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Lightroom 後期基礎(Lesson 3)

在前兩篇 Lightroom 後期基礎的文章裡面我分別說到了白平衡和長條圖, 今天就順著 Lr 的編輯欄繼續往下說下去吧。

Lesson 3:曝光 & 對比

上面兩張圖, 我只調整了曝光和對比, 其他參數都沒有動, 馬上就能讓圖像的整體感覺都不一樣了。

無論是曝光和對比, 我們都很熟悉, 也經常能聽到這兩個詞兒, 但是這兩項參數究竟有什麼意義呢?

在 Lr 的曝光編輯面板中, 只有兩個簡單的滑塊以及兩個按鈕, 分辨是「曝光度」和「對比度」滑塊, 我們可以通過滑動滑塊來調整照片的曝光和對比, 右上角的自動按鈕可以讓軟體來判斷當前照片最合適的曝光值是多少,

左上角的色調按鈕, 按兩下可以還原至初始設置(這裡的還原和自動還包括下面的高光、陰影和色階, 這些內容將在下一期細說)。

所謂曝光, 很容易理解, 就是指圖像中的整體亮度, 我們可以通過調整滑塊讓照片達到自己滿意的效果, 這裡的曝光值與相機的曝光檔等量相當, 也就是說, Lr 中調整 +1.00 的曝光就相當於給圖像 +1 EV(Exposure Values 曝光值)的曝光, 同樣的, -1.00 也就相當於 -1 EV 的曝光。 我們可以簡單的將這裡的曝光理解為後期的曝光補償。

如下圖, 滑動「曝光度」滑塊我們可以很輕鬆的改變圖像的整體亮度。

曝光作為攝影的核心, 如何正確的曝光就成了一張好照片的基礎。

那麼, 一張照片是否曝光準確?我們究竟需要提升曝光還是降低曝光呢?這就涉及到我們應該如何去評價曝光。

在上一課我說了關於長條圖的閱讀, 可以說長條圖就是一張照片的儀錶盤, 所有的曝光資訊都能在其中找到。

長條圖就是圖像中的亮度分佈, 從左至右, 從暗到亮。

人們還進一步的將這些亮度分為了五個區域:黑色、陰影、曝光度、高光、白色。

而在 Lr 中, 這些數位都是可以直接在長條圖中拉動的。 譬如說下麵這張圖:

拍完以後我發現長條圖的峰頂整體偏左, 在陰影區分佈著大量的圖元, 但是我並非要來拍攝暗色調為主的圖像, 那就只能說明這張照片的曝光不足。 確定了圖像曝光不足, 那麼我就需要將比較暗的區域向右側中間調區域靠攏, 這個時候我可以直接在長條圖中間的曝光度區域按住滑鼠左鍵向右拉動, 即可將曝光度拉高。

拉過曝光度後的圖像整體峰頂在中間區域, 說明這張圖的曝光正常了。

需要注意的是, 根據設備的動態範圍的不同, 可以拉回的曝光級數也不相同, 動態範圍低或者是 JPEG 圖像, 如果將曝光拉高太多的話, 會出現明顯的噪點或者直接失去細節變成死白區域。

所以我們在調整曝光值的時候最好將長條圖右上角的高光剪切按鈕點開, 如果圖像中出現了高光溢位區域域——也就是我們俗稱的曝光過度,失去全部細節的死白區域——在圖像中會以紅色顯示出來。

任何圖像,無論是曝光不足或者高光溢出,都應該儘量避免。

正如我上一課所說的,長條圖不過是評價圖像影調的一個資料基礎,在影調的基礎上,我們才能夠判斷曝光是否準確,而不應該就生硬的理解為長條圖中圖元集中在中間區域就是一張曝光準確的照片。

像下面這張圖,本來就是在一個相對來說光線較暗的空間內的一個較為明亮的區域,為了表示這個明亮區域的細節,必須要將其他區域曝光降低,因為它們並不是作為主體而存在的,也就導致了整體影調為暗調,因此長條圖內圖元會向左偏移,但主體區域曝光準確,因此為正確曝光。

像下面這張圖,雖然畫面中的長條圖偏向右側,如果光看長條圖的話可能會覺得需要將曝光拉向左側,但是因為這張照片是在光線很好的戶外拍攝,而且作為大面積存在的路面和天空都呈現高調,所以這張照片屬於高調照片,如果將大面積的路面和天空拉到中間調的話,整體就會變暗,失去那種乾淨明快的感覺。

而從圖像中可以看到,作為主體的人的曝光適中,因此這張照片屬於正常曝光的高調照片,不需要調整曝光值。

回到一句老生常談的話,在攝影中沒有一定的事,也同樣沒有所謂的完美曝光,所有的「準確」都是由我們的目標所決定的,你認為好的,就是好的。所謂後期,不過是讓我們拍攝的照片盡可能的達到我們心中理想的樣子罷了。

——

再來說說對比。

對比指的是一張照片中最亮的區域和最暗的區域之間不同亮度層級的差異,它的最主要的作用就是增加圖像的反差。

對比主要影響的是中間色調。當增加對比度的時候,中間色調到暗色調的圖像區域會變得更暗,而中間色調到亮色調的圖像區域會變得更亮。降低對比度時,對圖像色調產生的影響與之相反。

