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珠三角9市如何在粵港澳大灣區中自我定位

南都記者研究2018年9市政府工作報告, 從中一窺珠三角參與大灣區規劃建設的前進路徑及年度看點

灣區核心增長極、灣區樞紐城市、灣區科技成果轉化高地……儘管國家層面的粵港澳大灣區規劃方案並未出臺, 珠三角九城在大灣區的定位也沒有形成規範的統一表述, 但是從2018年九市政府工作報告裡, 依然可以窺見各自的期許, 有些甚至能部分反映出城市的前進路徑。

如廣州在“發揮粵港澳大灣區核心增長極作用”的表述裡, 核心二字不僅是指行政序列裡的省城身份, 也可以理解為廣州作為珠三角中心作用的再強化和輻射作用的再提升;深圳“打造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的新引擎”的提法裡,

“新”字則無疑契合了深圳創新經濟的大背景;東莞“大灣區先進製造業中心”和肇慶“大灣區連接大西南樞紐門戶城市”, 無疑反映的是兩家強化產業優勢和地理優勢的願景。

有趣的是, 同屬珠江口西岸的珠海佛山江門, 儘管產業基礎不同, 但都不約而同地提到要打造灣區“樞紐”、“西部航空樞紐”或者“灣區西翼樞紐”, 這一方面暗示了各地已經在灣區交通基礎設施佈局裡先期佔據了一定的項目資源, 另一方面也清楚地表明下一步各家還會在交通專案上開展競爭。

廣州希望“發揮粵港澳大灣區核心增長極作用”。 陳輝 攝

廣州

提法:發揮粵港澳大灣區核心增長極作用 看點:哪些重大項目納入國家粵港澳大灣區規劃年度計畫

廣州市政府工作報告中涉及粵港澳大灣區的表述裡, 兩大關鍵表述分量都很重, “發揮粵港澳大灣區核心增長極作用”是遠期的目標, 而“依託南沙粵港澳全面合作示範區”則是重要的實施路徑。

除了概述性的提法之外, 廣州報告裡還有兩點較為具體的內容值得注意, 一是提到要“爭取一批重大項目納入國家粵港澳大灣區規劃年度計畫, 加快推進一批跨區域交通基礎設施建設”;二是建設粵港產業深度合作園等重大產業合作平臺。

資料顯示, 目前廣州在建的跨區域交通基礎設施中, 重頭專案包括白雲機場擴建、南沙國際航運中心建設和廣深港高鐵, 而報告裡提及的爭取納入國家粵港澳大灣區規劃年度計畫的“一批重大項目”, 很可能指的就是上述重點專案。 如果這一指向最終落實, 可以幫助廣州在專案前期的城際協調方面節省成本, 也對專案的推動會有更大幫助。

最重要的是, 這些都有助於廣州成為粵港澳大灣區核心樞紐城市。

而另一個看點粵港產業深度合作園, 位於南沙樞紐區塊範圍內, 面積10平方公里, 這個合作園在其他場合被簡稱為“香港園”, 即南沙專門面對港企的招商落戶平臺。 不過從報告的表述看還處於起步階段, 只有一些產業意向, 還沒有具體的港資重大項目落戶其中, 暫時還不如跨區域交通基礎設施專案見效快。

深圳

提法:打造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的新引擎 看點:深港共建香港最大科技創新園區

作為毗鄰香港的灣區第一梯隊城市, 深圳沒有在政府工作報告裡對自身在大灣區內部定位給出一個具體的提法。 但是在兩會後期的市長記者招待會上,

深圳市市長陳如桂提到, 深圳要“打造粵港澳大灣區建設在投資貿易、科技創新、規則制定等領域的新引擎”。

在深圳報告裡, “新引擎”就是指前海和落馬洲河套地區。 在大灣區建設上, 和其他城市報告主要談願景不同, 深圳報告大大方方直接擺現實:前海新引進滙豐前海證券等港企2400多家, 新孵化港澳青年創新創業團隊81個, 啟動深港設計創意產業園建設, 與香港簽署推進落馬洲河套地區共同發展合作備忘錄。

深圳市市長陳如桂更是在記者招待會上介紹說, 在前海出讓的土地, 40 %都是面向港資企業。 截至2017年底, 前海蛇口片區註冊港資企業7100多家, 註冊資本8700多億元。 去年港資企業實現增加值約占總量的四分之一, 納稅約占總量的30%。前海夢工廠孵化的港澳國際團隊累計近160家,還有近千名港籍青年在前海就業。

