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關於記憶方法的降龍十八掌!內力有點強!(二)

前言:記憶, 是學習的童要環節, 是鞏固知識的重要手段。 科學記憶, 有利於提高學習效率, 有利於加速知識積累。 因此, 要提高學習效率, 加速知識積累, 就要學會科學地記憶。 今天筆者給大家系統介紹關於記憶方法的“降龍十八掌掌法”, 推薦細讀。

第十掌:數位特徵記憶法

數位特徵記憶法可分為幾種:

(1)諧音法。 如圓周率的數值為3.14159, 可依諧音背成:“山巔一寺一壺酒”;3.1416, 可依諧音背成“山巔一獅一鹿”。

再如, 3的算術平方根是1.732050, 如果把2讀成斤兩的“兩”, 0讀成“洞”, 那麼這個數依諧音可讀成“一起商量懂不懂”。

(2)拆拼法。 如要記住圓周率的分數運算式 , 似乎比較難。 但一琢磨就發現, 這裡只有自然數最前面的三個數1、3、5, 每個重複一次, 不就是113355了嘛。 攔腰截斷, 就是113、355了。 那麼把後面的放到分數線之上不就成了

嘛。

再如, 地理課講到臺灣、澎湖、金門、馬祖等島嶼, 其面積總共為35981平方公里。 要記這個數也容易。 前面“359”, 可記成’三五九旅”;“81”可記成“八一建軍節”;那麼, “ 35981”不就是“三五九旅在八一誕生”。

(3)運算法。 這是把需要記憶的資料轉化成簡單的算式, 從而幫助記憶的方法。

在學習和工作中, 經常需要記住一些資料, 尤其突出的是歷史年代和電話號碼。

有些資料可以轉化成一個算式。 例如, 愛因斯坦曾問他朋友的電話號碼, 朋友說:“我的電話號碼很不好記, 是24361。 ”愛因斯坦馬上回答:“這有什麼難記的!兩打(24)加19的平方(361)就是了”。

運算記憶法對枯燥無味的資料進行了形象有趣的加工, 使之增加了易於聯想的內容, 所以, 重現時就會起到奇異獨特的效果。

運算記憶的常用方法有:

①加法。 例如, 李時珍於1578年寫成聞名世界的藥物學巨著《本草綱目》, 可想為15=7+8。

②減法。 例如, 周平五東遷, 東周開始的時間西元前770年, 可想為7-7=0。

③乘法。 例如, 1644年清軍入關, 明朝滅亡, 可想為16=4×4。

④除法。 秦於西元前221年統一中國, 可想為2÷2=1。

⑤疊加法。 如黨的一大是1921年, 二大是1922年, 三大是1923年, 按加一遞增;1917年的十月革命, 1919年的“五四”運動, 1921年的中共建黨,

順序是疊加二;1901年《辛丑合約》簽訂, 1911年辛亥革命爆發, 1921年中共一大召開, 1931年日本發動“九一八事變”, 1941年國民黨製造皖南事變, 順序是疊加10, 1689年《中俄尼布楚條約》簽訂, 1789年法國革命爆發, 1889年第二國際成立, 順序是疊加百。

(4)特徵法。 如:普希金生於1799年, 一琢磨, 有特徵, 它比十九世紀早一年;蒙古族滅金是1234年, 特徵明顯, 四個數位連續;玄武門之變626年, 淝水之戰383, 都是前後兩數相同的特徵。

第十掌:歌訣記憶法。

這是把識記材料改編成歌訣的形式來記憶的方法。

大量實踐經驗證明;有節奏有韻律的材料, 比沒有節奏沒有韻律的材料要好記得多。

由於歌訣記憶法要求語言編碼韻律化, 所以, 所識記的材料應具有下面的特點:

①語音和諧, 節奏鮮明, 頓挫有致, 琅琅上口, 容易引起人們的興趣和注意。

②語言精煉, 句式整齊, 化繁冗為簡短, 變淩亂為有序, 這樣, 既便於存儲, 又利於檢索。

編制歌訣的常用方法有:

