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科技>正文

什麼樣的VR公司會倒閉 不想重蹈覆轍的你一定要看

原標題:什麼樣的VR公司會倒閉? 不想重蹈覆轍的你一定要看

在過去的一年, 身處VR行業的人肯定有一種酸爽感。 有單憑專利和概念就從巨頭手中融得鉅資的Magic Leap,

有做手機業務失利後, 拿VR當救命稻草的HTC, 有為了Facebook的社交事業被肢解的Oculus。 但有一種新聞是別人家的。 而對於國內大多數的行業公司來說, 更普遍的現象是這樣的, 昨天一批人還在公司埋頭做遊戲, 明天公司就變成了VR公司。 而上市企業離佈局VR之間就只差一場發佈會, 而後便匆匆消失在VR寒冬的背景裡。 在過去的VR元年裡, 整個行業確實經歷了如此的奇觀。

到了2017, 倒閉這種小事情, 幾乎每天都在上演, 一個創業團隊倒閉的速度甚至都快到來不及說再見。 雖然VR被看做是繼pc、手機之後下一個計算平臺。 想瓜分這塊大蛋糕的豪傑不在少數。 但是甘等著好像還是燃燒卡路里。 走錯路也燒的是油錢。 VR行業普及的快與慢,

靠的是技術;技術快速發展, 靠競爭, 徹底的競爭。 而不是埋頭做鴕鳥, 等著開槍或者是自己開槍。

科技巨頭佔據頭寸和資源

根據市場調查機構Digi-Capita做出的預估報告, VR/AR產業規模將達到1200億美元。 肯定了VR業務在未來成長為下一個互聯網平臺的同時,

而大部分企業卻在這場浪潮中折戟。 究其原因固然有Google、Facebook、微軟等龐大體量的競爭對手, 更重要的原因是企業在資金、技術、人才方面的自身短板將極大的制約企業發展, 當某個環節出現問題, 都有可能導致企業關門歇業。

競爭是推進行業前行的驅動力, 競爭同時也造就了一批陪葬者。 處在這樣的風口, 企業將直面什麼樣的市場?目前行業還處於野蠻生產階段, 這片新藍海也源源不斷的吸引大量的創業者湧入, 可是行業大框架已經基本成型, 三星、Facebook、Google等巨頭掌握了行業的頭寸, 擁有絕對優勢性的資源。 那麼在這個高起點的行業競爭中, 企業的壓力可想而知。

使用者培養轉換困難

憑藉著Galaxy S系列和Note系列的超高人氣,

2014年9月三星就和Oculus公司開展合作推出了售價為99美元的Gear VR硬體, 經常有購機送Gear VR的活動, 甚至猜測Galaxy S7/S7 edge為此依然保留了顯然和旗艦不相符的MicroUSB埠。 然而直到2016年5月, 三星才宣佈Gear VR用戶數量突破100萬, 由此可見, 用戶到VR轉換的比例是非常低的。 大公司尚且如此, 企業想要培養搶奪用戶的競爭是非常激烈的, 如果沒有成熟的商業模式做支撐很難繼續下去。

EnvelopVR在確認倒閉的那一刻, 不禁讓人唏噓, 有種唇亡齒寒的效果。 這麼牛氣的公司都倒下了。 這到底是怎麼了?而該公司的執行總監Berry感慨的解釋道:我們入局已經有三年時間了, 而且VR還沒有太明顯的市場。 我們意識到我們的策略、時機和所有這些, 我們可能需要再等兩三年之後才能執行我們的大戰略。

對於這些得到風投支持的公司, 你必須在正確的時間出現在正確的地方。 而我認為我們太早進入市場了。 我認為我們可能走進了一個死胡同, 因為我不認為桌面Windows VR真的有任何市場。 總結起來就一個三字:市場小。

目前VR行業的主要玩家是Facebook、三星、HTC和索尼。 除HTC之外, 其他三位玩家都在各自行業中處於老大地位, 擁有龐大的使用者規模, 例如三星手機擁有億級別的用戶;Facebook擁有億級別的社交用戶;索尼PlayStation遊戲主機擁有千萬級的使用者, 這都成為了其發展VR的重要先決條件;而HTC Vive之所以熱門的原因則離不開硬體本身的性能和卓越的沉浸式體驗, 更離不開HTC在手機市場失利後的孤注一擲, 而這種孤注一擲恐怕是小企業想都不敢想的正確選項。

