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健康>正文

重要|中國胸痛中心(標準版)再認證標準正式發佈

來源|中國胸痛中心認證工作委員會

中國胸痛中心(標準版)再認證標準

(中國胸痛中心認證工作委員會 2018年1月)

持續改進是胸痛中心規範運行的精髓。

在通過初次認證後, 胸痛中心應繼續按照認證標準, 保持高效的流程運作, 執行精確的資料管理, 進一步提高胸痛相關疾病的救治效率和水準。 為了對已通過認證的單位進行持續的後續監督和管理, 中國胸痛中心認證工作委員會設置了再次認證機制。 根據中國胸痛中心認證標準的設置要求, 首次通過認證的有效期為三年, 三年後應當組織再認證。 申請再認證的胸痛中心應在最後有效期達到前4個月線上提交再認證申請, 再認證通過者繼續使用認證標誌, 再認證的有效期延長為5年, 以後每5年進行一次再認證, 未通過者將收回認證標誌。

一、資料庫的評估與核查(20分)

一、質控平臺線上審查初篩條款(以下三項為必須全部滿足的條件,

不滿足者將無法啟動再認證程式)

1. 急性胸痛病例上報完整性:堅持中國胸痛中心認證雲平臺資料庫的填報, 能提供近3年的資料和趨勢供再認證時評估, 若不能提供有效期內的連續資料或存在資料造假行為, 則不能通過再認證;若具備以下條件之一者視為資料庫的病例上報完整性不合格, 可根據缺陷性質由辦公室聯席會議決定進行資料庫的飛行檢查或微服私訪:①資料庫圓形圖構成明顯不符合急性胸痛的分佈規律;②急性胸痛總病例數與醫院規模明顯不相稱;③病例數的月分佈趨勢存在明顯的不正常波動或缺失;(線上審查)(10分)

2. STEMI病例的時間節點填報完整性:在資料庫後臺隨機抽取10份/年(涵蓋有效期內的每一年度)行急診PCI的STEMI患者,

關鍵時間節點的缺失(未填報或者填報錯誤)率應£10%, 其中院內時間節點記錄的有效率應達到100%, 不允許有缺失或錯誤。 達不到以上要求者的病例判斷為不合格病例, 若不合格病例³抽查病例數的10%, 則判斷為STEMI病例的完整性不合格。 (線上審查)(5分)

3.資料庫填報時效性:所有收住院的ACS患者、主動脈夾層患者、肺動脈栓塞患者應及時填報、審核及存檔。 在資料庫後臺隨機抽取10份住院病例(涵蓋有效期內的每一年度), 資料填報及最後一次修訂不得超出患者出院後30天, 若有3份以上的病例超時, 則判為不合格;(線上審查)(5分)

二、資料庫的現場核查或飛行檢查(完整性、真實性及溯源性)

選擇資料庫線上審查存疑的醫院進行飛行檢查, 其中急性胸痛構成比不合理、填報資料量與醫院規模不相稱的醫院必須進行資料庫的飛行檢查, 飛行檢查時實行扣分制。

1.從醫院急診科就診的患者中按照年度隨機抽取某時段的連續急性胸痛患者至少10份/年, 計算雲平臺資料庫的漏報率:所有進入醫院的急性胸痛(明確的創傷性胸痛除外)患者的登記比例應不低於75%, 每低於10%扣除2分;ACS患者為100%, 每低於10%扣除5分。 此項總扣分不超過10分;(飛行檢查)

2.隨機抽檢10份STEMI病例(涵蓋有效期的每一年度)進行資料庫真實性和溯源性核查, 所有關鍵時間節點和檢查結果的應可以溯源;在雲平臺填報的關鍵時間節點與原始資料不相符的病例界定為不合格病例(參與統計的任何一項時間節點不一致),

每一不合格病例扣除2分, 此項總扣分不超過10分, 存在明顯造假行為者此項不得分;(飛行檢查)

二、胸痛中心的常態化運行與管理(30分)

1、胸痛中心委員會人員發生變更時, 應及時更新, 並堅持定期召開聯合例會, 對胸痛中心的持續運行進行監督和管理;(資料)(1分)

2、落實了每季度一次的品質分析會和典型病例討論會制度;在有效期內每漏開1次品質分析會和典型病例討論會扣除5分, 漏開3次以上者此項不得分;(線上審查, 2017年之前的另外提交會議相關資料)(15分)

3、胸痛中心的標識和指引應保持清晰和醒目, 並根據醫院環境的變化進行調整, 若有分院或新院區成立時, 分院和新院區也應按照胸痛中心標準的要求進行標識指引和功能區域的合理設置;(2分,進入飛行檢查或微服私訪時不合格者實行扣分制)

