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社會>正文

病人欠費醫生扣錢,是對醫生的侮辱!

白大褂必須與商業交易“絕緣”, 才能保持醫學的純潔性。 如果“因病施治”變成“因錢施治”, 醫生怎能贏得病人的尊重和信任?

最近,

一則“病人欠費醫生扣款明細表”引發熱議。 據瞭解, 這是江蘇某醫院出臺的一項新規定, 要求病人欠費金額的70%由主管醫生負責, 每月從醫生績效工資中扣除500元, 直至扣完為止。 在輿論壓力下, 醫院很快糾正了這一做法。

病人欠費醫生扣錢, 既不合情, 也不合理。 因為醫生的職責是救死扶傷, 而不是討債追錢。 醫生治病, 本應心無掛礙, 全神貫注。 如果醫生一邊看病、一邊看錢, 只要一欠費, 立刻就翻臉, 很容易給人一種“認錢不認人”的印象。 長此以往, 醫生就會在道義上陷於被動, 既損害了自身形象, 也加劇了醫患矛盾, 有百害而無一利。

醫學是愛的產物, 是人性善良的表達。 醫學不是商業交易, 不能討價還價。 醫生之所以受人尊重,

就是因為永遠要把病人的利益放在第一位, 而不是優先考慮個人利益。 按照醫學倫理原則, 醫生的一切行為必須有利並無害于患者, 保障患者利益最大化。 而按照商業交易原則, 買賣雙方必須平等自願、互利共贏, 否則就無法達成交易。 因此, 讓醫生承擔病人欠費損失, 無異于把醫療行為與商業行為混為一談, 這是對生命的褻瀆, 也是對醫生的侮辱。

其實, 少數醫院讓醫生追繳欠費也是無奈之舉。 由於公立醫院補償機制不合理, 一些醫院被迫給科室下達經濟指標, 並層層傳導壓力, 使醫生成為創收的“主力軍”。 科室創收越多意味著獎金越高, 欠費越多意味著獎金“流失”越多。 於是, 很多醫生不得不算“經濟賬”, 甚至將醫學技術變成牟利工具。

例如, 有利可圖的病人儘量多收, 無利可圖的病人儘量少收;賺錢多的項目儘量多做, 賺錢少的項目儘量少做。 其結果是, 醫學倫理原則被商業交易原則侵蝕, 個別醫生淪為“會看病的商人”。

有人質疑, 如果醫生都不談錢, 病人欠費怎麼辦?這的確是一個現實問題。 畢竟, 公立醫院不是慈善機構, 不能賠本運行。 假如病人欠費太多, 肯定影響醫院生存發展。 但是, 即便如此, 也不能讓醫生去追債。

白大褂必須與商業交易“絕緣”, 才能保持醫學的純潔性。 如果“因病施治”變成“因錢施治”, 醫生怎能贏得病人的尊重和信任?對於醫生來說, 無論病人有錢無錢, 都應一視同仁, 全力救治。 事實上, 追繳病人欠費, 並不是醫生的義務,

而是醫院管理者的職責。 既然病人欠費成為一個老大難問題, 醫院就應設立專人處理此事。 如果屬於貧困病人, 確實無力支付醫藥費用, 醫院應本著人道主義精神, 允許其延期或分期繳納。 對於特殊貧困病人, 應協助其申請慈善公益基金。 如果屬於“三無”病人, 醫院可以向政府部門申請疾病應急救助基金, 核銷有關費用。 當然, 對於那些惡意欠費的病人, 醫院無力自行解決, 政府應考慮建立健全守信激勵和失信懲戒機制, 將失信行為納入社會征信體系, 嚴重失信者可列入“黑名單”。 有了這樣的約束機制, 病人惡意欠費現象必將大大減少。

病人欠費是一個社會問題, 需要因人而異, 對症下藥, 綜合治理。 讓醫生為病人欠費“背鍋”,

是一種簡單粗暴的做法, 不利於構建和諧的醫患關係。 希望有關部門給醫生創造一個寬鬆的執業環境, 讓醫生心無旁騖地治病救人, 別再為病人欠費而分心勞神。

圖文來源於網路, 若有侵權, 請聯繫小編刪除!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