打造優質體驗需要高昂成本

對於任意一家企業來說,成本一直是企業生存的核心問題。而一家VR行業裡的創業公司,在面對科技巨頭的競爭力,最佳方式就是提升企業的核心競爭力。這個核心對於VR行業來說就是沉浸式體驗!但這種體驗的代價卻是成本不菲的!吸引用戶購買的必然是高品質的沉浸感體驗,在宣傳上這顯然是一場比O2O更為慘烈的燒錢行為,其次構建硬體+演算法+內容的生態圈,吸引開發者搶奪用戶必然也是一筆不小的開支。面對這樣的資金需求,恐怕不是一個想幹成事的小公司能承擔起的。

Oculus影片工作室製作的VR電影《LOST》實際時長為3分鐘,但觀影者可自訂觀影節奏可調整為10分鐘。但成本高達1000萬美元。當然,這部短片可能屬於最好的那部分。而就國內的情況來看,VR影視製作成本也在每分鐘5萬以上。對於VR遊戲來說,在前不久刃意科技剛完成的五個小時的《行者》,其40人左右的團隊,其研發成本就在1100萬的量級。

固然伴隨著技術的成熟,VR製作的成本將會逐步下調,但硬體、演算法、生態、商業每一環都需要龐大資金的持續支援。面臨技術不成熟、內容不豐富、公眾認知度不高的局面,企業真正實現盈利至少需要5-10年時間,而又有多少企業能挨過這段時間?

在HTC2015年累計虧損達到189億新臺幣的當口,VR仿佛成為了HTC這家曾經市值超過300億美元公司唯一的救命稻草。2016年4月,公司宣佈啟動面向全球VR創業團隊的扶持項目Vive X加速器計畫,計畫共同投入超1億美元的基金支持;6月,公司宣佈分拆Vive業務成立全資子公司,聯合28家全球頂級風投公司,成立虛擬實境風投聯盟(簡稱VRVCA),資金規模將達到上百億美元。2017年3 月,出售了位於上海的手機製造工廠,轉而將更多資源投入到 VR。這一系列的舉措,證明了VR在未來的重要性,也說明了VR企業當前正燒錢的處境。

餓死或被自己搞死

在大量燒錢培養市場的當下,在無數VR企業因彈盡糧絕倒下的背後。餓死或者被自己搞死只是倒下的兩種方式,後者是前者的加速運動。在資金、技術、人才方面的自身短板將極大的制約著企業發展,當某個環節出現問題,都有可能導致企業關門歇業。我們就分別用兩家公司的例證,來說明一個問題?VR創業公司到底該怎麼活下去。

早在Fackbook還未收購Oculus時,Vrideo就已經存在,他們用200萬美元的融資搞定了70萬的用戶,最終卻沒能躲過倒閉的命運。2016年的11月22日,這個在VR視頻領域頗有名氣的視頻平臺正式宣佈停止服務,Vrideo創造的神話也就戛然而止。除了感到震驚,更多的就是疑惑。要知道僅靠200萬美元融資就已經做到了70萬安裝量的驚人成績。這相當於一個手機APP 有2億的安裝量,除此之外,Vrideo還是三大平臺上最受歡迎的VR視頻類應用之一。

在國內VR視頻平臺由大廠領銜,優酷土豆、愛奇藝、樂視、搜狐這樣的大平臺均已入局,大廠不差錢。但從砸錢規模和想要達到的戰略目標就可略窺一二:優酷土豆欲砸百億,踐行“VR合計畫”。愛奇藝欲在一年內達1000萬用戶。樂視欲砸300億,希望達到1億粉絲、1萬CP;搜狐要砸16億,欲在一年內擁有超50位VR出品人,超1000部視頻和3000萬使用者。聽完這些,你有何感想。

Vrideo的CTO黃光偉表示:錢花光了,隨著公司成長,成本也在上升,我們沒錢了就只能倒閉。當下的環境是VR缺使用者、少內容。想通過賣廣告和付費去維持平臺的運營是不現實的,畢竟愛奇藝都處在一個連續燒錢虧損的狀態。如果Vrideo情況放在國內,每天向70萬用戶分發1小時2K的視頻,光成本就30萬元。Vrideo與EnvelopVR的倒閉癥結如出一轍,雖然做出了一些成績,但是在一個需要使用者的平臺上,市場還是很小,更沒有找到合適的商業模式,在沒有考慮到運營成本的情況下,血流幹了自然就倒下了。對此小編倒是想馬後炮一下,覺得黃先生可能不認識“賈布斯”先生,如果PPT做的好,Vrideo確實可以活的更長久一些。

