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設計>正文

北京兩會|政協委員關注熱點看這裡

鄭實:老舊社區加裝電梯要打通“最後一公里”

作為參會三屆的老委員, 北京市政協委員、北京市建築設計研究院有限公司副總經理鄭實今年的提案是關於老舊社區加裝電梯提升與改造。

鄭實表示, 關於老舊社區加裝電梯, 不是新話題。 北京市2017年建設了大概有400部電梯。 投資、建築主體、居民上下層住戶訴求、維修維護等事項還是相對比較突出。

鄭實指出, 目前, 老舊社區加裝電梯主要採用在樓梯間外掛, 這樣的結構方式沒有問題, 但是電梯的進入往往從樓梯間的休息口進入, 住戶進入電梯休息口, 還有上半層和下半層。 電梯解決了大半程垂直交通不便的問題, 但是上半層下半層最後半跑, 仍會造成一部分群體的不方便。 尤其是對於不能行動坐輪椅的老年人來說, 這個半跑就是他無法克服的障礙。

鄭實提出, 外掛電梯可以採用新的方式,

不要上到樓梯休息口, 而是到樓層。 這樣通過電梯兩側的短外廊分別進入住戶的廚房或者臥室, 這樣可以徹底解決無障礙的問題。

王以新:“一頓飯”中的營養學將帶來更大幸福感

北京市政協委員、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安貞醫院全科醫學科主任王以新, 在今年帶來的提案主要涉及社區醫療以及醫聯體領域。

“一頓飯”中的營養學

王以新在社區調研中發現, 很多社區人員存在慢病管理問題, 尤其是糖尿病、高血壓等症狀。 很多慢病的來源是因為生活習慣不太規律或者不太正常, 飲食方面“不會吃”造成的。

王以新在提案中就提到, 引進正規專業的營養師下社區, 指導社區人員吃好, 更加健康, 可以達到提前治未病的效果, 可以讓百姓更加健康, 有獲得感, 有幸福感。

王以新也提出了目前遇到的問題, 全科醫生在健康方面的宣教和宣傳一直在做, 但怎樣做得更加專業化、規範化, 應該需要營養師的介入, 營養師可以給大家一個真正的慢病、營養方面的套餐, 教大家怎麼健康地吃每一頓飯。

“家庭醫生”中的新領域

對於社情民意資訊, 王以新也有自己的關注點。 她提出, 二胎政策的放開, 高齡孕產婦還有恐懼感, 希望建立健康陪產師職業。 在孕期、孕前和產後陪產師可以做一些專業方面的陪產和安撫工作, 讓孕產婦順利生產。

王以新指出, 目前在孕婦產前檢查和準備階段, 二級醫院只承擔了一部分角色擔當, 但由於要求人數較多, 所以這個職業有很好的發展前景, 陪產師未來可成為“家庭醫生”的組成部分。

王以新對於未來五年, 提出了自己的規劃。 她表示會一如既往地做好委員履職工作, 關注如何把醫聯體做得更好。

李志起:精准扶貧也需品牌化, “互聯網+”將成粘合劑

“精准扶貧怎麼去實現, 站在企業的角度說, 應該發揮企業的主體作用, 更加精准地把農和商連接起來, 這個連接就是讓農民把農產品更好賣到城市裡, 從而幫助農民脫貧增收”, 北京市政協委員、北京市工商聯副主席李志起如是說。

作為首次參加北京市兩會的委員, 李志起感覺很光榮,他認為這不僅僅是一份榮譽,更多的是責任。要把很多民生、經濟、社會方面的問題,通過政協委員回饋給市委市政府,以帶來民生方面的更多改善。

精准扶貧也需品牌化

李志起談到精准扶貧時認為,“現階段讓農民增收,最大的困難是農村的農產品缺乏組織化、市場化、專業化。光靠農民個體很難實現,需要企業説明把上游的農產品品質提高,形成品牌,這些品牌農產品進入市民家中,大家看到的都是品質標準化的,有保障的,讓銷和產更完美地對接起來”。

他建議:第一年應主要圍繞京津冀周邊的貧困地區,這些地區都面臨著農產品怎麼銷售到城市的問題,希望用一年的時間把環京津冀地區的農產品品牌化做好,把基礎做扎實。

“互聯網+”將成粘合劑

當記者問到精准扶貧與農產品電商的關係時,李志起認為,和電商結合,一方面利用互聯網+的技術,更好介紹農產品,另外跟各大商超結合,用商業的力量支持,可以大大解決農產品的銷路問題。

李志起坦言,今天互聯網的門檻並不高,80後、90後,農村的年輕人很容易做電商,這不難。難的是如何把產品的品質提升、產業規模做大。在這方面企業有資源,有產業化的經驗,可以手把手教每一個地方怎麼發展產業,怎麼把一二三產業打通融合。作為首農電商的CEO,李志起指出,首農集團對於精准扶貧下了很大的決心,接下來一年,將走入更多的貧困地區,提供更多支援。

耿曉冬:四合院保護得“活起來”

