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唯真才實學是舉

電影《無問西東》的熱映引發了人們的“民國大學熱”、“西南聯大熱”, 筆者舉幾個民國大學中真實的例子供大家思考和玩味。

梁漱溟先生早年報考北京大學, 結果名落孫山。 北京大學的校長蔡元培在學術雜誌上看到一篇關於印度佛教的文章, 拍案叫絕, 大為讚賞, 立即與其作者聯繫, 安排他到北京大學當老師, 教授印度哲學。 這篇文章的作者正是梁漱溟先生, 也就是說, 梁先生當北大的學生尚不夠資格, 卻能直接當北大的教師。

數學家熊慶來先生看到一篇數學論文, 歎為觀止, 覺得作者是個頂尖人才,

於是把文章推薦給清華大學的校長梅貽琦。 梅校長閱後, 直接說“我把他安排到清華當老師”。 熊先生說:“他只有二十歲, 而且只是個初中畢業生”。 梅貽琦說:“你不用管, 上面如有過問, 我來對付”。 這篇論文的作者就是華羅庚, 隨後, 華羅庚不僅破格被清華錄用, 而且後來繞過講師、副教授, 直升為教授。

陳寅恪先生博古通今、學貫中西, 掌握七八門語言, 遊學十幾個國家, 但他回國之前並未取得過一所國外大學的博士文憑。 而這卻並不妨礙年僅三十六歲的他被聘任為新成立的清華國學院四大國學導師之一。

這三個民國時期大學的例子充分說明——當時的大學校長看重的不是學歷, 看中的是一個人的真才實學。

現在的中學生都耳熟能詳“知識就是力量”、“科技是第一生產力”,

但近年來社會上流傳的“讀書無用論”或“知識無用論”卻有不小的市場。 可以肯定的說, 這些宣揚“知識無用”和“讀書無用”的人, 要麼就是自己愚蠢無知, 要麼就是別有用心。 而且隨著時代的發展和進步, 知識的價值會越發體現出來, 一個不讀書不學習的人以後會越發難以立足於這個社會。

但同時我們也要看到, 現實生活中也確實存在著學歷與能力脫節, 分數和才能相悖的情況。 究其原因, 筆者認為是教育主管部門在教育目標上的認知有偏差。 教育的目的應該是培養受教育者的真才實學, 而不僅僅是解題能力。 兩者當然是有聯繫的, 但同時也有一定的區別。 單單強調解題能力,

尤其是曾經一度消退的奧數熱捲土重來, 幾乎所有中小學生無不被裹挾其中, 作為一個半職業教育工作者, 筆者深感憂慮。 奧數的題目幾乎百分之百是不存在于現實生活中的, 純粹是一種抽象思維遊戲, 可能適合極少數天賦秉異的孩子, 但對絕大多數孩子來說, 無疑是浪費時間和精力。 真才實學的培育和創新思維的培養都需要立足于現實生活, 旨在通過新的方法、新的途徑更好的解決實際生活中的困難和問題, 而奧數與日常生活是完全脫節的, 簡單的說, 是學而無用的。

當然, 我們要知道學識的獲取和才能的提升也都建立在一定的解題能力之上, 尤其對理工科而言, 但這並不妨礙我們鮮明的提出——唯真才實學是舉!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