上面的資料是沉甸甸的,反映了深圳憑藉和香港接壤的地理優勢,在承接港企投資方面暫時領先一個身位。

另一個新引擎,就是深港共建的落馬洲河套地區。這裡將建香港最大的科技創新園區。香港出科創研發、深圳出產業配套的合作模式,早已催生了大疆科技等一批深港融合的標杆企業,未來深港共建下這個科技創新園會帶來何種驚喜,或許值得期待。

深圳報告的另一個看點,則是“增創區域協同發展新優勢”。如推動深莞惠“3+2”經濟圈深度融合發展,推動穗莞深城際線深圳段建設,加強與中山等珠江西岸地區產業協作。與此同時,還要高起點建設深汕特別合作區。

佛山

提法:建設粵港澳大灣區樞紐城市、打造大灣區西部航空樞紐、建設大灣區高品質森林城市 看點:廣佛同城同心攜手

佛山市政府工作報告,對於如何融入大灣區的提法最豐富,表述也最周全。不僅提怎麼和香港合作,還提怎麼和廣州合作,怎麼和深圳、東莞合作。可以說,各方面都顧及到了。

在和香港合作上,佛山報告側重的是大方向,表示要“構建‘佛山+香港’合作新模式,深化與香港在科技創新、現代服務業等領域合作交流,建設粵港澳合作高端服務示範區”,具體內容不算多。

而在和廣州合作上,則細緻周到,要“以廣佛同心攜手打造珠三角世界級城市群核心為引領,落實廣佛同城化發展規劃”,“重點抓好廣佛環線及對接廣州的9條地鐵線規劃建設,推進荔灣—南海、番禺—順德、花都—三水同城化合作示範區建設”。可以說,廣佛合作,有方向有進度,這和廣佛同城多年打下的基礎不無關係。

至於和深圳和東莞的合作,佛山報告也帶了一筆,“以港珠澳大橋、深中通道、虎門二橋、廣深港高鐵等建設為契機,加強與深圳、東莞等城市在技術、資本、人才等創新要素上的對接”。

佛山報告另外一大看點,是對自身交通項目優勢和生態環境優勢的強調。佛山去年開通了高鐵佛山西站,再加上又拿到珠三角新幹線機場專案,這讓其有底氣提出“灣區樞紐城市”、“西部航空樞紐”。而去年獲得“國家森林城市”稱號,也讓佛山下一步建設大灣區高品質森林城市有了不一樣的起點。

東莞

提法:加快打造粵港澳大灣區先進製造業中心 看點:從單一產業城市邁向綜合性節點城市

儘管有著良好的製造業基礎,東莞報告裡關於大灣區的表述裡,卻並不急於談產業優勢,反而主動提到城市管理方面的不足,做起了自我批評:“精細化管理水準仍需提升,與粵港澳大灣區重要節點城市的要求還有一定差距。”

南都記者從報告中的一些表述也發現,東莞的思路是試圖在現有的鎮街產業功能上做好增量。如報告稱:“以濱海灣新區為龍頭加快融入粵港澳大灣區建設,高標準、高起點推進濱海灣新區建設,抓好新區規劃編制、基礎建設。”這說明東莞要通過濱海灣新區的建設和規劃,補齊和完善城市綜合功能,讓東莞從產業城市升級為綜合性的灣區節點城市。

從這個思路出發,再看東莞“打造先進製造業中心”的提法,就會有新角度。“先進”,並不僅僅體現在製造業的科技含量提高上,也可以體現在城市綜合功能上。

粵港澳大灣區的建設,講究“9+2城市群”的互聯互通互融。在這方面,東莞側重點放在穗莞合作方面,並提出要“突出創新走廊共建、港口航運合作、交通互聯互通、生態環境聯治,加強高端服務業特別是高端醫療、教育和人才等方面的合作”。此外,還提到了一個較為具體的項目,就是穗莞政務跨城通辦試點。政務跨城通辦,目前廣佛做得較好。

當然,一直以來承接港深外溢功能並嘗到甜頭的東莞,自然少不了提到“積極參與深莞惠經濟圈‘3+ 2’建設,加強與港澳臺在科技、金融、商貿、公共服務等領域的合作”。不過這都是相對原則性的務虛內容。

