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為什麼每當重要時刻我們會非常焦慮

現實中, 人們不僅面對考試會焦慮, 面對其他重要事件的關鍵時刻也會焦慮, 因此我在這一期將和大家來探討如何更好地應對這種焦慮情緒。

許多人都想問這樣一個問題:“為什麼每當重要時刻我都會非常焦慮?”。

我們之所以如此焦慮, 往往由以下幾方面因素導致。

01

“糟糕至極”的觀念

所謂“糟糕至極”, 是指在事物的最終結果出現之前, 就想像或認為可能出現非常可怕、糟糕、甚至是災難性的後果。

這也是接受多年應試教育的結果。 因為學校一直是用各種考試來核對總和篩選學生:

一張試卷及格是60分,

哪怕59分也是不及格;

每道單項選擇題都有固定的“標準答案”, 如果答案選“A”那“B、C、D”選項全部是錯的;

如果升學考試錄取前100名, 第101名同學即使付出很多努力仍然會被刷掉。 。 。

學校裡這些標準都是非常明確而清晰的, 因此很多人習慣了“以結果論成敗”的思維方式。

即使整個過程中曾經克服了很多困難, 遇到很多挫折都沒有放棄;

即使這樣的結果也有客觀環境因素的影響。 。 。 但是, 只要“考砸了”或“沒有完成任務”就是失敗, 之前付出的一切努力都沒有意義。

許多人的邏輯是這樣的:

沒有達到目標=災難

他們認為, 考試沒有考好或者重要事件沒有完成, 好像“天就要塌下來”一樣, 結果將會是災難性的, 所以他們沒有辦法接受不能完成任務的結果。

曾經有來訪者因焦慮情緒前來向我求助, 她稱自己只要是參加重要的公開比賽。

比如演講比賽、歌唱比賽等, 在賽前一個星期的時間都會焦慮, 尤其是在上場前, 甚至會大腦一片空白。

經過諮詢發現, 她有這樣的深層觀念:如果不能在比賽中獲得非常好的名次, 付出的努力就沒有意義, 就沒有辦法面對家人和朋友, 別人會看不起自己, 以後就沒辦法抬起頭來做人, 她的生活會一片黯淡。

如果堅持這樣的想法, 就會把結果作為衡量“成功”和“失敗”的唯一標準, 如果結果不理想, 就是完全失敗, 自己整個人就會被完全否定。

因為最終結果出現之前, 一切都是未知的, 帶著這樣的觀念做事, 就會產生強烈的焦慮情緒。

02

“追求完美”的信念

許多人都有追求完美的習慣, 他們要求自己必須每件事情都要做到最好, 不允許自己出一點紕漏或者犯一個錯誤。

在他們的人生字典裡沒有“失敗”這個詞, 他們只能接受“成功”和“完美”。

去年, 我接到過一個來訪者, 她因為考研來諮詢。

在諮詢過程中她說, 考研這麼重要, 我必須把所有的時間都花在複習上面, 我不能允許自己有一點點的分神, 可是有時候就是控制不住的想其他事情, 我不知道該怎麼辦。

從她的經歷可以瞭解到, 她是一名“別人家”的“學霸”, 她對自己的要求一向苛刻。

她希望自己能夠像像機器一樣:設定了程式就固定不變的保持下去, 每天不休息、不娛樂、不放鬆, 把所有的時間都花在複習備考上面,

還不會感覺到累。

她不但對自己努力的過程要求完美, 而且要求設定的結果就到達到。 對於考研, 她只能接受“考上”這唯一的結果。

她屬於典型的“完美主義者”, 這類人只要設定了計畫, 就必須嚴格的百分百執行。

而且必須要實現當初制定的目標,

否則就是徹頭徹尾的失敗, 自己的人生就有了污點, 這個污點就會跟隨自己終生, 這樣的結果是沒有辦法接受的。

如果你要求自己像機器一樣“運轉”, 嚴格按照指定的計畫, 不能出一絲差錯, 這個過程當然會特別累, 而且往往也很難達到自己要求的那種結果。

03

“跟別人比”的習慣

很多人之所以在關鍵時刻這麼焦慮,是與他人比較的結果。

“我有好多同學看起來狀態都挺好的,信心滿滿的樣子。如果我考不好,感覺比不上他們。。。”一個考試焦慮的同學來跟我傾訴。

這種情況非常普遍,我們很多人都會有類似的感受和經歷。

因為我們從小就被家長和老師拿來跟別人對比,我們聽得耳朵長繭的一句話就是:“你看人家XXX考得那麼好,表現的那麼優秀,你怎麼就做成這樣?!”

