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時政>正文

互聯網醫療,應該如何發展?

朱岩

清華大學經濟管理學院教授

醫療服務是民生中的核心問題, 一個社會的醫療服務系統是涉及諸多學科領域的複雜系統, 在這個系統中存在著大量的資訊不對稱, 從而使得醫療資源的優化配置成為難題。 尤其是在中國, 醫療資源相對短缺, 雖然實施了多次醫改, 也無法從根本上解決很多醫療體系記憶體在的問題。

互聯網醫療是指借助互聯網思想、管道和技術所開展的醫療活動, 它更看重跨醫療機構、跨行業的資源整合, 建立以網路民眾為核心的醫療活動開展方式。

中國互聯網醫療的歷程

初識醫療資訊連結的價值

1982年中國的醫療工作者首次通過Email進行病歷會診,開始了國內最早的遠端醫療實踐活動, 也是國內最早的網路醫療活動。 1988年, 解放軍總醫院通過衛星與德國一家醫院進行了神經外科遠端病例討論, 這更是國內遠端醫療的首例。 1995年, 國內媒體報導了山東13歲小姑娘楊曉霞怪病纏身的消息, 中國醫生通過互聯網向全球各地的專家發出聯合攻關的邀請, 通過應用各國專家提供的治療方案, 終於控制住了楊曉霞的病情。

從遠端醫療開始的互聯網嘗試

在眾多機構對遠端醫療進行了嘗試之後, 我國開始了更具有現代意義的醫療與互聯網技術結合的研究與應用。

2014年, 由廣東省第二人民醫院與互聯網醫療平臺公司、網路醫療接診點等共同建設的廣東省網路醫院成立。

該網路醫院獲得了衛生計生部門許可認證, 採用“視頻問診+就地購藥”的服務方式。 至2016年, 已在廣東省全省21個地市58個縣域設置網路就診點2300餘個。 利用遠端醫療, 不僅使得實體醫院的功能得以拓展、服務得以延伸, 也向社會各界證明了遠端醫療依然具備廣泛應用的可能性。

互聯網醫療網站的興起

1997年開始, 一些醫療網站陸續建立, 並得到社會各界的關注。 這些早期的醫學網站主要分為衛生健康、醫院宣傳、專科醫學、醫學支持與教育四類。

2015年國務院推出“互聯網+行動指導意見”, 進一步加速了醫療互聯網的發展。 例如“好大夫線上”建立了互聯網上即時更新的門診資訊查詢系統;“如醫”製造了一個純粹為醫生打造,

也只有醫生可用的垂直社區;“丁香園”給中國生命科學專業人士一個專業交流的平臺, 提供醫學、醫療、藥學、生命科學等相關領域的交流;“春雨醫生”融合了諮詢、導醫、社區交流、藥物提醒、隨診等服務;“藥藥好”“111藥”試圖開創藥品流通的全新模式。 阿裡巴巴先後投資了“尋醫問藥網”“U醫U藥”和“華康全景網”等醫療平臺。 2014年初, 阿裡巴巴又收購了“中信21世紀”, 並更名為“阿裡健康”。 騰訊公司的互聯網醫療以“微信”為立足點, 在2014年通過接連投資“鄰家醫生”“繽刻普銳”“丁香園”“掛號網”獲得了大量醫生資源和用戶資源。

中國互聯網醫療的歷程

人口多、互聯網醫療發展空間巨大

中國龐大的人口基數和短缺的醫療資源, 為互聯網醫療的發展提供了巨大的想像空間。 政府、投資機構、互聯網公司、醫院, 各方面都在期待著互聯網醫療市場的成熟, 並利用互聯網這一工具解決始終困擾自己發展的問題。 所以, 如何找到互聯網醫療的發展模式就成為了啟動這一市場空間的基礎。

