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京城來的“留守村幹部”——記農發行駐貴州省錦屏縣龍池村“第一書記”楊端明

文|當代貴州全媒體記者 王小婷 通訊員 楊秀廷

在貴州省錦屏縣敦寨鎮龍池苗寨, 人們經常看到一位戴著眼鏡、說一口普通話的中年人走村串寨, 與村民一起勞動, 一起嘮家常, 老百姓親切地叫他“老楊”, 他就是中國農業發展銀行駐龍池村“第一書記”楊端明同志。

走進龍池村, 只要提到“第一書記”楊端明, 鄉親們都能如數家珍般說起他的故事:

他剛到村裡才三個月, 板凳都還未坐熱, 就忙著帶領村民到北京闖市場“賣水果”, 既當資訊員又當搬運工;

去年春節, 他組織村裡的“脫貧攻堅新春懇談會”, 不能回家,

還讓妻子和兒子從北京趕到村裡來過年;

兩年的扶貧工作時間快到了, 他主動要求“再幹一年”……

在龍池村民眼裡, 楊端明既是書記, 更是親人, 人們親切的稱呼他“水果幹部”。

北京來的“水果幹部”

2015年9月, 楊端明被中組部選派到錦屏縣龍池村擔任“第一書記”。

“京城裡來的‘官’, 到我們這山村苗寨, 只怕是不習慣, 不大好接觸吧。 ”楊端明剛住到龍池村委會, 就連村兩委的班子成員也覺得讓“北京來的領導”住到村裡“有點懸”。

“我也是農村長大的孩子, 組織派我到咱們村擔任‘第一書記’, 是來帶領大家脫貧致富的, 不是來享福的。 ”在見面會上, 楊端明的一席話卻擲地有聲。

“老楊, 建議村裡修一個文化活動場。 ”“老楊, 村裡的水果賣不出好價錢,

請你幫忙想辦法。 ”“老楊, 村裡的‘一事一議’河道整治專案, 還有一部分沒列入規劃, 這事還請你跟縣財政局說說。 ”……駐村後的日子, 村裡的老黨員、退休教師、寨老們主動向楊端明獻計獻策。 由“京官”變“老楊”, 楊端明邁出了駐村幫扶的“第一步”。

錦屏縣敦寨鎮龍池村是黔東南州的水果基地之一, 水果種植面積達4600多畝, 但銷售一直是村民的一塊心病。 “主要銷往周邊縣市, 價格低, 銷量少, 挫傷果農積極性。 ”瞭解這一情況後, 楊端明決定帶著村幹到北京賣水果, 闖市場, 摸行情。

“第一書記”楊端明在龍池農特產品專業合作社指導社員抓生產

2015年12月13日, 一車封裝整齊的33噸水果從龍池村駛往北京。

在北京, 楊端明帶領村幹跑商場, 聯絡客戶, 尋找批發商, 短短幾天時間, 不僅水果全賣了, 還為龍池村挖到了“第一桶金”, 為村集體經濟創收5萬多元, 一舉摘掉了“空殼村”的帽子。

“楊端明書記剛來的時候, 我們村裡的賬上只有300塊錢, 通過這兩年的產業發展, 現在村集體的賬上已經有50萬了。 ”龍池村村民委主任龍紹海興奮的告訴記者。

北京之行, 不僅打開了水果銷售管道, 龍池村與北京、上海、廣西等大城市13家客戶達成長期供貨關係, 而且叫響了龍池水果的品牌。 現如今, 在龍池村, 每年僅水果一項就能為村民創收1000萬元。

村民致富的“領頭雁”

2016年初, 楊端明爭取國家農發行的支持, 在龍池村建立起了“農特產品專業合作社”, 發展社員260余人, 把全村100多戶貧困戶吸納入股到合作社, 先後發展精品葡萄、蓮藕、中藥材及養殖產業, 一條攜手創業“抱團增收”的路子在龍池村基本形成。