“別人家的孩子”成為很多人心中無法逾越的痛。

當我們在某些方面做得不夠理想時,父母或老師可能會拿這點來跟別人比較,批評我們做得不如別人;

即使我們在一些方面做得很好了,但是還是會被跟更優秀的人去比較,結果顯得我們還是在某些方面不如別人。。。

從小以來一直經歷這種“被比較”,而且自己的弱項往往被拿來跟別人的強項比,讓我們常常覺得自己做的還不夠好,自己還不夠優秀,也往往會產生焦慮的情緒。

瞭解到焦慮的原因,那麼怎樣來應對呢?

01

擁抱內心的焦慮

其實,所有的情緒感受都是有原因的,它們往往在向我們傳達一些重要的資訊,焦慮情緒也不例外。

你在關鍵時刻感到焦慮,其實是它在向你傳達這樣的資訊:這個事情對於你來說非常重要,你非常在乎,但是你沒有百分百的把握,所以你非常擔心。

這是你內心真實的感受。

雖然你努力想讓自己平靜,但是你的這種緊張的感受是真真切切的。你不承認不接受這種感覺,就是在回避和否認真實的自己。

焦慮情緒是你的一部分,你會發現很多時候你越是回避它、否定它,它就越是“纏著”你,時不時的騷擾你。你只有看到它、理解它、接納它,它才可能會緩解。

而且焦慮並不一定是壞事,只有過度焦慮才是不利的。

根據心理學上的“耶克斯多德森定律”,中等強度的動機有利於出現最理想的結果。也就是說保持適度緊張,我們往往會得到最好的結果。

為什麼會這樣呢?

如果你一點都不緊張,很可能意味著你不在乎這件事情,你的動機就沒有那麼強;如果你過度緊張,就難以發揮出正常的水準。

而當你感到適度緊張時,意味著你想要得到較好的結果,你會為此付出一定的努力,你能夠帶著適度緊張投入到這件事情裡;

並且你的緊張程度處在能夠控制的範圍內,可以把適度的壓力轉變成相應的動力,所以更容易發揮出最佳水準。

你要做的不是回避焦慮情緒,而是面對它、擁抱它,把它當成一個朋友,發自內心的擁抱會讓焦慮成為你的力量,而不是你的阻礙。

02

找到積極的資源

什麼是積極資源?

積極資源就是你用來應對壓力、幫助自己度過困境的方法以及可以獲得支持的來源。

古語有雲:“人生不如意之事十有八九”。你也不例外,你的人生走到現在,肯定經歷了或大或小的挫折和困難。

仔細思考一下,你當時是怎樣應對那種困境的?你嘗試了哪些方法幫助自己?經過這樣的思考,你往往會發現自己生活中的積極資源。

比如通過定期的、有規律的運動改善情緒;

比如通過繪畫和寫日記的方式,表達和宣洩情緒;

比如大哭一場(哭泣也可以是一種宣洩情緒的方式)

比如通過聽音樂和腹式呼吸等方法讓自己放鬆;

比如通過找親朋好友傾訴獲得理解和支持。。。

你曾經可能運用過這些方法,它們幫助你有效的應對壓力。

而且你可以看到,你之所以能夠應對那些困難情境,主要還是依靠你自己的力量。即使有他人的支持和幫助,也只是外在的、輔助的因素,要通過你內在的力量起作用。

如果你仔細的、深入的向內看,你會發現自己的內心是一塊寶藏,珍藏著豐富的資源,擁有強大的力量。你只是需要去發現和運用它們。

03

打破自戀的泡沫

許多人潛意識層面有這樣的信念:我能夠掌握生活中的所有事情,我能夠得到我想要的任何結果,我能夠讓所有人都喜歡我。

這種信念背後是一種極端的“控制欲”,想要控制所有的東西,實質上是一種非常“自戀”的狀態。

“理想很豐滿,現實很骨感”,迎接極度“自戀”狀態的往往是迎面的一盆冷水!

為什麼?

因為每個人都不是萬能的,無論你如何優秀,生活裡總有些事情是超出了你能力範圍的,你總有些事情不是那麼擅長;

而且,無論你多麼擅長人際關係,總有些人看你不順眼,不喜歡你。很多時候,這跟你如何做人無關,他們就是不喜歡你這個類型的人。

再次,每個人都需要休息和放鬆,這是人的本能需求。無論你如何繁忙,有多麼重要的工作和任務,都要給自己留一些休息放鬆的時間。

否則,你這種本能的需求可能會在重要關頭給你“添麻煩”,比如“走神”、“注意力不集中”,甚至“不小心出了重大紕漏”。

總之,你不可能把所有的事情都做得完美,不可能像機器一樣不需要休息放鬆,也不可能讓所有人都喜歡你!

