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磨蹭拖拉的孩子真的沒救了嗎|孩子成長心理大揭秘

《國際雙行線-天才父母》

你可以不是天才

但你可以是天才的父母

《天才父母》以國際先進教育理念為核心, 以多元化視角, 以專業、專注精神打造科學、理性、快樂教育平臺。

《國際雙行線-天才父母》

每週一 BTV青年播出

拖拉磨蹭的孩子還有救嗎?

每個家長都想當合格的父母、天才的父母。 都說養育孩子比登天還難, 你家是不是也有個喜歡拖拉磨蹭、沒心沒肺的孩子, 做作業三催四請、出門前40分鐘都出不去、丟三落四好像得了健忘症, 搞得家長們崩潰不已。 為什麼寶寶會這樣呢?怎麼培養孩子的注意力, 讓他們擺脫拖拉磨蹭的性格呢?

知名兒童行為心理學專家蕭颯

對於小孩子利用各種藉口拖延時間, 如做作業小動作不斷、出門三催四請;丟三落四、慢性子到極點;以及沒有規劃、導致什麼事都幹不好的情況, 蕭颯認為, 孩子的興趣點很重要, 孩子不喜歡做沒有興趣的事情, 家長需要把必須做的事情形象化, 有趣化, 讓孩子體味到樂趣;對於拖遝, 家長要注意打提前量, 與其著急地說幾分鐘就馬上要出門了, 不如跟孩子說:我們還有半小時出門, 開始準備了。 方法很重要, 不講究方法的話, 每個磨蹭的孩子背後都有一個催促的家長。

寶寶磨蹭拖拉的毛病如何改善?

以下辦法都有助於孩子改善摩擦拖拉的習慣:

1、幫孩子認識時間的價值

2、多一些鼓勵和獎賞

3、讓磨蹭付出代價

4、不能責備打罵

5、讓孩子覺得“快得值”

6、教會孩子必要的技能

7、消除分心因素

8、拒絕包辦代勞

9、巧用比賽法

10、增加緊迫感

蕭颯認為, 家長不要著急, 要一點一點來, 學會用講故事、描述情景的方式與孩子溝通, 增強教育的藝術性, 如果能逐漸引起孩子的興趣, 對家長自己來說也是一種薰陶:孩子總是讓人充滿驚喜, 詩與遠方, 在孩子身上就能找到。

跨國家庭媽媽王酉和三個女兒

王酉有三個混血寶寶:老大豆豆7歲, 老二小小4歲, 老三包包3歲。 從孩子出生後, 家長就不斷的經歷著孩子的逆反期, 1歲有了自我意識, 3歲開始會和家長對著幹, 6歲逆反心理爆棚, 12歲進入青春期。 好像育兒一路上都在經歷孩子逆反, 孩子的逆反心理到底怎麼來的?

蕭颯說應對孩子叛逆

蕭颯認為,孩子的叛逆通常是自我意識快速發展,對獨立、自主、自由有了迫切需求。這時候家長打罵也不行,順從更不對,“叛逆期”的孩子通常對教育者有明顯的“反控制”、“對抗”心理。“叛逆”的心理、行為如果不加以正確引導,會導致孩子對人對事產生多疑、偏執、冷漠、不合群、對抗社會等病態性格,無論是對學習、生活還是人際交往都會產生極大的影響。蕭颯給予的建議就是傾聽,家長要注意與孩子的溝通,溝通中要少說多聽。根據孩子的叛逆期的不同,如第一叛逆期兩歲半到三歲左右,孩子自我意識萌發;第二叛逆期7-9歲的准大人期,這個階段的孩子不同于嬰幼兒時期的寶貝,他們認為自己已經“是一個成人,是一個小大人了,不再是孩子”了,如不願意讓家長把手,不讓父母叫自己“寶貝”或小名了,要求叫他的全名;凡事都喜歡跟家長對著幹,大人說東,他偏往西;另一方面,他們又非常依賴大人、不講道理,愛哭、比較嬌氣等。家長要根據孩子的成長特點以不同的應對態度處理。

面對依戀嚴重的孩子該怎麼辦?

寶寶對爸爸媽媽的依戀有三種類型:

(一)安全型依戀(secure attachment)

母親在場時,通常以母親作為“安全基地”, 以母親為中心主動去探索環境,並不是總依偎在母親身旁,只通過偶爾的靠近或眼神注視與母親交流,母親在場時,嬰兒感到足夠的安全;當母親離開時,明顯表現出苦惱、不安;但當母親回來時,會立即尋求與母親接觸,將其作為“避風港灣”,易被安撫。

(二)回避型依戀(avoidant attachment)

在母親離開時很少哭泣,母親返回時,他們不太高興並設法回避母親。

這些孩子在需要時不會尋求説明,經常有憤怒情緒,對陌生人不在意。實際上這類嬰兒對母親並未形成特別密切的感情聯結,有人也把這類嬰兒稱為“無依戀嬰兒”。

(三)焦慮矛盾型依戀(anxious-ambivalent attachment)