(1)羅列法。 如《現代漢語修辭歌》為:

比喻、借代、比擬,

誇張、雙關、反語,

設問、反問、反復,

對照、對偶、排比。

(2)概括法。 如《歷史朝代歌》為:

夏代商代與西周,春秋戰國亂悠悠;

秦漢三國晉統一,南朝北朝是對頭;

隋唐五代又十國,宋元明清帝王休。

(3)簡縮法。如《二十四節氣歌》為:

春雨驚春清谷天,夏滿芒夏暑相連,

秋處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

(4)形象法。如《中文拼音字母歌》為:

6是玻(b),反6得(d),

一門訥(n),二門摸(m),

拐棍佛(f),傘把特(t),

小棒趕豬勒勒勒(L)。此外,還有特徵法、對比法、諧音法等。運用此法,歌訣最好自己編定,語言力求準確精煉,內容必須透徹理解。

第十一掌:提綱記憶法

提綱,一般是提材料的主要脈絡。在提綱中,既要體現出材料的主要內容、精神實質以及相互間的邏輯關係,又要突出自己的語言風格,做到恰到好處的表述。編寫提綱,就是對材料分析、綜合、概括、理解的過程,這對記憶是有好處的。

怎樣運用提綱記憶呢?①分析,即對識記材料的瞭解過程。如對一篇文章,先流覽幾遍,在瞭解全篇的基礎上,劃分段落,這就掌握了文章的整體及脈絡,為編寫提綱作好了準備。②綜合,即對識記材料的概括過程。在對文章劃分段落的基礎上,寫出段落大意,總結出全篇的主題思想,這就抓住了文章的主要環節。之後,再找出它們的要點、難點,即需要著重記憶的地方。③表述,即提綱的成型過程。有些提綱是別人編好的,當然可以借為己用,但最好還是自己編寫。用自己的語言把經過分析、綜合而印在頭腦中的提綱表述出來,這將為記憶奠定牢固的基礎。

第十二掌:網路記憶法

網路記憶法是一種很科學的記憶方法。網路可把各種系統知識編織起來,使其顯示出彼此之間的各種關係和聯繫,反映由此及彼,由表及裡的內在邏輯,易於獲得舉一反三、系統科學的知識,對提高記憶水準有極好效果。特別是對那些跨門類的學科知識,使用網路更能清楚地反映它們之間的種種聯繫。

網路記憶法具有直觀性,概括性和條理性三大特點,使用此方法,能對大腦皮層形成形象刺激,回憶時只要按圖索取,就可複觀原知。如學習魯迅先生的小說《藥》,難題之一是明線、暗線與各層次之間的關係,為弄清這一問題,可編成如下網路去顯示:

運用網路記憶法,要善於把握識記物件之間的種種關係,通過提取主幹,清單繪圖、編制系統等手段,就可把知識內容納入到大腦中原有的知識結構,使其條理化、系統化和形象化。編織網路能提高大腦的組織加工能力和記憶能力,它是高效記憶的極好方法。

第十三掌:表格記憶法

表格記憶法是把相關的材料整理到一起,進行對比對照,從而把握材料各自的特點與關係的方法。表格的作用就是有利提綱挈領地表列事物或知識。能夠更加系統、條理、一目了然地看清事理,幫助識記各種材料。

學習中,積累的知識多了,記憶“倉庫”就難以儲存,這就必須把所記的材料或事物進行加工整理,有條不紊地存放起來,以便需用時順利提取。用列表對照法整理材料,既可大大縮減龐雜的資料體積,又可系統並擴大記憶資料的數量。

常用表格有一覽表、系統表、比較表、統計表等,我們在學習、工作或研究中都可模仿使用,這是大家熟知的。使用表格時,通過查找資料、分類歸納、編制加工、填寫內容等步驟,可以促使大腦積極思維,使知識由博反約,逐步形成集約化、條理化和明朗化特徵,一旦表格製作成功,所學知識也就自然而然地記住了。

