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深藏在巷子裡的“老行當” 6歲開啟“戲服”人生

深藏在巷子裡的“老行當”

戲服

6歲開啟“戲服”人生

南昌新聞網訊 說起傳統的手工製作, 您會想到什麼呢?戲服製作也是其中一種, 且其工藝非常講究。 在南昌東湖區鐵街的一條小巷內, 就有這麼一家製作戲服的老店, 今天記者帶您一起來瞭解這個“老行當”。

家族三代做戲服

在東湖區鐵街內, 一家門前樹枝上掛著一件龍袍戲服的小店十分惹眼, 1947年出生的張國華就是這家賣戲服小店的老闆。

這門手藝凝聚了他家三代人的心血。 “從爺爺到父親, 再到我, 原先的南昌市刺繡廠就是我家裡開的。 ”張國華回憶道, “那個時候有各種劇團, 南昌市就只有我家做這個, 老牌子叫張益勝, 那是我爺爺的名字。 ”

“這手藝一定要有定力的人才能學,

小時候我跟弟弟做一件龍袍的話, 一天做10個小時, 得要5天。 每天點著煤油燈, 小板凳上一坐就是一天。 每條龍都是一針一針縫出來的, 那年我才6歲。 ”張國華說, “那個時候來買戲服的都是劇團, 江西劇院、南昌劇院、贛劇團、採茶戲團等等。 ”

上世紀八十年代, 劇團遍地開花, 各路名角紛至遝來定制戲服。 “那時候, 最多一天能賣500多塊錢。 ”張國華說, 進入21世紀, 愛聽戲的人越來越少, 許多劇團都沒戲可演, 更別說買戲服了。

“幹我們這行, 最重要的就是手, 我們幹活的時候一定要保證手的光滑。 不能有皮刺, 不然會掛疵線。 年輕的時候我的手就像小姑娘的手一樣。 ”如今, 快30年沒做戲服, 張國華這雙手滿是褶皺。 由於年輕時工作過度, 導致張國華的一隻眼睛視網膜脫落。

“以前都是用煤油燈、瓦斯燈, 亮度不行, 又是那麼精細的工作, 我現在近視都2000多度呢, 已經看不清了。 ”張國華遺憾地說道。

機繡戲服取代手繡戲袍

如今, 機繡戲服基本替代了手繡戲袍。 手繡戲袍也成了珍稀之物。 “以前是手工業為主, 現在是資訊化時代, 手工製作一件上等的戲服得耗時一兩個月, 現在店裡銷售的都已經用電腦批量生產的了。 ”張國華說。

“雖然電腦刺繡效率高, 但是品質卻比不上手工。 手工戲服選用精美的絨線製作而成, 輕巧美觀。 手工製作最大的特點就是不會出現兩件完全相同的作品, 所以獨特而唯一, 顯得彌足珍貴。 但隨著機械化生產的衝擊與時代的變遷, 已經很少有人再願意去學習這門技藝。

”張國華說道。

張國華最大的夢想就是希望有人能夠傳承這門手藝。 他說:“現在年輕人可能吃不了這個苦, 學習這個得從小開始, 最好是十歲以前, 就像我們小孩畫畫寫字一樣從小學習, 我希望可以有人跟著我學習, 我能把手藝沒有保留地全教給他。 ”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