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阿晴家的新年

柳樹村四個大隊, 百十戶人家。 任家阿婆就住村公路邊兒上, 門外有塘, 門前有山。 塘不大, 飄滿落葉, 可觀景。 山也不高, 但山上有座廟,

據說求子靈驗。 阿婆85歲, 冬季裡戴著紅色粗毛線織的尖頂小帽, 眼睛細眯著, 透著迷迷的笑意, 見面就問, “農村可看不慣吧?”

好多年沒來過真正的農村了。 去年到新疆的禾木村, 滿大街都是新鮮的乾燥的牛糞, 像農村式樣, 但那裡的人說牛糞也是景區特色。 柳樹村卻沒那麼多牛糞, 其實牛也不多見, 唯一見到的牽牛老伯說, 現在都機械化了, 牛都賣去吃肉了。 我這頭牛要值一萬多哩, 它可乖了, 叫幹啥就幹啥……老伯問我是哪家的客, 他牽著牛吃草, 轉身, 抖著長長的韁繩, 牛在後面跟著, 步伐溫柔。 我給他倆拍了照, 我想以後或許看不到了。

任家阿婆喂了三頭豬, 毛皮白亮。 這麼好看的豬, 我舉起手機拍照時, 它們都擠到圈的邊沿上,

舉著嘴巴, 仰望著。 那是一種強烈渴望的表情。 我照了幾次, 後來再舉起手機的時候, 它們就不再過來了, 只趴在那兒, 抬頭看看我, 掀掀眼皮兒, 淡淡的。 實踐證明, 豬的確是聰明的動物。 至少它不渴望莫須有的東西。

任家阿婆因為只生了倆閨女, 按鄉里的規矩, 要抱養一個兒子。 這個兒子便是舅舅。 舅舅有些奇特。 我說他奇特是因為他的樣子讓我想起了中學時的一位詩人。 詩人身形纖長, 面容蒼白, 走路時穿花拂柳一般。 我們將他形容成天堂鳥, 說他棲息在離人間最遠的枝頭。 可惜詩人現在長胖了, 胖得都不像詩人了, 也許他也確實不寫詩了。 舅舅穿過田間小路去砍甘蔗的樣子, 倒讓我想起當年的詩人, 仿佛不是砍甘蔗,

倒像是行吟一般, 帶著歌謠的性質。 在風中, 隔著一片荒草地, 我看到他腰肢低沉, 鐮刀輕緩地擺動, 一下, 又一下, 帶出長長的線, 在光裡飄。 他砍來的甘蔗也很瘦, 瘦得像高粱。 我說像高粱, 舅舅不說話, 過了一會兒, 又砍來一大堆。 我後悔說這甘蔗長得像高粱。

離午飯還有一會兒, 我一個人爬坡上坎。 遇到牽牛的老伯。 從草坡頂上看, 村莊小小的, 錯落有致, 像在回憶裡。 草坡下傳來放鞭炮的聲音。 是阿晴一家在給去世的阿公上墳。 風長長的, 麥苗青青。 老伯說, 你沒見過吧, 這是麥子。 地裡的油菜花還開著, 三三兩兩的, 怒放的生命。 老伯說這塊地的油菜長得好哩。 老伯問, 你是哪家的客。 我說我是跟阿晴來玩的。 老伯笑笑。 風又吹過來,

一下一下的。 桔子樹嘩啦嘩啦響。 我問這樹上的桔子可以吃嗎。 一個眼睛亮亮的小男孩, 穿著黃色T恤, 是長袖還是短袖, 我記不清了, 大約是長袖, 畢竟是冬天。 但回憶裡又像是短袖。 此時他正拖著長長的竹竿, 去戳樹上掛著的一件小孩夾衣。 不知道那夾衣怎麼掛樹梢上去了。 男孩高聲喊, 爺爺, 有人問你桔子可不可以吃。 爺爺從坡頂上的房子裡走出來, 年紀也不大, 淺灰布衣, 臉圓圓的, 笑嘻嘻問, 你是哪家的客。 我於是又回答了一次。 我怕他以為我想吃桔子, 有點不好意思。 對他笑笑, 往坡下走。

