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恰似一幅淡淡的水墨畫,又像是鑲嵌在山間的一塊黑褐色的瑰寶

深山藏古韻 老屋顯精神

——石柱縣金鈴鄉傳統院落拾零

文/彭廣文

選稿:中鄉美駐寧夏創作室主編 李茂林

文圖編輯:丁錄年 柳絲青青

朋友, 你去過重慶石柱土家族自治縣金鈴鄉嗎?你見過那裡的傳統院落嗎?如果你想瞭解山鄉民居的古老文化, 領略那裡的古老文明, 請到金鈴去!那裡是中國少數民族特色村寨, 是重慶市歷史文化名村!

我懷著這分夢寐以求的心願, 於今年春光明媚的那天, 與幾個文友一道在該鄉向鄉長的帶領下, 踏上了尋夢的路。 我去過金鈴, 那是10多年前, 小車也得跑三四個小時,

說起金鈴, 就感到非常遙遠。 而今天, 不知道是急於想感受古老院落的心情, 還是黑色的柏油路縮短了空間, 近60公里的里程, 僅用了一個小時就到了金鈴。 其實, 我的心早就飛到了金玲, 飛進了傳統院落!

古老的院落 古老的銀杏

我們幾個一到金鈴境內, 就迫不及待的走進了公路邊的響水村老窖組的唐家院子。 這是一個成“一”字形結構的老院子, 全木結構, 一樓一底, 經過了百多年的風吹雨刷房屋看上去有些破舊、斑駁, 木柱也有些傾斜, 但依然不失木列子房子的那種氣質和風骨。 院前那千年的銀杏樹, 院後那茂密的松樹林, 院子右邊的通天楓楊樹, 院子左邊的片片桂樹, 把整座院子呵護在繈褓之中, 好像是為他們擋風遮雨一般。

真是一副美麗的大自然圖畫, 我們幾個人急忙取出相機, 把這副美麗的圖畫永遠定格在我們心中。

我們正欣賞這副圖畫的時候, 唐大爺背著背簍, 嘴裡銜著土煙杆朝我們走來, 講訴了唐家院子的滄桑歲月和逝去的故事, 我們聆聽得津津有味的時候, 院後的畫眉也來湊熱鬧, 唱起了歡快的山歌!

一會兒, 向鄉長帶我們走進了銀杏村鳳凰組的老院子, 之所以叫老院子, 因為這個院子有幾百年的歷史, 住有幾十家人, 仿佛住著一個部落, 基本上全部姓餘。 整座院子呈“品”字形, 坐南朝北, 依山傍水;前石壩後樹林, 沙欄吊樓;甚是美觀。 這片房子, 遠遠望去, 層層疊疊, 鱗次櫛比, 錯落有致, 與大自然混為一體, 相得益彰。

恰似一幅淡淡的水墨畫,

又像是鑲嵌在山間的一塊黑褐色的瑰寶, 讓人賞心悅目。 從外觀上看, 每棟木樓像一件件工藝品, 是那樣精美, 那樣藝術, 那樣細緻。 寬敞的石壩正對房屋, 一般是一樓一底, 從院壩到街沿都要上三至五步石梯, 院子的房屋通常是三至五間, 中間是堂屋, 兩邊則是次房, 廚房或者廁所一般在偏房。

房屋開間通常是4米, 進深一般有五柱、七柱、九柱, 最多的有十一柱。 穿鬥樑將渾圓筆直的木柱、彎翹的挑梁、橫臥的嵌子、檁子、整齊的椽子連成一體, 組成了房屋的骨架;寸板裝幀的板式木牆, 木牆上鑲嵌的方格雕花窗戶, 以及沙欄吊樓好似房屋穿上的漂亮衣服, 十分迷人;而厚厚的屋脊、屋脊兩邊的翹角以及中央用青瓦壘砌的中堆、還有微翹的瓦頭、筆直的吊沿、門楣上的那對雕花簪子, 猶如一頂美觀的帽子, 給老房增添了古老和神奇!從房屋功能上看, 中間都是堂屋, 正對面是神龕, 有的供有家神。

在餘長繁家, 我們看到了他家正面牆壁上貼有“天地君親師位”字樣的家神,

上書“祖德流芳”四個大字, 對聯是“金爐不斷千年火, 玉盞常明萬年燈”, 以讚美祖宗的恩德和對祖宗的思念, 繼承和弘揚祖宗的優良品德。 所以, 堂屋通常是神聖的地方, 議大事的地方;堂屋兩邊是次屋, 主要用於堆放糧食和其他物品、烤火、住宿等;偏房作為廚房、廁所;樓上則是兒子、女兒的書房或者繡房, 寢室。 房屋的功能非常齊全。

