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這4個例子告訴我們,孩子不聽話,能動手就別“嘮叨”!

兒童心理學奠基人RudolfDreikurs在《孩子:挑戰》一書中, 提起媽媽四種無用的“念叨”, 非常經典, 也很有意思。 在這裡, 小編提煉總結後, 分享給大家。

“媽媽說多少次了, 吃東西前要洗手。 現在你離開桌子, 不把手洗乾淨就不能回來吃飯!”

看到這句話的時候, 是不是感覺特別熟悉, 在生活中, 太多這樣的“念叨”孩子了。

雖然媽媽都是本著為孩子好的心, 苦口婆心地浪費了好一頓口舌, 但是, 常常沒有用, 人家根本不聽。 有時候, 甚至“選擇性”失聰, 真是氣不打一處來。

面對這樣的問題, 這位兒童心理學奠基人的回答是:“如果真的想改變孩子的行為, 家長需要用行動, 而不是語言。 ”

簡單說, 就是行動起來, 別囉嗦, 別念叨。

一、“講道理型”念叨

媽媽從廚房窗戶看八歲兒子布萊恩, 正在用玩具槍瞄準鄰居的窗子。 她叫道:“布萊恩, 過來, 我有話跟你說。 ”布萊恩把槍放下, 慢慢走過來。 媽媽說:“親愛的, 你知道的, 我們給你買玩具槍時說過, 它有危險。 你可以去地下室去玩, 在那裡玩沒問題, 不會傷到人或者打破東西。 對嗎?”

孩子看著媽媽一臉無辜, 聽了媽媽說的, 卻什麼也不回答。 媽媽問:“你知道玩具氣槍可能會打破別人家的窗戶嗎?”孩子只是揚了揚眉毛。

媽媽又說:“你想想, 寶貝, 這些子彈出膛的時候很有力量, 如果真的瞄準了, 肯定會把窗戶打爛。 你並不想這樣做, 不是嗎?”孩子垂下眼晴, 依然不說話。

“總之, 寶貝, 你知道如果你打爛了別人家的窗戶, 我們就得賠人家錢。 你不希望發生這樣的事情吧, 對吧?”孩子看了看媽媽, 還是什麼都不說。

“那你就去地下室玩吧?我想那裡肯定好玩。 ”孩子點點頭, 晃悠著雙腳說:“我想去外面玩。 ”“好的, 兒子, 但是槍要留在屋子裡, 好不好?”“好吧。 ”孩子不情願地聳了聳肩。

幾天後, 媽媽又發現孩子在很近的距離射擊瓶子和鐵罐。

她又把他叫進屋, 講了一通道理。 媽媽又重複了一遍各種危險等。 之後, 孩子有一次做出認真聽的樣子。 媽媽又一次讓他把槍留在屋子裡,

然後去外面玩。

在這個例子中, 媽媽本著“和孩子講道理”態度, 一再跟孩子說道理。 雖然孩子表面上在聽, 但實際上, 孩子並沒聽進去, 也沒有任何改變的意願, “選擇性”失聰。

當我們發現孩子”不聽我們的話“時, 如果繼續採用說的方式, 其實都是在白費力氣。

講道理沒有用, 又不能打, 那媽媽能做什麼呢?

媽媽可以行動:把玩具槍直接拿走。 這樣做一兩次之後, 如果孩子仍然陽奉陰違, 就把玩具槍收起來, 不用多說話。

2.“嚇唬型”念叨

晚宴後, 媽媽讓孩子回房睡覺:“把睡衣提起來, 這樣子踩著褲腳, 你會摔倒的。 該上樓睡覺了。”

小姑娘向下瞟了一眼自己被睡衣蓋隹的雙腳,把腳抬起來繞圈,看著睡衣褲腳垂下來跟著繞回,非常好玩。她臉上帶著惡作劇般的笑容,再抬起眼睛看看大家。

媽媽再一次命令她:“珍妮特,請你把睡衣褲腳提高點,不然你會被絆倒的。快點到樓上去!”小姑娘慢慢轉過身,慢慢地走上一級樓梯,又轉身,朝著大家看。

媽媽這時背對著她,她聽了一會兒大人說話,然後坐在樓梯上,伸長兩條腿,讓睡衣褲腳來回擺動。

媽媽看到客人在笑,轉過身來:“珍妮特!你想摔下來是不是?現在馬上提起來,上樓去。孩子爸,你去把她帶上樓。”

孩子一聽,立刻轉身迅速爬上樓梯,毫不在乎長長的褲腳,在爸爸出現以前進了臥室。

在這個例子裡,媽媽說得太多了,而她所做的始終是用語言和危險恐嚇孩子。其實,孩子知道應該把睡衣怎麼辦,她只是故意表現出她不知道危險的存在而已。

很多情況下,父母要做的,就是保持沉默。雖然,我們第一次嘗試用沉默的方式時,會覺得很困難,覺得面臨這樣的挑戰,必須說點什麼!