此時阿晴家的墳已經上完了。 黃泥地上散落著許多紙錢燒過的灰。 阿晴媽媽還在撕扯著最後一點紙錢, 說著讓祖宗保佑兒孫的話。

阿晴正呵斥她的男朋友不能在上墳時玩手機。 我想阿晴上墳好嚴肅。 我對她笑笑, 站在路邊, 等著她一起往堂屋走。

臨近中午, 日頭出來了。 照在院壩裡, 東一團西一團的光, 像灶上盛著的幾口大蒸鍋, 騰騰地冒著白霧。 幾個年逾古稀的老阿婆, 圍著火盆, 眯眼坐著。 火盆裡燒著舅舅砍來的木頭, 圓滾滾、粗壯、焦黑, 一個碗口大的疤凹凸在枝椏間。 我問任家阿婆, 這樹可以隨便砍麼?阿婆說隨便砍呀, 看上哪棵砍哪棵。 她一面說, 一面拿火鉗翻動著架在盆上的木頭, 燒成焦黑的木炭裡便濺出點點灰白的碎屑, 化蝶一般, “嗡”一下四散亂飛, 撲簌簌落到人的頭髮裡, 衣襟上。 四周圍坐的人似也慣了, 也不去拍打它, 仍自坐著。

一個梳大背頭臉兒白生生的小夥子又推著一個老阿婆走過來。 阿晴說這推輪椅的人也是她舅舅。一個祖宗分下來,年深日久的,房頭倒也多。我們這裡的人都長壽,她又指著那老阿婆說,你看看,都94了。我瞥她一眼,她微抬著下巴,嘴角掛著笑,眼裡有一些些驕傲的光。我看過去,那老阿婆其實很有些胖,臃腫的身子裹在醬紅色的大棉襖裡,我不知怎麼就想起了剛剛火盆裡那根烀得軟乎乎的大紅薯。她整個人也似癱在輪椅上,頭微微側著,脖子仿佛有些歪斜。火盆邊的人趕緊挪著小板凳,給老阿婆的輪椅騰出位置。老阿婆舒心地笑了,待烤上火,便開始絮叨著什麼,語音卻含混不清。只聽旁邊那小夥子勸慰她道,你管那麼多做甚,飯端來你吃就是。他一面說,一面給她拭著嘴角滲出的涎水。我想這裡的年輕人倒真是重孝道,轉頭又一想,這樣的長壽又有什麼意思呢?這麼想著,站在陽光裡,倒覺得有些蕭索。

午時十二刻,壩壩宴准點開始了。院壩裡放了五六張大圓桌,任姓家人團團坐了,幫廚的媳婦們便開始往外端碗盤。我和阿晴也去幫忙。魚是必然有的,剁成塊,加了大片的酸菜一塊兒熬,鄉里也不講究裝盤,就用不銹鋼盆子盛了,每桌一大盆。涼拌的米粉、折耳根、黃瓜、豬耳朵,各自又裝了滿滿一盤子。土豬肉加上蓮花白炒成回鍋肉,肉片兒又寬又厚,一眼瞧去,肥滋滋、油汪汪的,看著倒也香。我突然想起網上流傳的一個小故事,說是一個上海姑娘跟男朋友回老家探親,結果被不銹鋼菜盆給嚇跑了。這故事不管真的假的,都讓人有些不喜。一方水土養一方人,不銹鋼菜盆又怎樣呢,多油、多肉,吃飽管夠,便是鄉里人對土地、對節日、對客人的尊重和情意。

眾人吃吃喝喝。我又看到了舅舅。他站在吃喝的眾人背後,用手機錄著視頻,嘴角抿著一絲極淡的笑意。阿晴的表弟喝口姜汁可樂,興沖沖地說,舅舅現在最喜歡跟人網上視頻了,有天半夜睡不著,說要跟我視頻聊天。我們都吃吃笑了。一面笑,我一面有些玩味地想,據說有個寓言是這樣的,生而為魚,卻想做鳥……也幸好我們還有網路。