參觀了老院子, 我們隨銀杏村彭大奎主任來到沙坨組的彭家院子, 這是一個典型的呈“凹”字形的四合院, 只是時間久遠, 當年的朝門已經不復存在, 四合院成了“凹”字形, 三面的房屋顯得有些破舊, 甚至有的地方有改變和修復的痕跡, 但依然不失院子的大氣和恢宏。 據彭主任給我們介紹, 他生長在這個院子,在他的記憶中,一路蜿蜒的石梯直通朝門,當時是“八”字形的朝門,上面是蓋了的,飛簷翹角,雕樑畫柱,足有一間房子大。

我們隨彭主任進入“朝門”,是一塊約300多平方米的石壩,上五步石梯,就是一樓一底、九柱的五間正房,近3米的通街沿,非常寬敞;木柱子下面的石蹬,底座呈六棱上面卻是圓形,雕刻的花草蟲鳥雖然被光陰磨損,但依稀可辨,栩栩如生。方正厚重的街沿石堆砌有序,不失當年的風采;石壩兩邊的三間一樓一底的廂房,仍然住著彭氏後裔。據村長說,整個院子都姓彭,可以叫他彭家院子。

這三座院子,雖然院形不一樣,但他們的美觀,功能,歷史的厚重都是一樣的。特別是房前屋後的銀杏樹,那不僅是古老院落的風水,更是老院子一道非常難覓的風景;他不僅與老院子相互為伴,更是金鈴人的敬畏,信仰,精神。

我們在老院子,生意紅火的“老余家農家樂”余文鋒老闆是這樣對我們說的:“我們這個村就叫銀杏村,是我們這個村,我們鄉銀杏樹非常多,而且樹大,有的已經有幾百年樹齡。他陪伴我們幾代甚至幾十代人,我們對他有一種敬畏,有一種信仰,我們視他為神樹。在銀杏樹進城的高潮中,有好幾個老闆出非常高的價要買我們銀杏樹,都被我們拒絕。我們不因為幾個錢而讓他們離開,要讓銀杏樹永遠陪伴我們,他是我們金鈴人的魂,金鈴人的根!”說的多好呀!怪不得走進金鈴鄉,房前屋後是銀杏樹,公路兩旁是銀杏樹,山上山下都是銀杏樹!我悟出了其中的道理。

古老的故事 古樸的民風

在鳳凰組老院子,我們剛一到,村支書余文興,村民余長繁、餘長深、餘長潔、余長慶、余文鋒、余文澤等自發的圍住我們,爭先恐後的向我們介紹老院子的歷史,老院子的文化。

其實,他們家族都不是金鈴人。原姓譚,那是明朝洪武年間,他們的祖宗鐵木爾問其父百年歸天后埋在何處?其父說:“我死後你們搓九根草繩捆住棺木,繩子在那裡斷就埋在那裡!並且要做49天道場。”誰知,蒙古土皇帝晚上卻做了個夢,夢見九條金龍將皇宮包圍,第二天即派人四處捉拿,恰好九個孝子在48天出門買喪事物品,被視為金龍,一路追殺到長江岸邊,八位兄弟都游過了江,唯有最小兄弟無法過江,正在關鍵時刻,一條金魚在江上架起了一座橋,讓他順利過江。為了感謝金魚恩德,改其姓餘。

怪不得,在民間至今還有譚餘是一家的傳說。他們還你一言我一語的湊出了當時的詩句“餘姓本是宰相家,洪兵追殺到西涯。麒麟岸邊分撒手,鳳凰橋頭插柳丫。兄弟八個今何去,相會猶如水浪沙。

誰人記得詩八句,千家萬家是一家。”過江後,餘家在忠縣磨子居住,為躲戰亂,祖輩遷徙到了石柱金鈴都塘溪,祖父余正昆從都塘溪搬到現在的老院子。才100餘年時間,餘家從一家人發展到現在20多家,100多人口。

哦,我們知道了,這個老院子都姓餘的緣故,原來是一家人!多麼久遠的故事!多麼厚重的家族史!不愧為老院子!當我們還沉醉在往事時,余長深老人背起了餘家的家譜:“萬亭世代遠,國正富貴長,文成昌祖宜,五學通漢興。”並唱起了歡快的土家山歌《望郎歌》《薅草歌》,讓我們領略囉二調的無窮魅力!我們不由感歎:多麼古樸的民風!過了一會兒,三輛小車開進了老院子,我們才知道,今天是余長深老人71歲生日,他的兩個兒子和一個女兒,帶著孫子、外甥從石柱縣城、沙子鎮專門回來為老人祝壽的,老屋裡不斷傳來天倫之樂的歡笑聲,難怪余長深老人臉上總是綻開甜蜜的笑容。

