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冬季養生從“不”開始 根菜是最經濟的養生方

編者按:隨著生活水準的提高,健康成為我們最關注的話題。 什麼才是健康的食品?生活中如何預防身體的疾病?這都成為了大家關注的焦點。 人民健康網推出《金台養生園》欄目,每週為您盤點最養生的生活方式,帶您走進健康園地。

冬季養生從“不”開始

冬天是生機潛伏閉藏的季節,是一年的結束,亦是下一年的開始,所謂“春生,夏長,秋收,冬藏”,因此做好冬季養生對來年的健康至關重要。 好多病是吃出來的,冬季養生應該從“不”開始。

不妄補

冬季適當進補就行,冬季主要在於閉藏,不是外泄。 過量進補反而會導致身體平衡被打破而形成病態,尤其是過量使用補陽、補氣之品反而導致體內精氣的外泄,造成“冬不藏精”。

所以冬季應該適當進補,不可妄補,尤其是人參、鹿茸等這樣的補氣、補陽“利器”更應慎重。

不妄吃

冬季天寒地凍,吃上一頓麻辣火鍋,出上一身汗,好多人會感到很舒服,殊不知這是在耗散人體的陽氣。 在冬季應該以補養陰精為主,切不可妄用大熱之品。 當然在冬季更不能吃一些寒涼之品,以免損傷脾陽,影響脾胃運化,破壞消化系統。

不妄喝

在冬季很多人都喜歡喝點白酒暖暖身,其實適量飲酒是有益健康的,可以溫通血脈、祛風散寒,產後常用方生化湯就是以白酒煎服。 但是白酒畢竟屬於溫熱之品,過度飲用會耗散人體陽氣,另外過量飲酒還會生濕生痰,令人痰多、眩暈以及精神不振。

不妄作勞

冬季不應該熬夜,要早睡晚起,保證充足的睡眠時間,以利陽氣潛藏,陰精積蓄。 冬氣之應,養藏之道,在冬季鍛煉身體應當適當,不能像其他季節一樣揮汗如雨,微微出汗即可;在冬季應該適當減少洗澡的次數,更不能長時間泡熱水澡,經常洗桑拿,以免耗散人體陽氣;同時在冬季應該注意節制房事,調養生息,使精氣藏。

冬天吃根菜,最經濟的養生方

“春吃花、夏吃葉、秋吃果、冬吃根”,這就是中醫所說的“人以天地之氣生,四時之法成”。 為何冬天要多吃根呢?廣州醫科大學附屬第二醫院中醫科副主任張競之解釋,根部是植物儲存能量最多的部位。

此時正是各種根類蔬菜上市的季節,如蘿蔔、山藥、紅薯、土豆等,以下幾種根菜絕不能錯過。

蘿蔔

蘿蔔的營養成分豐富,含有豐富的碳水化合物和多種維生素,其中維生素C的含量比梨高8—10倍。 蘿蔔中還含有礦物質和蛋白質。 蘿蔔不含草酸,不僅不會與食物中的鈣結合,反而更有利於鈣的吸收。 蘿蔔中的B族維生素和鉀、鎂等礦物質可促進腸胃蠕動,有助於體內廢物的排出。

山藥

山藥中的甘露聚糖是一種能溶解于水的半纖維素,可吸水膨脹80~100倍,吃了以後在胃中體積變大,容易產生飽腹感。 所以,食用山藥時,最好能用山藥代替一部分主食,適當減少主食的攝入量,尤其是糖尿病人,以免帶來能量過剩的問題。

蓮藕

從中醫角度來講,生藕性寒,有清熱除煩的效果,煮熟後由涼變溫,能養胃滋陰、健脾益氣養血,尤其適合老幼婦孺、高熱病人、高血壓患者食用。

由於蓮藕中含有較多的鐵,對於血氣不足的人群來說非常合適。

多攝入4類營養 血管變年輕

血管老,人就老。 人體就像一棵大樹,血管如同根系,它們保持年輕,人才能永葆活力。

膳食纖維:控壓調脂。 膳食纖維,尤其是水溶性膳食纖維可降低血漿膽固醇水準。 流行病學調查證實,充足的膳食纖維可降低冠心病、動脈粥樣硬化等心腦血管病的風險。 健康成人每天應攝入膳食纖維25克,代表食物包括秋葵、豆角、金橘、蘋果、梨等果蔬。

