他一針見血地指出,輕易許諾的人必定信用不足。這句話一方面告誡我們不要聽信花言巧語,而更重要的,是讓我們守信用,重諾言,不做言而無信的輕薄之徒。

10、不失其所者久。

【翻譯】不喪失其立身之本者,才可平安長久。

【感悟】“所”,意思是處所或地方,這裡引申為根基或根本的意思。老子這裡所說的“所”指的應是人生的根基。有了人生的根基就會有人生的目的,有了人生的目的就會堅定不移地走自己的路,因此能夠在人生的路上走得長久。

老子提出的“所”,指的是人的歸宿,不單單是字面上住所的意思,還包括了心靈和精神的歸屬,可以看作是一個人的根基和所要堅守的信念。

老子這句話是在提醒世人,身處於社會之中,面對著形形色色的誘惑,能夠堅守住自己的本分,不因外部因素的吸引和干擾而拋棄根本,不忘初心,才能夠平安長久。

不能隨心所欲地為所欲為,也不能脫離實際,勉強胡亂地去做,而要順其自然,遵循自然規律和社會規律辦事。

通過“無為”來實現“無不為”。用取消人的主觀努力的辦法來實現人的主觀目的,這聽起來荒唐極了!但正是在這看似荒唐的言辭後面,包含著豐富而又深刻的智慧。

自然中一切事物的生長都是無目的無意識的,但結果又合乎某種目的;大自然並不有意識去追求什麼,但卻無形中達到了一切。水流花開,鷹飛魚躍,這一切都是無意識的,然而又妙不可言;它們不想實現什麼,但又樣樣都實現了。

9、輕諾必寡信,多易必多難。

【翻譯】那些輕易發出的諾言,必定很少有能夠兌現的;把事情看得太容易,做起來往往會遭受很多的困難。

【感悟】“輕諾必寡信”的道理就是,不論你做什麼事情,都不要輕易許諾,一旦許諾了就要認真去做,千萬不能失信於人。

老子的這句話在這裡可以從兩面來解讀:一是一個人輕易承諾,那麼也許他是一種缺少誠心的承諾,這種承諾的本身也就是缺少信用的。二是一個人輕易承諾,別人看到他不能實現承諾,那麼也會對他失去信任了。

老子的大智大慧,對於人性有深刻的洞察,所以他一針見血地指出,輕易許諾的人必定信用不足。這句話一方面告誡我們不要聽信花言巧語,而更重要的,是讓我們守信用,重諾言,不做言而無信的輕薄之徒。

10、不失其所者久。

【翻譯】不喪失其立身之本者,才可平安長久。

【感悟】“所”,意思是處所或地方,這裡引申為根基或根本的意思。老子這裡所說的“所”指的應是人生的根基。有了人生的根基就會有人生的目的,有了人生的目的就會堅定不移地走自己的路,因此能夠在人生的路上走得長久。

老子提出的“所”,指的是人的歸宿,不單單是字面上住所的意思,還包括了心靈和精神的歸屬,可以看作是一個人的根基和所要堅守的信念。

老子這句話是在提醒世人,身處於社會之中,面對著形形色色的誘惑,能夠堅守住自己的本分,不因外部因素的吸引和干擾而拋棄根本,不忘初心,才能夠平安長久。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