當我們還在咀嚼老院子餘家的故事時,村委會主任彭大奎又急匆匆的把我們帶進沙坨組的彭家院子,講訴他們的故事。熱情的村民彭大全、彭大恩、彭廣林等圍了上來,介紹他們的家族史。

他們的祖輩彭勝曾任湖南長沙衛,1379年明朝庭派往忠州任千戶遷往忠州王場的,彭勝大兒長房彭文富後裔彭毓肖1470年從忠州遷往金鈴響水村老窖組,彭家祠堂就在老窖組。後由老窖組遷往老院子,再由老院子遷往沙坨,現在的彭家院子。

余家、彭家他們都能清楚自己從那裡來,到那裡去;記得自己的祖德、家風,我們對他們油然起敬。從余家、彭家的發展遷徙讓我們如葉知秋的瞭解了人類社會的發展史,瞭解了古老院子的滄桑歲月和厚重歷史!不由對古老院落產生一種敬畏,一種敬重,一種崇拜,一種牽掛!怪不得金鈴的老院子被人們視為一件件工藝品,因為他是外來文化與當地傳統文化的結合!怪不得人們都說金鈴民風古樸,因為他是先民與現代人經過長期努力共同創造的文明!

古瓶裝新酒 古屋換新顏

時間過得真快,已經是吃午飯時候了。我們來到“老余家農家樂”,這是一棟老屋改建的農家樂,一樓一底,五間九柱,從外表上看,與其他老屋沒有什麼區別,但內部裝修非常漂亮。

底樓是廚房、餐廳和部分客房,樓上全部是標間,共有20餘間。底樓地面是瓷磚外,整個牆壁,樓板都是杉木板子,刷有透明漆,看上去非常自然。樓梯和走廊、房間都鋪有地板膠,防潮防水,十分協調。每個房間都有洗漱台、衛生間,相當方便。寬大的木床、柔和的燈光、大螢幕電視和專門安裝的WIFI(無限網路),形成了古代文明與現代文明,老與新的有機結合,給遊客提供了舒適的服務。

據說,這是餘長潔家的住房,由兒子余文鋒、余文澤和其他兩個共同投資40萬元經營的農家樂,今年7月才開業,生意比較好。正在我們準備吃飯時,來了20多位客人,我們上前打聽,才知道是忠縣農行的黃先生一行,他們已經是第三次來這裡了。

我們問他們喜歡這裡什麼?黃先生如數家珍的告訴我們:“這地方太好了,不僅空氣新鮮,植被茂密,遠離塵囂,而且有太平天國石達開熬硝的獐子岩洞、有宛如仙境的冷洞、有從樹根一眼望到樹梢的通天樹、還有古老院落、懷胎樹、飛來塔、觀音岩、金鐘等等,晚上還可以放電影。”他們自己帶來有放映機。我們不敢相信,在這“夾皮溝”裡,居然有遊客知曉金鈴風光,居然有遊客前來玩耍!這不算什麼,農家樂老闆余文澤告訴我們,他們今年已經接待了來自北京、浙江、重慶、廣州的多批遊客,這讓我想起了“好酒不怕巷子深,美景不怕路途遙”的道理!

在下午返回的路上,金鈴古院落的影子一直在我心中重播,這些老屋,上百年、幾百年依然能夠存在,不能不說是一種文化的傳承!他們雖然沒有江南園林那樣玲瓏秀雅,但不失山鄉民居的氣度和神奇!他們雖然沒有北國四合院的莊重典雅,但獨具西南傳統民居的美韻和魅力。

如何保護這些傳統院落,如何弘揚這些建築文化,我們都有一份責任,一份沉甸甸的責任!就在我們談到這個問題時,向朝虎鄉長告訴我們:“目前,金鈴鄉的傳統院落已經列入國家住建部傳統院落保護項目。同時,重慶市民委也將納入特色村寨建設項目,給予資金、技術層面的扶持,讓特色村寨更特,傳統院落更新,古老房屋更靚!”

讓我們大家共同關注,共同期待吧!