第十四掌:協同記憶法

人們記憶外部資訊,往往需要視覺、聽覺、味覺、嗅覺、觸覺等共同參與,這樣多種感知覺參與的記憶,叫做協同記憶。

有人做過這樣的實驗,用三種方法讓三組學生記住十張畫的內容,對第一組的同學只給他們說畫的內容,不讓他們看畫;第二組同學只讓他們看畫,不給他們講畫的內容;第三組學生既給他們看畫,又給他們講解。過了一段時間,檢查這三組同學對這十張畫的記憶情況,結果第一組記得最少,只有百分之六十;第二組稍多,有百分之七十;第三組記得最多,達到百分之八十六。實驗說明,學習時調動的感覺器官越多,記憶的效果就越好。協同記憶法的基本原則,就是多種感官聯合行動。耳聽、眼看、手寫、口念,全部動員起來參加學習活動。大腦皮層上建立起視覺、形象、聲音、動作的多種暫時聯繫系統,從而構成立體印象,記憶的效果當然就好。朱熹曾經說過:“餘嘗謂讀有三到:心到、眼到、口到。心到,則眼看不仔細。心眼既不專一,卻只漫浪誦讀,決不能記,記亦不能久也。三到之中,心到最急。心既到矣,眼口豈有不到者乎?”現代科學研究證明,單憑聽覺,每分鐘只能傳達一百多個單詞,而視覺傳達的速度是聽覺傳達的二倍,視覺和聽覺同時作用,傳達的速度則是聽覺的十倍。運用協同記憶法,關鍵是根據記憶的物件的具體情況,創造各種條件,盡可能調動視覺、聽覺等感覺器官,共同發揮作用,以便加深記憶。

第十五掌:背誦記憶法

背誦是一種特殊的記憶方法。它要求人們對客觀事物要按照固定次序,不分輕重主次,毫無遺漏地去進行記憶。背誦一般為兩種,即機械的背誦和理解的背誦。機械的背誦是在不理解材料意義的情況下,借助字單純反復去進行記憶的一種方法。這種背誦是以機械記憶為基礎的。一般來說,年幼兒童(如小學生)由於機械記憶的能力較發達,所以他們雖然不理解記憶材料的意義,也容易把它背誦出來。理解的背誦是在理解材料意義的情況下,借助於反復複習去進行記憶的一種方法。一般說來,青少年由於記憶的能力較強,所以他們在背誦某種內容時,總要理解其意義,決不呆讀死背。

背誦在記憶活動中具有重大的意義,其主要的有兩點:一是可以使我們牢固地精確地掌握某種知識;二是背誦的東西越多,我們的知識就會越豐實,古人雲:“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做詩也會吟”,便很好的說明了這一點。

怎樣背誦呢?這裡介紹如下幾種背誦方法:

(1)分層理解背誦法。這是一種最常用的方法。若要記住一篇課文或一段文字,首先要弄懂它的意思,講了什麼,分幾層講的,每層講了些什麼,瞭解了這些後,反復讀幾遍,就會加深印象,容易背出。背誦時,把課文先按分出來的段落一一對待,較長的段落也可先按再細分出來的小層次一一對待。首先要理解它的意思,讀一兩遍以後,逐層逐段地試背,遇到困難再翻開課文熟悉,如此逐層逐段地“擴大戰果”,最後達到背誦全文。這種方法既能鍛煉分層能力,又能幫助理解課文。

(2)少讀多憶背誦法。心理學實驗證明,用於嘗試回憶的時間占比例越大,記憶效果越好。另外,心理學的研究還發現,讀完材料一、兩遍以後及時地進行嘗試回憶,比讀完三、四遍以後再嘗試回憶的效果要好。嘗試回憶用於記憶那種相對無意義的、需機械記憶的材料,比記憶有意義材料的效果好。