比起流血狂奔的Vrideo,完美幻境倒閉的例子更像是一起自殺案件。完美幻境是一家做全景相機的廠商。介入的時間較早,技術具有優勢,很順利的拿到了英特爾的百萬美元的天使輪融資。作為微軟全球創新技術交流大會唯一被邀請的VR廠商。並且很快拿到了千萬A輪融資,團隊從初始期的6人增加到百人以上。辦公地點也搬到了深圳700平的寫字樓。但是這種輝煌只是短短的幾個月而已。在一個月之前因為資金鏈斷裂而破產,甚至落下了被查封和創始人跑路的壞名聲。

根據視界君收集的資料來看,答案有三點,但無疑不是作死的節奏。

1、管理混亂

一套有效的管理機制,是公司穩定運營的基石。對於一個創業公司來說就至關重要。但完美幻境的創始人趙博卻將整家人都搬進了公司,讓跳舞的女朋友管市場,工作的事可以不談,找來了一群僕人丫鬟。讓爹來管財務,兩月換了三個財務。而從360招來的VP似乎更不靠譜:找跳廣場舞大媽推銷高端相機,甚至定下了年度60億的銷售。更有幾位技術大牛,拿著高管的工資,只管躲在小黑屋裡打遊戲。沒完成目標也沒關係。而幹活的初創骨幹卻落下該裁的裁,該走的走的下場。想當然的這些猛料都是由“前員工”曝出的。不禁讓小編很感慨,如果腦子沒毛病的話,這就屬於藝高人膽大的表現!就是想掐著自己的脖子看看,到底自己能撐幾分鐘。可是到底還是玩現了。

2、技術反覆運算延遲

VR作為一個新興的行業,每天都經歷著市場與技術的驟變,而較早介入的完美幻境利用技術壁壘已經在行業內占得了一個很好的位置。但是因為管理模式的混亂,而導致一連串商業考量上的錯誤決定。公司在考量用戶時,品牌定位不清晰,一直糾結於B端或C端,從而延誤了戰機。全景相機發展至今,國外有尼康、理光、三星,國內有看到科技、視覺科技、得圖等企業,也進入全景相機行業。像尼康、三星等傳統相機行業切入全景相機,在技術積累上優勢更加明顯,多採用4~6個攝像頭,參數調整上更加準確,性能更加優秀。而完美幻境雖然佔據了先發優勢,但後續的產品反覆運算並沒有跟上時代潮流,新品Eyesir S依舊停留在2個攝像頭的階段。一個以技術起家的公司,卻敗在了技術上。恐怕應該是輸的心服口服了吧。

3、融資盲目樂觀

在2016年2月的時候,完美幻境發佈了一則公告:由於想配合生產產業鏈的完整性,從北京南遷至深圳。緊接著人員增至100多名,辦公室也擴大至700平方米,成本代價相當高。當時小夥伴就震驚了,或許這家公司就不差錢!什麼叫做配合生產產業鏈的完整性?蘋果公司在美國,可手機基本都是在中國境內生產完畢。這是考慮到成本問題,可完美幻境這種考量基於什麼?這本身就是一家以技術為驅動的公司,所以大部分人員都是技術人員的成本非常高,以平均每人萬元計算,每月的人工成本就在100多萬元。另外,還有公司場地的租金成本等等。卻沒有剩下多少資金用在產品生產上,訂單量雖大,在沒有收到訂單款的情況下,就開始生產,並且一直遲遲不能交貨。這有是一筆不小的損失提計。就在這樣的情況下,盲目認為B輪融資沒問題的情況下,卻出了問題。

從2016年的下半年開始,裁員、倒閉、欠薪事件一直就籠罩在整個VR行業。這或許只是個開始。就像新興的VR產業一樣,對於創業團隊來說,控制成本,開源節流,是必須做到的一條準則,擴張的同時卻未形成與之匹配的生產力,這也是很多初創團隊中常見的問題,拿到融資後就盲目花銷,卻把關鍵的技術積累放在了一邊不管,這儼然是很危險的。一個以技術為核心的公司,是絕不能落下技術的研發優勢,一旦被競爭對手搶了先機,品牌競爭力很快就會直線下降。

在控制成本的情況下,建立又技術壁壘的團隊可以說是一個創業公司的基礎。而認清市場,找准定位。則決定了公司未來的方向和把控市場的話語權。從以上各家倒閉的公司來看,都有如此的不足。完美幻境在專業級沒有跟上市場的步伐,而消費級市場還極不成熟的情況下,並且已有insta360、理光這些品牌佔據市場,在這樣兩頭都困難的情況下,就必須找到一個突破口。所以,創業公司初期一定要找到自身優勢,並專注在一個領域,避免重蹈覆轍。

