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設計>正文

好消息!港珠澳大橋七一前正式通車

港珠澳大橋風采絕世 廣報全媒體記者盧政攝

人工島被設計成蠔貝狀 廣報全媒體記者盧政攝

大洋網訊 夜幕下猶如長虹臥波, 白天又似蛟龍出海!元旦前夜, 世界最長的跨海大橋港珠澳大橋主體全線亮燈, 在標誌著大橋具備通車條件的同時, 伶仃洋面上也誕生了一道流光溢彩的新的風景線。

據透露, 港珠澳大橋預計將在今年7月1日前正式通車。 有趣的是, “大橋遊”已率先火爆起來,

廣州、珠海等地的部分旅行社紛紛組團攬客坐遊輪看港珠澳大橋。 今年春節過後, 大橋上還將迎來一場別開生面的“馬拉松”, 屆時將有萬餘人登上這座跨海大橋, 一睹這個世紀工程的絕世風采。

大橋預計七一前通車

全長55公里的港珠澳大橋, 其中包括約30公里的海中主體, 主體為“橋島隧”結構;兩端是分別抵達港珠澳的連接線, 整體看大橋如同一個巨大“Y”字橫臥在海面上。 港珠澳大橋是中國新的地標性建築之一, 被譽為“世界橋樑界的珠穆朗瑪峰”, 英國《衛報》稱之為“現代世界七大奇跡”之一。 大橋目前雖未通車, 但儼然已成珠海一個新的熱門景點, 那麼港珠澳大橋到底有哪些看點?廣州日報全媒體記者昨日驅車上橋,

先睹為快。

駛上珠澳口岸人工島, 首先映入眼簾的是港珠澳大橋珠海公路口岸, 橋頭是一個現代化的收費站, 上有“港珠澳大橋”5個鮮紅的大字。 駛入收費站, 進入大橋主橋一路向東, 寬闊的橋面有雙向6車道, 中間由金屬護欄隔開, 新畫的車道線, 嶄新的瀝青路面, 一路暢通無阻。 橋外海面上, 近處的輪船時而拉響悠揚的汽笛;遠處的小島時而映入眼簾。

不到20分鐘, 車就來到了伶仃洋上的西人工島, 從該島進入海底隧道, 在最深40多米的海底隧道中穿梭, 隨行的攝影記者感歎:“如果隧道能有一段是透明的, 看到各種魚兒在身邊游來遊去, 該多好啊!”幾分鐘後, 車從東人工島駛出, 香港的大嶼山近在咫尺。 頭頂上, 一架架飛機從橋面上掠過;腳底下,

一艘艘巨輪在隧道上方的海面上駛過。

元旦前夜, 港珠澳大橋主體工程全線亮燈, 標誌著大橋已具備通車條件。 有關部門透露, 大橋預計於今年7月1日前通車, 不過, 具體通車時間還須“三步走”才能確定:一是內地及港澳三地部門對大橋進行評估;二是通車前會出臺通行政策, 包括車輛通行費定價方案;三是海關、邊檢、檢驗檢疫等部門的設施調試。 目前, 港珠澳大橋通車前的各項準備工作正在順利推進。

主橋如長虹臥波

港珠澳大橋海上主橋長達22.9公里, 橫跨伶仃洋, 無論是從空中俯瞰, 還是在海上乘遊輪遠眺, 港珠澳大橋都宛如一條巨龍綿延在仃伶洋海面上。 大橋先後有九洲航道橋、江海直達船航道橋、青州航道橋3個通航孔橋,

橋上的“風帆”“海豚”“中國結”是港珠澳大橋三大標誌性景觀。

3個通航孔橋各具特色, 其中青州航道橋設計是港珠澳大橋最具特色的部分, 為雙塔空間雙索面鋼箱梁斜拉橋, 主樑採用扁平流線型整體式鋼箱梁, 索塔採用橫向H形框架結構, 兩個163米的高塔上端分別有巨大“中國結”鋼結構結形撐, 象徵著港珠澳三地緊密相連。 九洲航道橋離珠海市區最近, 橋上的“風帆”塔與海岸線、城市高樓形成鮮明對比, 遠近景錯落有致。 江海直達船航道橋面上三個“海豚塔”栩栩如生, 外形就像三隻大海豚, 最大的一隻“海豚”高達109米, 兩邊稍矮的也有108米左右, 相當於36層樓高, 重量超過2600噸。 據介紹, 光吊裝這三隻“大海豚”, 建設者們就用了整整一年的時間。

橋外的海面上,來來往往的輪船拉出一聲聲悠揚的汽笛;一座座島嶼迎面“飄”過。而一到晚上,3座通航孔橋景觀燈五彩繽紛,宛如一道長長的彩虹橫臥在伶仃洋上,同城市繁華熱鬧的夜景交相呼應。

人工島似明珠璀璨

青州航道橋的盡頭是西人工島,與它對望的是連接大橋香港段的東人工島,這兩個人工島是海面上的橋樑與海底隧道連接的紐帶。從空中鳥瞰,它們猶如兩艘巨輪匍匐在伶仃洋的海面上,東島連接大橋香港段,西島連著主橋;整座大橋又似兩條蛟龍出海,一條向東,一條向西,龍頭就是兩個人工島,相互守望。