4、對日常工作流程進行了持續改進,當指南發生了變更、人員發生變動、醫院條件發生變化時,對關鍵救治流程進行了修訂,並能提供改進前後的對比流程圖;(資料)(2分)

5、堅持落實醫院的時鐘統一制度,能夠提交時鐘統一的客觀記錄;(2分,進入微服私訪環節時不合格者扣分)

6、堅持了胸痛中心的年度培訓制度,定期對核心科室工作人員、醫療輔助人員以及全院人員尤其是新入職人員進行相關培訓;(資料)(1分)

7、每年堅持對具有轉診關係的基層醫院進行培訓(資料)(1分)

8、胸痛中心積極承擔了公眾健康教育義務,通過各種方式例如網路、電視、電臺、自媒體、平面廣告等堅持宣教工作的長期開展;(資料)(1分)

9、與120、基層醫院建立了常態化的資訊共用平臺和電話聯絡機制,以及時討論急性胸痛患者的診療相關的問題。提交至少10個以上的實際討論病例的微信截圖。(資料)(2分)

10、在通過初次認證後,繼續加強區域協同救治體系的建設,網路醫院的數量有所增加,區域影響力及輻射力進一步加強;(資料)(1分)

11、積極參與了本地區衛計委(局)牽頭組織的胸痛中心聯盟的建設和推廣工作,帶動周邊網路醫院積極申報基層胸痛中心;(資料)(1分)

12、每年參加《中國胸痛中心質控大會》並向中國胸痛中心總部提交年度運行報告(資料+會議註冊記錄)(1分)

三、持續改進效果(50分)

胸痛中心在提交再認證申請前應進行雲平臺資料庫(http://data.chinacpc.org)的自我檢查及評估,當雲平臺資料庫顯示的資料趨勢達到以下要求時方可正式提交認證申請,認證辦公室審查以下各項指標,其中1~8條為必須滿足的條件(該8項指標均為首次認證標準中明確要求滿足的,若當時不能滿足,應制定相應的改進措施確保在通過認證後的6~12個月內達到要求),任意一項達不到者不能通過再認證,9~13項參與計分但不作為否決條件。

1、所有胸痛患者首次醫療接觸至完成首份心電圖時間(FMC-to-EKG),要求月平均小於10分鐘,達成率75%以上,並呈持續改進趨勢或在平均時間接近5分鐘後呈現穩定趨勢;(4分)

2、經救護車(包括呼叫本地120入院及由非PCI醫院轉診患者)入院的STEMI患者,從急救現場或救護車遠端傳輸心電圖至胸痛中心(即時傳輸或微信等形式傳輸,但必須在雲平臺有客觀記錄)的比例不低於30%且在過去3年內呈現增加趨勢;(4分)

3、對於STEMI患者,首份心電圖至心電圖確診的時間月平均小於10分鐘;(4分)

4、堅持使用床旁快速檢測肌鈣蛋白,從抽血到獲取報告時間符合實際且平均時間不超過20分鐘;(4分)

5、對於接受PPCI治療的STEMI患者,月平均門-球時間不超過90分鐘、達成率不低於75%且呈現逐漸縮短的趨勢,當月平均在60分鐘以內時應呈現穩態趨勢;(10分)

6、導管室啟動時間小於30分鐘,且呈現縮短或穩定的趨勢;(4分)

7、經救護車入院(包括呼叫本地120入院及由非PCI醫院轉診患者)且接受PPCI治療的STEMI患者,繞行急診和CCU直達導管室的比例不低於30%,且呈現增高趨勢;(6分)

8、自行來院且接受PPCI治療的STEMI患者,繞行CCU直接送入導管室的比例不低於50%,且呈現增高趨勢;(4分)

9、對於轉運STEMI急診PCI患者,在轉出醫院的door-in and door-out(入門到出門)的時間已縮短;(2分)

10、所有STEMI患者的死亡率和所有急診PCI患者的死亡率呈現逐漸降低趨勢或絕對值分別低於3%及2%;(2分)

11、所有極高危NSTEMI/UA患者,2小時內實施緊急PCI的比例在增加;(2分)

12、ACS患者從確診至開始雙重抗血小板治療時間在逐步縮短;(2分)

13、所有STEMI患者出院帶藥(DAPT,ACEI/ARB,他汀,β阻滯劑)符合指南推薦的比例在逐步增高;(2分)

~~END~~

越縣域,越懂縣域!