作者簡介:彭廣文 重慶市作協會員,重慶市雜文學會會員,石柱縣作協顧問,縣詩詞楹聯協會副主席。原在縣委宣傳部工作,現已退休。自幼愛好文學,在省市級報刊發表文學作品數十件,正在出版個人詩集《黃連花兒開》。

本文為中國鄉間美文原創作品,未經授權,不得轉載。

他生長在這個院子,在他的記憶中,一路蜿蜒的石梯直通朝門,當時是“八”字形的朝門,上面是蓋了的,飛簷翹角,雕樑畫柱,足有一間房子大。

我們隨彭主任進入“朝門”,是一塊約300多平方米的石壩,上五步石梯,就是一樓一底、九柱的五間正房,近3米的通街沿,非常寬敞;木柱子下面的石蹬,底座呈六棱上面卻是圓形,雕刻的花草蟲鳥雖然被光陰磨損,但依稀可辨,栩栩如生。方正厚重的街沿石堆砌有序,不失當年的風采;石壩兩邊的三間一樓一底的廂房,仍然住著彭氏後裔。據村長說,整個院子都姓彭,可以叫他彭家院子。

這三座院子,雖然院形不一樣,但他們的美觀,功能,歷史的厚重都是一樣的。特別是房前屋後的銀杏樹,那不僅是古老院落的風水,更是老院子一道非常難覓的風景;他不僅與老院子相互為伴,更是金鈴人的敬畏,信仰,精神。

我們在老院子,生意紅火的“老余家農家樂”余文鋒老闆是這樣對我們說的:“我們這個村就叫銀杏村,是我們這個村,我們鄉銀杏樹非常多,而且樹大,有的已經有幾百年樹齡。他陪伴我們幾代甚至幾十代人,我們對他有一種敬畏,有一種信仰,我們視他為神樹。在銀杏樹進城的高潮中,有好幾個老闆出非常高的價要買我們銀杏樹,都被我們拒絕。我們不因為幾個錢而讓他們離開,要讓銀杏樹永遠陪伴我們,他是我們金鈴人的魂,金鈴人的根!”說的多好呀!怪不得走進金鈴鄉,房前屋後是銀杏樹,公路兩旁是銀杏樹,山上山下都是銀杏樹!我悟出了其中的道理。

古老的故事 古樸的民風

在鳳凰組老院子,我們剛一到,村支書余文興,村民余長繁、餘長深、餘長潔、余長慶、余文鋒、余文澤等自發的圍住我們,爭先恐後的向我們介紹老院子的歷史,老院子的文化。

其實,他們家族都不是金鈴人。原姓譚,那是明朝洪武年間,他們的祖宗鐵木爾問其父百年歸天后埋在何處?其父說:“我死後你們搓九根草繩捆住棺木,繩子在那裡斷就埋在那裡!並且要做49天道場。”誰知,蒙古土皇帝晚上卻做了個夢,夢見九條金龍將皇宮包圍,第二天即派人四處捉拿,恰好九個孝子在48天出門買喪事物品,被視為金龍,一路追殺到長江岸邊,八位兄弟都游過了江,唯有最小兄弟無法過江,正在關鍵時刻,一條金魚在江上架起了一座橋,讓他順利過江。為了感謝金魚恩德,改其姓餘。

怪不得,在民間至今還有譚餘是一家的傳說。他們還你一言我一語的湊出了當時的詩句“餘姓本是宰相家,洪兵追殺到西涯。麒麟岸邊分撒手,鳳凰橋頭插柳丫。兄弟八個今何去,相會猶如水浪沙。

誰人記得詩八句,千家萬家是一家。”過江後,餘家在忠縣磨子居住,為躲戰亂,祖輩遷徙到了石柱金鈴都塘溪,祖父余正昆從都塘溪搬到現在的老院子。才100餘年時間,餘家從一家人發展到現在20多家,100多人口。

哦,我們知道了,這個老院子都姓餘的緣故,原來是一家人!多麼久遠的故事!多麼厚重的家族史!不愧為老院子!當我們還沉醉在往事時,余長深老人背起了餘家的家譜:“萬亭世代遠,國正富貴長,文成昌祖宜,五學通漢興。”並唱起了歡快的土家山歌《望郎歌》《薅草歌》,讓我們領略囉二調的無窮魅力!我們不由感歎:多麼古樸的民風!過了一會兒,三輛小車開進了老院子,我們才知道,今天是余長深老人71歲生日,他的兩個兒子和一個女兒,帶著孫子、外甥從石柱縣城、沙子鎮專門回來為老人祝壽的,老屋裡不斷傳來天倫之樂的歡笑聲,難怪余長深老人臉上總是綻開甜蜜的笑容。