文化獨特、互聯網+中醫可能成為突破口

中國的互聯網醫療具有鮮明的中國文化屬性。 在眾多的嘗試中, 中醫以其圍繞人體健康保健的獨特視角, 在互聯網世界中具備了成為網路型商品的大部分特性, 因而具備了巨大的發展潛力。 一旦全民具備基本的中醫理念而關注人體的資料和各種規律的時候, 他們通過網路共用, 將會極大促進中醫自身的發展, 並有可能進而推動整個人體科學的進步。

政策不明、各種醫改方案都離不開互聯網

中國的醫療改革一直在路上, 在環境不斷變化、技術不斷進步的今天, 制定一個一勞永逸的醫改方案幾乎是不可能的事情。 無論我們借鑒哪國的醫改模式,無論我們採用什麼樣的醫療保障機制,醫改方案都無法繞開互聯網思想和技術。我們欣喜地看到,在過去若干年的嘗試中,醫管部門已經越來越重視互聯網思想的應用,這為更多互聯網醫療模式的湧現創造了可能性。

共用缺乏、跨行業與地域的應用困難重重

中國的醫療領域地方本位主義、機構本位主義盛行,這與互聯網所宣導的共用精神是背道而馳的。互聯網醫療機構雖然努力推動了部分健康資料的共用,但幾乎無法撼動傳統醫療機構對醫療資料的壟斷。要想讓中國的互聯網醫療行業真正地脫穎而出,突破各種對共用的限制是必由之路。為此,相關的政策和立法勢在必行。

模式單一、卻少醫療機構參與的夾縫很小

由於各種限制並存,現階段留給互聯網醫療行業發展的空間很小,如果這些機構無法依託傳統醫院,那就更難找到發展的空間。在經過門戶網站、O2O等一波波浪潮之後,一批批互聯網醫療企業倒下了,剩下的只能在已有體制的夾縫中生存。但隨著多點執業、醫生集團等適應互聯網需要的政策出臺,這一狀況正在發生改變,傳統醫療機構所具備的壟斷優勢,也正在被互聯網運營模式所蠶食。醫療機構也許在將來不得不加入到互聯網醫療服務的行列中,從而進一步促進整個互聯網醫療生態的完善。

中國互聯網醫療的發展方向

醫學範式的互聯網化

從群體到個性:大資料、雲計算、人工智慧。最近幾年,隨著資訊技術的飛速發展,資料的海量存儲和雲端分析已經開始普及,只要策略得當,用合理的成本來保存個體資料,並對之進行深入分析,從而建立以個體資料為基礎的新醫療體系成為了可能。尤其是近兩年人工智慧技術的發展,進一步加強了人類高效率、低成本地進行資料分析的能力,從而加速推進醫療行業的大資料化、個性化、互聯化的進程。

從專業到民主:社交、共用、眾包

傳統的醫學觀念強調專業醫生的技能和經驗,醫學也成為了專業性很強的學科領域。互聯網通過資訊的共用讓所有人都成為了醫療資源的提供者,從而讓普通大眾在整個醫療生態中的地位上升到了空前的高度。與此同時,民眾通過社交管道的各種參與行為,也為全民健康意識的提升、健康知識的普及奠定了基礎。而全民健康素養的提升,是優化配置醫療資源、提升政府醫療供給效率的最為有效的途徑之一。

以民眾為核心的醫療價值生態重構醫療

原有的醫療價值生態發生了巨大的變化,政府、醫院、醫生、藥廠、器械廠、健康管理機構、金融機構、互聯網公司等各方面,都在產業生態的重構過程中尋找著新的定位和機會。在這一不斷衝突、磨合的過程中,由移動社交所帶來的醫療資訊透明度的不斷增加,使得民眾逐漸成為了新的行業重心,並圍繞這一重心從多個角度開始產業重構。