傍晚,天黑了,該離開了。阿晴說舅舅要放煙花給你們看。那一箱箱的煙火,在小村的上空轟然炸開,無數的彩星以風流的姿態四處飛逸,小村的夜,仿佛一個華彩樂段,倏忽之間,激昂地彈響,轉眼之後,複又歸於更深的寂滅。我想起亦舒有篇小說,名字好像就叫做《她比煙花更寂寞》……

我們坐上阿晴男朋友的車。舅舅輕敲車窗,拉開車門,遞過一個紅包。他什麼也不說,只是一個勁兒地把紅包往前遞,眼睛裡有些羞澀的笑意。我想把紅包推回去,又想說你掙點兒錢不容易,頓了一會兒,終究什麼也沒說,默默地接過來,低低道聲:謝謝。舅舅笑笑,轉身離去。

院壩裡響起了音樂,媳婦們開始跳廣場舞。小村的夜依然歡樂。我們緩緩離開……

么爸在這升平鎮上也算是響噹噹的一號人物了。13歲便外出謀生,到上海給人打小工,糊牆、扛水泥,一來二去,人看他耿直、肯做,到四十歲了,也給管個二三十號人,算是小工頭了。在阿晴家裡,么爸算是學歷最低,卻掙錢最多的一個。

么爸從上海開車回來過年。上千里路,三天兩夜,汽油費外搭過路費花了小五千,他說原本想把女兒、女婿叫到上海去的,但臨了還是想回來,回來才有那個味兒。么爸站在路邊,抽著煙,嘴角翹著,四方臉在煙霧裡若隱若現,帶一點狠辣的江湖氣。

我和阿晴商量給么爸帶了瓶酒。酒是在超市買的,瀘州老窖,活動價,買一贈一。我有些忐忑地遞過去,么爸接過酒,微微笑了,怎麼還給我帶酒了?么爸在鎮上的家是一座老舊的屋子,他一面引我們進去,一面不停地說,這裡條件差,可看不慣吧?

進屋便見一張廠方的木桌,桌子中間擺了一口電磁爐上用的鍋子,呼呼地冒著熱汽。旁邊幾個大盤子,裝著香腸、臘肉、酸菜豬蹄什麼的。舉目望去,滿桌皆是肉食。夠嚇人的。么爸招呼我們坐下,豪邁地說,肉多啊,我找人宰了兩頭豬,這肉好啊,土豬肉,你們城裡吃不到的。我和阿晴憨笑著點頭坐下。鍋裡煮的是魚。魚似乎有三種味道,酸菜的、紅湯的,還有一種說不出來。么爸一個勁兒地說,吃魚,魚多啊,我今早去菜市搞的最大的兩條魚,還有一條哩,都煮上。我們忙說吃不了。我是想去訂席的,初一不給開門啊,這個農村就是這樣,不像上海,哪裡都有館子。我們說是啊是啊,農村講究過年嘛,家裡吃好,家裡吃才像過年嘛。么爸見我們喜歡啃臘肉骨頭,高興得臉上放光,一疊聲地叫把肉都煮上。我們忙說夠了夠了。時至今日,鄉里仍然把喝酒吃肉看作幸福生活的重要內容,我有些說不出的感慨。

喝了幾口酒,么爸談興漸濃。我要是有個初中文化,我就不怕哩。我小學三年級都沒讀完啊,字都認不了幾個,大的合同都不敢簽哩,看不明白。么爸的女兒,小蕊,此時嬌嬌地插嘴道,你寄回來讓阿晴姐姐幫你看嘛。么爸眼一橫,搞不明白就不要做,我進去了哪個養你?我在外面,都是實打實地,老闆相信我,我現在也管著二三十號人哩。么爸的臉泛起了紅光。我默默看著,想這個13歲就外出打工的男人,沒有文化,做的又是苦力活兒,中間不知吃了多少苦,可是回到家,卻只想讓家人看到自己的榮耀。