(3)文字圖景轉換法。一段文字在理解的基礎上,把抽象的語言文字轉換成圖像的資訊儲存在腦子裡,弄清楚圖的上方是什麼,下方是什麼,前、後、左、右、遠、近各是些什麼,整篇是什麼。然後閉上眼睛默說,把圖景清晰地、牢固地儲存在腦子裡,背誦時就比較方便了。這種方法,記憶深刻,永久不忘,能培養想像能力。

(4)重點詞連接記憶法。在背誦中往往有這樣的情況,一段背得很熟的文章,卻在一些詞上卡住了。這些詞有的是關聯詞,有的是新詞,有的是重點詞。這時,只要有誰提示你一下,你就能很快接上去。這說明記住關聯詞、新詞、重點詞,就能增強背誦效果。如果你記住重點詞、句,把他們連成一條線,想著這條線回憶背誦,就容易背出來。重點詞連接背誦法,具體記法是:在閱讀第一、兩遍時,找出各部分材料之間的邏輯聯繫,在此基礎上確定幾個重點句、重點詞,以此作為線索加以回憶。然後,再找出重點句、重點詞與其他內容的聯繫。在背誦時,即可借助重點句、重點詞,把各部分的片斷材料融為一體。

(5)定時快速熟記法。在朗讀、背誦時,給自己限定時間、規定數量。如:一分鐘背出一段文章,三分鐘內讀上兩遍。讀時逐步加快速度。先稍快,再加快,再特快,並要快而不亂,快而不錯,迫使自己的注意力高度集中,使記憶資訊迅速輸入大腦,獲得強烈印象,達到記憶的目的。

(6)朗讀背誦交替法。在背誦時請別人輕聲陪讀,以讀帶背。一個輕聲朗讀,一個慢慢背誦,彼此交換練習,然後互相監聽。或在背時請已會背的同學陪背,以背帶背。

總之,不管採用哪種方法背誦課文,首要的一點是要理解,理解是背誦的基礎。只有理解了才容易記住,切忌生記硬背,這樣即使記住了,但過不了多久,它就會回生的。

第十六掌:熟記法

所謂熟記法,就是使材料記得滾瓜爛熟。回憶起來,能夠暢通無阻;運用起來,能夠得心應手。

熟記與背誦是有區別的。背誦要求逐字逐句地進行,對於所背誦的材料,沒有遺漏,熟記則不然,熟記的東西,不一定能背誦出來;能背誦的東西,也不一定熟記了。例如,我們熟記了某一篇材料的中心思想和各個段落的基本內容,但是要把這篇材料背誦出來,還需作很大的努力。同樣,我們能夠背誦的某一篇材料,要把它的中心思想和各個段落的基本內容純熟地講述出來,也還需再思考一番。

以學習外語為例,熟記的程度大致是:看了前半句能正確、流利地說出全句;看了漢譯文能正確、流利地說出外文;提示前半句就能說出後半句,提出某一典型的語言語法現象,能想出課文中的詞句和句子;能不看書按課文的內容回答問題;能按提綱或掛圖用外語轉述課文的大意,等等。據此,我們就更容易看出熟記與背誦的不同了。

怎樣進行熟記呢?一般說來,熟記分為如下幾個步驟進行:

熟記的第一個步驟是理解學習材料。我們對於一篇材料,不要急於馬上去熟記,而要先開動腦筋,加深理解。理解是熟記的基礎或必要條件。那麼,怎樣理解呢?其步驟是:瞭解大意,逐步分析,抓住要點,貫通全篇。

熟記的第二步驟是採取反復閱讀與嘗試背誦相結合的辦法去進行記憶。我們對所要熟記的材料,不要企圖一口氣閱讀下去,直至能熟記為止,因為這樣往往是事半功倍的。如果閱讀幾遍之後,嘗試背誦一番,然後再去閱讀,如此閱讀、背誦、再閱讀、再背誦,直至熟記為止,這樣就能達到事半功倍之效。

