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專撿“共用殘骸”的一條龍:今年都能過個肥年!

當“共用經濟”的熱潮漸漸退燒, 很多紅極一時的共用單車紛紛退場, 隨著平臺退出運營, 大量佔用城市空間資源的“共單”, 又成了許多城市的“共愁”。 殘破不全的“共用殘骸”堆積成山, 的確是大煞風景。

不過, 只把“共用殘骸”的帽子扣在共用單車身上, 未免有失公允。 君不見, 共用KTV、共用充電寶、共用籃球、共用傢俱......大多在泥沙俱下後, 留下了一地雞毛。 不少專家學者、企業家都站了出來, 紛紛指責共用經濟的泡沫與弊端。

“我卻要感謝這場泡沫, 幸虧這些財神, 我今年才能過個肥年。 ”對於人們無不頭痛的如山殘骸, “收廢品”的阿超卻悄悄地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 迅速地它們占為己有, 並從中淘出“金礦”。

全城掃蕩專撿無主“共用殘骸”

“我賺錢的方式, 就是尋找最值錢的垃圾。 ”

阿超告訴小編, 雖然在外人看來, 收廢品又髒又辛苦, 但卻很掙錢。 2016年底, 為了擴大業務規模, 他在觀瀾租下了一片近3畝的空置地, 將廢品站整體搬遷, 並逐步實現正規化運作流程, “當時是想著這個行當會越來越有發展機會, 員工也從幾個人擴充到了20多人。 ”

“從去年初開始, 我們就發現有很多破舊的共用單車, 停在路邊沒人維護, 或者被大量遺棄在村角巷尾。

”阿超尋思, 假如這些共用單車要是壞的, 那麼回收起來當成廢品賣, 也能值不少錢。 這個念頭一閃而過, 當時並沒有著急下手。 直到去年入夏後, 工人告訴他網上到處都在傳“某某”共用單車倒閉, 他便讓人仔細搜集了這些新聞, “發現好幾家經營公司都已經倒閉了。 ”

既然公司都倒閉了, 那麼這些廢舊單車就應該沒人要。 因此, 他便帶著員工, 走街串巷回收這些共用單車。 然而, 在回收單車的同時, 他卻陸續發現了更多廢棄的“共用殘骸”:壞了的共用雨傘, 隨意丟棄在關外的共用KTV框架……

“為了能夠儘快將這些垃圾拖回觀瀾(廢品站), 我還專門租了兩台大貨車。 ”員工們也經常加班, 只為了能夠搶在同行之前, 將這些意外發現的“寶藏”占為己有。

將這些“共用殘骸”拉回廢品站之後, 心思縝密的阿超並沒有急著將它們變賣, 而是告訴員工, 將這些“垃圾”找個地方堆填起來。 他告訴懂懂筆記, 雖然這些“廢品”的經營主體已經倒閉, 有的更是被隨意丟棄, 但還不能夠完全確保其沒有主人, 先放上三個月等等看有沒有機構前來認領, “如果有機構認領, 那麼就只能還給人家, 沒有機構認領, 那就是我的了。 ”

光是五顏六色的共用單車, 就已經“佔領”了這個回收站二分之一的面積, 其他的“共用殘骸”更是將阿超他們的員工宿舍重重包圍。 據粗略估計, 站內這些未經處理的“殘骸”, 堆起來重量就已經超過了1500噸了, 材料主要以金屬、塑膠、人造革為主。

“但堆放了很久,

也沒見有誰上門認領。 ”於是幾個月後, 阿超讓員工開始拆解這些“共用殘骸”。 並通過分揀, 重新挖掘所謂“殘骸”。

“共用殘骸”能榨出不少殘值

“因為數量多, 所以拆解和分揀都是特別繁瑣的工作。 ”

阿超告訴小編, 在大量回收來的共用單車裡, 員工首先要將還能用的車輛挑選出來, 部分因為在使用過程中遭到人為破壞的,要根據損壞的情況進行妥善維修。維修單車前,有智慧鎖的要拆除、銷毀定位晶片,沒有智慧鎖的不用費事,維修好直接噴漆。如此一來,一輛輛“嶄新”的自行車就誕生了。

“但這畢竟是少數,還有很多都難以修復。”他表示,在每十輛回收回來的共用單車裡,能夠找到成色較好、損壞較少的,最多只有一輛。而許多沒鏈子、缺齒輪、車輪扭曲的,都只能當成廢物處理,車身部分用機械壓成金屬塊,塑膠部分粉碎成顆粒,而部分含有通信SIM卡的智慧車鎖,也被單獨拆出保存,“不知道這些便民的交通工具,怎麼會被破壞成這樣,我們都覺得可惜。”