么爸在家排行老四,中間有個姐姐。姐姐離婚了,獨自帶著女兒芽兒,芽兒今年二十八,聽說也離了婚。大約看姐姐日子過得不易,么爸總是三天兩頭地接濟。么嬸對此心知肚明,面上卻只做不知。么爸很橫地說,我搞來的錢,我想咋的就咋的。話音一落,他看著對面的么嬸,又歎口氣,我曉得的,我也有一家人嘛。

么嬸其實是個鄉間難得一見的漂亮女人。她的漂亮帶一點兒異族情調,棕色皮膚,眼窩深邃,嘴巴闊大,笑起來格外讓人愉悅,戴一副大金耳環,整個人看上去帶著一種暗黑的穠麗。就像一張異國明信片,雖然因為年深日久,有些發黃,有些破損,但還是透出明媚爽利的風韻,讓人見了心生歡喜。么嬸說,他給錢,我都曉得的,咋會不曉得嘛,我只是不想跟他說那些。

么爸抽口煙,歎氣,那個芽兒啊,拿了錢去搞生意,做了幾個月,不想做了,貨也不要,人就走了。那貨壓的都是我的錢啊。他苦笑一聲。阿晴憤憤,姑姑太慣著芽兒了。她連班也不上,就想找個有錢的男人靠著。什麼都要名牌。上次臉上去個疤就花了一萬八,么爸憑啥給她錢?么爸苦笑一聲,你姑姑是慣著芽兒,可我們就這幾兄妹,三萬五萬的,只要我有,我都給。昨天你姑姑說要四萬,打電話給我,我把錢都裝上了,讓你么嬸又給搶回來了。今年要給小蕊還房貸啊。么嬸沒好氣地瞥他一眼,我早就知道他會把錢偷偷塞到衣服裡面。我們聽了都樂。只么爸笑笑,歎氣,又笑笑,仿佛不知該說什麼好。末了只是重複嘮叨了一句,我還有一家人啊。

就這樣吃吃喝喝。末了,么爸抽兩口煙,把手一揮,瞧肉去,看上哪塊拎哪塊。我想到那白花花、油膩膩的豬肉,要拎那麼遠,有些打怵,連忙向么爸深表謝意,肉就算了吧。么爸昂著頭,斜著眼徐徐說,你出去就把它扔了也行,可你不要就是看不起我。我只好傻笑,表示要,一定要,這麼好的豬肉傻子才不要呢。么爸舒心了,就是,這肉好,要不我咋宰兩頭呢?我們哪吃得了兩頭豬,就是給大傢伙兒準備的。我有些感歎,這可真是傳統的家長式男人啊。可是,為什麼覺得好溫暖呢?難道我們一面嚮往著獨立的自由,一面卻又渴望著這些溫情脈脈的牽絆嗎?

作者:笑晚風_81ad

來源:簡書

阿晴說這推輪椅的人也是她舅舅。一個祖宗分下來,年深日久的,房頭倒也多。我們這裡的人都長壽,她又指著那老阿婆說,你看看,都94了。我瞥她一眼,她微抬著下巴,嘴角掛著笑,眼裡有一些些驕傲的光。我看過去,那老阿婆其實很有些胖,臃腫的身子裹在醬紅色的大棉襖裡,我不知怎麼就想起了剛剛火盆裡那根烀得軟乎乎的大紅薯。她整個人也似癱在輪椅上,頭微微側著,脖子仿佛有些歪斜。火盆邊的人趕緊挪著小板凳,給老阿婆的輪椅騰出位置。老阿婆舒心地笑了,待烤上火,便開始絮叨著什麼,語音卻含混不清。只聽旁邊那小夥子勸慰她道,你管那麼多做甚,飯端來你吃就是。他一面說,一面給她拭著嘴角滲出的涎水。我想這裡的年輕人倒真是重孝道,轉頭又一想,這樣的長壽又有什麼意思呢?這麼想著,站在陽光裡,倒覺得有些蕭索。