中山

看點:對港澳的農業出口

中山市政府工作報告沒有提到自身在大灣區定位,而是延續了省委、省政府賦予中山四個定位的表述。

不過,其報告也展示了中山的農業優勢,提到去年建設高標準基本農田3.6萬畝,全市出口到澳門的蔬菜占當地市場的50%,出口到香港、澳門的四大家魚分別占當地市場的40%和70%。

在如何融入大灣區方面,中山報告也側重於遠期的戰略,沒有提到近期的具體措施。報告提到,中山會以更加主動的姿態,與大灣區中心城市廣州、深圳、香港互動,在規劃上主動銜接,在交通上主動對接,在產業上主動承接。制定時間表和路線圖,打通與周邊城市間的斷頭路。緊密對接廣東自貿區南沙、前海、橫琴片區,複製推廣自貿區先進經驗。

珠海

提法:大灣區的中心連接點

大灣區中的交通樞紐

看點:依託粵港澳大橋發展物流業

去年底就已基本完工並具備通車條件的港珠澳大橋,讓珠海一時間成為大灣區的焦點。這一獨家的交通資源,在珠海市政府工作報告裡自然是濃墨重彩。

借助大橋的作用,報告提到了兩個定位———“大灣區的中心連接點”“大灣區中的交通樞紐”。如何利用大橋的資源?報告的思路是發展物流業,具體表述為“推動珠港澳物流合作園建設,打造大橋經濟區”。

資料顯示,這個珠港澳物流合作園的面積達80萬平方米,未來將重點發展國際貿易、倉儲物流、電子商貿等業務,為香港物流業向西面拓展。

除了大橋之外,珠海還有機場優勢可以用。為此,報告也提出“推動珠港澳三地機場合作,積極爭取珠海機場開通國際航線和設立保稅物流中心(B型)。加快高欄港綜合保稅區申報建設,拓展珠海港國際航運服務體系,打通‘川貴廣—南亞’國際物流大通道”。

這其中“打通國際物流大通道”的設想,未嘗不能理解為珠海的大構思。

惠州

提法:建設粵港澳大灣區科技成果轉化高地

看點:利用高校科研資源進行成果轉化

“落實粵港澳大灣區城市群發展規劃,推動基礎設施互聯互通,加快融入大灣區1小時都市圈”,“落實《粵港澳大灣區衛生與健康合作框架協議》,構建大灣區衛生與健康共同體”。

惠州報告裡對於大灣區的著墨不多,像上面提及的兩個“落實”的內容,更多是自上而下的規定動作。

而在自選動作上,報告談的也是大的方向:“探索與香港、深圳等地共建產業園區,實現優勢互補、資源分享”,“強化科技創新合作,拓展仲愷港澳青年創業基地功能,建設粵港澳大灣區科技成果轉化高地”。

要注意的是,“大灣區科技成果轉化高地”這個提法背後,是去年惠州舉辦了首屆中國科交會。當時惠州提出以中國高校科技成果交易會為依託,建設中國(華南)高校科技成果轉化中心。今年惠州還將繼續舉辦第二屆科交會。

從這點上看,惠州目前在大灣區建設的思路,似乎是想通過高校的科研資源帶動產業升級。但與此同時,惠州在報告中還旗幟鮮明地提出要加快實施“海綿行動”,全面對接深圳“東進”戰略,推動“深圳研發、惠州產業化”。在區域協同發展方面,也提出要積極對接廣深科技創新走廊,認真落實深莞惠“3+2”對接事項,加強與東莞、汕尾、河源互補合作等。

肇慶

提法:打造大灣區連接大西南樞紐門戶城市

看點:探索與港澳深打造飛地經濟

肇慶報告直書自身在大灣區的現狀:連接西南的區位條件、豐富的土地資源、明顯的成本優勢,因此提出的戰略也非常清晰,“打造大灣區連接大西南樞紐門戶城市”。

由連接大西南為起點,整份報告的思路大致可分成兩塊,一是對灣區內部的基礎設施連通。為了配合佛山的珠三角新幹線機場,動工建設肇明高速和水賓延長線,推進廣佛肇高速二期、對接佛山11項路網工程;為了融入灣區一小時生活圈,做好深江肇高鐵、廣湛高鐵等前期工作,協調增加肇慶至深圳高鐵班次。