除了共用單車之外,共用KTV也是十分值錢的鐵皮“盒子”。阿超和員工陸續回收的幾十台共用KTV中,有些是在馬路邊免費“撿”的,有些是在商超裡面低價收購來的。而這些共用KTV的品牌,幾乎都是來自廣州一家生產企業。

“很多代理機構買了這個(指共用KTV),發現並不賺錢,還要交商超租金,索性就扔了。”更有些代理商直接把設備就“遺棄”在商超裡不管不問,拖欠租金。無奈的物業方只能將這些設備變賣給廢品回收站,以挽回部分租金損失,“這麼大個鐵盒子,收一個只要100來塊。”

比起共用單車,共用KTV可謂全身都是寶。鐵皮可以壓制成金屬塊;三面玻璃都可以整塊拆出清洗乾淨;電子設備還可以拆出測試,將好的元器件保留下來;就連KTV裡的兩個耳機和話筒,也能改裝下讓員工們帶回家用來聽歌、K歌。

“雖然都很值錢,但拆解的工作卻充滿風險,也很辛苦。”阿超告訴小編,許多共用KTV由於常年沒有維護和保養,加上廣東潮濕的氣候環境,裡面的鐵制配件大都生銹。因此員工在拆解分揀的過程中就要十分小心,不然就很容易被這些配件傷著,“一開始不懂,還有的工人被割到手要去打破傷風。”

而同樣的問題,在回收來的共用雨傘裡也存在。因為許多雨傘都是放置在公車站供用戶使用,所以經歷了日曬雨淋,人為破壞之後,很多雨傘的支架都鏽跡斑斑,許多傘面也破舊不堪。而放置共用雨傘的太陽能支輛,也多是殘缺不全。

“但最危險的還是拆解共用電池。”大量被集中遺棄的共用充電寶,用的都是“飛某腿”品牌的鋰電芯,在行業內的知名度也比較高,所以阿超也讓員工將充電寶拆解,收集完整的鋰電芯。

而剩下的塑膠部分粉碎或丟棄備用,“但這東西容易炸,所以拆解的時候,工人們都很小心,場邊堆放了許多拆出來的電芯,我每天也都是心驚膽戰。”

對於普羅大眾而言,在共用平臺退場之後,這些堆積如山的“共用垃圾”,便成了影響正常社會秩序的廢棄物。但對於阿超來說,大量“殘骸”卻是他最近半年多來的財富來源。

他告訴小編,雖然會擔心有“主人”找上門,交涉擅自回收的問題,但與其讓它們爛在大街和河溝裡,還不如讓“殘骸”產生應有的殘值,更何況這些“垃圾”都是被“主人”們所拋棄的。這樣一來,這些經過回收的產品既能產生積極的作用,也不會妨礙人們的日常生活。

但是,讓這些並不具備專業規範能力的草根廢品站,“承擔”起回收“共用垃圾”的工作,似乎並不妥當。因為一不小心,許多對公眾有潛在危險的產品或物品,也會隨著回收和流通,重新流向社會。

拆解後“共用殘骸”銷路寬廣

“如果當初把這些東西當成廢品賣,那就太浪費了。”

總是能夠變廢為寶的阿超,並不擔心這些“共用垃圾”的銷路會成問題。他告訴小編,在所有回收的“共用垃圾”裡,最先脫手的,是那些能修好的共用單車。

經過噴漆之後,這些煥然一新的“自行車”,被一些區域採購商大批量買入,然後銷往那些不曾投放過共用單車的鄉縣地市。

“修好翻新之後,基本上看不出是共用單車,收購價一輛30~50元。”阿超表示,許多來自雲南、寧夏、甘肅等地的採購商,都將“自行車”運回當地落後市縣,以二手自行車的名義進行銷售,市價大概為80-100元/輛,因為物美價廉,因此頗有市場。甚至還有買家採購之後,大量在淘寶或閑魚等電商平臺上銷售,公開交易。

另外,一些從損壞的共用單車上拆下來的零件,也被當成配件進行清洗拋光,然後以低價賣給省內外的自行車配件商。而這些二手配件,也會以超低的市場價格,快速的流向各大縣市的自行車修車攤,“就連智能車鎖裡的報廢SIM卡,也都有人想買,但拿去幹嘛我就不知道了。”

至於那些從共用KTV上拆解下來的電器元件,有部分銷往華強北,被電子配件商買下,另一部分通過在深圳做生意的外籍商人,銷往印度及東南亞各國,成了普通市售的電器配件,還有部分較為成型的影音模組、主機板,就賣給了東莞等地生產KTV點播設備的廠家,進行“回爐再造”。