但是,很快我們就會發現,沉默不但可以減輕當時情形的緊張和壓力,還能重新讓家庭氣氛恢復和諧。

媽媽可以隻字不提。她要做的是果斷採取行動,讓孩子選擇自己去睡覺,或者讓爸爸或媽媽送她去睡覺。

3.“行為與語言不一致”念叨

在學校門口,五歲的特裡站在角落裡大哭。媽媽又哄又勸又威脅:“別哭了,寶貝......如果你再哭,我就走了,你一個人在這兒哭吧。”可是孩子哭得聲音更大了。

“現在我真的走了。” 媽媽說。特裡聽到,尖叫著跑到門口去追媽媽。媽媽已經走到大門口,但聽到特裡尖利的哭聲,又折返回來:“嘿,特裡,你需要留在教室裡,別哭了。”

老師這時介入了:“特裡媽媽,你儘快離開就好了,特裡會沒事的。”“我怕他離開學校。我們從家來這裡的時候,他就挺麻煩的。”“我相信,特裡準備好了就會加入我們的。特裡,我很樂意看到你和我們一起玩,記得嗎?我們是朋友哦。”

媽媽離開了,特裡很快就不哭了。在角落裡待了一會兒後,就決定加入大家。

在這個例子中,媽媽面對孩子尖叫、失控,感到非常的無助。她試圖用語言威脅給孩子施壓,讓孩子聽話,但她的行為卻與她的語言相反。

她想讓孩子停止大哭,卻不知道自己應該採取行動,離開這個環境。孩子這時的哭只是“淚水壓力”而已,不用太過在意。

4.“無效就放棄”的念叨

五歲的喬治爬過超市里的購物車,從欄杆上滑下來,坐在旋轉欄杆門上。“喬治,趕快下來!你會受傷的。”

喬治不理會媽媽,彎著膝蓋,倒掛在欄杆上面。“喬治,下來,你會受傷的!”

媽媽拉出一輛推車。小男孩直起身坐在欄杆上,爬下來,又爬上推車。“喬治,走啦!”媽媽說完就去購物了。喬治在欄杆、旋轉柵欄門上一直玩到媽媽買完東西準備離開。

在這個例子裡,剛開始媽媽以為用語言就可以制止孩子,可誰知,孩子在做“媽媽的聾子”,根本不理會,媽媽也就放棄了。

再有類似情況,媽媽繼續講道理,孩子繼續不聽。如此,形成噁心迴圈,對孩子行為規範沒有一點好處。

所以:發生衝突時,不用語言,用行動。

在他們去超市之前,媽媽可以說:“孩子,超市不是遊樂場。”當孩子胡鬧時,媽媽可以溫柔而堅定地牽起他的手,一起回到自己的車裡:“對不起,如果你不能再超市里行為恰當,我們就回家,不買東西了。”

用這樣堅定的行為,媽媽可以向喬治表達她的認真態度。

總結

怎麼樣?從這四個例子當中,把握到了用行動而不用語言的精髓了嗎?知道為什麼“能動手就別叨叨”了吧?

其實,不管是耐心勸說的媽媽也好,還是恐嚇孩子的媽媽也好,出發點都是為了孩子好,希望孩子不要去做那些危險的事情。

可是,孩子有時就是這樣,Ta的行為意志並不會因為我們大人的擔心而發生改變,他有自己的想法,自己的目的。

如果我們無法用語言去改變孩子,那麼,就應該採取行動!

雖然,給孩子的愛是無條件的,但是,我們也應該要孩子明白,愛她並不代表沒有規則。

各位家長,如果覺得這個教育理念不錯,歡迎點贊,分享!

