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旅行青蛙》養了呱,懂了媽

文/蘇宇

遊戲的名字《旅かえる》有點雙關, “かえる”一方面是青蛙的意思, 一方面又有旅途中歸來的意思, 而玩這個遊戲的人, 大部分時間都只能面對著空蕩蕩的庭院去猜想那只青蛙究竟是不是正在歸家的途中。

從分類上來說, 這款遊戲算是放置類遊戲, 玩家只要隔段時間上去收割一下三葉草(遊戲貨幣), 買一些食物給青蛙準備好就可以了。 有時候你打開遊戲, 青蛙就在幾秒鐘前剛剛離開, 除了桌子上的食物被帶走之外, 它就像是從來都沒回來過一樣。

這種感覺, 在開發商Hit-Point之前做的另一個同類型知名遊戲《貓咪後院》裡也是常態, 要說有區別, 可能就是你每次打開後院差不多都能看到一兩隻不同的貓在玩耍, 而在青蛙的小院子裡, 大部分時間只有迎風搖曳的三葉草在等著你收割。

很虐的。

我知道有不少玩家會在玩遊戲時戲精上身, 不以“我”來稱呼遊戲角色, 而是張口閉口兒啊女啊叫得親熱, 從打副本到換外觀, 那真是越看越喜歡。

但是《旅行青蛙》給了這些戲精玩家——好吧我們換個說法, 給了這些情感豐富容易代入的玩家——一種全新的體驗, 因為在其他遊戲裡, 玩家下線後角色就不會再有什麼“意料外”的動作,

即使是離線掛機, 玩家也知道它們在哪裡, 在做什麼。 換句話說, 其他遊戲中的角色是隨著玩家離開那個遊戲世界而“死去”的, 直到玩家回來, 它們才能“複生”。

想一想, 在那些玩家已經AFK的遊戲世界裡, 仍然有一些角色站在原地, 耐心而無望地等待他們回來……

這種等待的心情, 現在輪到《旅行青蛙》的玩家去感受了。

青蛙去了哪裡, 在做什麼, 認識了什麼夥伴, 和夥伴聊了什麼, 看到什麼樣的風景……玩家統統不知道, 只能等著明信片寄回來, 才能一窺“我兒”的精神世界。

有不少玩家半開玩笑地表示,

這次理解了父母的感覺。

這個感覺倒不是指“總在家悶著也不說出去和朋友玩玩”“總出門瘋天天不著家”“看閒書看一下午也不說幫大人幹點活”以及“沒回家時催著回來, 回來之後恨不得攆走”的“父母奇葩邏輯”, 而更像是一種因為無法把握而產生的焦慮, 一種即使明知不能避免亦沒有必要, 仍然會有的焦慮。

你看,大家刷屏時都在互相吐槽“孩兒啊你怎麼還不寄個明信片回來”,我還沒見過有人抱怨“我老公拎個破飯盒一走三四天沒動靜了”,哪怕這青蛙的名字叫李澤言。

順便說一句,我在iOS和安卓的兩個手機上各養了一隻呱,現在安卓上的那只宅在家裡說什麼也不出去,iOS上的那只出了門再也沒回來過,不免有些懷疑這倆其實是同一只呱。一想到我兒有兩處房產,頓時老懷大慰。

你看,大家刷屏時都在互相吐槽“孩兒啊你怎麼還不寄個明信片回來”,我還沒見過有人抱怨“我老公拎個破飯盒一走三四天沒動靜了”,哪怕這青蛙的名字叫李澤言。

順便說一句,我在iOS和安卓的兩個手機上各養了一隻呱,現在安卓上的那只宅在家裡說什麼也不出去,iOS上的那只出了門再也沒回來過,不免有些懷疑這倆其實是同一只呱。一想到我兒有兩處房產,頓時老懷大慰。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