兩座人工島設計形狀均為蠔貝型,從人工島擋浪牆外邊線計算,東島島長約625米,橫向最寬處約215米,總面積約10萬平方米;西島島長為625米,最寬處190米,面積9.8萬平方米。島上建築形態也基本相同,東島主體建築高4層,西島主體建築高3層。

兩島地面上的建築以船型姿態遙相對開,整體設計以彰顯時代感、氣魄感的海上大遊輪形象為總體形態控制,細微之處注入傳承港珠澳地域交融性文化特色的符號,例如人工島上建有“海底繡花”“築島奇跡”“蛟龍出海”“夢圓伶仃”4座青銅鼎橋頭堡,使得人工島成為既立足於當代、又延續歷史文脈的綜合載體。

兩島功能略有不同,東島為集交通、管理、服務、救援和觀光功能為一體的綜合運營中心,且有遊客觀景覽勝功能,該島上有觀景平臺和觀景走廊;西島的功能則以橋樑的養護服務及辦公為主。

這裡是世界上最繁忙的黃金水道,大橋通車後,乘客可以下車登上東人工島休憩,一邊喝咖啡,一邊看海上巨輪穿梭往來。

這裡也是珠江口中華白海豚的聚居地,如果運氣好,可以看到白海豚在海中嬉戲。

這裡還毗鄰香港國際機場,在大嶼山蔥蔥山景的襯托下,可近距離觀賞或沖天或滑翔的航班景象。

夜幕降臨,人工島上流光溢彩,東人工島從風帽、主體建築、減光罩到擋浪牆,自上而下各種燈光點亮,整個島嶼一片璀璨;西人工島上的建築金碧輝煌,兩座人工島宛如鑲嵌在伶仃洋上的兩顆明珠。

海底隧道如沐春風

從人工島緩緩而下, 是一條全長約6.7公里海底隧道,其中深埋海底的沉管隧道長約5.6公里,最深處位於48米深的海底。這條世界最長的海底隧道由33節預製沉管以及一個長約12米重達6500噸的“最終接頭”拼接而成,而33節沉管每個標準管節長180米,重8萬噸,排水量超過75000噸,一個標準管節比一艘航母排水量還大。

值得一提的還有隧道裡的通風標準與公路隧道無異,高標準保證海底隧道行車人感覺舒服。沉管隧道兩個行車洞中,空氣流通方向按照車流方向由洞頂上的多組大型懸掛式射流風機呈送,該風機既可以吸入洞外的空氣,也可以排出洞內的汽車尾氣。驅車從海底隧道裡進出,沒有任何不適。隧道內溫度一般維持在26攝氏度左右,打開車窗涼風習習,如沐春風。

為保證隧道內行車安全,隧道分左右兩個行車洞(各為三車道),中間有一個服務管廊,三者之間各自封密相互獨立,互不干擾。行車洞兩旁上方每隔一段距離就有一道長長的紅色消防管道,上面每隔一米左右就有一個智慧自動噴灑的水龍頭。一旦隧道內發生火災事故,這裡的煙霧或溫度到達一定程度,通過感應,這些消防水龍頭就自動打開。而服務管廊上每隔不到135米便有一道逃生門,每個逃生門附近都懸掛一部應急電話。大橋通車後,管理人員將在人工島上設立海上救援平臺,如果海底隧道內發生事故,救援力量在3分鐘內就能到達,橋面上發生事故,5~7分鐘內也能趕到。

大橋已成熱門景點

雖未正式通車,但港珠澳大橋遊已率先火爆起來。據記者瞭解,目前珠海、廣州等地旅行社已開始組團帶客乘坐遊輪海上遊覽港珠澳大橋全線,備受歡迎。元旦前夕,廣州某旅行社首團組織300人遊覽港珠澳大橋,推出後僅僅3個小時全團就報滿了名。另外,從珠海灣仔碼頭出發,已開闢專門遊大橋航線。據一些旅行社負責人介紹,目前還只能坐船近距離遊大橋,一旦港珠澳大橋通車,橋上開通跨境擺渡大巴,上橋的遊客更會絡繹不絕。

澳門經濟學會會長劉本立曾表示,“作為世界最長的跨海大橋,港珠澳大橋本身就是一個很好的旅遊景點,就像美國三藩市的金門大橋。走在橋上,可以看到無敵海景,而珠海有不少島都在橋下,是不是可以利用開發旅遊資源?我們把大橋區域變成一個美麗的海灣?” 現在看來,這個願望比大橋通車來得更快。

文/廣報全媒體記者陳治家 通訊員唐麗娟

建設者們就用了整整一年的時間。

橋外的海面上,來來往往的輪船拉出一聲聲悠揚的汽笛;一座座島嶼迎面“飄”過。而一到晚上,3座通航孔橋景觀燈五彩繽紛,宛如一道長長的彩虹橫臥在伶仃洋上,同城市繁華熱鬧的夜景交相呼應。

