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誰在圍觀茅侃侃?

我們的時代迷上了速度魔鬼, 由於這個原因, 這個時代也就容易忘懷。

——米蘭·昆德拉

在獵奇的世界裡, 我們需要驚喜、需要超出想像、需要一茬茬的互聯網鮮肉來滿足自己“英雄出少年”和“出名要趁早”的意淫。

於是, 你會看到每一個年齡層都在被消費。

今天刷屏的逝者茅侃侃算是“XX後”的第一個犧牲品。

在茅侃侃身上, 最著名的標籤是80後創業明星。 在那場頗具一舉成名天下知意味的電視節目《對話》裡, 茅侃侃和時任泡泡網CEO李想、康盛創想CEO戴志康、MyseeCEO高燃, 一起被打造成80後創業偶像, 上雜誌封面、參加各色演講成為當年的他們要做的事。

圖:四人當年的合照, 右一為茅侃侃

“從這個時候開始, 我們哥兒幾個就像歌唱界的五月天、飛輪海似的, 四處同台作秀, 捆綁促銷。 ”茅侃侃曾經回憶道。

但在這四個人中, 茅侃侃無疑是最受媒體歡迎的角色, 在眾多報導裡, 茅侃侃的初中學歷、紋身和彩色的頭髮一再被提及。

只因這些特質完全符合人們刻板印象裡的叛逆少年。

但一輪轟炸之後, 這些創業者之後該怎麼選擇, 他們的迷茫和痛苦都不會被在意。 茅侃侃曾表達過在這種眩暈式的曝光下自己的不知所措——“我開始不斷地接受各種採訪並開始習慣對著鏡頭說話, 可是那會兒還不知道對著鏡頭說話前得先過過腦子。 我忽然不知道是接受採訪重要, 還是管理公司重要。 ”

仗義、有責任、樂觀是所有接觸過茅侃侃的人對他最深的印象。 有人透露, 茅侃侃的去世和祥源文化殺雞取卵有關, 為了拯救自己的公司, 過去一年, 茅侃侃將自己的房子、車子抵押以及個人能夠使用的現金幾乎100%的投入。

為公司融資奔忙的茅侃侃曾在微信朋友圈裡直言“拋開我個人投入不談, 我該如何和團隊交代, 我該如何向其他股東交代, 我如何向選擇我們一起合作時上市公司的投入交代?”

只是這樣的激情和純粹似乎並不適合只論輸贏、不講過程的名利場。

圖:茅侃侃的最後一條朋友圈

有人說, 在奧運賽場上, 第二名是不存在的, 因為人們只能記住第一名。 創業更是如此, 只有擠到頭部, 最起碼也要是老二的位置, 才能獲得持續的關注和掌聲。

而對於那些活在BAT陰影之下的創業者, 只有等到他們失敗了, 甚至死去, 人們才會再次開始滿屏的報導, 絲毫不用懷疑, 當初造勢吹捧、中途各種唱衰、最後無限緬懷的可能就是同一批人。

是媒體人都殘酷嗎?還是人們習慣了把任何一個悲情故事轉換為點擊率?

沒有人能說得清原因, 能確定的只是這樣的故事還在上演, 而且消費這種年齡概念的趨勢也在加速。

2006年, 茅侃侃、李想等被貼上80後創業者的標籤推出來;差不多是2012年左右,

馬佳佳、郭列、余佳文等開始被貼上90後的創業標籤推到台前;到了 2016, 王凱歆又以95後的姿勢出現。 但這些還不夠, 於是在剛過去的幾個月裡, 幾乎是如法炮製, 憑藉年齡噱頭、爭議性言論等賺人眼球的宣傳手法, 00後CEO李昕澤、喻言進入大眾視野。

發現沒有, 這些被炒作的標籤間隔的時間越來越近, 說明什麼呢?說明越來越多的人喜歡急功近利, 著急到已經等不及這些孩子長大。

不用驚訝, 肯定也有人說這不過是年輕一代和投資人名利雙收的一場戲, 但圍觀和爭議之後的烙印又該如何消除呢, 似乎沒有人想過這些被貼上自大、狂妄、愚蠢等標籤的“XX後”們還有很長的人生路要走。

這讓我想到魏晉時期有一個美男子因為美名遠播, 每次出門都被圍觀,最後因心理壓力太大而亡,看殺衛玠因此而來。

千百年來,那些看熱鬧不嫌事大的群眾一直都在,只不過被他們看殺的對象,從美男變成了年輕的創業者。

而茅侃侃恰好是“XX後”的第一個犧牲品,令人悲傷的是,在無處可躲的互聯網時代這樣令人唏噓的故事還會再次上演。

每次出門都被圍觀,最後因心理壓力太大而亡,看殺衛玠因此而來。

千百年來,那些看熱鬧不嫌事大的群眾一直都在,只不過被他們看殺的對象,從美男變成了年輕的創業者。

而茅侃侃恰好是“XX後”的第一個犧牲品,令人悲傷的是,在無處可躲的互聯網時代這樣令人唏噓的故事還會再次上演。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