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社會>正文

《二十二》慰安婦倖存者愛貓奶奶走了

李愛連老人和導演郭柯在紀錄片《二十二》拍攝現場

1月23日, 山西“慰安婦”倖存者李愛連在家中離世, 終年90歲。 此前, 老人曾參與慰安婦題材紀錄片《二十二》的拍攝, 並因與鄰居家貓咪的有愛互動被大家親切地稱為“愛貓奶奶”。 年僅17歲的李愛連被日軍擄走, 作為慰安婦被困日軍據點幾十天, 此後這段經歷成為老人終其一生不願提及的傷痛。 隨著老人離世, 紀錄片《二十二》中22位主人公僅剩7位, 全國登記在冊的慰安婦僅剩14位。

90歲慰安婦李愛連離世

志願者和網友紛紛悼念

1月23日清晨6時許, 李愛連走了, 享壽90歲。

老人的小兒媳李秀平介紹說, 婆婆是在家中去世的, “沒有什麼具體的病, 就是年齡大了。 ”或許是因為親人都陪在身邊, 生命的最後一程, 老人走得很安詳。

李秀平說, 老人離世時並未留下隻言片語。 家人將葬禮定在了1月29日, 一切按照山西當地風俗來辦。 這兩天, 陸陸續續有一些社會團體和志願者來家裡慰問並獻上花圈, 還有很多得知消息的網友在網上悼念老人。

對於關心李愛連的志願者來說, 老人的離世或許有些意外。 雖然年事已高, 但這些年李愛連的身體一直還算硬朗。 不過據李秀平介紹, 去年9月不小心摔了一跤後, 老人的身體就一直不太好, 始終無法下床行動。

兩次被擄為“慰安婦”

經晚輩勸說參與紀錄片

事實上,

直到2010年一個慰安婦研究團體到家中拜訪時, 李秀平才知道婆婆李愛連有過慰安婦的經歷, 而其中的一些細節她甚至是看了紀錄片後才知道的, “她不願意和我們這些晚輩說這些, 郭柯他們來拍片子的時候她都不讓我在場。 ”

李愛連老人生於1928年, 山西省武鄉縣人。 她曾兩次被抓到據點, 被迫成為日軍性奴隸。 當時日軍佔領著當地的南溝, 年僅17歲的李愛連被關押在南溝據點幾十天, 直到日軍撤離據點, 她才得以回家。

在日軍據點, 李愛連曾被餓了三天三夜, 關押她的日軍扔進來一把大蔥, 顧不得大蔥上的泥土, 李愛連抓起大蔥就往嘴裡塞, 一口氣吃了8根, 胃被燒得火辣辣的, 也從此落下了胃痛的毛病。 《二十二》中, 一直愛笑的李愛連講起在南溝那段經歷時,

流著眼淚對鏡頭講 “不說了, 不說了”。

李秀平回憶, 《二十二》團隊最初和老人接觸時, 婆婆其實很抵觸。 這些年不斷有社會團體、媒體希望瞭解那段歷史, 李愛連都三緘其口。 老人曾表示:“自從17歲以後, 我還沒向孩子們提起過(被抓的事情)。 ”

是晚輩的體諒和鼓勵, 最終促成了她接受《二十二》的拍攝。 “我後來也勸她, 這些都是歷史遺留問題, 不是你的錯, 你說出來是歷史的見證, 也是對國家有益。 ”李秀平說。 在兒子、兒媳的勸說下, 2014年, 李愛連對著鏡頭講述了那段不堪回首的往事。

愛貓也愛《西遊記》

被網友稱為“愛貓奶奶”

2017年, 紀錄片《二十二》正式上映。 影片上映後, 李愛連被網友親切地稱為“愛貓奶奶”,

鄰居家五隻小貓成了她晚年最好的慰藉。

她是個十足的“貓奴”。 《二十二》裡李秀平吐槽婆婆:“你一個人飯還不想做, 還喂貓呢。 ”李愛連不服氣:“沒人管那不就餓死了”。 她寧願自己不吃飯也要給貓吃, 每次飯做好了她都要先喂完貓自己才吃, 有了好吃的也是第一個想到自己的貓, 直到貓不吃了她才吃。