午時十二刻,壩壩宴准點開始了。院壩裡放了五六張大圓桌,任姓家人團團坐了,幫廚的媳婦們便開始往外端碗盤。我和阿晴也去幫忙。魚是必然有的,剁成塊,加了大片的酸菜一塊兒熬,鄉里也不講究裝盤,就用不銹鋼盆子盛了,每桌一大盆。涼拌的米粉、折耳根、黃瓜、豬耳朵,各自又裝了滿滿一盤子。土豬肉加上蓮花白炒成回鍋肉,肉片兒又寬又厚,一眼瞧去,肥滋滋、油汪汪的,看著倒也香。我突然想起網上流傳的一個小故事,說是一個上海姑娘跟男朋友回老家探親,結果被不銹鋼菜盆給嚇跑了。這故事不管真的假的,都讓人有些不喜。一方水土養一方人,不銹鋼菜盆又怎樣呢,多油、多肉,吃飽管夠,便是鄉里人對土地、對節日、對客人的尊重和情意。

眾人吃吃喝喝。我又看到了舅舅。他站在吃喝的眾人背後,用手機錄著視頻,嘴角抿著一絲極淡的笑意。阿晴的表弟喝口姜汁可樂,興沖沖地說,舅舅現在最喜歡跟人網上視頻了,有天半夜睡不著,說要跟我視頻聊天。我們都吃吃笑了。一面笑,我一面有些玩味地想,據說有個寓言是這樣的,生而為魚,卻想做鳥……也幸好我們還有網路。

傍晚,天黑了,該離開了。阿晴說舅舅要放煙花給你們看。那一箱箱的煙火,在小村的上空轟然炸開,無數的彩星以風流的姿態四處飛逸,小村的夜,仿佛一個華彩樂段,倏忽之間,激昂地彈響,轉眼之後,複又歸於更深的寂滅。我想起亦舒有篇小說,名字好像就叫做《她比煙花更寂寞》……

我們坐上阿晴男朋友的車。舅舅輕敲車窗,拉開車門,遞過一個紅包。他什麼也不說,只是一個勁兒地把紅包往前遞,眼睛裡有些羞澀的笑意。我想把紅包推回去,又想說你掙點兒錢不容易,頓了一會兒,終究什麼也沒說,默默地接過來,低低道聲:謝謝。舅舅笑笑,轉身離去。

院壩裡響起了音樂,媳婦們開始跳廣場舞。小村的夜依然歡樂。我們緩緩離開……

么爸在這升平鎮上也算是響噹噹的一號人物了。13歲便外出謀生,到上海給人打小工,糊牆、扛水泥,一來二去,人看他耿直、肯做,到四十歲了,也給管個二三十號人,算是小工頭了。在阿晴家裡,么爸算是學歷最低,卻掙錢最多的一個。

么爸從上海開車回來過年。上千里路,三天兩夜,汽油費外搭過路費花了小五千,他說原本想把女兒、女婿叫到上海去的,但臨了還是想回來,回來才有那個味兒。么爸站在路邊,抽著煙,嘴角翹著,四方臉在煙霧裡若隱若現,帶一點狠辣的江湖氣。

我和阿晴商量給么爸帶了瓶酒。酒是在超市買的,瀘州老窖,活動價,買一贈一。我有些忐忑地遞過去,么爸接過酒,微微笑了,怎麼還給我帶酒了?么爸在鎮上的家是一座老舊的屋子,他一面引我們進去,一面不停地說,這裡條件差,可看不慣吧?

進屋便見一張廠方的木桌,桌子中間擺了一口電磁爐上用的鍋子,呼呼地冒著熱汽。旁邊幾個大盤子,裝著香腸、臘肉、酸菜豬蹄什麼的。舉目望去,滿桌皆是肉食。夠嚇人的。么爸招呼我們坐下,豪邁地說,肉多啊,我找人宰了兩頭豬,這肉好啊,土豬肉,你們城裡吃不到的。我和阿晴憨笑著點頭坐下。鍋裡煮的是魚。魚似乎有三種味道,酸菜的、紅湯的,還有一種說不出來。么爸一個勁兒地說,吃魚,魚多啊,我今早去菜市搞的最大的兩條魚,還有一條哩,都煮上。我們忙說吃不了。我是想去訂席的,初一不給開門啊,這個農村就是這樣,不像上海,哪裡都有館子。我們說是啊是啊,農村講究過年嘛,家裡吃好,家裡吃才像過年嘛。么爸見我們喜歡啃臘肉骨頭,高興得臉上放光,一疊聲地叫把肉都煮上。我們忙說夠了夠了。時至今日,鄉里仍然把喝酒吃肉看作幸福生活的重要內容,我有些說不出的感慨。