醫療服務的多邊市場效應。醫療服務的內涵在互聯網時代變得越來越豐富,從而為醫療市場的多邊化帶來了機會。建立醫療領域的多邊市場,需要以民眾為核心建立民眾與民眾、民眾與產品供應方、民眾與醫療服務供應方、民眾與金融機構、金融機構與醫療服務供應方等各種連結網路,並在這一全新的價值網路上,重新思考醫療價值的分配機制,定義各種新興的服務內容。而這一市場空間也正是互聯網醫療發展的重要領域。

醫療金融的興起。金融服務是醫療服務中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互聯網醫療發展的重點之一。

醫療保險的互聯網化。醫療保險將隨著保險行業的互聯網化而變得更加豐富多樣,民眾既可以享受政府提供的基本醫療保險,還可以參與到大眾互助的保險模式,更可以根據多邊市場的需要設計更多的創新醫療保險產品。

醫療支付的多樣化。互聯網在支付領域引發了巨大的革命,PayPal、支付寶、微信支付、網聯支付等互聯網支付模式,極大地方便了民眾,也引發了一系列以支付為核心的行業變革。民眾健康的金融化。在互聯網時代,民眾的健康也可以成為一種金融產品,並按照互聯網金融市場的規則來運營。因此圍繞民眾的健康儲蓄,將會衍生出一系列的金融服務工具。

公立醫院的平臺化。互聯網一方面減小了民眾與醫療機構之間的資訊不對稱,另一方面也拉近了各個醫療機構之間的距離,為此如何在一個平臺上為民眾提供全方位的醫療服務,就成為了醫療資源優化的一個重要方向。

私立醫院的差異化。私立醫院是醫療服務的重要補充,隨著互聯網對醫療資訊不對稱的消除,私立醫院混亂經營的年代將逐漸結束,需要儘快找到其在互聯網醫療生態中的新位置。一方面一些有實力的私立醫療集團將會充當互聯網醫療平臺的作用,尤其是在公立醫院不作為的地區,這些民營醫療平臺具備了巨大的發展空間。另一方面,在大資料、共用經濟時代,私立醫院將越來越重視圍繞民眾個性化醫療需求而帶來的市場機會。健康管理、慢病管理、院後管理、專科治療等領域,將會成為大量新興私立醫院的重要戰場。

注:部分圖片來自網路

執筆:朱岩

編輯:尹澤軒

美編:冉茹

更多精彩文章,歡迎關注國家治理週刊及人民論壇網!

無論我們借鑒哪國的醫改模式,無論我們採用什麼樣的醫療保障機制,醫改方案都無法繞開互聯網思想和技術。我們欣喜地看到,在過去若干年的嘗試中,醫管部門已經越來越重視互聯網思想的應用,這為更多互聯網醫療模式的湧現創造了可能性。

共用缺乏、跨行業與地域的應用困難重重

中國的醫療領域地方本位主義、機構本位主義盛行,這與互聯網所宣導的共用精神是背道而馳的。互聯網醫療機構雖然努力推動了部分健康資料的共用,但幾乎無法撼動傳統醫療機構對醫療資料的壟斷。要想讓中國的互聯網醫療行業真正地脫穎而出,突破各種對共用的限制是必由之路。為此,相關的政策和立法勢在必行。

模式單一、卻少醫療機構參與的夾縫很小

由於各種限制並存,現階段留給互聯網醫療行業發展的空間很小,如果這些機構無法依託傳統醫院,那就更難找到發展的空間。在經過門戶網站、O2O等一波波浪潮之後,一批批互聯網醫療企業倒下了,剩下的只能在已有體制的夾縫中生存。但隨著多點執業、醫生集團等適應互聯網需要的政策出臺,這一狀況正在發生改變,傳統醫療機構所具備的壟斷優勢,也正在被互聯網運營模式所蠶食。醫療機構也許在將來不得不加入到互聯網醫療服務的行列中,從而進一步促進整個互聯網醫療生態的完善。