另一塊則是利用交通基礎設施去吸引大西南地區的產業資源。有了深江肇高鐵和肇慶東站,就可以謀劃讓大西南企業前來建設大灣區總部基地;有了肇慶新港,就可以建設大灣區面向西南的物流和水運集散中心;有了連通的交通樞紐,就可以規劃面向粵港澳大灣區的綠色農副產品集散基地。

作為灣區城市裡面積最大、土地資源最豐富的肇慶,為了吸引港澳深三地的產業轉移,報告還特別提到“探索與港澳深打造飛地經濟”。去年,國家發展改革委、國土資源部、環境保護部等八部門聯合印發了《關於支持“飛地經濟”發展的指導意見》,就是希望打破行政區劃界限,創新跨區域合作模式。

江門

提法:加快粵港澳大灣區西翼樞紐門戶城市建設

看點:通過交通大會戰融入大灣區

作為粵港澳大灣區外圈層的城市,江門要融入大灣區首先面臨的是地理便捷性的不足。江門政府工作報告也認識到這一點,花了大量的篇幅在講交通上怎麼融入整個灣區,甚至提出了“深入推進交通大會戰”的口號。

報告不厭其煩地逐項列舉了13個高速公路專案、6個鐵路項目、1個水運專案,明確2018年江門要安排大會戰項目1 0 5項,投資165.7億元,打通承東啟西的高快速路網,實現全市東西部快速連接,要基本建成珠西綜合交通樞紐江門站的站房主體,還要啟動主城區軌道交通規劃、推進恩平馮如通用機場報批等前期工作。

考慮到江門的人口規模和經濟體量,報告裡關於城區軌道交通和通用機場的努力顯然下了極大的決心,因而其“大灣區西翼樞紐門戶城市”的設想也尤為不易。

另外,作為僑鄉的江門還試圖“充分發揮港澳同胞和華僑資源豐富的獨特優勢”,著力在發展平臺、交通設施、城市建設、科技金融、文化旅遊、僑資僑智等方面與粵港澳大灣區建設進行全方位對接。

納稅約占總量的30%。前海夢工廠孵化的港澳國際團隊累計近160家,還有近千名港籍青年在前海就業。

上面的資料是沉甸甸的,反映了深圳憑藉和香港接壤的地理優勢,在承接港企投資方面暫時領先一個身位。

另一個新引擎,就是深港共建的落馬洲河套地區。這裡將建香港最大的科技創新園區。香港出科創研發、深圳出產業配套的合作模式,早已催生了大疆科技等一批深港融合的標杆企業,未來深港共建下這個科技創新園會帶來何種驚喜,或許值得期待。

深圳報告的另一個看點,則是“增創區域協同發展新優勢”。如推動深莞惠“3+2”經濟圈深度融合發展,推動穗莞深城際線深圳段建設,加強與中山等珠江西岸地區產業協作。與此同時,還要高起點建設深汕特別合作區。

佛山

提法:建設粵港澳大灣區樞紐城市、打造大灣區西部航空樞紐、建設大灣區高品質森林城市 看點:廣佛同城同心攜手

佛山市政府工作報告,對於如何融入大灣區的提法最豐富,表述也最周全。不僅提怎麼和香港合作,還提怎麼和廣州合作,怎麼和深圳、東莞合作。可以說,各方面都顧及到了。

在和香港合作上,佛山報告側重的是大方向,表示要“構建‘佛山+香港’合作新模式,深化與香港在科技創新、現代服務業等領域合作交流,建設粵港澳合作高端服務示範區”,具體內容不算多。

而在和廣州合作上,則細緻周到,要“以廣佛同心攜手打造珠三角世界級城市群核心為引領,落實廣佛同城化發展規劃”,“重點抓好廣佛環線及對接廣州的9條地鐵線規劃建設,推進荔灣—南海、番禺—順德、花都—三水同城化合作示範區建設”。可以說,廣佛合作,有方向有進度,這和廣佛同城多年打下的基礎不無關係。

至於和深圳和東莞的合作,佛山報告也帶了一筆,“以港珠澳大橋、深中通道、虎門二橋、廣深港高鐵等建設為契機,加強與深圳、東莞等城市在技術、資本、人才等創新要素上的對接”。

