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一個13歲女孩,為了逃避不願意做的事情,脫掉了她的上衣

“我知道自閉症的早期干預很重要, 但是我不知道怎麼做呀?”

這個問題, 困擾了很多新手家長。

今天, 就讓國際應用行為分析學會認證BCBA的Kever老師通過一個問題行為的個案給大家答疑解惑!

口述|劉子政(Kever)

國際應用行為分析學會認證BCBA

大米和小米(深圳)兒童教育發展中心

ABA教學督導

1.

一個13歲女孩

為了逃避不願意做的事情

脫掉她的上衣

我曾接觸過一個中度自閉症13歲的女孩, 雖然她從來沒有做過任何有關自閉症方面的干預訓練, 但是能力還算不錯。

不過她有一個很嚴重的問題行為:為了逃避不願意做的干預訓練, 她會用脫衣服的方式“威脅”老師, 讓老師放棄對她干預, 而不是用口頭/肢體語言, 告訴老師, 她現在不想做這個訓練。

特別是面對男老師, 這種情況更是明顯。

“不管是男性還是女性, 不要隨便在人前脫衣服”, 這樣的道理, 跟一個普通5歲孩子講一遍,

他可能就記住, 但是這個女孩13歲了還不懂, 為了逃避不願意做的事情, 選擇用脫衣服的方式, “威脅”他人不再強迫她做。

2.

4步糾正問題行為示範案例

其實要糾正這個問題行為, 過程很簡單——

▷ 瞭解問題行為出現的情況和頻率

首先, 要知道怎樣的情況下, 她會出現問題行為。 比如一個難度較高的干預訓練, 她做了多少個回合才會刺激到她做出脫衣服的行為。

▷ 設定目標

先告訴她, 完成多少個回合的干預訓練, 她就能得到獎勵。

PS:如果家長想要強化孩子的正向行為, 最好選擇獎賞或者鼓勵的方式進行

▷ 在干預過程中, 如果出現問題行為, 也要繼續干預

當她出現脫衣服的問題行為時, 忽略她的問題行為, 繼續做多一兩個回合的干預訓練,

然後輔助她用正確的表達方式, 讓她表達出“我想休息”。

然後穿上衣服, 就可以休息了。

這個過程中, 家長不用刻意回避, 讓她知道, 用這個方法來“威脅”是沒有用的, 溝通才是有用的。

▷ 再次強化, 教他怎麼表達, 分場合做事

休息時間到了之後, 再次告知她, 如果不願意做, 有點累, 可以溝通, 而不是用這樣的方式來逃避。

經過一個多月干預訓練, 這個女孩, 用脫衣服的方式回避問題的次數慢慢減少了。 同時學會了溝通, 如果不想做這個事情, 要用口頭/肢體語言表達出來。

雖然這個孩子進步不少, 但我還是覺得可惜。 如果她能更早地接受有效的干預, 這個問題行為其實完全可以避免。

3.

早期干預就像打地基,

地基越牢固,

孩子的潛力就越大

早期干預就像治療癌症。

一個癌症患者, 如果他能早發現早治療, 那麼化療對他的作用就越明顯, 對他的幫助就越大。 同理, 如果孩子在某一方面的能力弱于同齡孩子, 那麼早發現早干預, 就能讓孩子追趕上同齡孩子。

把孩子的能力用年齡段來劃分, 有兩個自閉症孩子, 一個是四歲, 另外一個是六歲, 假設他們的基礎能力都跟普通三歲小朋友是一樣的, 給他們設定目標, 達到普通六歲小朋友應有的能力, 假設他們進步的速度都是一樣的, 用三年時間就達到設定目標。

那麼三年後, 四歲的小朋友七歲了, 那他跟同齡普通小朋友的能力存在著一歲的差距, 而六歲小朋友已經九歲了, 但是他跟同齡普通小朋友的能力存在著三歲的差距,

那他在九歲的同齡孩子中, 就能明顯地看出他跟別人是不一樣的。

這是因為, 孩子的年齡越小, 那他需要學習的同齡孩子應有的能力, 就越簡單;孩子年齡越大, 他需要學習的同齡孩子應有的能力就越複雜, 難度是翻倍加大的。

而且, 年齡越小的孩子, 他適應教學方法的能力就越好, 干預起來也比較容易, 基礎就打得越好越牢固, 對他以後學習更複雜能力的幫助就越大。

早期干預科普小課堂

問題一

早期干預有通用的教學方案?