目前, “山地觀光農業”項目已落戶錦屏縣, 這個脫貧增收項目以龍池為中心, 輻射周邊7個村, 可帶動近2000人脫貧。 他為村裡協調財政一事一議專案資金1000多萬元,

修通了龍池村所有的通組公路, 建起了文化活動廣場, 完成了河道整治工程等。

此外, 楊端明利用中國農業發展銀行的這個資源優勢, 為錦屏縣的脫貧攻堅事業奔走。 他和農發行脫貧攻堅“三人小組”共為錦屏申請重點專案建設銀行貸款資金27.44億元, 啟動3萬畝山地觀光農業、三江六岸、隆裡古城等專案建設, 引進全球最大羽毛球生產商亞獅龍公司等企業到錦屏投資生產, 預計將幫助錦屏1.16萬貧困人口實現脫貧。

“第一書記”楊端明與貧困戶謀劃脫貧路

但外出務工仍然是龍池村部分困難群眾的主要經濟來源,於是楊端明想辦法聯繫了浙江一些企業,與錦屏縣建立勞務輸出意向,對龍池村困難戶予以重點幫扶,並為全村25名貧困大學生籌集到10萬元,每人獲得了4000元的資助。在他的努力下,村裡的5名殘疾人成為衛生保潔員,每個月得到1500元的工資。兩年來,龍池村貧困戶由203戶688人減少到51戶156人,全村貧困人口下降了77%。

山村群眾的“親人”

村裡的每一個人都是楊端明的牽掛。村民龍立潮是村裡典型的“因病致貧”戶,龍立潮的女兒長期患病,一家人也因此負擔沉重,知道情況後的楊端明立即帶上龍立潮父女趕赴北京。

楊端明安排龍立潮父女住在自己家,又親自去找了空軍總醫院的專家為龍立潮女兒診治。

看了西醫還想請中醫診斷一下。回鄉前一天,龍立潮向楊端明提出,因為家庭困難,難得來一次北京,能不能幫忙再聯繫一家醫院,請中醫專家看一下。楊端明二話沒說,又尋求親友幫助,在北京大學第一醫院掛中醫專家門診號。但他們想去看的那位專家20個號早排完了。怎麼辦?龍立潮父女來趟北京不易,不能讓他們留下遺憾。於是,楊端明軟磨硬泡祈求醫生加個號。最終,他的真誠打動了醫院的領導,醫院同意增加21號。

但專家門診診斷時間長,等到21號龍立潮父女就趕不上火車,楊端明十分著急,他找在走廊排隊的病友挨個商量,能否讓龍立潮父女先就診。

“我也有急事,誰不是趕時間?誰不忙?不行!不行!”商量的結果並不如人意,甚至還有人指責他“加塞”、“不光彩”。楊端明在醫院走廊上轉了好幾圈,眼看著,離火車開動的時間越來越近了,情急之下,他摘下胸前的黨徽高高地舉起來說:“同志們,我是中央組織部派到貴州去扶貧的‘第一書記’,今天來看病的不是我自己,是我的鄉親,我的親人。因家庭困難,他們來一趟北京太不容易,孩子如果耽誤了今天中午的這趟火車,就耽誤了她上學讀書的機會。”

這一舉動,這一番話,深深觸動了在場的人,站在前面的人紛紛走出佇列,說:“我的,我的,同志,我的給你。”這溫暖的一幕讓龍立潮一家和楊端明相擁而泣,他們向好心人深深地鞠了一躬。

“楊書記是一個為老百姓解決困難,為人民服務的一個好書記。”楊端明的真情幫扶換來了鄉親們的愛戴。

兩年前,楊端明和村裡約定:“村民不脫貧,我的幫扶就不脫鉤;群眾不致富,駐村就不收隊”。今年9月,楊端明兩年的駐村扶貧工作已結束,他主動要求再駐村一年。他說:“群眾還未脫貧,我得留下來當好‘留守村幹部’,和大家一起繼續幹。”