該上樓睡覺了。”

小姑娘向下瞟了一眼自己被睡衣蓋隹的雙腳,把腳抬起來繞圈,看著睡衣褲腳垂下來跟著繞回,非常好玩。她臉上帶著惡作劇般的笑容,再抬起眼睛看看大家。

媽媽再一次命令她:“珍妮特,請你把睡衣褲腳提高點,不然你會被絆倒的。快點到樓上去!”小姑娘慢慢轉過身,慢慢地走上一級樓梯,又轉身,朝著大家看。

媽媽這時背對著她,她聽了一會兒大人說話,然後坐在樓梯上,伸長兩條腿,讓睡衣褲腳來回擺動。

媽媽看到客人在笑,轉過身來:“珍妮特!你想摔下來是不是?現在馬上提起來,上樓去。孩子爸,你去把她帶上樓。”

孩子一聽,立刻轉身迅速爬上樓梯,毫不在乎長長的褲腳,在爸爸出現以前進了臥室。

在這個例子裡,媽媽說得太多了,而她所做的始終是用語言和危險恐嚇孩子。其實,孩子知道應該把睡衣怎麼辦,她只是故意表現出她不知道危險的存在而已。

很多情況下,父母要做的,就是保持沉默。雖然,我們第一次嘗試用沉默的方式時,會覺得很困難,覺得面臨這樣的挑戰,必須說點什麼!

但是,很快我們就會發現,沉默不但可以減輕當時情形的緊張和壓力,還能重新讓家庭氣氛恢復和諧。

媽媽可以隻字不提。她要做的是果斷採取行動,讓孩子選擇自己去睡覺,或者讓爸爸或媽媽送她去睡覺。

3.“行為與語言不一致”念叨

在學校門口,五歲的特裡站在角落裡大哭。媽媽又哄又勸又威脅:“別哭了,寶貝......如果你再哭,我就走了,你一個人在這兒哭吧。”可是孩子哭得聲音更大了。

“現在我真的走了。” 媽媽說。特裡聽到,尖叫著跑到門口去追媽媽。媽媽已經走到大門口,但聽到特裡尖利的哭聲,又折返回來:“嘿,特裡,你需要留在教室裡,別哭了。”

老師這時介入了:“特裡媽媽,你儘快離開就好了,特裡會沒事的。”“我怕他離開學校。我們從家來這裡的時候,他就挺麻煩的。”“我相信,特裡準備好了就會加入我們的。特裡,我很樂意看到你和我們一起玩,記得嗎?我們是朋友哦。”

媽媽離開了,特裡很快就不哭了。在角落裡待了一會兒後,就決定加入大家。

在這個例子中,媽媽面對孩子尖叫、失控,感到非常的無助。她試圖用語言威脅給孩子施壓,讓孩子聽話,但她的行為卻與她的語言相反。

她想讓孩子停止大哭,卻不知道自己應該採取行動,離開這個環境。孩子這時的哭只是“淚水壓力”而已,不用太過在意。

4.“無效就放棄”的念叨

五歲的喬治爬過超市里的購物車,從欄杆上滑下來,坐在旋轉欄杆門上。“喬治,趕快下來!你會受傷的。”

喬治不理會媽媽,彎著膝蓋,倒掛在欄杆上面。“喬治,下來,你會受傷的!”

媽媽拉出一輛推車。小男孩直起身坐在欄杆上,爬下來,又爬上推車。“喬治,走啦!”媽媽說完就去購物了。喬治在欄杆、旋轉柵欄門上一直玩到媽媽買完東西準備離開。

在這個例子裡,剛開始媽媽以為用語言就可以制止孩子,可誰知,孩子在做“媽媽的聾子”,根本不理會,媽媽也就放棄了。

再有類似情況,媽媽繼續講道理,孩子繼續不聽。如此,形成噁心迴圈,對孩子行為規範沒有一點好處。

所以:發生衝突時,不用語言,用行動。

在他們去超市之前,媽媽可以說:“孩子,超市不是遊樂場。”當孩子胡鬧時,媽媽可以溫柔而堅定地牽起他的手,一起回到自己的車裡:“對不起,如果你不能再超市里行為恰當,我們就回家,不買東西了。”

用這樣堅定的行為,媽媽可以向喬治表達她的認真態度。

總結

怎麼樣?從這四個例子當中,把握到了用行動而不用語言的精髓了嗎?知道為什麼“能動手就別叨叨”了吧?

其實,不管是耐心勸說的媽媽也好,還是恐嚇孩子的媽媽也好,出發點都是為了孩子好,希望孩子不要去做那些危險的事情。

可是,孩子有時就是這樣,Ta的行為意志並不會因為我們大人的擔心而發生改變,他有自己的想法,自己的目的。

如果我們無法用語言去改變孩子,那麼,就應該採取行動!

雖然,給孩子的愛是無條件的,但是,我們也應該要孩子明白,愛她並不代表沒有規則。

各位家長,如果覺得這個教育理念不錯,歡迎點贊,分享!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