解密:沒有。

早期干預是很個人化的, 首先要由請專家觀察孩子, 評估孩子的能力, 只有經過評估, 才能知道孩子哪一方面的能力需要干預, 怎麼干預。 然後根據孩子能力和家庭需求,確定干預方案,而且在不同的階段,干預方案需要做不同的調整,所以,不是每個孩子都用同一套干預方案。

問題二

為什麼說6歲以前是孩子早期干預的黃金期?

解密:其實不限於自閉症孩子,還有發育遲緩、多動症、學習障礙、認知障礙甚至包括普通孩子,6歲以前,都是提高孩子各方面能力的黃金時期。

因為這個時期是在拓展他們的社交興趣、言語和認知等能力,給孩子打下一個很好的基礎,讓他們在未來有能力學習需要學習的東西。

問題三

做完早期干預,孩子就“好了”?

解密:這是一個錯誤的想法。

一部分孩子,在做完早期干預之後的那段時間,是有機會能夠跟上同齡普通孩子的能力,但是兩者的進步速度是不一樣的,如果不堅持干預,自閉症孩子很容易被同齡普通孩子甩遠的;還有一部分孩子,即使做完早期干預,他們也不能追趕上同齡普通孩子。

問題四

停止干預之後,孩子的能力會倒退?

解密:存在“能力倒退”這種說法。如果家長會覺得孩子能力倒退了,有三方面因素——

一是孩子的能力提升得太慢了,而家長卻用同齡普通孩子的能力看待自己的孩子。比如說,假設8歲普通孩子的能力,自閉症孩子要到10歲才能達到,可是家長卻拿10歲普通孩子的能力來看待自閉症孩子的能力。

二是,因為沒有堅持或者加強干預,自閉症孩子的能力暫停在某一個階段了,等過了幾年之後,家長再回頭看,會覺得孩子的能力倒退了。

三是,孩子之前學到的東西,因為不經常用,忘記了。這樣會讓家長產生一種錯覺,孩子能力倒退了,但是這種現象,不只是自閉症孩子,普通人當中也很常見。

然後根據孩子能力和家庭需求,確定干預方案,而且在不同的階段,干預方案需要做不同的調整,所以,不是每個孩子都用同一套干預方案。

問題二

為什麼說6歲以前是孩子早期干預的黃金期?

解密:其實不限於自閉症孩子,還有發育遲緩、多動症、學習障礙、認知障礙甚至包括普通孩子,6歲以前,都是提高孩子各方面能力的黃金時期。

因為這個時期是在拓展他們的社交興趣、言語和認知等能力,給孩子打下一個很好的基礎,讓他們在未來有能力學習需要學習的東西。

問題三

做完早期干預,孩子就“好了”?

解密:這是一個錯誤的想法。

一部分孩子,在做完早期干預之後的那段時間,是有機會能夠跟上同齡普通孩子的能力,但是兩者的進步速度是不一樣的,如果不堅持干預,自閉症孩子很容易被同齡普通孩子甩遠的;還有一部分孩子,即使做完早期干預,他們也不能追趕上同齡普通孩子。

問題四

停止干預之後,孩子的能力會倒退?

解密:存在“能力倒退”這種說法。如果家長會覺得孩子能力倒退了,有三方面因素——

一是孩子的能力提升得太慢了,而家長卻用同齡普通孩子的能力看待自己的孩子。比如說,假設8歲普通孩子的能力,自閉症孩子要到10歲才能達到,可是家長卻拿10歲普通孩子的能力來看待自閉症孩子的能力。

二是,因為沒有堅持或者加強干預,自閉症孩子的能力暫停在某一個階段了,等過了幾年之後,家長再回頭看,會覺得孩子的能力倒退了。

三是,孩子之前學到的東西,因為不經常用,忘記了。這樣會讓家長產生一種錯覺,孩子能力倒退了,但是這種現象,不只是自閉症孩子,普通人當中也很常見。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