與其被一盆冷水澆醒,不如早一點主動打破自戀的泡沫。

你沒有必要控制一切。即使有些事物你不能控制,你依然可以實現自己的目標;即使有些人不喜歡你,你依然可以生活得很精彩。

04

看到更多的可能

1933年美國經濟危機時,總統佛蘭克林•羅斯福說:“真正讓我們恐懼的只是恐懼本身”。

其實,無論出現怎樣的結果,我們的人生都不會“一片黑暗”,天也不會“塌下來”。

無論發生什麼情況,我們都能夠經過調整,面對和適應出現的結果。很多時候我們擔心害怕的只是“害怕本身”而已。

比如考研,考不上又能怎樣?可以去找工作嘛。如果你還想繼續考研,家裡又有條件支持,你就全心全意備考;

如果家裡經濟條件不寬裕,你可以邊工作邊考研,或者先工作一兩年攢點錢再考。

當你進行自我評價時,過程也非常重要,即使考試失利,只要你付出了努力,複習備考的過程就是有意義的。

即使結果不理想也不能否定自己的努力,你為目標而付出的努力、時間和精力是實實在在的。

我參加研究生考試時,考到最後一科的時候,整個考場裡只剩下三分之二的人,有三分之一的人都放棄了考試,所以從某種程度上來說,能堅持完考試就是一種勝利。

其實無論是考研還是工作,都只是下一個人生階段的開始,你都要繼續努力,不斷的提高自己。考上研究生也絕對不代表你從此便可高枕無憂。

無論是考研、普通考試,還是其他的所謂的“重要事件”,都只是你人生中的一個節點而已。

你的人生不會因為某件事的失利而徹底失去希望,只有放棄才是真正的失敗。

很多人之所以在關鍵時刻這麼焦慮,是與他人比較的結果。

“我有好多同學看起來狀態都挺好的,信心滿滿的樣子。如果我考不好,感覺比不上他們。。。”一個考試焦慮的同學來跟我傾訴。

這種情況非常普遍,我們很多人都會有類似的感受和經歷。

因為我們從小就被家長和老師拿來跟別人對比,我們聽得耳朵長繭的一句話就是:“你看人家XXX考得那麼好,表現的那麼優秀,你怎麼就做成這樣?!”

“別人家的孩子”成為很多人心中無法逾越的痛。

當我們在某些方面做得不夠理想時,父母或老師可能會拿這點來跟別人比較,批評我們做得不如別人;

即使我們在一些方面做得很好了,但是還是會被跟更優秀的人去比較,結果顯得我們還是在某些方面不如別人。。。

從小以來一直經歷這種“被比較”,而且自己的弱項往往被拿來跟別人的強項比,讓我們常常覺得自己做的還不夠好,自己還不夠優秀,也往往會產生焦慮的情緒。

瞭解到焦慮的原因,那麼怎樣來應對呢?

01

擁抱內心的焦慮

其實,所有的情緒感受都是有原因的,它們往往在向我們傳達一些重要的資訊,焦慮情緒也不例外。

你在關鍵時刻感到焦慮,其實是它在向你傳達這樣的資訊:這個事情對於你來說非常重要,你非常在乎,但是你沒有百分百的把握,所以你非常擔心。

這是你內心真實的感受。

雖然你努力想讓自己平靜,但是你的這種緊張的感受是真真切切的。你不承認不接受這種感覺,就是在回避和否認真實的自己。

焦慮情緒是你的一部分,你會發現很多時候你越是回避它、否定它,它就越是“纏著”你,時不時的騷擾你。你只有看到它、理解它、接納它,它才可能會緩解。

而且焦慮並不一定是壞事,只有過度焦慮才是不利的。

根據心理學上的“耶克斯多德森定律”,中等強度的動機有利於出現最理想的結果。也就是說保持適度緊張,我們往往會得到最好的結果。

為什麼會這樣呢?

