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健康>正文

48歲男子患上早期肝癌,卻被告知不能手術?醫生選擇這樣做!

湖南攸縣的徐先生, 48歲, 因出現全身皮膚、鞏膜黃染1周到醫院就診, 檢查發現AFP顯著升高, 增強CT發現右肝僅2.3cm大小腫塊。

有肝癌特徵影像學表現, 臨床診斷肝癌。 早期肝癌本該首選手術, 但徐先生卻被告知沒有了手術機會。 抱著忐忑之心, 近日, 徐先生到湖南省第二人民醫院腫瘤科就診。

腫瘤科唐三元教授接診了徐先生, 並做出了詳細解釋。 外科手術治療一直是肝癌患者重要的手段, 可以顯著延長總生存期。

但據統計, 肝癌患者就診時能獲得手術切除機會的只占20%-30%, 其中, 乙型肝炎並肝硬化是導致不能手術的一個很重要原因。

(網路圖片僅供參考)

特別是在我國, 病毒性肝炎、肝硬化是肝癌發生的首要高危因素, 乙肝病毒攜帶者肝癌發病率明顯高於正常人群, 有文獻報導, 由乙肝病毒感染引起的肝細胞性肝癌約占80%, 由此可知, 病毒性肝炎與肝癌的發生極為密切。

而徐先生正是合併了長期慢性乙型肝炎、肝硬化病史, 且肝功能不全。

唐三元教授說, 雖然許多人已經意識到了病毒性肝炎和肝癌發生的聯繫, 但是臨床中我們還是可以發現有部分患者未能引起重視。

首先是乙肝病毒感染患者的治療, 評估患者是否需要抗病毒治療, 主要是從乙肝病毒DNA水準、ALT指標水準和肝臟疾病的嚴重程度來評估。

(網路圖片僅供參考)

對於出現惡性、嘔吐、乏力及黃疸等相關臨床症狀或者肝功能指標異常者, 其往往會主動就醫, 並積極接受檢查及治療。

但是, 那些沒有臨床症狀、肝功能指標檢查正常的HBV感染患者, 會因為自覺身體好, 而不積極就醫, 但是事實應該怎樣呢?

中國2015年版《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中已經明確提到, 對於HBV-DNA陽性患者:

1、ALT 持續正常(每3 個月檢查一次), 年齡>30 歲, 伴有肝硬化或肝癌家族史, 建議行肝組織活檢或無創性檢查, 若明顯肝臟炎症或纖維化則給予抗病毒治療。

2、存在肝硬化的客觀依據時, 無論ALT 和HBeAg 情況, 均建議積極抗病毒治療。

所以, 對於自身沒有症狀且肝功能指標正常患者, 抗病毒治療同樣不能忽視, 應該積極配合醫生完善檢查, 明確有無抗病毒治療指征, 以免延誤治療。

(網路圖片僅供參考)

另外需要提出的一個問題是, 乙肝患者抗病毒治療的依從性。

抗病毒治療是一個長期過程,

對於肝硬化、肝癌的患者甚至需要終身服藥, 但臨床醫生常常會遇到許多擅自停藥的患者。 突然停用抗病毒藥物可以導致乙型肝炎再活動, 嚴重時可能出現肝功能衰竭。

徐先生患有慢性乙型肝炎病史10餘年, 肝硬化5年, 曾按醫囑口服抗病毒治療2年, 但2017年初擅自停用抗病毒藥物, 半年後檢測HBV-DNA>3×10^5 IU/ml, 膽紅素、轉氨酶顯著升高, 提示活動性肝炎。

此時他的肝功能已經是Child-Pugh C級, 有脾功能亢進, 繼發嚴重的白細胞、血小板減少, 凝血功能障礙。

所以, 就診時即使診斷為早期肝癌, 也因合併各種併發症而沒有手術機會, 同時也存在其他局部治療手段(TACE、放療等)的禁忌症, 極大地耽誤了腫瘤的治療。 因此建議乙肝患者, 一定要聽從醫囑,堅持服藥,定期複查。

唐三元教授介紹,雖然目前大部分肝癌患者確診時已經失去手術機會,但隨即醫療技術的發展,其他有效的局部治療手段仍有很多,特別是立體定向放射治療,近年來在肝癌治療中的地位越來越重要。

立體定向放療是一種精確放療,採用大劑量低分割放療模式,在提高腫瘤照射劑量,減少正常組織受量,從而減少肝損傷,為患者可耐受,特別對於不能手術的早期肝癌患者,更不失為一種好的治療手段。

目前,徐先生經過再次抗病毒、護肝、脾栓塞治療脾功能亢進等治療,立體定向放射治療-γ刀(陀螺刀)治療,病情有所好轉。

一定要聽從醫囑,堅持服藥,定期複查。

唐三元教授介紹,雖然目前大部分肝癌患者確診時已經失去手術機會,但隨即醫療技術的發展,其他有效的局部治療手段仍有很多,特別是立體定向放射治療,近年來在肝癌治療中的地位越來越重要。

立體定向放療是一種精確放療,採用大劑量低分割放療模式,在提高腫瘤照射劑量,減少正常組織受量,從而減少肝損傷,為患者可耐受,特別對於不能手術的早期肝癌患者,更不失為一種好的治療手段。

目前,徐先生經過再次抗病毒、護肝、脾栓塞治療脾功能亢進等治療,立體定向放射治療-γ刀(陀螺刀)治療,病情有所好轉。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