老城裡的街巷胡同、四合院不僅是傳承京味文化、展示傳統文化魅力的場所,也是歷史文化名城保護裡不可或缺的內容。

騰退、修繕、保護只是第一步,要想讓這些文保建築和院落後期發揮作用,還得讓它們“活起來”。耿曉冬表示,“這方面的措施就多了,比如可以把這些建築和院落用作小型博物館、社區老年活動中心,讓它們繼續發揮作用,而不是修繕完了就作為擺設擱在那兒。甚至可以考慮改造成四合院民宿,讓外地遊客體驗老北京文化。”

王虹:“三帶”可設公共文化發展基金

市政協委員、民建北京市委秘書長王虹2018年早早準備好了提案,專門圍繞三個文化帶的文化傳承與創新發展展開。

“三帶”,指的是長城文化帶、大運河文化帶和西山永定河文化帶。

在她看來,每個文化帶要有自己的特色定位和發展路線。“長城文化帶以旅遊功能為主,擁有多處風景名勝區、森林公園、地質公園,雖然長城連接各公園景區,但這些公園資源的協同及與長城的共建有待加強。運河文化帶以高端商務為核心,需要抓好遺產保護、環境養護和水系維護。西山文化帶以特色小鎮、休閒體驗為主導,應該側重發展休閒遊憩功能,帶動文化帶與廣大民眾共建共用共融。”

在三個文化帶的具體建設上,王虹建議,前期應加強頂層設計,可成立聯席會議工作機制,探索產、學、研、媒、政各界協作的工作機制,廣泛發動群眾參與;實施階段則要強化統籌,明晰工作職責;還可考慮成立三個文化帶的公共文化發展基金,及相應的旅遊投資公司,由政府啟動和監管,進行市場化運營。

民進北京市委:大運河可建京城“清明上河圖”

對於大運河文化帶建設,民進北京市委在提案中建議,可集中力量建設“中國大運河博物館”。

提案建議,將副中心的首都博物館(東館)定位為“中國大運河博物館”。博物館在建築設計上,要成為副中心具有地標作用的文化設施;在展示內容上,以大運河的發展、變遷為時間軸,空間上要涵蓋大運河全線,全方位展示運河文化的內涵和影響,適當突出大運河北京段。

提案同時提出,可考慮分段通航,活化大運河文化景觀和非物質文化遺產,打造京城版“清明上河圖”。利用現代科技和現代創意手段,建設東便門至北關閘運河廊道,精心謀劃標誌性水文化景觀,包括大型文化園、文化旅遊服務設施、大運河標誌性漕運碼頭、渡口、舟楫等文化載體,活化大運河沿線民俗、美食、演藝等非物質文化遺產。

許檳:優秀近現代建築要儘快編制保護規劃

1月21日,在市政協十三屆一次會議委員報到現場,致公黨北京市委常委、北京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總工辦主任許檳委員帶來了推進北京歷史文化名城保護的提案,他建議,對於已經確定的優秀近現代建築,應儘快編制保護規劃。

北京是歷史文化名城,近一百多年來,諸多影響中國近現代歷史進程的事件均發生在北京,作為歷史發展見證的近現代建築物大量存在於城市當中,成為北京歷史文化遺產的重要內容。2007年,北京市公佈了第一批《北京優秀近現代建築保護名錄》,但是該名錄中未被列為文物保護單位的建築物和歷史遺跡,既不能受到《文物保護法》等相關法律的保護,也沒有其它相關具體法律法規對破壞行為加以約束。許檳委員認為,加快立法,從制度上出臺保護優秀近現代建築的措施已經迫在眉睫。

許檳委員建議,北京近現代建築保護法規,應以保護名錄為基礎,包括申報評估、規劃引導、管理監督等一系列規定。對於已經確定的優秀近現代建築,應儘快編制保護規劃,將其劃分為不同的保護級別,確定各級別的保護和利用原則。同時,依據建設部頒佈的《城市紫線管理辦法》,劃定近現代建築保護範圍和建設控制範圍,並對保護範圍界線和建設控制範圍界線內的建設行為提出明確的管治措施。

許檳還建議,近現代建築的保護,應體現“讓歷史在當代生活環境中存活下來”的理念,合理再利用是近現代建築保護的必由之路。在保護中利用,在利用中保護,恢復近現代建築的活力,使之成為城市發展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

李志起感覺很光榮,他認為這不僅僅是一份榮譽,更多的是責任。要把很多民生、經濟、社會方面的問題,通過政協委員回饋給市委市政府,以帶來民生方面的更多改善。

精准扶貧也需品牌化

李志起談到精准扶貧時認為,“現階段讓農民增收,最大的困難是農村的農產品缺乏組織化、市場化、專業化。光靠農民個體很難實現,需要企業説明把上游的農產品品質提高,形成品牌,這些品牌農產品進入市民家中,大家看到的都是品質標準化的,有保障的,讓銷和產更完美地對接起來”。