如果你一點都不緊張,很可能意味著你不在乎這件事情,你的動機就沒有那麼強;如果你過度緊張,就難以發揮出正常的水準。

而當你感到適度緊張時,意味著你想要得到較好的結果,你會為此付出一定的努力,你能夠帶著適度緊張投入到這件事情裡;

並且你的緊張程度處在能夠控制的範圍內,可以把適度的壓力轉變成相應的動力,所以更容易發揮出最佳水準。

你要做的不是回避焦慮情緒,而是面對它、擁抱它,把它當成一個朋友,發自內心的擁抱會讓焦慮成為你的力量,而不是你的阻礙。

02

找到積極的資源

什麼是積極資源?

積極資源就是你用來應對壓力、幫助自己度過困境的方法以及可以獲得支持的來源。

古語有雲:“人生不如意之事十有八九”。你也不例外,你的人生走到現在,肯定經歷了或大或小的挫折和困難。

仔細思考一下,你當時是怎樣應對那種困境的?你嘗試了哪些方法幫助自己?經過這樣的思考,你往往會發現自己生活中的積極資源。

比如通過定期的、有規律的運動改善情緒;

比如通過繪畫和寫日記的方式,表達和宣洩情緒;

比如大哭一場(哭泣也可以是一種宣洩情緒的方式)

比如通過聽音樂和腹式呼吸等方法讓自己放鬆;

比如通過找親朋好友傾訴獲得理解和支持。。。

你曾經可能運用過這些方法,它們幫助你有效的應對壓力。

而且你可以看到,你之所以能夠應對那些困難情境,主要還是依靠你自己的力量。即使有他人的支持和幫助,也只是外在的、輔助的因素,要通過你內在的力量起作用。

如果你仔細的、深入的向內看,你會發現自己的內心是一塊寶藏,珍藏著豐富的資源,擁有強大的力量。你只是需要去發現和運用它們。

03

打破自戀的泡沫

許多人潛意識層面有這樣的信念:我能夠掌握生活中的所有事情,我能夠得到我想要的任何結果,我能夠讓所有人都喜歡我。

這種信念背後是一種極端的“控制欲”,想要控制所有的東西,實質上是一種非常“自戀”的狀態。

“理想很豐滿,現實很骨感”,迎接極度“自戀”狀態的往往是迎面的一盆冷水!

為什麼?

因為每個人都不是萬能的,無論你如何優秀,生活裡總有些事情是超出了你能力範圍的,你總有些事情不是那麼擅長;

而且,無論你多麼擅長人際關係,總有些人看你不順眼,不喜歡你。很多時候,這跟你如何做人無關,他們就是不喜歡你這個類型的人。

再次,每個人都需要休息和放鬆,這是人的本能需求。無論你如何繁忙,有多麼重要的工作和任務,都要給自己留一些休息放鬆的時間。

否則,你這種本能的需求可能會在重要關頭給你“添麻煩”,比如“走神”、“注意力不集中”,甚至“不小心出了重大紕漏”。

總之,你不可能把所有的事情都做得完美,不可能像機器一樣不需要休息放鬆,也不可能讓所有人都喜歡你!

與其被一盆冷水澆醒,不如早一點主動打破自戀的泡沫。

你沒有必要控制一切。即使有些事物你不能控制,你依然可以實現自己的目標;即使有些人不喜歡你,你依然可以生活得很精彩。

04

看到更多的可能

1933年美國經濟危機時,總統佛蘭克林•羅斯福說:“真正讓我們恐懼的只是恐懼本身”。

其實,無論出現怎樣的結果,我們的人生都不會“一片黑暗”,天也不會“塌下來”。

無論發生什麼情況,我們都能夠經過調整,面對和適應出現的結果。很多時候我們擔心害怕的只是“害怕本身”而已。

比如考研,考不上又能怎樣?可以去找工作嘛。如果你還想繼續考研,家裡又有條件支持,你就全心全意備考;

如果家裡經濟條件不寬裕,你可以邊工作邊考研,或者先工作一兩年攢點錢再考。

當你進行自我評價時,過程也非常重要,即使考試失利,只要你付出了努力,複習備考的過程就是有意義的。

即使結果不理想也不能否定自己的努力,你為目標而付出的努力、時間和精力是實實在在的。

我參加研究生考試時,考到最後一科的時候,整個考場裡只剩下三分之二的人,有三分之一的人都放棄了考試,所以從某種程度上來說,能堅持完考試就是一種勝利。

其實無論是考研還是工作,都只是下一個人生階段的開始,你都要繼續努力,不斷的提高自己。考上研究生也絕對不代表你從此便可高枕無憂。

無論是考研、普通考試,還是其他的所謂的“重要事件”,都只是你人生中的一個節點而已。

你的人生不會因為某件事的失利而徹底失去希望,只有放棄才是真正的失敗。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