人工島似明珠璀璨

青州航道橋的盡頭是西人工島,與它對望的是連接大橋香港段的東人工島,這兩個人工島是海面上的橋樑與海底隧道連接的紐帶。從空中鳥瞰,它們猶如兩艘巨輪匍匐在伶仃洋的海面上,東島連接大橋香港段,西島連著主橋;整座大橋又似兩條蛟龍出海,一條向東,一條向西,龍頭就是兩個人工島,相互守望。

兩座人工島設計形狀均為蠔貝型,從人工島擋浪牆外邊線計算,東島島長約625米,橫向最寬處約215米,總面積約10萬平方米;西島島長為625米,最寬處190米,面積9.8萬平方米。島上建築形態也基本相同,東島主體建築高4層,西島主體建築高3層。

兩島地面上的建築以船型姿態遙相對開,整體設計以彰顯時代感、氣魄感的海上大遊輪形象為總體形態控制,細微之處注入傳承港珠澳地域交融性文化特色的符號,例如人工島上建有“海底繡花”“築島奇跡”“蛟龍出海”“夢圓伶仃”4座青銅鼎橋頭堡,使得人工島成為既立足於當代、又延續歷史文脈的綜合載體。

兩島功能略有不同,東島為集交通、管理、服務、救援和觀光功能為一體的綜合運營中心,且有遊客觀景覽勝功能,該島上有觀景平臺和觀景走廊;西島的功能則以橋樑的養護服務及辦公為主。

這裡是世界上最繁忙的黃金水道,大橋通車後,乘客可以下車登上東人工島休憩,一邊喝咖啡,一邊看海上巨輪穿梭往來。

這裡也是珠江口中華白海豚的聚居地,如果運氣好,可以看到白海豚在海中嬉戲。

這裡還毗鄰香港國際機場,在大嶼山蔥蔥山景的襯托下,可近距離觀賞或沖天或滑翔的航班景象。

夜幕降臨,人工島上流光溢彩,東人工島從風帽、主體建築、減光罩到擋浪牆,自上而下各種燈光點亮,整個島嶼一片璀璨;西人工島上的建築金碧輝煌,兩座人工島宛如鑲嵌在伶仃洋上的兩顆明珠。

海底隧道如沐春風

從人工島緩緩而下, 是一條全長約6.7公里海底隧道,其中深埋海底的沉管隧道長約5.6公里,最深處位於48米深的海底。這條世界最長的海底隧道由33節預製沉管以及一個長約12米重達6500噸的“最終接頭”拼接而成,而33節沉管每個標準管節長180米,重8萬噸,排水量超過75000噸,一個標準管節比一艘航母排水量還大。

值得一提的還有隧道裡的通風標準與公路隧道無異,高標準保證海底隧道行車人感覺舒服。沉管隧道兩個行車洞中,空氣流通方向按照車流方向由洞頂上的多組大型懸掛式射流風機呈送,該風機既可以吸入洞外的空氣,也可以排出洞內的汽車尾氣。驅車從海底隧道裡進出,沒有任何不適。隧道內溫度一般維持在26攝氏度左右,打開車窗涼風習習,如沐春風。

為保證隧道內行車安全,隧道分左右兩個行車洞(各為三車道),中間有一個服務管廊,三者之間各自封密相互獨立,互不干擾。行車洞兩旁上方每隔一段距離就有一道長長的紅色消防管道,上面每隔一米左右就有一個智慧自動噴灑的水龍頭。一旦隧道內發生火災事故,這裡的煙霧或溫度到達一定程度,通過感應,這些消防水龍頭就自動打開。而服務管廊上每隔不到135米便有一道逃生門,每個逃生門附近都懸掛一部應急電話。大橋通車後,管理人員將在人工島上設立海上救援平臺,如果海底隧道內發生事故,救援力量在3分鐘內就能到達,橋面上發生事故,5~7分鐘內也能趕到。

大橋已成熱門景點

雖未正式通車,但港珠澳大橋遊已率先火爆起來。據記者瞭解,目前珠海、廣州等地旅行社已開始組團帶客乘坐遊輪海上遊覽港珠澳大橋全線,備受歡迎。元旦前夕,廣州某旅行社首團組織300人遊覽港珠澳大橋,推出後僅僅3個小時全團就報滿了名。另外,從珠海灣仔碼頭出發,已開闢專門遊大橋航線。據一些旅行社負責人介紹,目前還只能坐船近距離遊大橋,一旦港珠澳大橋通車,橋上開通跨境擺渡大巴,上橋的遊客更會絡繹不絕。

澳門經濟學會會長劉本立曾表示,“作為世界最長的跨海大橋,港珠澳大橋本身就是一個很好的旅遊景點,就像美國三藩市的金門大橋。走在橋上,可以看到無敵海景,而珠海有不少島都在橋下,是不是可以利用開發旅遊資源?我們把大橋區域變成一個美麗的海灣?” 現在看來,這個願望比大橋通車來得更快。

文/廣報全媒體記者陳治家 通訊員唐麗娟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