“就連粵東一些電器街的(店家),也經常會來淘這些廢棄元件,買回去當電器維修的替換零件。”至於那些從共用KTV上拆下來洗乾淨的大塊玻璃,有部分已經被拿去製成了門窗。剩下的鐵皮,就和那些損壞的共用單、雨傘骨架一起,被壓成鐵塊,按噸賣給了廢鐵收購商。

而那些整天讓阿超心驚膽戰,生怕會爆炸的鋰電芯,也以10元/塊的價格,賣給了關外一些生產山寨充電寶的小作坊。通過重新加裝外殼,貼上OEM品牌,搖身一變成了一個“全新”的充電寶。他告訴小編,這些市場標價五六十元的組裝充電寶,其成本不足15元,但電芯的確是牌子貨,“有廠家送了我兩個(充電寶),但我到現在都不敢用,真替買了的人捏把汗。”阿超苦笑。

“別看不起收廢品的,也別看不起(共用)垃圾的殘值。”這話有點兒道理。

處於井噴期的資本市場,捧紅了共用經濟,從單車,充電寶、雨傘,甚至到汽車、馬紮、籃球......大量創業專案都希望能夠在共用經濟的大潮裡分得一杯羹,並成就一番事業。

然而,從去年中開始,共用市場進入淘汰期,許多共用項目在“陣痛”中選擇退場。經歷了大手筆大投入之後,卻最終留下了一地雞毛。

然而相關部門在這些“共用垃圾”的管理和規範上也是明顯滯後的,很難有一套完整的指導規定,導致了共用產物成了沒價值、沒人用、沒人管的“新三無產品”。

如今,包括阿超在內的很多廢品收購商,都在著手回收“共用殘骸”。雖然這種回收行為暫無法可依,也存在侵犯他人產權的風險,但廢品站在挖掘這些產品殘值的同時,卻間接減少了其給社會帶來的負擔。

面對著大量共用經濟所遺留下來的“殘骸”,有人歡喜有人愁。這些無序和浮躁所帶來的社會負擔究竟創造了什麼價值?這些價值與付出成本是否成正比?正在引起更多人的關注。

部分因為在使用過程中遭到人為破壞的,要根據損壞的情況進行妥善維修。維修單車前,有智慧鎖的要拆除、銷毀定位晶片,沒有智慧鎖的不用費事,維修好直接噴漆。如此一來,一輛輛“嶄新”的自行車就誕生了。

“但這畢竟是少數,還有很多都難以修復。”他表示,在每十輛回收回來的共用單車裡,能夠找到成色較好、損壞較少的,最多只有一輛。而許多沒鏈子、缺齒輪、車輪扭曲的,都只能當成廢物處理,車身部分用機械壓成金屬塊,塑膠部分粉碎成顆粒,而部分含有通信SIM卡的智慧車鎖,也被單獨拆出保存,“不知道這些便民的交通工具,怎麼會被破壞成這樣,我們都覺得可惜。”

除了共用單車之外,共用KTV也是十分值錢的鐵皮“盒子”。阿超和員工陸續回收的幾十台共用KTV中,有些是在馬路邊免費“撿”的,有些是在商超裡面低價收購來的。而這些共用KTV的品牌,幾乎都是來自廣州一家生產企業。

“很多代理機構買了這個(指共用KTV),發現並不賺錢,還要交商超租金,索性就扔了。”更有些代理商直接把設備就“遺棄”在商超裡不管不問,拖欠租金。無奈的物業方只能將這些設備變賣給廢品回收站,以挽回部分租金損失,“這麼大個鐵盒子,收一個只要100來塊。”

比起共用單車,共用KTV可謂全身都是寶。鐵皮可以壓制成金屬塊;三面玻璃都可以整塊拆出清洗乾淨;電子設備還可以拆出測試,將好的元器件保留下來;就連KTV裡的兩個耳機和話筒,也能改裝下讓員工們帶回家用來聽歌、K歌。

“雖然都很值錢,但拆解的工作卻充滿風險,也很辛苦。”阿超告訴小編,許多共用KTV由於常年沒有維護和保養,加上廣東潮濕的氣候環境,裡面的鐵制配件大都生銹。因此員工在拆解分揀的過程中就要十分小心,不然就很容易被這些配件傷著,“一開始不懂,還有的工人被割到手要去打破傷風。”

而同樣的問題,在回收來的共用雨傘裡也存在。因為許多雨傘都是放置在公車站供用戶使用,所以經歷了日曬雨淋,人為破壞之後,很多雨傘的支架都鏽跡斑斑,許多傘面也破舊不堪。而放置共用雨傘的太陽能支輛,也多是殘缺不全。

“但最危險的還是拆解共用電池。”大量被集中遺棄的共用充電寶,用的都是“飛某腿”品牌的鋰電芯,在行業內的知名度也比較高,所以阿超也讓員工將充電寶拆解,收集完整的鋰電芯。