熟記的第三個步驟是及時地經常地進行複習。熟記了的東西,如果一直不複習,就會變得生疏起來,甚至要忘得乾乾淨淨。所以,熟記之後,一定還要複習,才能長久記憶。

如《歷史朝代歌》為:

夏代商代與西周,春秋戰國亂悠悠;

秦漢三國晉統一,南朝北朝是對頭;

隋唐五代又十國,宋元明清帝王休。

(3)簡縮法。如《二十四節氣歌》為:

春雨驚春清谷天,夏滿芒夏暑相連,

秋處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

(4)形象法。如《中文拼音字母歌》為:

6是玻(b),反6得(d),

一門訥(n),二門摸(m),

拐棍佛(f),傘把特(t),

小棒趕豬勒勒勒(L)。此外,還有特徵法、對比法、諧音法等。運用此法,歌訣最好自己編定,語言力求準確精煉,內容必須透徹理解。

第十一掌:提綱記憶法

提綱,一般是提材料的主要脈絡。在提綱中,既要體現出材料的主要內容、精神實質以及相互間的邏輯關係,又要突出自己的語言風格,做到恰到好處的表述。編寫提綱,就是對材料分析、綜合、概括、理解的過程,這對記憶是有好處的。

怎樣運用提綱記憶呢?①分析,即對識記材料的瞭解過程。如對一篇文章,先流覽幾遍,在瞭解全篇的基礎上,劃分段落,這就掌握了文章的整體及脈絡,為編寫提綱作好了準備。②綜合,即對識記材料的概括過程。在對文章劃分段落的基礎上,寫出段落大意,總結出全篇的主題思想,這就抓住了文章的主要環節。之後,再找出它們的要點、難點,即需要著重記憶的地方。③表述,即提綱的成型過程。有些提綱是別人編好的,當然可以借為己用,但最好還是自己編寫。用自己的語言把經過分析、綜合而印在頭腦中的提綱表述出來,這將為記憶奠定牢固的基礎。

第十二掌:網路記憶法

網路記憶法是一種很科學的記憶方法。網路可把各種系統知識編織起來,使其顯示出彼此之間的各種關係和聯繫,反映由此及彼,由表及裡的內在邏輯,易於獲得舉一反三、系統科學的知識,對提高記憶水準有極好效果。特別是對那些跨門類的學科知識,使用網路更能清楚地反映它們之間的種種聯繫。

網路記憶法具有直觀性,概括性和條理性三大特點,使用此方法,能對大腦皮層形成形象刺激,回憶時只要按圖索取,就可複觀原知。如學習魯迅先生的小說《藥》,難題之一是明線、暗線與各層次之間的關係,為弄清這一問題,可編成如下網路去顯示:

運用網路記憶法,要善於把握識記物件之間的種種關係,通過提取主幹,清單繪圖、編制系統等手段,就可把知識內容納入到大腦中原有的知識結構,使其條理化、系統化和形象化。編織網路能提高大腦的組織加工能力和記憶能力,它是高效記憶的極好方法。

第十三掌:表格記憶法

表格記憶法是把相關的材料整理到一起,進行對比對照,從而把握材料各自的特點與關係的方法。表格的作用就是有利提綱挈領地表列事物或知識。能夠更加系統、條理、一目了然地看清事理,幫助識記各種材料。

學習中,積累的知識多了,記憶“倉庫”就難以儲存,這就必須把所記的材料或事物進行加工整理,有條不紊地存放起來,以便需用時順利提取。用列表對照法整理材料,既可大大縮減龐雜的資料體積,又可系統並擴大記憶資料的數量。

常用表格有一覽表、系統表、比較表、統計表等,我們在學習、工作或研究中都可模仿使用,這是大家熟知的。使用表格時,通過查找資料、分類歸納、編制加工、填寫內容等步驟,可以促使大腦積極思維,使知識由博反約,逐步形成集約化、條理化和明朗化特徵,一旦表格製作成功,所學知識也就自然而然地記住了。

