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你用的是什麼濾鏡?

打小兒我就喜歡拍照, 總覺得按一下快門就能定格光影是一件很神奇的事情, 小時候最大的願望就是能有一台自己的相機, 於是乎這個心願一直貫穿了我的整個童年和少年時期, 直到我自己有能力買相機了。

可是我卻並不是那麼會拍照, 我不懂那些高深的技巧, 也沒有那些帥到爆炸的高端旗艦相機。

雖然拍出來的照片並不是那麼好看, 但是我們都不會僅僅止步於拍照而已, 我們想要去做後期, 只是想要讓自己拍出來的照片更好看。

更重要的是, 相機拍出來的畫面往往跟自己身臨處境去體驗的感受完全不一樣,

我只是想要通過後期來還原當時的情境, 也想通過這個過程, 找回當時的心情。

雖然一開始並不是很明白前後期的意義, 但是還是去自學了 Ps, 自學了 Lr, 關於後期是否必要, 這裡沒有必要去討論, 可是當我深入的去瞭解了這些後期軟體, 我才知道, 前期不好, 再牛的後期都拉不回來。

在移動網路並不是那麼發達的時候, 我能接觸的也就只有那些桌面軟體了, 只不過現在再回頭看我很多年以前處理的那些我當時自以為效果還不錯的照片, 我都會在心裡默默的親切的稱呼自己一聲傻逼, 帶著嘴角上揚會心的微笑。

人的審美也是在不斷的成長中進化的。

後來智慧手機發展的越來越快, iOS 和 Android 統治了整個移動平臺, 生活好像變得豐富起來, 手機的攝像頭也變得越來越厲害, 我們可以隨時隨地的拍出一張看起來還不錯的照片, 拍照變得不再那麼儀式化, 任何人都能夠將拍照作為他的日常。

當然, 更重要的是, 手機上有那麼多的 app 可以讓我們隨時隨地的去處理我們剛剛拍下的照片。

這些可比 Ps、Lr 什麼的好用多了。

只要簡單的套用一個濾鏡, 就能套出那些後期軟體要折騰很久才能做出來的效果, 並且往往看起來都比自己半生不熟的後期技巧做出來的要好看的多。

一開始是 Instagram, 當時覺得這個軟體太棒了, 不但能套那些迷死人的濾鏡(雖然這些濾鏡現在看來的效果也就跟我看之前的老照片時的心情一樣一樣的), 還能看全世界的人拍下的美好瞬間, 雖然從來沒有幾個人給我點贊。 沒關係, 因為我心裡明白, 我根本就不會拍照嘛。

儘管後來 Ins 被封了, 但是很長一段時間裡, 它都是作為我們的濾鏡軟體使用的, 就算不能發圖, 我們也可以打開 app, 套用濾鏡, 然後保存,

發到朋友圈。 雖然我沒這麼做過, 但是我身邊很多朋友都是這麼做的。

後來 VSCO 開始流行, 我也花了 9.9 美元買了當時的濾鏡套裝, 因為看著上面的樣片實在是太好看了, 那麼些個高級色調簡直讓人垂涎, 心想著我也能讓自己的照片像樣片那樣好看那該會有多少人給我點贊啊(心裡美滋滋, 現實慘兮兮)。 可是真正去用的時候卻並不是這樣, 每種濾鏡總是感覺差那麼一點兒, 用哪種濾鏡都感覺有點兒不那麼對味兒, 於是讓自己陷入了不停的找濾鏡不停的細調卻又總不滿意然後再不停的嘗試新的濾鏡然後再不滿意的惡性循環。

時間就在選濾鏡的過程中被消磨殆盡, 同樣失去的, 還有那一份新鮮感。

被濾鏡過濾後留下來的,

只剩空虛。

一張照片套一個濾鏡, 可能只需要幾秒鐘, 但是這樣的濾鏡卻沒有辦法帶給我們感情, 它根本不是我心中所想。

穿上了別人的衣服, 卻流失了自己的溫度。

我們拍下來的每張照片, 不管在別人眼裡它是好是壞, 但對於我們來說, 卻永遠和時間緊緊聯繫在一起, 那個時間, 是我們的人生中的一個切片, 定格了我們走過的軌跡。

我們選擇用相機記錄下來, 一定是那一個瞬間曾經和我們心意相通, 我們覺得它有意義, 或者是覺得它好看, 才會舉起手中的相機按下快門。

看到這張照片, 我們會回想起當時的場景, 回想起當時的心情, 回想起當時周圍的一切, 聲音, 氣味還有溫度, 回想起, 當時還在身邊的那個人。

我又回到傳統的後期,使用 Ps、使用 Lr,去盡心調整那些無聊的參數。

我開始漸漸明白後期的意義。

這是我拍下來的瞬間,我要用我的方式,讓它達到我心目中的「完美」。不是一個簡單的濾鏡,而是曝光、對比、色階、曲線這些枯燥的內容。這是我和我的照片,同樣也是我和我的回憶之間的一場對話,用回憶去拆解照片中的每一個微小的細節,讓我能更瞭解自己的照片,知道它離我心中所想缺在哪裡,知道要怎樣才能讓它成為我心目中的樣子。

雖然過程單調無聊,甚至會有些乏味,但是每張照片經過了自己的後期,才算是真正的完成一個拍攝過程。

雖然我並不是像完美主義者那樣追求無限精緻的細節,雖然每張照片的調整過程可能不會超過五分鐘,但是我用這種方法,只是為了還原當時我看到這個場景時候的感受,讓我拍攝的一切內容都形成統一的風格,也讓我的照片更加接近我心中的「完美」。

我又回到傳統的後期,使用 Ps、使用 Lr,去盡心調整那些無聊的參數。

我開始漸漸明白後期的意義。

這是我拍下來的瞬間,我要用我的方式,讓它達到我心目中的「完美」。不是一個簡單的濾鏡,而是曝光、對比、色階、曲線這些枯燥的內容。這是我和我的照片,同樣也是我和我的回憶之間的一場對話,用回憶去拆解照片中的每一個微小的細節,讓我能更瞭解自己的照片,知道它離我心中所想缺在哪裡,知道要怎樣才能讓它成為我心目中的樣子。

雖然過程單調無聊,甚至會有些乏味,但是每張照片經過了自己的後期,才算是真正的完成一個拍攝過程。

雖然我並不是像完美主義者那樣追求無限精緻的細節,雖然每張照片的調整過程可能不會超過五分鐘,但是我用這種方法,只是為了還原當時我看到這個場景時候的感受,讓我拍攝的一切內容都形成統一的風格,也讓我的照片更加接近我心中的「完美」。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