這也就是為什麼說對比度可以影響圖像全域,對比度可以影響明暗之間的過渡層次,對比度越高,從中性灰到純黑或純白之間的色階的數量就會越少,明暗之間的對比就會越大,反之就會越小。

說得通俗一點,增加對比度,可以讓圖像的暗處更暗,亮處更亮,從而讓整張圖像的對比感更加強烈,明暗之間的反差也就會越明顯,如下圖:

同樣的,減少對比度,可以讓圖像的亮處變暗,暗處變亮,明暗之間的反差就會越模糊,如下圖:

還是要回到長條圖,從長條圖中我們也可以輕易的看出對比的變化對於長條圖中圖元分佈的影響。

上面三張圖中,其他參數均為原始參數,對比度分別為 -100、0、+100,可以看出,對比在 -100 的時候長條圖中的圖元分佈向中間靠攏,而在 +100 的時候,長條圖中的圖元像兩側分散,這就說明,對比度越高,高光區和陰影區的圖元分佈就越多,同樣的,照片的反差就會越大。

同樣要繼續重複一下說過很多次的話,學習後期的目的是為了學習後期的原理,而不是為了做出某一種色調或者為了達到某一種「完美」,在攝影裡沒有「完美」,所謂的「完美」不過是你心中所理想的樣子,掌握了原理,才能明白你的照片差距在哪裡,才能知道要如何才能達到你心中的「完美」。

這才是後期的意義。

如果圖像中出現了高光溢位區域域——也就是我們俗稱的曝光過度,失去全部細節的死白區域——在圖像中會以紅色顯示出來。

任何圖像,無論是曝光不足或者高光溢出,都應該儘量避免。

正如我上一課所說的,長條圖不過是評價圖像影調的一個資料基礎,在影調的基礎上,我們才能夠判斷曝光是否準確,而不應該就生硬的理解為長條圖中圖元集中在中間區域就是一張曝光準確的照片。

像下面這張圖,本來就是在一個相對來說光線較暗的空間內的一個較為明亮的區域,為了表示這個明亮區域的細節,必須要將其他區域曝光降低,因為它們並不是作為主體而存在的,也就導致了整體影調為暗調,因此長條圖內圖元會向左偏移,但主體區域曝光準確,因此為正確曝光。

像下面這張圖,雖然畫面中的長條圖偏向右側,如果光看長條圖的話可能會覺得需要將曝光拉向左側,但是因為這張照片是在光線很好的戶外拍攝,而且作為大面積存在的路面和天空都呈現高調,所以這張照片屬於高調照片,如果將大面積的路面和天空拉到中間調的話,整體就會變暗,失去那種乾淨明快的感覺。

而從圖像中可以看到,作為主體的人的曝光適中,因此這張照片屬於正常曝光的高調照片,不需要調整曝光值。

回到一句老生常談的話,在攝影中沒有一定的事,也同樣沒有所謂的完美曝光,所有的「準確」都是由我們的目標所決定的,你認為好的,就是好的。所謂後期,不過是讓我們拍攝的照片盡可能的達到我們心中理想的樣子罷了。

——

再來說說對比。

對比指的是一張照片中最亮的區域和最暗的區域之間不同亮度層級的差異,它的最主要的作用就是增加圖像的反差。

對比主要影響的是中間色調。當增加對比度的時候,中間色調到暗色調的圖像區域會變得更暗,而中間色調到亮色調的圖像區域會變得更亮。降低對比度時,對圖像色調產生的影響與之相反。

這也就是為什麼說對比度可以影響圖像全域,對比度可以影響明暗之間的過渡層次,對比度越高,從中性灰到純黑或純白之間的色階的數量就會越少,明暗之間的對比就會越大,反之就會越小。

說得通俗一點,增加對比度,可以讓圖像的暗處更暗,亮處更亮,從而讓整張圖像的對比感更加強烈,明暗之間的反差也就會越明顯,如下圖:

同樣的,減少對比度,可以讓圖像的亮處變暗,暗處變亮,明暗之間的反差就會越模糊,如下圖:

還是要回到長條圖,從長條圖中我們也可以輕易的看出對比的變化對於長條圖中圖元分佈的影響。

上面三張圖中,其他參數均為原始參數,對比度分別為 -100、0、+100,可以看出,對比在 -100 的時候長條圖中的圖元分佈向中間靠攏,而在 +100 的時候,長條圖中的圖元像兩側分散,這就說明,對比度越高,高光區和陰影區的圖元分佈就越多,同樣的,照片的反差就會越大。

同樣要繼續重複一下說過很多次的話,學習後期的目的是為了學習後期的原理,而不是為了做出某一種色調或者為了達到某一種「完美」,在攝影裡沒有「完美」,所謂的「完美」不過是你心中所理想的樣子,掌握了原理,才能明白你的照片差距在哪裡,才能知道要如何才能達到你心中的「完美」。

這才是後期的意義。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