佛山報告另外一大看點,是對自身交通項目優勢和生態環境優勢的強調。佛山去年開通了高鐵佛山西站,再加上又拿到珠三角新幹線機場專案,這讓其有底氣提出“灣區樞紐城市”、“西部航空樞紐”。而去年獲得“國家森林城市”稱號,也讓佛山下一步建設大灣區高品質森林城市有了不一樣的起點。

東莞

提法:加快打造粵港澳大灣區先進製造業中心 看點:從單一產業城市邁向綜合性節點城市

儘管有著良好的製造業基礎,東莞報告裡關於大灣區的表述裡,卻並不急於談產業優勢,反而主動提到城市管理方面的不足,做起了自我批評:“精細化管理水準仍需提升,與粵港澳大灣區重要節點城市的要求還有一定差距。”

南都記者從報告中的一些表述也發現,東莞的思路是試圖在現有的鎮街產業功能上做好增量。如報告稱:“以濱海灣新區為龍頭加快融入粵港澳大灣區建設,高標準、高起點推進濱海灣新區建設,抓好新區規劃編制、基礎建設。”這說明東莞要通過濱海灣新區的建設和規劃,補齊和完善城市綜合功能,讓東莞從產業城市升級為綜合性的灣區節點城市。

從這個思路出發,再看東莞“打造先進製造業中心”的提法,就會有新角度。“先進”,並不僅僅體現在製造業的科技含量提高上,也可以體現在城市綜合功能上。

粵港澳大灣區的建設,講究“9+2城市群”的互聯互通互融。在這方面,東莞側重點放在穗莞合作方面,並提出要“突出創新走廊共建、港口航運合作、交通互聯互通、生態環境聯治,加強高端服務業特別是高端醫療、教育和人才等方面的合作”。此外,還提到了一個較為具體的項目,就是穗莞政務跨城通辦試點。政務跨城通辦,目前廣佛做得較好。

當然,一直以來承接港深外溢功能並嘗到甜頭的東莞,自然少不了提到“積極參與深莞惠經濟圈‘3+ 2’建設,加強與港澳臺在科技、金融、商貿、公共服務等領域的合作”。不過這都是相對原則性的務虛內容。

中山

看點:對港澳的農業出口

中山市政府工作報告沒有提到自身在大灣區定位,而是延續了省委、省政府賦予中山四個定位的表述。

不過,其報告也展示了中山的農業優勢,提到去年建設高標準基本農田3.6萬畝,全市出口到澳門的蔬菜占當地市場的50%,出口到香港、澳門的四大家魚分別占當地市場的40%和70%。

在如何融入大灣區方面,中山報告也側重於遠期的戰略,沒有提到近期的具體措施。報告提到,中山會以更加主動的姿態,與大灣區中心城市廣州、深圳、香港互動,在規劃上主動銜接,在交通上主動對接,在產業上主動承接。制定時間表和路線圖,打通與周邊城市間的斷頭路。緊密對接廣東自貿區南沙、前海、橫琴片區,複製推廣自貿區先進經驗。

珠海

提法:大灣區的中心連接點

大灣區中的交通樞紐

看點:依託粵港澳大橋發展物流業

去年底就已基本完工並具備通車條件的港珠澳大橋,讓珠海一時間成為大灣區的焦點。這一獨家的交通資源,在珠海市政府工作報告裡自然是濃墨重彩。

借助大橋的作用,報告提到了兩個定位———“大灣區的中心連接點”“大灣區中的交通樞紐”。如何利用大橋的資源?報告的思路是發展物流業,具體表述為“推動珠港澳物流合作園建設,打造大橋經濟區”。

資料顯示,這個珠港澳物流合作園的面積達80萬平方米,未來將重點發展國際貿易、倉儲物流、電子商貿等業務,為香港物流業向西面拓展。

除了大橋之外,珠海還有機場優勢可以用。為此,報告也提出“推動珠港澳三地機場合作,積極爭取珠海機場開通國際航線和設立保稅物流中心(B型)。加快高欄港綜合保稅區申報建設,拓展珠海港國際航運服務體系,打通‘川貴廣—南亞’國際物流大通道”。