第十四掌:協同記憶法

人們記憶外部資訊,往往需要視覺、聽覺、味覺、嗅覺、觸覺等共同參與,這樣多種感知覺參與的記憶,叫做協同記憶。

有人做過這樣的實驗,用三種方法讓三組學生記住十張畫的內容,對第一組的同學只給他們說畫的內容,不讓他們看畫;第二組同學只讓他們看畫,不給他們講畫的內容;第三組學生既給他們看畫,又給他們講解。過了一段時間,檢查這三組同學對這十張畫的記憶情況,結果第一組記得最少,只有百分之六十;第二組稍多,有百分之七十;第三組記得最多,達到百分之八十六。實驗說明,學習時調動的感覺器官越多,記憶的效果就越好。協同記憶法的基本原則,就是多種感官聯合行動。耳聽、眼看、手寫、口念,全部動員起來參加學習活動。大腦皮層上建立起視覺、形象、聲音、動作的多種暫時聯繫系統,從而構成立體印象,記憶的效果當然就好。朱熹曾經說過:“餘嘗謂讀有三到:心到、眼到、口到。心到,則眼看不仔細。心眼既不專一,卻只漫浪誦讀,決不能記,記亦不能久也。三到之中,心到最急。心既到矣,眼口豈有不到者乎?”現代科學研究證明,單憑聽覺,每分鐘只能傳達一百多個單詞,而視覺傳達的速度是聽覺傳達的二倍,視覺和聽覺同時作用,傳達的速度則是聽覺的十倍。運用協同記憶法,關鍵是根據記憶的物件的具體情況,創造各種條件,盡可能調動視覺、聽覺等感覺器官,共同發揮作用,以便加深記憶。

第十五掌:背誦記憶法

背誦是一種特殊的記憶方法。它要求人們對客觀事物要按照固定次序,不分輕重主次,毫無遺漏地去進行記憶。背誦一般為兩種,即機械的背誦和理解的背誦。機械的背誦是在不理解材料意義的情況下,借助字單純反復去進行記憶的一種方法。這種背誦是以機械記憶為基礎的。一般來說,年幼兒童(如小學生)由於機械記憶的能力較發達,所以他們雖然不理解記憶材料的意義,也容易把它背誦出來。理解的背誦是在理解材料意義的情況下,借助於反復複習去進行記憶的一種方法。一般說來,青少年由於記憶的能力較強,所以他們在背誦某種內容時,總要理解其意義,決不呆讀死背。

背誦在記憶活動中具有重大的意義,其主要的有兩點:一是可以使我們牢固地精確地掌握某種知識;二是背誦的東西越多,我們的知識就會越豐實,古人雲:“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做詩也會吟”,便很好的說明了這一點。

怎樣背誦呢?這裡介紹如下幾種背誦方法:

(1)分層理解背誦法。這是一種最常用的方法。若要記住一篇課文或一段文字,首先要弄懂它的意思,講了什麼,分幾層講的,每層講了些什麼,瞭解了這些後,反復讀幾遍,就會加深印象,容易背出。背誦時,把課文先按分出來的段落一一對待,較長的段落也可先按再細分出來的小層次一一對待。首先要理解它的意思,讀一兩遍以後,逐層逐段地試背,遇到困難再翻開課文熟悉,如此逐層逐段地“擴大戰果”,最後達到背誦全文。這種方法既能鍛煉分層能力,又能幫助理解課文。

(2)少讀多憶背誦法。心理學實驗證明,用於嘗試回憶的時間占比例越大,記憶效果越好。另外,心理學的研究還發現,讀完材料一、兩遍以後及時地進行嘗試回憶,比讀完三、四遍以後再嘗試回憶的效果要好。嘗試回憶用於記憶那種相對無意義的、需機械記憶的材料,比記憶有意義材料的效果好。