打造優質體驗需要高昂成本

對於任意一家企業來說,成本一直是企業生存的核心問題。而一家VR行業裡的創業公司,在面對科技巨頭的競爭力,最佳方式就是提升企業的核心競爭力。這個核心對於VR行業來說就是沉浸式體驗!但這種體驗的代價卻是成本不菲的!吸引用戶購買的必然是高品質的沉浸感體驗,在宣傳上這顯然是一場比O2O更為慘烈的燒錢行為,其次構建硬體+演算法+內容的生態圈,吸引開發者搶奪用戶必然也是一筆不小的開支。面對這樣的資金需求,恐怕不是一個想幹成事的小公司能承擔起的。

Oculus影片工作室製作的VR電影《LOST》實際時長為3分鐘,但觀影者可自訂觀影節奏可調整為10分鐘。但成本高達1000萬美元。當然,這部短片可能屬於最好的那部分。而就國內的情況來看,VR影視製作成本也在每分鐘5萬以上。對於VR遊戲來說,在前不久刃意科技剛完成的五個小時的《行者》,其40人左右的團隊,其研發成本就在1100萬的量級。

固然伴隨著技術的成熟,VR製作的成本將會逐步下調,但硬體、演算法、生態、商業每一環都需要龐大資金的持續支援。面臨技術不成熟、內容不豐富、公眾認知度不高的局面,企業真正實現盈利至少需要5-10年時間,而又有多少企業能挨過這段時間?

在HTC2015年累計虧損達到189億新臺幣的當口,VR仿佛成為了HTC這家曾經市值超過300億美元公司唯一的救命稻草。2016年4月,公司宣佈啟動面向全球VR創業團隊的扶持項目Vive X加速器計畫,計畫共同投入超1億美元的基金支持;6月,公司宣佈分拆Vive業務成立全資子公司,聯合28家全球頂級風投公司,成立虛擬實境風投聯盟(簡稱VRVCA),資金規模將達到上百億美元。2017年3 月,出售了位於上海的手機製造工廠,轉而將更多資源投入到 VR。這一系列的舉措,證明了VR在未來的重要性,也說明了VR企業當前正燒錢的處境。

餓死或被自己搞死

在大量燒錢培養市場的當下,在無數VR企業因彈盡糧絕倒下的背後。餓死或者被自己搞死只是倒下的兩種方式,後者是前者的加速運動。在資金、技術、人才方面的自身短板將極大的制約著企業發展,當某個環節出現問題,都有可能導致企業關門歇業。我們就分別用兩家公司的例證,來說明一個問題?VR創業公司到底該怎麼活下去。

早在Fackbook還未收購Oculus時,Vrideo就已經存在,他們用200萬美元的融資搞定了70萬的用戶,最終卻沒能躲過倒閉的命運。2016年的11月22日,這個在VR視頻領域頗有名氣的視頻平臺正式宣佈停止服務,Vrideo創造的神話也就戛然而止。除了感到震驚,更多的就是疑惑。要知道僅靠200萬美元融資就已經做到了70萬安裝量的驚人成績。這相當於一個手機APP 有2億的安裝量,除此之外,Vrideo還是三大平臺上最受歡迎的VR視頻類應用之一。

在國內VR視頻平臺由大廠領銜,優酷土豆、愛奇藝、樂視、搜狐這樣的大平臺均已入局,大廠不差錢。但從砸錢規模和想要達到的戰略目標就可略窺一二:優酷土豆欲砸百億,踐行“VR合計畫”。愛奇藝欲在一年內達1000萬用戶。樂視欲砸300億,希望達到1億粉絲、1萬CP;搜狐要砸16億,欲在一年內擁有超50位VR出品人,超1000部視頻和3000萬使用者。聽完這些,你有何感想。

Vrideo的CTO黃光偉表示:錢花光了,隨著公司成長,成本也在上升,我們沒錢了就只能倒閉。當下的環境是VR缺使用者、少內容。想通過賣廣告和付費去維持平臺的運營是不現實的,畢竟愛奇藝都處在一個連續燒錢虧損的狀態。如果Vrideo情況放在國內,每天向70萬用戶分發1小時2K的視頻,光成本就30萬元。Vrideo與EnvelopVR的倒閉癥結如出一轍,雖然做出了一些成績,但是在一個需要使用者的平臺上,市場還是很小,更沒有找到合適的商業模式,在沒有考慮到運營成本的情況下,血流幹了自然就倒下了。對此小編倒是想馬後炮一下,覺得黃先生可能不認識“賈布斯”先生,如果PPT做的好,Vrideo確實可以活的更長久一些。