當我們還在咀嚼老院子餘家的故事時,村委會主任彭大奎又急匆匆的把我們帶進沙坨組的彭家院子,講訴他們的故事。熱情的村民彭大全、彭大恩、彭廣林等圍了上來,介紹他們的家族史。

他們的祖輩彭勝曾任湖南長沙衛,1379年明朝庭派往忠州任千戶遷往忠州王場的,彭勝大兒長房彭文富後裔彭毓肖1470年從忠州遷往金鈴響水村老窖組,彭家祠堂就在老窖組。後由老窖組遷往老院子,再由老院子遷往沙坨,現在的彭家院子。

余家、彭家他們都能清楚自己從那裡來,到那裡去;記得自己的祖德、家風,我們對他們油然起敬。從余家、彭家的發展遷徙讓我們如葉知秋的瞭解了人類社會的發展史,瞭解了古老院子的滄桑歲月和厚重歷史!不由對古老院落產生一種敬畏,一種敬重,一種崇拜,一種牽掛!怪不得金鈴的老院子被人們視為一件件工藝品,因為他是外來文化與當地傳統文化的結合!怪不得人們都說金鈴民風古樸,因為他是先民與現代人經過長期努力共同創造的文明!

古瓶裝新酒 古屋換新顏

時間過得真快,已經是吃午飯時候了。我們來到“老余家農家樂”,這是一棟老屋改建的農家樂,一樓一底,五間九柱,從外表上看,與其他老屋沒有什麼區別,但內部裝修非常漂亮。

底樓是廚房、餐廳和部分客房,樓上全部是標間,共有20餘間。底樓地面是瓷磚外,整個牆壁,樓板都是杉木板子,刷有透明漆,看上去非常自然。樓梯和走廊、房間都鋪有地板膠,防潮防水,十分協調。每個房間都有洗漱台、衛生間,相當方便。寬大的木床、柔和的燈光、大螢幕電視和專門安裝的WIFI(無限網路),形成了古代文明與現代文明,老與新的有機結合,給遊客提供了舒適的服務。

據說,這是餘長潔家的住房,由兒子余文鋒、余文澤和其他兩個共同投資40萬元經營的農家樂,今年7月才開業,生意比較好。正在我們準備吃飯時,來了20多位客人,我們上前打聽,才知道是忠縣農行的黃先生一行,他們已經是第三次來這裡了。

我們問他們喜歡這裡什麼?黃先生如數家珍的告訴我們:“這地方太好了,不僅空氣新鮮,植被茂密,遠離塵囂,而且有太平天國石達開熬硝的獐子岩洞、有宛如仙境的冷洞、有從樹根一眼望到樹梢的通天樹、還有古老院落、懷胎樹、飛來塔、觀音岩、金鐘等等,晚上還可以放電影。”他們自己帶來有放映機。我們不敢相信,在這“夾皮溝”裡,居然有遊客知曉金鈴風光,居然有遊客前來玩耍!這不算什麼,農家樂老闆余文澤告訴我們,他們今年已經接待了來自北京、浙江、重慶、廣州的多批遊客,這讓我想起了“好酒不怕巷子深,美景不怕路途遙”的道理!

在下午返回的路上,金鈴古院落的影子一直在我心中重播,這些老屋,上百年、幾百年依然能夠存在,不能不說是一種文化的傳承!他們雖然沒有江南園林那樣玲瓏秀雅,但不失山鄉民居的氣度和神奇!他們雖然沒有北國四合院的莊重典雅,但獨具西南傳統民居的美韻和魅力。

如何保護這些傳統院落,如何弘揚這些建築文化,我們都有一份責任,一份沉甸甸的責任!就在我們談到這個問題時,向朝虎鄉長告訴我們:“目前,金鈴鄉的傳統院落已經列入國家住建部傳統院落保護項目。同時,重慶市民委也將納入特色村寨建設項目,給予資金、技術層面的扶持,讓特色村寨更特,傳統院落更新,古老房屋更靚!”

讓我們大家共同關注,共同期待吧!

作者簡介:彭廣文 重慶市作協會員,重慶市雜文學會會員,石柱縣作協顧問,縣詩詞楹聯協會副主席。原在縣委宣傳部工作,現已退休。自幼愛好文學,在省市級報刊發表文學作品數十件,正在出版個人詩集《黃連花兒開》。

本文為中國鄉間美文原創作品,未經授權,不得轉載。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