摔斷腿以後, 李愛連無法下床, 但還是放心不下自己的貓。 “在外面她喂不了, 有時候貓跑到屋子裡她就堅持要喂”。 李秀平說, 現在家裡還有兩隻貓, 是自己和愛人一直在照料,

李愛連愛笑, 愛熱鬧, 平時村裡誰家有了婚事, 她都要去看看, 和大夥兒一起熱鬧熱鬧。 《二十二》攝製組在他們家拍了7天, 李愛連由衷地喜歡攝製組裡這些年輕人,

午睡時她會邀請組裡的姑娘一起上炕。 因為劇組工作人員誇自己做的炸饃片好吃, 她就每天早起, 帶著孫子炸一大盤饅頭片, 分給劇組每一個人。

不出門的時候, 她喜歡看看電視。 紀錄片《二十二》裡曾記錄了老人和孫子一起看《西遊記》的場景, 表情認真。 李秀平說, 其實除了《西遊記》, 李愛連還特別喜歡《情深深雨濛濛》, 看了很多遍, “可能別的她也看不太懂, 就一遍又一遍地看這兩部。 ”

國內慰安婦倖存者

目前只剩下14人

2017年, 紀錄影片《二十二》上映後獲得空前成功, 1.7億的總票房使之成為中國紀錄電影票房冠軍。 比票房更重要的是, 越來越多的人關注到了“慰安婦”這一群體, 她們過去的傷痛和她們如今的生活被越來越多的人所知。 導演郭柯在接受媒體採訪時表示,自己都沒想到會有如此多的年輕人走進影院觀看這部電影。

遺憾的是,許多老人並沒有等到這一天。影片之所以取名《二十二》,是因為有22位“慰安婦”參與了拍攝。但等到2017年8月電影上映時,22位老人中只剩9人在世。導演郭柯曾表示,每當有一位老人離世,他就會在片尾處老人的名字加個框。但老人走得太快了,很多時候甚至都來不及加框……

李愛連老人離世後,國內公開身份的慰安婦只剩14人。14歸零之前,我們還能再做些什麼?長期關注這一領域的蘇智良教授認為,關愛她們或許是現在最重要的事情。

在他看來,中國社會已經取得了很大的進步。“過去很多人不願意去接觸(慰安婦),甚至於他們周圍的很多鄉親會覺得她們很髒”,好在今天越來越多的人關注到了這些老人,正視她們所受的苦難。“我們不能夠僅僅把她們看作是歷史的證人,是倖存者,更重要的是她們還是我們民族的前輩,她們曾遭過大難,作為晚輩,我們要盡到責任。”蘇智良說。

文/本報記者 張月朦 孔令晗

導演郭柯在接受媒體採訪時表示,自己都沒想到會有如此多的年輕人走進影院觀看這部電影。

遺憾的是,許多老人並沒有等到這一天。影片之所以取名《二十二》,是因為有22位“慰安婦”參與了拍攝。但等到2017年8月電影上映時,22位老人中只剩9人在世。導演郭柯曾表示,每當有一位老人離世,他就會在片尾處老人的名字加個框。但老人走得太快了,很多時候甚至都來不及加框……

李愛連老人離世後,國內公開身份的慰安婦只剩14人。14歸零之前,我們還能再做些什麼?長期關注這一領域的蘇智良教授認為,關愛她們或許是現在最重要的事情。

在他看來,中國社會已經取得了很大的進步。“過去很多人不願意去接觸(慰安婦),甚至於他們周圍的很多鄉親會覺得她們很髒”,好在今天越來越多的人關注到了這些老人,正視她們所受的苦難。“我們不能夠僅僅把她們看作是歷史的證人,是倖存者,更重要的是她們還是我們民族的前輩,她們曾遭過大難,作為晚輩,我們要盡到責任。”蘇智良說。

文/本報記者 張月朦 孔令晗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