而剩下的塑膠部分粉碎或丟棄備用,“但這東西容易炸,所以拆解的時候,工人們都很小心,場邊堆放了許多拆出來的電芯,我每天也都是心驚膽戰。”

對於普羅大眾而言,在共用平臺退場之後,這些堆積如山的“共用垃圾”,便成了影響正常社會秩序的廢棄物。但對於阿超來說,大量“殘骸”卻是他最近半年多來的財富來源。

他告訴小編,雖然會擔心有“主人”找上門,交涉擅自回收的問題,但與其讓它們爛在大街和河溝裡,還不如讓“殘骸”產生應有的殘值,更何況這些“垃圾”都是被“主人”們所拋棄的。這樣一來,這些經過回收的產品既能產生積極的作用,也不會妨礙人們的日常生活。

但是,讓這些並不具備專業規範能力的草根廢品站,“承擔”起回收“共用垃圾”的工作,似乎並不妥當。因為一不小心,許多對公眾有潛在危險的產品或物品,也會隨著回收和流通,重新流向社會。

拆解後“共用殘骸”銷路寬廣

“如果當初把這些東西當成廢品賣,那就太浪費了。”

總是能夠變廢為寶的阿超,並不擔心這些“共用垃圾”的銷路會成問題。他告訴小編,在所有回收的“共用垃圾”裡,最先脫手的,是那些能修好的共用單車。

經過噴漆之後,這些煥然一新的“自行車”,被一些區域採購商大批量買入,然後銷往那些不曾投放過共用單車的鄉縣地市。

“修好翻新之後,基本上看不出是共用單車,收購價一輛30~50元。”阿超表示,許多來自雲南、寧夏、甘肅等地的採購商,都將“自行車”運回當地落後市縣,以二手自行車的名義進行銷售,市價大概為80-100元/輛,因為物美價廉,因此頗有市場。甚至還有買家採購之後,大量在淘寶或閑魚等電商平臺上銷售,公開交易。

另外,一些從損壞的共用單車上拆下來的零件,也被當成配件進行清洗拋光,然後以低價賣給省內外的自行車配件商。而這些二手配件,也會以超低的市場價格,快速的流向各大縣市的自行車修車攤,“就連智能車鎖裡的報廢SIM卡,也都有人想買,但拿去幹嘛我就不知道了。”

至於那些從共用KTV上拆解下來的電器元件,有部分銷往華強北,被電子配件商買下,另一部分通過在深圳做生意的外籍商人,銷往印度及東南亞各國,成了普通市售的電器配件,還有部分較為成型的影音模組、主機板,就賣給了東莞等地生產KTV點播設備的廠家,進行“回爐再造”。

“就連粵東一些電器街的(店家),也經常會來淘這些廢棄元件,買回去當電器維修的替換零件。”至於那些從共用KTV上拆下來洗乾淨的大塊玻璃,有部分已經被拿去製成了門窗。剩下的鐵皮,就和那些損壞的共用單、雨傘骨架一起,被壓成鐵塊,按噸賣給了廢鐵收購商。

而那些整天讓阿超心驚膽戰,生怕會爆炸的鋰電芯,也以10元/塊的價格,賣給了關外一些生產山寨充電寶的小作坊。通過重新加裝外殼,貼上OEM品牌,搖身一變成了一個“全新”的充電寶。他告訴小編,這些市場標價五六十元的組裝充電寶,其成本不足15元,但電芯的確是牌子貨,“有廠家送了我兩個(充電寶),但我到現在都不敢用,真替買了的人捏把汗。”阿超苦笑。

“別看不起收廢品的,也別看不起(共用)垃圾的殘值。”這話有點兒道理。

處於井噴期的資本市場,捧紅了共用經濟,從單車,充電寶、雨傘,甚至到汽車、馬紮、籃球......大量創業專案都希望能夠在共用經濟的大潮裡分得一杯羹,並成就一番事業。

然而,從去年中開始,共用市場進入淘汰期,許多共用項目在“陣痛”中選擇退場。經歷了大手筆大投入之後,卻最終留下了一地雞毛。

然而相關部門在這些“共用垃圾”的管理和規範上也是明顯滯後的,很難有一套完整的指導規定,導致了共用產物成了沒價值、沒人用、沒人管的“新三無產品”。

如今,包括阿超在內的很多廢品收購商,都在著手回收“共用殘骸”。雖然這種回收行為暫無法可依,也存在侵犯他人產權的風險,但廢品站在挖掘這些產品殘值的同時,卻間接減少了其給社會帶來的負擔。

面對著大量共用經濟所遺留下來的“殘骸”,有人歡喜有人愁。這些無序和浮躁所帶來的社會負擔究竟創造了什麼價值?這些價值與付出成本是否成正比?正在引起更多人的關注。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