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旅遊>正文

煙臺記憶·十八|在張顏山故居裡,追溯煙臺“染料行”的昔日繁華

煙臺市旅遊發展委員會(微信號:yantailvyou)——旅遊資訊、行業動態、優惠資訊、精彩活動與您分享!

它從容地佇立在青磚灰瓦普通的膠東民宅之中,

高高的門樓聳立, 精緻的花紋雕刻, 如同上世紀來自大上海的時髦女郎, 高貴的旗袍, 講究的妝容, 註定了它不凡的氣場和出身背景。 它就是曾經混跡於上海灘和濟南商界“染料大王”張顏山的舊宅, 如今坐落于牟平甯海街道邵家塂村中。

要說曾經叱吒煙臺染坊界的風雲人物,

福山的賴芳圃似乎要比張顏山有名氣的多, 畢竟曾經在芝罘區海港路附近染坊街獨霸多年的賴氏染料行給煙臺人留下不少的記憶。 殊不知眼前這座舊宅的主人——張顏山, 其染料生意卻已做到上海和濟南, 他經商有道卻不忘土地之本, 事業興旺之時, 張顏山故居就是那時建造起來的。

邁上石磨鋪就胡同小路, 一米陽光透過屋簷傾瀉而下, 如同置身于雲南麗江的某個古老小鎮, 種種精雕細琢的細節中, 彰顯著主人的卓識和眼見。 張家大院建於1920年, 房屋110間, 占地近4000平方米,

現存東西兩個大院, 分別為二進式和三進式。 而關於這座建築的故事, 我想從那個鐵藝窗架說起。

與臨街大門並列的方格窗戶鑲嵌著西式的鐵藝窗架, 也就是現在意義的防盜網, 上世紀初期, 鐵藝是從德國純進口, 整架沒有一處焊接點,

時至今日, 儘管經歷了上百年的風雨侵蝕, 卻也沒見它鏽跡斑斑的狼狽之像。

而這只鐵藝相對於整座建築的意義, 可謂窺見一斑, 雖然張家大院建成之後, 張顏山鮮少回鄉居住, 但他為之投入的精力和財力讓後人自歎不如, 尤其是中西建築藝術的完美結合, 是主人的儒雅智慧和高瞻遠矚的結晶。

也許你還記得牟平大集上,那個總是人頭攢動的賣“洋靛”的攤鋪。那個年代,膠東多地可以看到這樣的“洋靛”促銷點,現場操作,現場講解,現場銷售,原先需要10多天的染布活計,經這種“洋靛”一捯飭,前後也就是半個小時的光景。其實他們都是來自煙臺“泰生東”染料莊的夥計,他們的掌櫃便是後來大名鼎鼎的張顏山。倒退一百年前,便能想出這樣的促銷手段,想必也非“染料大王”張顏山莫屬了。

當時家家染坊院裡都一擺溜埋著10餘口大缸,一匹白布從浸泡、著色、清洗……耗時10天,換缸7次,工序繁瑣不說,品質還不穩定。煙臺街尚且如此,膠東農村更是土法當家。農民自種蓼藍草,采葉加少量石灰泡出藍汁進行染色。張顏山在走街串巷中看到了“洋靛”的推廣商機,一開始通過報紙刊登廣告和沿街張貼染料說明書的方式進行宣傳,收效甚微,後來便張顏山便推出上述的宣傳方式:領著夥計、帶上染料和工具到染坊街上現場演示……直到後來被百姓接受,“泰生東”的銷售方式相當靈活,從煙臺總號到各地代銷處,既批發又零售,而偏遠山區就由貨郎擔送貨……

相對於大家更耳熟能詳的牟氏莊園,張顏山舊宅顯得深居淺出。而移步其中,你會發現,它是一座集中國傳統四合院與西方圓滑建築精髓的完美合璧。抬頭仰望,門窗框上紅磚劵頂與粉牆交相輝映;窗臺以下全部由青石砌就,鑿痕如絲,接縫如發。建築材料既有中國傳統的石、磚、木、瓦,又有新興的鐵藝、理石、地磚,雖然當時牟平還沒有通電,但屋裡內設的電路裝置,也應用至今。傳統與時尚、保守與前衛的有機結合,讓這座舊宅極富時代傳奇色彩。

時間定格在1876年,張顏山15歲。他經保人承保到煙臺的“泰生東”雜貨鋪學做生意,僅用五年時間,便當上了掌櫃並吃了份子。那時,煙臺有許多外國人辦的洋行,多與當地商鋪有生意往來。“泰生東”雜貨鋪就銷售德國浮德洋行的染料。由於常跑洋行,張顏山與洋行的青年管理人員克勞克交上了朋友。這一年,克勞克要回國服兵役,行前兩人見面,克建議張自己辦個商號,專營德國的“獅馬牌”染料。後來張顏山接手“泰生東”後,西走蓬萊、黃縣,東奔文登、榮成,在膠東廣大地區以及山東腹地大力推銷德國染料,靠膽略和誠信創出了“泰生東”染料莊的牌子,逐步取得了浮德洋行染料在山東的專賣權。從此他迅速擴張生意,在煙臺設立“泰生東”總號,又在濟南、青島、上海、哈爾濱等地設立分號,還在許多地方設立代銷處,生意呈興旺發達之象。

一戰期間,德國染料來源斷絕,價格猛漲,“泰生東”由此發了大財,張顏山成了遠近聞名的富商。之後,張顏山又把生意從染料擴充到棉花、綢緞、繅絲、麵粉、錢莊銀號等領域。 據說當時張顏山雖腰纏萬貫,卻樂善好施。在煙臺城市建設的初始時,他籌資修建了當時煙臺東口子(金溝寨)的一段石板公路,捐款建立縣中學,修建了牟平恤養院,建立村小學並包下學生教師全部費用;在村西頭建旅館,供貧窮行人免費食宿,資助煙臺張裕公司擴充釀酒廠,同時還為當地興辦慈善事業,慷慨解囊,等等,做到了一位民族商人應盡的本分。

如今,飛簷依舊高挑,圓拱形窗戶和門樓上精雕依舊交相輝映,這座代表膠東民居建築最高水準的舊宅裡,正通過一張張老照片和一段段文字,講述著主人張顏山的傳奇故事,講述著千年古縣牟平的演變。感受著大上海灘混日子的險象環生,想像著邵家塂張家大院裡的歌舞昇平,雖然外面的世界風光無限,但落葉歸根,頤養天年是每個中國的人夢想,當然張顏山也不例外!