比起流血狂奔的Vrideo,完美幻境倒閉的例子更像是一起自殺案件。完美幻境是一家做全景相機的廠商。介入的時間較早,技術具有優勢,很順利的拿到了英特爾的百萬美元的天使輪融資。作為微軟全球創新技術交流大會唯一被邀請的VR廠商。並且很快拿到了千萬A輪融資,團隊從初始期的6人增加到百人以上。辦公地點也搬到了深圳700平的寫字樓。但是這種輝煌只是短短的幾個月而已。在一個月之前因為資金鏈斷裂而破產,甚至落下了被查封和創始人跑路的壞名聲。

根據視界君收集的資料來看,答案有三點,但無疑不是作死的節奏。

1、管理混亂

一套有效的管理機制,是公司穩定運營的基石。對於一個創業公司來說就至關重要。但完美幻境的創始人趙博卻將整家人都搬進了公司,讓跳舞的女朋友管市場,工作的事可以不談,找來了一群僕人丫鬟。讓爹來管財務,兩月換了三個財務。而從360招來的VP似乎更不靠譜:找跳廣場舞大媽推銷高端相機,甚至定下了年度60億的銷售。更有幾位技術大牛,拿著高管的工資,只管躲在小黑屋裡打遊戲。沒完成目標也沒關係。而幹活的初創骨幹卻落下該裁的裁,該走的走的下場。想當然的這些猛料都是由“前員工”曝出的。不禁讓小編很感慨,如果腦子沒毛病的話,這就屬於藝高人膽大的表現!就是想掐著自己的脖子看看,到底自己能撐幾分鐘。可是到底還是玩現了。

2、技術反覆運算延遲

VR作為一個新興的行業,每天都經歷著市場與技術的驟變,而較早介入的完美幻境利用技術壁壘已經在行業內占得了一個很好的位置。但是因為管理模式的混亂,而導致一連串商業考量上的錯誤決定。公司在考量用戶時,品牌定位不清晰,一直糾結於B端或C端,從而延誤了戰機。全景相機發展至今,國外有尼康、理光、三星,國內有看到科技、視覺科技、得圖等企業,也進入全景相機行業。像尼康、三星等傳統相機行業切入全景相機,在技術積累上優勢更加明顯,多採用4~6個攝像頭,參數調整上更加準確,性能更加優秀。而完美幻境雖然佔據了先發優勢,但後續的產品反覆運算並沒有跟上時代潮流,新品Eyesir S依舊停留在2個攝像頭的階段。一個以技術起家的公司,卻敗在了技術上。恐怕應該是輸的心服口服了吧。

3、融資盲目樂觀

在2016年2月的時候,完美幻境發佈了一則公告:由於想配合生產產業鏈的完整性,從北京南遷至深圳。緊接著人員增至100多名,辦公室也擴大至700平方米,成本代價相當高。當時小夥伴就震驚了,或許這家公司就不差錢!什麼叫做配合生產產業鏈的完整性?蘋果公司在美國,可手機基本都是在中國境內生產完畢。這是考慮到成本問題,可完美幻境這種考量基於什麼?這本身就是一家以技術為驅動的公司,所以大部分人員都是技術人員的成本非常高,以平均每人萬元計算,每月的人工成本就在100多萬元。另外,還有公司場地的租金成本等等。卻沒有剩下多少資金用在產品生產上,訂單量雖大,在沒有收到訂單款的情況下,就開始生產,並且一直遲遲不能交貨。這有是一筆不小的損失提計。就在這樣的情況下,盲目認為B輪融資沒問題的情況下,卻出了問題。

從2016年的下半年開始,裁員、倒閉、欠薪事件一直就籠罩在整個VR行業。這或許只是個開始。就像新興的VR產業一樣,對於創業團隊來說,控制成本,開源節流,是必須做到的一條準則,擴張的同時卻未形成與之匹配的生產力,這也是很多初創團隊中常見的問題,拿到融資後就盲目花銷,卻把關鍵的技術積累放在了一邊不管,這儼然是很危險的。一個以技術為核心的公司,是絕不能落下技術的研發優勢,一旦被競爭對手搶了先機,品牌競爭力很快就會直線下降。

在控制成本的情況下,建立又技術壁壘的團隊可以說是一個創業公司的基礎。而認清市場,找准定位。則決定了公司未來的方向和把控市場的話語權。從以上各家倒閉的公司來看,都有如此的不足。完美幻境在專業級沒有跟上市場的步伐,而消費級市場還極不成熟的情況下,並且已有insta360、理光這些品牌佔據市場,在這樣兩頭都困難的情況下,就必須找到一個突破口。所以,創業公司初期一定要找到自身優勢,並專注在一個領域,避免重蹈覆轍。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