(3)文字圖景轉換法。一段文字在理解的基礎上,把抽象的語言文字轉換成圖像的資訊儲存在腦子裡,弄清楚圖的上方是什麼,下方是什麼,前、後、左、右、遠、近各是些什麼,整篇是什麼。然後閉上眼睛默說,把圖景清晰地、牢固地儲存在腦子裡,背誦時就比較方便了。這種方法,記憶深刻,永久不忘,能培養想像能力。

(4)重點詞連接記憶法。在背誦中往往有這樣的情況,一段背得很熟的文章,卻在一些詞上卡住了。這些詞有的是關聯詞,有的是新詞,有的是重點詞。這時,只要有誰提示你一下,你就能很快接上去。這說明記住關聯詞、新詞、重點詞,就能增強背誦效果。如果你記住重點詞、句,把他們連成一條線,想著這條線回憶背誦,就容易背出來。重點詞連接背誦法,具體記法是:在閱讀第一、兩遍時,找出各部分材料之間的邏輯聯繫,在此基礎上確定幾個重點句、重點詞,以此作為線索加以回憶。然後,再找出重點句、重點詞與其他內容的聯繫。在背誦時,即可借助重點句、重點詞,把各部分的片斷材料融為一體。

(5)定時快速熟記法。在朗讀、背誦時,給自己限定時間、規定數量。如:一分鐘背出一段文章,三分鐘內讀上兩遍。讀時逐步加快速度。先稍快,再加快,再特快,並要快而不亂,快而不錯,迫使自己的注意力高度集中,使記憶資訊迅速輸入大腦,獲得強烈印象,達到記憶的目的。

(6)朗讀背誦交替法。在背誦時請別人輕聲陪讀,以讀帶背。一個輕聲朗讀,一個慢慢背誦,彼此交換練習,然後互相監聽。或在背時請已會背的同學陪背,以背帶背。

總之,不管採用哪種方法背誦課文,首要的一點是要理解,理解是背誦的基礎。只有理解了才容易記住,切忌生記硬背,這樣即使記住了,但過不了多久,它就會回生的。

第十六掌:熟記法

所謂熟記法,就是使材料記得滾瓜爛熟。回憶起來,能夠暢通無阻;運用起來,能夠得心應手。

熟記與背誦是有區別的。背誦要求逐字逐句地進行,對於所背誦的材料,沒有遺漏,熟記則不然,熟記的東西,不一定能背誦出來;能背誦的東西,也不一定熟記了。例如,我們熟記了某一篇材料的中心思想和各個段落的基本內容,但是要把這篇材料背誦出來,還需作很大的努力。同樣,我們能夠背誦的某一篇材料,要把它的中心思想和各個段落的基本內容純熟地講述出來,也還需再思考一番。

以學習外語為例,熟記的程度大致是:看了前半句能正確、流利地說出全句;看了漢譯文能正確、流利地說出外文;提示前半句就能說出後半句,提出某一典型的語言語法現象,能想出課文中的詞句和句子;能不看書按課文的內容回答問題;能按提綱或掛圖用外語轉述課文的大意,等等。據此,我們就更容易看出熟記與背誦的不同了。

怎樣進行熟記呢?一般說來,熟記分為如下幾個步驟進行:

熟記的第一個步驟是理解學習材料。我們對於一篇材料,不要急於馬上去熟記,而要先開動腦筋,加深理解。理解是熟記的基礎或必要條件。那麼,怎樣理解呢?其步驟是:瞭解大意,逐步分析,抓住要點,貫通全篇。

熟記的第二步驟是採取反復閱讀與嘗試背誦相結合的辦法去進行記憶。我們對所要熟記的材料,不要企圖一口氣閱讀下去,直至能熟記為止,因為這樣往往是事半功倍的。如果閱讀幾遍之後,嘗試背誦一番,然後再去閱讀,如此閱讀、背誦、再閱讀、再背誦,直至熟記為止,這樣就能達到事半功倍之效。

熟記的第三個步驟是及時地經常地進行複習。熟記了的東西,如果一直不複習,就會變得生疏起來,甚至要忘得乾乾淨淨。所以,熟記之後,一定還要複習,才能長久記憶。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