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秋季豬病多抓緊來防治

1.豬瘟-非典型化占主流

不要總認為, 豬打了疫苗就萬事大吉了。 疫苗品質不佳、免疫程式不合理、注射劑量不足或操作不規範, 即便是打了豬瘟疫苗照樣也發瘟。 不過, 近年來臨床上見到的豬瘟, 溫和型、非典型化佔據主流, 往日豬瘟的些許典型臨床症狀和病理變化已沒了蹤影, 因此, 誤診現象十分普遍。

一般地, 如果沒給母豬打過豬瘟疫苗(單聯苗、二聯苗或三聯苗), 哺乳期仔豬很可能就發生無名高熱, 便秘, 皮膚發紺, 喝髒水, 食欲時好時壞, 後期下痢。 母豬打過豬瘟疫苗時, 沒斷奶的仔豬不會發生豬瘟;如果仔豬出生後6周以內打疫苗,

反倒因母源抗體干擾, 造成免疫失敗, 待長到小豬、架子豬、肥育豬時, 就有可能發生非典型豬瘟。

因為對豬瘟沒有特效治療藥物, 所以惟一的辦法是以毒攻毒。 以大於平時預防量10倍以上的豬瘟疫苗注射, 刺激機體產生干擾素, 干擾豬瘟病毒複製, 使其產生免疫力。 豬瘟常發地區實行超前免疫, 即初生仔豬吮初乳之前注射疫苗1頭份, 3小時後再哺乳;雙月齡時二免, 50~60天注射疫苗4頭份, 即可終身獲得堅強免疫力。

2.流感-雖是小病可別小看

豬感冒是由於對豬只管理不當, 寒冷的突然襲擊, 如賊風、穿堂風、秋季未注意防寒保溫等所引起, 各種年齡的豬均可發生, 但以仔豬多發, 且多發生於氣溫驟變的季節,

但沒有傳染性。 其主要症狀是體溫升高、末梢部分發涼或皮溫不整、流淚、鼻流清涕以後轉為膿稠鼻涕、呼吸增快、嚴重者畏寒怕冷, 不願行走等, 可繼發支氣管肺炎。

豬流感是由於豬流感病毒所引起, 有傳染性, 常全群同時感染, 其症狀與普通感冒相似, 病豬體溫升高40℃以上, 有時高達42℃。 眼鼻常流出黏性分泌物, 鼻汁有時帶有血色, 常呼吸急促、呈明顯的腹式呼吸, 夾雜有間斷性咳嗽, 少食或不食、糞便幹硬, 也常見肌肉和關節疼痛、喜臥、多頭豬擠在一起。 豬流感的特點是來勢突然、大群發生, 症狀較重, 但病程短、多數豬在一個星期之內恢復, 少數豬發生繼發性感染, 出現大葉性出血性肺炎或腸炎而致死。 解剖病死的豬,

發現病變以呼吸器官為主, 可見上呼吸道(鼻、喉、氣管、支氣管)粘膜出血, 有大量泡沫狀液體, 或雜有血液。 在肺的心葉、尖葉和中間葉出現鮮牛肉狀病變, 呈紫紅色, 多呈不規則的對稱。 肺病區膨脹不全, 塌陷, 周圍肺組織發生氣腫(外觀呈蒼白色)。 肺門、縱膈淋巴結水腫、充血。

無論豬的感冒還是流感, 雖是小病但不能小看。 實際上, 豬得了這兩種病以後, 往往成為“百病之源”, 特別是體溫升高、咳嗽等症狀, 會成為許多疫病的先兆或誘因, 如不及時控制, 會造成不可彌補的損失。 發現後一般可用解熱鎮痛藥如複方氨基比林、30%安乃近進行對症治療, 使用抗生素或磺胺藥控制繼發感染。 中獸醫療法以解熱鎮痛、祛風散寒為原則, 可用銀翹散、荊防敗毒散等方劑。

3.附紅細胞體病-“紅皮”是特徵

其典型臨床症狀表現為母豬生產性能下降, 仔豬體質變差, 貧血, 腸道及呼吸道感染增加。 育肥豬病初精神萎頓, 體溫升高到39.5~42℃, 顫抖轉圈或不願站立, 離群臥地, 出現便秘或拉稀。 病豬耳、頸下、胸前、腹下、四肢內側等部位皮膚紅紫, 指壓不褪色, 成為“紅皮豬”。

治療本病的藥物很多, 但真正有特效的卻不多。 可用血蟲淨(貝尼爾)、咪唑苯脲、新胂凡納明配合四環素、土黴素治療。

4.豬鏈球菌病-繼發混合感染多

常在豬患感冒後繼發。 急性病豬體溫升高到41℃以上, 減食或停食, 結膜潮紅, 流鼻涕。 部分病豬發生關節炎, 跛行、爬行或不能站立;有的表現出共濟失調、空口磨牙等神經症狀;有的頸背等處皮膚廣泛充血或有出血斑。

8周齡內仔豬常於2天內死亡。 慢性病豬常在頭、胸、腹和股內皮膚等處出現圓形淺玫瑰色硬幣樣大丘疹, 後覆蓋褐色痂皮。 混合感染豬瘟時, 患豬流漿液性鼻液, 耳尖、腹下、四肢末端、股內側有紫紅色或藍紫色出血點、出血斑。 病公豬可見包皮內積尿, 擠壓流出白色、混濁、惡臭的液體。 病豬先便秘後腹瀉或便秘腹瀉交替出現, 後期呼吸困難, 常於1~3天內死亡。