中國互聯網醫療的發展方向

醫學範式的互聯網化

從群體到個性:大資料、雲計算、人工智慧。最近幾年,隨著資訊技術的飛速發展,資料的海量存儲和雲端分析已經開始普及,只要策略得當,用合理的成本來保存個體資料,並對之進行深入分析,從而建立以個體資料為基礎的新醫療體系成為了可能。尤其是近兩年人工智慧技術的發展,進一步加強了人類高效率、低成本地進行資料分析的能力,從而加速推進醫療行業的大資料化、個性化、互聯化的進程。

從專業到民主:社交、共用、眾包

傳統的醫學觀念強調專業醫生的技能和經驗,醫學也成為了專業性很強的學科領域。互聯網通過資訊的共用讓所有人都成為了醫療資源的提供者,從而讓普通大眾在整個醫療生態中的地位上升到了空前的高度。與此同時,民眾通過社交管道的各種參與行為,也為全民健康意識的提升、健康知識的普及奠定了基礎。而全民健康素養的提升,是優化配置醫療資源、提升政府醫療供給效率的最為有效的途徑之一。

以民眾為核心的醫療價值生態重構醫療

原有的醫療價值生態發生了巨大的變化,政府、醫院、醫生、藥廠、器械廠、健康管理機構、金融機構、互聯網公司等各方面,都在產業生態的重構過程中尋找著新的定位和機會。在這一不斷衝突、磨合的過程中,由移動社交所帶來的醫療資訊透明度的不斷增加,使得民眾逐漸成為了新的行業重心,並圍繞這一重心從多個角度開始產業重構。

醫療服務的多邊市場效應。醫療服務的內涵在互聯網時代變得越來越豐富,從而為醫療市場的多邊化帶來了機會。建立醫療領域的多邊市場,需要以民眾為核心建立民眾與民眾、民眾與產品供應方、民眾與醫療服務供應方、民眾與金融機構、金融機構與醫療服務供應方等各種連結網路,並在這一全新的價值網路上,重新思考醫療價值的分配機制,定義各種新興的服務內容。而這一市場空間也正是互聯網醫療發展的重要領域。

醫療金融的興起。金融服務是醫療服務中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互聯網醫療發展的重點之一。

醫療保險的互聯網化。醫療保險將隨著保險行業的互聯網化而變得更加豐富多樣,民眾既可以享受政府提供的基本醫療保險,還可以參與到大眾互助的保險模式,更可以根據多邊市場的需要設計更多的創新醫療保險產品。

醫療支付的多樣化。互聯網在支付領域引發了巨大的革命,PayPal、支付寶、微信支付、網聯支付等互聯網支付模式,極大地方便了民眾,也引發了一系列以支付為核心的行業變革。民眾健康的金融化。在互聯網時代,民眾的健康也可以成為一種金融產品,並按照互聯網金融市場的規則來運營。因此圍繞民眾的健康儲蓄,將會衍生出一系列的金融服務工具。

公立醫院的平臺化。互聯網一方面減小了民眾與醫療機構之間的資訊不對稱,另一方面也拉近了各個醫療機構之間的距離,為此如何在一個平臺上為民眾提供全方位的醫療服務,就成為了醫療資源優化的一個重要方向。

私立醫院的差異化。私立醫院是醫療服務的重要補充,隨著互聯網對醫療資訊不對稱的消除,私立醫院混亂經營的年代將逐漸結束,需要儘快找到其在互聯網醫療生態中的新位置。一方面一些有實力的私立醫療集團將會充當互聯網醫療平臺的作用,尤其是在公立醫院不作為的地區,這些民營醫療平臺具備了巨大的發展空間。另一方面,在大資料、共用經濟時代,私立醫院將越來越重視圍繞民眾個性化醫療需求而帶來的市場機會。健康管理、慢病管理、院後管理、專科治療等領域,將會成為大量新興私立醫院的重要戰場。

注:部分圖片來自網路

執筆:朱岩

編輯:尹澤軒

美編:冉茹

更多精彩文章,歡迎關注國家治理週刊及人民論壇網!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