這位從京城來的正處級幹部,蹲下身子滿腔熱忱地當好一名“駐村幹部”,心甘情願地當一名“留守村幹部”,他被評為“貴州省優秀第一書記”、黔東南州“最美第一書記”,他把群眾當作自己的親人,把村裡的事當成自己的事,用實際行動詮釋了“第一書記”的責任與擔當。

“第一書記”楊端明與貧困戶謀劃脫貧路

但外出務工仍然是龍池村部分困難群眾的主要經濟來源,於是楊端明想辦法聯繫了浙江一些企業,與錦屏縣建立勞務輸出意向,對龍池村困難戶予以重點幫扶,並為全村25名貧困大學生籌集到10萬元,每人獲得了4000元的資助。在他的努力下,村裡的5名殘疾人成為衛生保潔員,每個月得到1500元的工資。兩年來,龍池村貧困戶由203戶688人減少到51戶156人,全村貧困人口下降了77%。

山村群眾的“親人”

村裡的每一個人都是楊端明的牽掛。村民龍立潮是村裡典型的“因病致貧”戶,龍立潮的女兒長期患病,一家人也因此負擔沉重,知道情況後的楊端明立即帶上龍立潮父女趕赴北京。

楊端明安排龍立潮父女住在自己家,又親自去找了空軍總醫院的專家為龍立潮女兒診治。

看了西醫還想請中醫診斷一下。回鄉前一天,龍立潮向楊端明提出,因為家庭困難,難得來一次北京,能不能幫忙再聯繫一家醫院,請中醫專家看一下。楊端明二話沒說,又尋求親友幫助,在北京大學第一醫院掛中醫專家門診號。但他們想去看的那位專家20個號早排完了。怎麼辦?龍立潮父女來趟北京不易,不能讓他們留下遺憾。於是,楊端明軟磨硬泡祈求醫生加個號。最終,他的真誠打動了醫院的領導,醫院同意增加21號。

但專家門診診斷時間長,等到21號龍立潮父女就趕不上火車,楊端明十分著急,他找在走廊排隊的病友挨個商量,能否讓龍立潮父女先就診。

“我也有急事,誰不是趕時間?誰不忙?不行!不行!”商量的結果並不如人意,甚至還有人指責他“加塞”、“不光彩”。楊端明在醫院走廊上轉了好幾圈,眼看著,離火車開動的時間越來越近了,情急之下,他摘下胸前的黨徽高高地舉起來說:“同志們,我是中央組織部派到貴州去扶貧的‘第一書記’,今天來看病的不是我自己,是我的鄉親,我的親人。因家庭困難,他們來一趟北京太不容易,孩子如果耽誤了今天中午的這趟火車,就耽誤了她上學讀書的機會。”

這一舉動,這一番話,深深觸動了在場的人,站在前面的人紛紛走出佇列,說:“我的,我的,同志,我的給你。”這溫暖的一幕讓龍立潮一家和楊端明相擁而泣,他們向好心人深深地鞠了一躬。

“楊書記是一個為老百姓解決困難,為人民服務的一個好書記。”楊端明的真情幫扶換來了鄉親們的愛戴。

兩年前,楊端明和村裡約定:“村民不脫貧,我的幫扶就不脫鉤;群眾不致富,駐村就不收隊”。今年9月,楊端明兩年的駐村扶貧工作已結束,他主動要求再駐村一年。他說:“群眾還未脫貧,我得留下來當好‘留守村幹部’,和大家一起繼續幹。”

這位從京城來的正處級幹部,蹲下身子滿腔熱忱地當好一名“駐村幹部”,心甘情願地當一名“留守村幹部”,他被評為“貴州省優秀第一書記”、黔東南州“最美第一書記”,他把群眾當作自己的親人,把村裡的事當成自己的事,用實際行動詮釋了“第一書記”的責任與擔當。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