(圖片/素材來源 牟平旅遊)

點擊下方文字連結,閱讀【煙臺老記憶】系列文章

歡迎熱愛生活、熱愛旅遊的小夥伴積極投稿!我們會署名作者。投稿郵箱:yt6612301@163.com

◀◀ 長按二維碼關注我們

是主人的儒雅智慧和高瞻遠矚的結晶。

也許你還記得牟平大集上,那個總是人頭攢動的賣“洋靛”的攤鋪。那個年代,膠東多地可以看到這樣的“洋靛”促銷點,現場操作,現場講解,現場銷售,原先需要10多天的染布活計,經這種“洋靛”一捯飭,前後也就是半個小時的光景。其實他們都是來自煙臺“泰生東”染料莊的夥計,他們的掌櫃便是後來大名鼎鼎的張顏山。倒退一百年前,便能想出這樣的促銷手段,想必也非“染料大王”張顏山莫屬了。

當時家家染坊院裡都一擺溜埋著10餘口大缸,一匹白布從浸泡、著色、清洗……耗時10天,換缸7次,工序繁瑣不說,品質還不穩定。煙臺街尚且如此,膠東農村更是土法當家。農民自種蓼藍草,采葉加少量石灰泡出藍汁進行染色。張顏山在走街串巷中看到了“洋靛”的推廣商機,一開始通過報紙刊登廣告和沿街張貼染料說明書的方式進行宣傳,收效甚微,後來便張顏山便推出上述的宣傳方式:領著夥計、帶上染料和工具到染坊街上現場演示……直到後來被百姓接受,“泰生東”的銷售方式相當靈活,從煙臺總號到各地代銷處,既批發又零售,而偏遠山區就由貨郎擔送貨……

相對於大家更耳熟能詳的牟氏莊園,張顏山舊宅顯得深居淺出。而移步其中,你會發現,它是一座集中國傳統四合院與西方圓滑建築精髓的完美合璧。抬頭仰望,門窗框上紅磚劵頂與粉牆交相輝映;窗臺以下全部由青石砌就,鑿痕如絲,接縫如發。建築材料既有中國傳統的石、磚、木、瓦,又有新興的鐵藝、理石、地磚,雖然當時牟平還沒有通電,但屋裡內設的電路裝置,也應用至今。傳統與時尚、保守與前衛的有機結合,讓這座舊宅極富時代傳奇色彩。

時間定格在1876年,張顏山15歲。他經保人承保到煙臺的“泰生東”雜貨鋪學做生意,僅用五年時間,便當上了掌櫃並吃了份子。那時,煙臺有許多外國人辦的洋行,多與當地商鋪有生意往來。“泰生東”雜貨鋪就銷售德國浮德洋行的染料。由於常跑洋行,張顏山與洋行的青年管理人員克勞克交上了朋友。這一年,克勞克要回國服兵役,行前兩人見面,克建議張自己辦個商號,專營德國的“獅馬牌”染料。後來張顏山接手“泰生東”後,西走蓬萊、黃縣,東奔文登、榮成,在膠東廣大地區以及山東腹地大力推銷德國染料,靠膽略和誠信創出了“泰生東”染料莊的牌子,逐步取得了浮德洋行染料在山東的專賣權。從此他迅速擴張生意,在煙臺設立“泰生東”總號,又在濟南、青島、上海、哈爾濱等地設立分號,還在許多地方設立代銷處,生意呈興旺發達之象。

一戰期間,德國染料來源斷絕,價格猛漲,“泰生東”由此發了大財,張顏山成了遠近聞名的富商。之後,張顏山又把生意從染料擴充到棉花、綢緞、繅絲、麵粉、錢莊銀號等領域。 據說當時張顏山雖腰纏萬貫,卻樂善好施。在煙臺城市建設的初始時,他籌資修建了當時煙臺東口子(金溝寨)的一段石板公路,捐款建立縣中學,修建了牟平恤養院,建立村小學並包下學生教師全部費用;在村西頭建旅館,供貧窮行人免費食宿,資助煙臺張裕公司擴充釀酒廠,同時還為當地興辦慈善事業,慷慨解囊,等等,做到了一位民族商人應盡的本分。

如今,飛簷依舊高挑,圓拱形窗戶和門樓上精雕依舊交相輝映,這座代表膠東民居建築最高水準的舊宅裡,正通過一張張老照片和一段段文字,講述著主人張顏山的傳奇故事,講述著千年古縣牟平的演變。感受著大上海灘混日子的險象環生,想像著邵家塂張家大院裡的歌舞昇平,雖然外面的世界風光無限,但落葉歸根,頤養天年是每個中國的人夢想,當然張顏山也不例外!

(圖片/素材來源 牟平旅遊)

點擊下方文字連結,閱讀【煙臺老記憶】系列文章

歡迎熱愛生活、熱愛旅遊的小夥伴積極投稿!我們會署名作者。投稿郵箱:yt6612301@163.com

◀◀ 長按二維碼關注我們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