磷脂:防血管硬化。 磷脂是脂蛋白的成分之一,而脂蛋白好比攜帶膽固醇的“小船”,可促進膽固醇合理轉運與代謝,防止膽固醇在血管壁沉積。

正常人每天攝入6~8克磷脂比較合適,可一次或分次攝取。 如果為了保健需要,可適當增加至15~25克。

維生素C:抗氧化。 維生素C是一種強有力的抗氧化劑,它能有效清除各種自由基和活性氧,可防止血管中脂質過氧化,減少動脈粥樣硬化等心腦血管病。 維C含量比較豐富的食物主要是新鮮果蔬。

鉀:天然降壓藥。 高鉀膳食對於因鈉攝入太多而導致的高血壓有一定作用,鉀通過擴張血管,降低血管阻力來降低血壓,還能增加尿鈉的排泄,從而起到降壓作用,能降低心臟病、中風等疾病的風險。

走路姿勢好 不傷腿和腰

走路可謂是伴隨人一生的活動。 很多人常常走幾步就累,或者感到腰膝酸痛,這除了肌肉力量不足,跟走路的方式也有關係。 以下是幾種情況下的走路技巧,能夠防止疲勞,保護腰腿。

室內行走

錯誤:在室內行走的時候(光腳或穿拖鞋),如果能聽到“咚咚”的聲音,就證明你在用後腳跟著地。在邁出腳前,人體會彎曲前腳掌支撐體重,牽拉小腿肌肉緊張起來;邁出腳後,後腳跟先著地,腳趾向上彎曲,穩定性較差,會削弱足弓緩和衝擊的能力,給膝蓋和腰部帶來負擔。

正確:在邁步時,後腳不深蹬,用足尖輕輕碰觸地面即可,注意放鬆小腿肌肉;邁步後,用全腳掌著地。這樣,小腿肌肉在鬆弛和緊張間切換,有助於血液迴圈。應注意步幅不要太大。

上下樓梯

錯誤:上樓梯時,如果將前腳和上半身的重心放在同一側,不但會使身體不穩,前腳的肌肉還會負擔移動身體的壓力,加重膝關節的負擔。下樓梯時,如果將前腳放在身體的中心線,就會破壞平衡,特別是對於脊柱和盆骨僵硬的人,腿部負擔更重,需要扶手支撐。

正確:上樓梯時,兩腳間的距離與骨盆相當,向正上方抬腳;應能感受到骨盆發力帶動身體上樓,而不是用腿部肌肉;頭和腳方向不一,如邁右腿時,頭部偏向左邊。下樓梯時,兩腳間距略寬於骨盆,用全腳掌著地;骨盆隨著前腳微微傾斜,靈活運用脊背的力量,頭偏向與腳部相反的一側,穩定身體。

長距離行走

錯誤:前後揮動手臂的話,背部容易受力,身體很快就會疲勞;另外,步幅會自然加大,不知不覺中就會用腳後跟著地。

正確:上半身保持靈活柔軟,略彎曲手肘,感覺肩胛骨在前後運動,擺動雙手。為配合雙臂和肩胛骨的活動,骨盆會自然向前運動,有節奏地帶動雙腿,不易感到疲勞。

七個方法暖和起來

冬季寒冷,老人經常手腳冰涼。這是由於天氣冷,身體新陳代謝減慢,血管容易收縮,血液回流能力減弱所致。7個方法可以讓老人身體暖和起來。

1.增加熱量攝入。天冷人體消耗能量增多,需要適當增加熱量攝入,如蛋白質、脂肪、碳水化合物。為了避免攝入過多脂肪,老人最好選擇低糖、低脂、高熱量食物,如魚肉、雞肉及豆類。

2.做些有氧運動。進入冬季,不少老人開始“貓冬”,這樣只會越來越怕冷。老人應適量做些有氧運動,比如散步、游泳等。起床前可在被窩裡做簡單的伸展運動,然後轉一轉腳踝,可促進全身血液迴圈。

3.穿暖和。患有頸椎病、咽喉病、心腦血管疾病的老人,出門前戴好帽子、圍巾,穿上加厚的棉服、羽絨服,可防止頭部、頸部、前胸、後背受寒,預防疾病復發。

4.暖腳。腳被稱為人體的“第二心臟”,寒氣容易從腳部侵入體內,影響免疫力。老人要選擇保暖性較好、舒適的鞋,比如棉鞋。少穿散熱快、材料生硬的皮鞋。每天晚上睡前用熱水泡腳,不僅能放鬆全身,還能感到暖流順著腳蔓延至全身,水中可加入艾蒿、薑、肉桂等,起到驅寒效果。

5.通風、保濕。暖氣、空調、電熱毯、電暖爐是冬季保暖的必需品,但使用時間過長,會導致人的禦寒能力下降。再加上室內乾燥,容易引發呼吸系統疾病。每天開窗通風一兩次,養成定時喝水的好習慣,別等渴了再喝。