近年來, 由於抗生素的用法混亂, 豬鏈球菌已對多種抗生素產生了耐藥性, 給臨床治療增加了不小的難度。 但如肌注強效阿莫西林, 每千克體重15毫克, 2.5%恩諾沙星注射液每千克體重2.5毫克, 每天1次, 連用3天, 病情會得到有效控制。

5.弓形體病老病複出

豬的弓形體病應該說是一種“老病”,前幾年很難在臨床上見到,成流行性發作更為少見。但近年來,在很多地方已形成地方流行性,危害較大。其臨床表現似流感,體溫升高到40.5~42℃,稽留熱,表現呼吸困難,呈腹式呼吸,咳嗽,流鼻涕,四肢和全身肌肉疼痛,僵直,四肢內側、腹部皮下大面積呈紅紫色。體表淋巴結腫大。以磺胺-6-甲氧嘧啶、磺胺嘧啶加甲氧苄胺嘧啶等磺胺類藥物治療有效。

6.偽狂犬、溫和型豬瘟、藍耳病、附紅細胞體、弓形體等疾病-常見多發,臨床症狀極為相似,診斷困難,療效不高

病豬在,臨床上都有下列症狀:體溫升高、呼吸困難、流涎、嘔吐、下痢、食欲不振;精神沉鬱;肌肉震顫、步態不穩、四肢運動不協調;眼球震顫,間歇性痙攣,後軀麻痹,有前進、後退或轉圈等強迫運動,常伴有癲癇樣發作及昏睡等現象;耳、腹下、尾等處有紫斑;有的拌有嘴角瘙癢。神經症狀出現後 1~2天內死亡,仔豬死亡率可達100%。若發病6天后才出現神經症狀,則有恢復希望。但可能有永久性後遺症,如瞎眼、偏癱、發育障礙等。青年豬常見便秘,一般症狀和神經症狀較幼豬輕,病死率也低,病程約4~8天。成年豬常呈隱性感染,較常見的症狀為微熱、倦怠、精神沉鬱、便秘、食欲不振。數日即恢復正常,很少見到神經症狀。懷孕母豬於受胎40天后感染時,常有流產、死胎及延遲分娩等現象。懷孕後期感染的則產出木乃伊胎,也有活產胎兒,但胎兒常產後不久出現典型的神經症狀而死亡。母豬流產前後,大多無明顯的臨床症狀。

對這些疾病,目前仍缺乏特效的治療藥物,主要依靠注射疫苗預防。預防措施:不從疫區購入豬種,引進的種豬要進行嚴格的隔離檢疫,並采血送實驗室檢查;豬舍地面、牆壁、設施及用具等經常進行消毒;糞尿放入發酵池或沼氣池處理;撲滅豬舍鼠類,防止野獸侵入等。種豬場的母豬應每3個月采血檢查1次。流行時的防治措施:對於發病肥育豬場一般可採取全面免疫的方法。

豬的弓形體病應該說是一種“老病”,前幾年很難在臨床上見到,成流行性發作更為少見。但近年來,在很多地方已形成地方流行性,危害較大。其臨床表現似流感,體溫升高到40.5~42℃,稽留熱,表現呼吸困難,呈腹式呼吸,咳嗽,流鼻涕,四肢和全身肌肉疼痛,僵直,四肢內側、腹部皮下大面積呈紅紫色。體表淋巴結腫大。以磺胺-6-甲氧嘧啶、磺胺嘧啶加甲氧苄胺嘧啶等磺胺類藥物治療有效。

6.偽狂犬、溫和型豬瘟、藍耳病、附紅細胞體、弓形體等疾病-常見多發,臨床症狀極為相似,診斷困難,療效不高

病豬在,臨床上都有下列症狀:體溫升高、呼吸困難、流涎、嘔吐、下痢、食欲不振;精神沉鬱;肌肉震顫、步態不穩、四肢運動不協調;眼球震顫,間歇性痙攣,後軀麻痹,有前進、後退或轉圈等強迫運動,常伴有癲癇樣發作及昏睡等現象;耳、腹下、尾等處有紫斑;有的拌有嘴角瘙癢。神經症狀出現後 1~2天內死亡,仔豬死亡率可達100%。若發病6天后才出現神經症狀,則有恢復希望。但可能有永久性後遺症,如瞎眼、偏癱、發育障礙等。青年豬常見便秘,一般症狀和神經症狀較幼豬輕,病死率也低,病程約4~8天。成年豬常呈隱性感染,較常見的症狀為微熱、倦怠、精神沉鬱、便秘、食欲不振。數日即恢復正常,很少見到神經症狀。懷孕母豬於受胎40天后感染時,常有流產、死胎及延遲分娩等現象。懷孕後期感染的則產出木乃伊胎,也有活產胎兒,但胎兒常產後不久出現典型的神經症狀而死亡。母豬流產前後,大多無明顯的臨床症狀。

對這些疾病,目前仍缺乏特效的治療藥物,主要依靠注射疫苗預防。預防措施:不從疫區購入豬種,引進的種豬要進行嚴格的隔離檢疫,並采血送實驗室檢查;豬舍地面、牆壁、設施及用具等經常進行消毒;糞尿放入發酵池或沼氣池處理;撲滅豬舍鼠類,防止野獸侵入等。種豬場的母豬應每3個月采血檢查1次。流行時的防治措施:對於發病肥育豬場一般可採取全面免疫的方法。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