分院和新院區也應按照胸痛中心標準的要求進行標識指引和功能區域的合理設置;(2分,進入飛行檢查或微服私訪時不合格者實行扣分制)

4、對日常工作流程進行了持續改進,當指南發生了變更、人員發生變動、醫院條件發生變化時,對關鍵救治流程進行了修訂,並能提供改進前後的對比流程圖;(資料)(2分)

5、堅持落實醫院的時鐘統一制度,能夠提交時鐘統一的客觀記錄;(2分,進入微服私訪環節時不合格者扣分)

6、堅持了胸痛中心的年度培訓制度,定期對核心科室工作人員、醫療輔助人員以及全院人員尤其是新入職人員進行相關培訓;(資料)(1分)

7、每年堅持對具有轉診關係的基層醫院進行培訓(資料)(1分)

8、胸痛中心積極承擔了公眾健康教育義務,通過各種方式例如網路、電視、電臺、自媒體、平面廣告等堅持宣教工作的長期開展;(資料)(1分)

9、與120、基層醫院建立了常態化的資訊共用平臺和電話聯絡機制,以及時討論急性胸痛患者的診療相關的問題。提交至少10個以上的實際討論病例的微信截圖。(資料)(2分)

10、在通過初次認證後,繼續加強區域協同救治體系的建設,網路醫院的數量有所增加,區域影響力及輻射力進一步加強;(資料)(1分)

11、積極參與了本地區衛計委(局)牽頭組織的胸痛中心聯盟的建設和推廣工作,帶動周邊網路醫院積極申報基層胸痛中心;(資料)(1分)

12、每年參加《中國胸痛中心質控大會》並向中國胸痛中心總部提交年度運行報告(資料+會議註冊記錄)(1分)

三、持續改進效果(50分)

胸痛中心在提交再認證申請前應進行雲平臺資料庫(http://data.chinacpc.org)的自我檢查及評估,當雲平臺資料庫顯示的資料趨勢達到以下要求時方可正式提交認證申請,認證辦公室審查以下各項指標,其中1~8條為必須滿足的條件(該8項指標均為首次認證標準中明確要求滿足的,若當時不能滿足,應制定相應的改進措施確保在通過認證後的6~12個月內達到要求),任意一項達不到者不能通過再認證,9~13項參與計分但不作為否決條件。

1、所有胸痛患者首次醫療接觸至完成首份心電圖時間(FMC-to-EKG),要求月平均小於10分鐘,達成率75%以上,並呈持續改進趨勢或在平均時間接近5分鐘後呈現穩定趨勢;(4分)

2、經救護車(包括呼叫本地120入院及由非PCI醫院轉診患者)入院的STEMI患者,從急救現場或救護車遠端傳輸心電圖至胸痛中心(即時傳輸或微信等形式傳輸,但必須在雲平臺有客觀記錄)的比例不低於30%且在過去3年內呈現增加趨勢;(4分)

3、對於STEMI患者,首份心電圖至心電圖確診的時間月平均小於10分鐘;(4分)

4、堅持使用床旁快速檢測肌鈣蛋白,從抽血到獲取報告時間符合實際且平均時間不超過20分鐘;(4分)

5、對於接受PPCI治療的STEMI患者,月平均門-球時間不超過90分鐘、達成率不低於75%且呈現逐漸縮短的趨勢,當月平均在60分鐘以內時應呈現穩態趨勢;(10分)

6、導管室啟動時間小於30分鐘,且呈現縮短或穩定的趨勢;(4分)

7、經救護車入院(包括呼叫本地120入院及由非PCI醫院轉診患者)且接受PPCI治療的STEMI患者,繞行急診和CCU直達導管室的比例不低於30%,且呈現增高趨勢;(6分)

8、自行來院且接受PPCI治療的STEMI患者,繞行CCU直接送入導管室的比例不低於50%,且呈現增高趨勢;(4分)

9、對於轉運STEMI急診PCI患者,在轉出醫院的door-in and door-out(入門到出門)的時間已縮短;(2分)

10、所有STEMI患者的死亡率和所有急診PCI患者的死亡率呈現逐漸降低趨勢或絕對值分別低於3%及2%;(2分)

11、所有極高危NSTEMI/UA患者,2小時內實施緊急PCI的比例在增加;(2分)

12、ACS患者從確診至開始雙重抗血小板治療時間在逐步縮短;(2分)

13、所有STEMI患者出院帶藥(DAPT,ACEI/ARB,他汀,β阻滯劑)符合指南推薦的比例在逐步增高;(2分)

~~END~~

越縣域,越懂縣域!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