6.控制溫度。冬季室內外溫差大、通風不暢,老人體溫調節能力差,容易引發疾病。建議將室內溫度控制在18℃~20℃,最高不要超過26℃。

7.多曬太陽。老人最好在上午10點至下午3點陽光充足的時段,多出門曬太陽。這有助於補充維生素D,增加人體對鈣的吸收,防止骨質疏鬆,提高抗寒能力。

以下是幾種情況下的走路技巧,能夠防止疲勞,保護腰腿。

室內行走

錯誤:在室內行走的時候(光腳或穿拖鞋),如果能聽到“咚咚”的聲音,就證明你在用後腳跟著地。在邁出腳前,人體會彎曲前腳掌支撐體重,牽拉小腿肌肉緊張起來;邁出腳後,後腳跟先著地,腳趾向上彎曲,穩定性較差,會削弱足弓緩和衝擊的能力,給膝蓋和腰部帶來負擔。

正確:在邁步時,後腳不深蹬,用足尖輕輕碰觸地面即可,注意放鬆小腿肌肉;邁步後,用全腳掌著地。這樣,小腿肌肉在鬆弛和緊張間切換,有助於血液迴圈。應注意步幅不要太大。

上下樓梯

錯誤:上樓梯時,如果將前腳和上半身的重心放在同一側,不但會使身體不穩,前腳的肌肉還會負擔移動身體的壓力,加重膝關節的負擔。下樓梯時,如果將前腳放在身體的中心線,就會破壞平衡,特別是對於脊柱和盆骨僵硬的人,腿部負擔更重,需要扶手支撐。

正確:上樓梯時,兩腳間的距離與骨盆相當,向正上方抬腳;應能感受到骨盆發力帶動身體上樓,而不是用腿部肌肉;頭和腳方向不一,如邁右腿時,頭部偏向左邊。下樓梯時,兩腳間距略寬於骨盆,用全腳掌著地;骨盆隨著前腳微微傾斜,靈活運用脊背的力量,頭偏向與腳部相反的一側,穩定身體。

長距離行走

錯誤:前後揮動手臂的話,背部容易受力,身體很快就會疲勞;另外,步幅會自然加大,不知不覺中就會用腳後跟著地。

正確:上半身保持靈活柔軟,略彎曲手肘,感覺肩胛骨在前後運動,擺動雙手。為配合雙臂和肩胛骨的活動,骨盆會自然向前運動,有節奏地帶動雙腿,不易感到疲勞。

七個方法暖和起來

冬季寒冷,老人經常手腳冰涼。這是由於天氣冷,身體新陳代謝減慢,血管容易收縮,血液回流能力減弱所致。7個方法可以讓老人身體暖和起來。

1.增加熱量攝入。天冷人體消耗能量增多,需要適當增加熱量攝入,如蛋白質、脂肪、碳水化合物。為了避免攝入過多脂肪,老人最好選擇低糖、低脂、高熱量食物,如魚肉、雞肉及豆類。

2.做些有氧運動。進入冬季,不少老人開始“貓冬”,這樣只會越來越怕冷。老人應適量做些有氧運動,比如散步、游泳等。起床前可在被窩裡做簡單的伸展運動,然後轉一轉腳踝,可促進全身血液迴圈。

3.穿暖和。患有頸椎病、咽喉病、心腦血管疾病的老人,出門前戴好帽子、圍巾,穿上加厚的棉服、羽絨服,可防止頭部、頸部、前胸、後背受寒,預防疾病復發。

4.暖腳。腳被稱為人體的“第二心臟”,寒氣容易從腳部侵入體內,影響免疫力。老人要選擇保暖性較好、舒適的鞋,比如棉鞋。少穿散熱快、材料生硬的皮鞋。每天晚上睡前用熱水泡腳,不僅能放鬆全身,還能感到暖流順著腳蔓延至全身,水中可加入艾蒿、薑、肉桂等,起到驅寒效果。

5.通風、保濕。暖氣、空調、電熱毯、電暖爐是冬季保暖的必需品,但使用時間過長,會導致人的禦寒能力下降。再加上室內乾燥,容易引發呼吸系統疾病。每天開窗通風一兩次,養成定時喝水的好習慣,別等渴了再喝。

6.控制溫度。冬季室內外溫差大、通風不暢,老人體溫調節能力差,容易引發疾病。建議將室內溫度控制在18℃~20℃,最高不要超過26℃。

7.多曬太陽。老人最好在上午10點至下午3點陽光充足的時段,多出門曬太陽。這有助於補充維生素D,增加人體對鈣的吸收,防止骨質疏鬆,提高抗寒能力。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