喝了幾口酒,么爸談興漸濃。我要是有個初中文化,我就不怕哩。我小學三年級都沒讀完啊,字都認不了幾個,大的合同都不敢簽哩,看不明白。么爸的女兒,小蕊,此時嬌嬌地插嘴道,你寄回來讓阿晴姐姐幫你看嘛。么爸眼一橫,搞不明白就不要做,我進去了哪個養你?我在外面,都是實打實地,老闆相信我,我現在也管著二三十號人哩。么爸的臉泛起了紅光。我默默看著,想這個13歲就外出打工的男人,沒有文化,做的又是苦力活兒,中間不知吃了多少苦,可是回到家,卻只想讓家人看到自己的榮耀。

么爸在家排行老四,中間有個姐姐。姐姐離婚了,獨自帶著女兒芽兒,芽兒今年二十八,聽說也離了婚。大約看姐姐日子過得不易,么爸總是三天兩頭地接濟。么嬸對此心知肚明,面上卻只做不知。么爸很橫地說,我搞來的錢,我想咋的就咋的。話音一落,他看著對面的么嬸,又歎口氣,我曉得的,我也有一家人嘛。

么嬸其實是個鄉間難得一見的漂亮女人。她的漂亮帶一點兒異族情調,棕色皮膚,眼窩深邃,嘴巴闊大,笑起來格外讓人愉悅,戴一副大金耳環,整個人看上去帶著一種暗黑的穠麗。就像一張異國明信片,雖然因為年深日久,有些發黃,有些破損,但還是透出明媚爽利的風韻,讓人見了心生歡喜。么嬸說,他給錢,我都曉得的,咋會不曉得嘛,我只是不想跟他說那些。

么爸抽口煙,歎氣,那個芽兒啊,拿了錢去搞生意,做了幾個月,不想做了,貨也不要,人就走了。那貨壓的都是我的錢啊。他苦笑一聲。阿晴憤憤,姑姑太慣著芽兒了。她連班也不上,就想找個有錢的男人靠著。什麼都要名牌。上次臉上去個疤就花了一萬八,么爸憑啥給她錢?么爸苦笑一聲,你姑姑是慣著芽兒,可我們就這幾兄妹,三萬五萬的,只要我有,我都給。昨天你姑姑說要四萬,打電話給我,我把錢都裝上了,讓你么嬸又給搶回來了。今年要給小蕊還房貸啊。么嬸沒好氣地瞥他一眼,我早就知道他會把錢偷偷塞到衣服裡面。我們聽了都樂。只么爸笑笑,歎氣,又笑笑,仿佛不知該說什麼好。末了只是重複嘮叨了一句,我還有一家人啊。

就這樣吃吃喝喝。末了,么爸抽兩口煙,把手一揮,瞧肉去,看上哪塊拎哪塊。我想到那白花花、油膩膩的豬肉,要拎那麼遠,有些打怵,連忙向么爸深表謝意,肉就算了吧。么爸昂著頭,斜著眼徐徐說,你出去就把它扔了也行,可你不要就是看不起我。我只好傻笑,表示要,一定要,這麼好的豬肉傻子才不要呢。么爸舒心了,就是,這肉好,要不我咋宰兩頭呢?我們哪吃得了兩頭豬,就是給大傢伙兒準備的。我有些感歎,這可真是傳統的家長式男人啊。可是,為什麼覺得好溫暖呢?難道我們一面嚮往著獨立的自由,一面卻又渴望著這些溫情脈脈的牽絆嗎?

作者:笑晚風_81ad

來源:簡書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