在母親離開之前就顯得很警惕,開始焦慮,緊張地關注母親的行為,生怕母親離開,因此不能盡興地玩遊戲。母親離開後他們表現得非常苦惱、極度反抗,任何一次短暫的分離都會引起大喊大叫。當母親回來後,他們的行為很矛盾:一方面想親近母親,一方面又以尖叫踢打來拒絕。當母親親近他時,生氣地拒絕、推開,但是要他重新回去做遊戲似乎又不太容易,不時朝母親這裡看。這樣的兒童很少對周圍環境進行探索,很難安撫,對陌生人也不友好。

在這三種依戀類型中,回避型與焦慮-矛盾型都屬於不安全型依戀。

蕭颯認為,在孩子與父母的共生期,孩子的不安全型依戀的惡果主要來自父母的不願放手,孩子哭鬧或依戀反而是正常表現,家長應該放手,讓孩子明白爸爸媽媽有自己的事,如果家長能擺正心態,給孩子一點緩解的時間,就可以讓孩子逐漸克服不安全心理。

知名兒童行為心理學專家蕭颯為跨國家庭王酉及其三個混血寶寶分析孩子成長心理大揭秘~#磨蹭拖拉的孩子真的沒救了嗎#沒有父母的成長,就沒有孩子的成長~

BTV青年 1月21日 18:00-19:00~敬請留意~

蕭颯說應對孩子叛逆

蕭颯認為,孩子的叛逆通常是自我意識快速發展,對獨立、自主、自由有了迫切需求。這時候家長打罵也不行,順從更不對,“叛逆期”的孩子通常對教育者有明顯的“反控制”、“對抗”心理。“叛逆”的心理、行為如果不加以正確引導,會導致孩子對人對事產生多疑、偏執、冷漠、不合群、對抗社會等病態性格,無論是對學習、生活還是人際交往都會產生極大的影響。蕭颯給予的建議就是傾聽,家長要注意與孩子的溝通,溝通中要少說多聽。根據孩子的叛逆期的不同,如第一叛逆期兩歲半到三歲左右,孩子自我意識萌發;第二叛逆期7-9歲的准大人期,這個階段的孩子不同于嬰幼兒時期的寶貝,他們認為自己已經“是一個成人,是一個小大人了,不再是孩子”了,如不願意讓家長把手,不讓父母叫自己“寶貝”或小名了,要求叫他的全名;凡事都喜歡跟家長對著幹,大人說東,他偏往西;另一方面,他們又非常依賴大人、不講道理,愛哭、比較嬌氣等。家長要根據孩子的成長特點以不同的應對態度處理。

面對依戀嚴重的孩子該怎麼辦?

寶寶對爸爸媽媽的依戀有三種類型:

(一)安全型依戀(secure attachment)

母親在場時,通常以母親作為“安全基地”, 以母親為中心主動去探索環境,並不是總依偎在母親身旁,只通過偶爾的靠近或眼神注視與母親交流,母親在場時,嬰兒感到足夠的安全;當母親離開時,明顯表現出苦惱、不安;但當母親回來時,會立即尋求與母親接觸,將其作為“避風港灣”,易被安撫。

(二)回避型依戀(avoidant attachment)

在母親離開時很少哭泣,母親返回時,他們不太高興並設法回避母親。

這些孩子在需要時不會尋求説明,經常有憤怒情緒,對陌生人不在意。實際上這類嬰兒對母親並未形成特別密切的感情聯結,有人也把這類嬰兒稱為“無依戀嬰兒”。

(三)焦慮矛盾型依戀(anxious-ambivalent attachment)

在母親離開之前就顯得很警惕,開始焦慮,緊張地關注母親的行為,生怕母親離開,因此不能盡興地玩遊戲。母親離開後他們表現得非常苦惱、極度反抗,任何一次短暫的分離都會引起大喊大叫。當母親回來後,他們的行為很矛盾:一方面想親近母親,一方面又以尖叫踢打來拒絕。當母親親近他時,生氣地拒絕、推開,但是要他重新回去做遊戲似乎又不太容易,不時朝母親這裡看。這樣的兒童很少對周圍環境進行探索,很難安撫,對陌生人也不友好。

在這三種依戀類型中,回避型與焦慮-矛盾型都屬於不安全型依戀。

蕭颯認為,在孩子與父母的共生期,孩子的不安全型依戀的惡果主要來自父母的不願放手,孩子哭鬧或依戀反而是正常表現,家長應該放手,讓孩子明白爸爸媽媽有自己的事,如果家長能擺正心態,給孩子一點緩解的時間,就可以讓孩子逐漸克服不安全心理。

知名兒童行為心理學專家蕭颯為跨國家庭王酉及其三個混血寶寶分析孩子成長心理大揭秘~#磨蹭拖拉的孩子真的沒救了嗎#沒有父母的成長,就沒有孩子的成長~

BTV青年 1月21日 18:00-19:00~敬請留意~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