這其中“打通國際物流大通道”的設想,未嘗不能理解為珠海的大構思。

惠州

提法:建設粵港澳大灣區科技成果轉化高地

看點:利用高校科研資源進行成果轉化

“落實粵港澳大灣區城市群發展規劃,推動基礎設施互聯互通,加快融入大灣區1小時都市圈”,“落實《粵港澳大灣區衛生與健康合作框架協議》,構建大灣區衛生與健康共同體”。

惠州報告裡對於大灣區的著墨不多,像上面提及的兩個“落實”的內容,更多是自上而下的規定動作。

而在自選動作上,報告談的也是大的方向:“探索與香港、深圳等地共建產業園區,實現優勢互補、資源分享”,“強化科技創新合作,拓展仲愷港澳青年創業基地功能,建設粵港澳大灣區科技成果轉化高地”。

要注意的是,“大灣區科技成果轉化高地”這個提法背後,是去年惠州舉辦了首屆中國科交會。當時惠州提出以中國高校科技成果交易會為依託,建設中國(華南)高校科技成果轉化中心。今年惠州還將繼續舉辦第二屆科交會。

從這點上看,惠州目前在大灣區建設的思路,似乎是想通過高校的科研資源帶動產業升級。但與此同時,惠州在報告中還旗幟鮮明地提出要加快實施“海綿行動”,全面對接深圳“東進”戰略,推動“深圳研發、惠州產業化”。在區域協同發展方面,也提出要積極對接廣深科技創新走廊,認真落實深莞惠“3+2”對接事項,加強與東莞、汕尾、河源互補合作等。

肇慶

提法:打造大灣區連接大西南樞紐門戶城市

看點:探索與港澳深打造飛地經濟

肇慶報告直書自身在大灣區的現狀:連接西南的區位條件、豐富的土地資源、明顯的成本優勢,因此提出的戰略也非常清晰,“打造大灣區連接大西南樞紐門戶城市”。

由連接大西南為起點,整份報告的思路大致可分成兩塊,一是對灣區內部的基礎設施連通。為了配合佛山的珠三角新幹線機場,動工建設肇明高速和水賓延長線,推進廣佛肇高速二期、對接佛山11項路網工程;為了融入灣區一小時生活圈,做好深江肇高鐵、廣湛高鐵等前期工作,協調增加肇慶至深圳高鐵班次。

另一塊則是利用交通基礎設施去吸引大西南地區的產業資源。有了深江肇高鐵和肇慶東站,就可以謀劃讓大西南企業前來建設大灣區總部基地;有了肇慶新港,就可以建設大灣區面向西南的物流和水運集散中心;有了連通的交通樞紐,就可以規劃面向粵港澳大灣區的綠色農副產品集散基地。

作為灣區城市裡面積最大、土地資源最豐富的肇慶,為了吸引港澳深三地的產業轉移,報告還特別提到“探索與港澳深打造飛地經濟”。去年,國家發展改革委、國土資源部、環境保護部等八部門聯合印發了《關於支持“飛地經濟”發展的指導意見》,就是希望打破行政區劃界限,創新跨區域合作模式。

江門

提法:加快粵港澳大灣區西翼樞紐門戶城市建設

看點:通過交通大會戰融入大灣區

作為粵港澳大灣區外圈層的城市,江門要融入大灣區首先面臨的是地理便捷性的不足。江門政府工作報告也認識到這一點,花了大量的篇幅在講交通上怎麼融入整個灣區,甚至提出了“深入推進交通大會戰”的口號。

報告不厭其煩地逐項列舉了13個高速公路專案、6個鐵路項目、1個水運專案,明確2018年江門要安排大會戰項目1 0 5項,投資165.7億元,打通承東啟西的高快速路網,實現全市東西部快速連接,要基本建成珠西綜合交通樞紐江門站的站房主體,還要啟動主城區軌道交通規劃、推進恩平馮如通用機場報批等前期工作。

考慮到江門的人口規模和經濟體量,報告裡關於城區軌道交通和通用機場的努力顯然下了極大的決心,因而其“大灣區西翼樞紐門戶城市”的設想也尤為不易。

另外,作為僑鄉的江門還試圖“充分發揮港澳同胞和華僑資源豐富的獨特優勢”,著力在發展平臺、交通設施、城市建設、科技金融、文化旅遊、僑資僑智等方面與粵港澳大灣區建設進行全方位對接。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