他建議:第一年應主要圍繞京津冀周邊的貧困地區,這些地區都面臨著農產品怎麼銷售到城市的問題,希望用一年的時間把環京津冀地區的農產品品牌化做好,把基礎做扎實。

“互聯網+”將成粘合劑

當記者問到精准扶貧與農產品電商的關係時,李志起認為,和電商結合,一方面利用互聯網+的技術,更好介紹農產品,另外跟各大商超結合,用商業的力量支持,可以大大解決農產品的銷路問題。

李志起坦言,今天互聯網的門檻並不高,80後、90後,農村的年輕人很容易做電商,這不難。難的是如何把產品的品質提升、產業規模做大。在這方面企業有資源,有產業化的經驗,可以手把手教每一個地方怎麼發展產業,怎麼把一二三產業打通融合。作為首農電商的CEO,李志起指出,首農集團對於精准扶貧下了很大的決心,接下來一年,將走入更多的貧困地區,提供更多支援。

耿曉冬:四合院保護得“活起來”

老城裡的街巷胡同、四合院不僅是傳承京味文化、展示傳統文化魅力的場所,也是歷史文化名城保護裡不可或缺的內容。

騰退、修繕、保護只是第一步,要想讓這些文保建築和院落後期發揮作用,還得讓它們“活起來”。耿曉冬表示,“這方面的措施就多了,比如可以把這些建築和院落用作小型博物館、社區老年活動中心,讓它們繼續發揮作用,而不是修繕完了就作為擺設擱在那兒。甚至可以考慮改造成四合院民宿,讓外地遊客體驗老北京文化。”

王虹:“三帶”可設公共文化發展基金

市政協委員、民建北京市委秘書長王虹2018年早早準備好了提案,專門圍繞三個文化帶的文化傳承與創新發展展開。

“三帶”,指的是長城文化帶、大運河文化帶和西山永定河文化帶。

在她看來,每個文化帶要有自己的特色定位和發展路線。“長城文化帶以旅遊功能為主,擁有多處風景名勝區、森林公園、地質公園,雖然長城連接各公園景區,但這些公園資源的協同及與長城的共建有待加強。運河文化帶以高端商務為核心,需要抓好遺產保護、環境養護和水系維護。西山文化帶以特色小鎮、休閒體驗為主導,應該側重發展休閒遊憩功能,帶動文化帶與廣大民眾共建共用共融。”

在三個文化帶的具體建設上,王虹建議,前期應加強頂層設計,可成立聯席會議工作機制,探索產、學、研、媒、政各界協作的工作機制,廣泛發動群眾參與;實施階段則要強化統籌,明晰工作職責;還可考慮成立三個文化帶的公共文化發展基金,及相應的旅遊投資公司,由政府啟動和監管,進行市場化運營。

民進北京市委:大運河可建京城“清明上河圖”

對於大運河文化帶建設,民進北京市委在提案中建議,可集中力量建設“中國大運河博物館”。

提案建議,將副中心的首都博物館(東館)定位為“中國大運河博物館”。博物館在建築設計上,要成為副中心具有地標作用的文化設施;在展示內容上,以大運河的發展、變遷為時間軸,空間上要涵蓋大運河全線,全方位展示運河文化的內涵和影響,適當突出大運河北京段。

提案同時提出,可考慮分段通航,活化大運河文化景觀和非物質文化遺產,打造京城版“清明上河圖”。利用現代科技和現代創意手段,建設東便門至北關閘運河廊道,精心謀劃標誌性水文化景觀,包括大型文化園、文化旅遊服務設施、大運河標誌性漕運碼頭、渡口、舟楫等文化載體,活化大運河沿線民俗、美食、演藝等非物質文化遺產。

許檳:優秀近現代建築要儘快編制保護規劃

1月21日,在市政協十三屆一次會議委員報到現場,致公黨北京市委常委、北京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總工辦主任許檳委員帶來了推進北京歷史文化名城保護的提案,他建議,對於已經確定的優秀近現代建築,應儘快編制保護規劃。

北京是歷史文化名城,近一百多年來,諸多影響中國近現代歷史進程的事件均發生在北京,作為歷史發展見證的近現代建築物大量存在於城市當中,成為北京歷史文化遺產的重要內容。2007年,北京市公佈了第一批《北京優秀近現代建築保護名錄》,但是該名錄中未被列為文物保護單位的建築物和歷史遺跡,既不能受到《文物保護法》等相關法律的保護,也沒有其它相關具體法律法規對破壞行為加以約束。許檳委員認為,加快立法,從制度上出臺保護優秀近現代建築的措施已經迫在眉睫。

許檳委員建議,北京近現代建築保護法規,應以保護名錄為基礎,包括申報評估、規劃引導、管理監督等一系列規定。對於已經確定的優秀近現代建築,應儘快編制保護規劃,將其劃分為不同的保護級別,確定各級別的保護和利用原則。同時,依據建設部頒佈的《城市紫線管理辦法》,劃定近現代建築保護範圍和建設控制範圍,並對保護範圍界線和建設控制範圍界線內的建設行為提出明確的管治措施。

許檳還建議,近現代建築的保護,應體現“讓歷史在當代生活環境中存活下來”的理念,合理再利用是近現代建築保護的必由之路。在保護中利用,在利用中保護,恢復近現代建築的活力,使之成為城市發展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