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社會>正文

改判啦!為鄭州中院點贊,“公平原則”再不是個筐!

我們的口號:不蹭熱度, 只重角度

去年河南鄭州某社區內發生的一起案件, 牽動著很多人的神經。 因為勸阻老人在電梯裡吸煙, 而後, 因為老人猝死, 而受到指控的楊先生, 在一審結束時, 被判補償對方15000元。 當時一審法院的依據是《民法總則》第六條中, “公平原則”的規定:“民事主體從事民事活動, 應當遵循公平原則, 合理確定各方的權利和義務。 ”大家對於這一條的適用, 非常不理解, 如果這樣判, 那以後誰還會對社會公共事務仗義執言啊?

本案的來龍去脈是這樣的, 去年五月某天, 河南鄭州一社區發生一起老人意外死亡事件。 段姓老人在電梯裡面抽煙, 與他搭乘同一部電梯的鄰居, 楊先生對其不文明行為進行勸阻時, 雙方發生爭吵。 段姓老人情緒激動, 後來, 被物業管理公司的人員勸到物業辦公室, 而楊先生自行離開。 可是, 誰也想不到, 老人卻在此時心臟病發作,

不治而亡。 老人家屬無法接受這個現實, 覺得是楊先生的行為導致老人死亡, 於是起訴到法院, 要求楊先生賠償40萬元。

一審法院在審理過程中, 通過調查取證, 確認楊先生和老人之間, 從始至終, 未發生拉扯或肢體接觸。 監控錄影中顯示, 楊先生一直態度平和, 反倒是老人情緒比較激動。 結果法院一審時, 雖然認定楊先生和老人死亡之間沒有直接因果關係, 但是, 本著公平原則, 楊先生還是要補償對方人民幣15000元, 以示對死者家屬的安慰。 可是, 對於這樣的結果, 有很多人表示不能接受, 憑什麼讓好心維護公共秩序的人賠錢呢?

法律上對於責任的認定有一個基本原則, 就是行為和結果之間必須存在直接的因果關係。 在這個事件中, 鄰居勸阻老人不要在電梯裡面吸煙, 其實是其作為一個公民的責任和義務。 因為香煙的細小火花, 在電梯高速運行過程中, 可能引發火災。 上海曾經發生過因為電梯內吸煙而導致的火災, 吸煙者最後被拘留。 按理說, 楊先生進行勸告完全是好心,

不僅為了樓裡的更多人, 也是為了老人自己。 萬一發生意外, 老人肯定脫不了干係。 更何況, 楊先生根本不知道老人有心臟病, 他完全不能預料勸阻老人吸煙, 會引發老人心臟病復發。 因此, 楊先生的行為和老人的死亡之間並不存在直接的因果關係, 他也就沒有法律上的侵權責任。

可是, 畢竟人已經不在了, 對於家屬來說, 是個難以接受的事實。 如果套用《民法總則》裡面有關公平原則的內容, 讓鄰居補償一點費用, 安撫家屬的情緒, 似乎也並無不妥。 在我們的現實生活中, 到處都是這樣的例子。 比如, 醫生因為搶救病人, 而撕毀了病人的衣服。 雖然醫生對於病人的損失沒有過錯, 但是, 本著公平原則,

法院還是百般調解, 最後說服醫生給予一些補償, 以示安慰。 只是, 這樣的所謂公平, 到底公平嗎?是與非, 對與錯, 完全不考慮, 就是為了息事寧人, 豈不是對無過錯方的最大不公平?

本案具有諷刺意味的是, 一審判決出來之後, 被判補償15000元的楊先生沒有上訴, 反倒是老人的家屬覺得賠償金額太少,而提起上訴。鄭州中院在二審過程中,對於事件的事實又進行了仔細的調查和分析,最後,認定楊先生不應當為老人去世負責,判決撤銷一審判決,楊先生無需補償對方15000元。二審判決書寫得特別好,可以說是一份普及公民責任和義務的宣傳稿,值得大家仔細拜讀。

本來,根據鄭州市有關規定,公共交通工具、電梯間等場所就禁止吸煙,而公民有勸阻他人在公共場所吸煙的權利。段姓老人在電梯裡吸煙,是違法在先。而楊先生進行勸阻,是在履行一個公民的社會職責,是自覺維護社會公共秩序和公共利益的行為,理應受到法律的認可和支持。如果讓維護社會公共利益的行為,承擔補償責任,將大大地挫傷公民維護社會公共秩序和利益的積極性,不利於社會的文明進步,也和民法的立法宗旨相違背。

因此,二審的改判具有引導社會公平正義、價值判斷、社會道德品質風向標式的意義,再也不是含糊的和稀泥的態度,我們禁不住為這樣的鮮明立場點贊!

更多精彩文章:

什麼情況可以適用“公平原則”?它不是個筐,更多時候只是安慰!

吃油條猝死,和《獵場》中陳香之死,賠與不賠都和一個原則有關!

已婚的親,你們知道配偶權是什麼嗎?有人侵害配偶權,該怎麼辦?

體育明星離婚,財產分割時,和普通人有不同哦!

朋友向別人借錢,讓我擔保,這個忙該不該幫呢?

反倒是老人的家屬覺得賠償金額太少,而提起上訴。鄭州中院在二審過程中,對於事件的事實又進行了仔細的調查和分析,最後,認定楊先生不應當為老人去世負責,判決撤銷一審判決,楊先生無需補償對方15000元。二審判決書寫得特別好,可以說是一份普及公民責任和義務的宣傳稿,值得大家仔細拜讀。

本來,根據鄭州市有關規定,公共交通工具、電梯間等場所就禁止吸煙,而公民有勸阻他人在公共場所吸煙的權利。段姓老人在電梯裡吸煙,是違法在先。而楊先生進行勸阻,是在履行一個公民的社會職責,是自覺維護社會公共秩序和公共利益的行為,理應受到法律的認可和支持。如果讓維護社會公共利益的行為,承擔補償責任,將大大地挫傷公民維護社會公共秩序和利益的積極性,不利於社會的文明進步,也和民法的立法宗旨相違背。

因此,二審的改判具有引導社會公平正義、價值判斷、社會道德品質風向標式的意義,再也不是含糊的和稀泥的態度,我們禁不住為這樣的鮮明立場點贊!

更多精彩文章:

什麼情況可以適用“公平原則”?它不是個筐,更多時候只是安慰!

吃油條猝死,和《獵場》中陳香之死,賠與不賠都和一個原則有關!

已婚的親,你們知道配偶權是什麼嗎?有人侵害配偶權,該怎麼辦?

體育明星離婚,財產分割時,和普通人有不同哦!

朋友向別人借錢,讓我擔保,這個忙該不該幫呢?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