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健康>正文

國醫大師方和謙“治心病”:調肝理氣補脾腎,疏和養柔止心悸

方和謙(1923--2009), 男, 山東煙臺人, 出身中醫世家, 自幼隨父習醫, 19歲考取執業醫師資格證, 開“方和謙診所”行醫。 第三批全國老中醫藥專家學術經驗繼承工作指導老師,

1993年獲國務院頒發的特殊津貼, 2009年評選為首批國醫大師。 擅治各種疑難雜症、呼吸系統、心腦血管及肝膽系統疾病。 善用“和法”, 提出“和為扶正, 解為散邪”的見解。

心是血脈的主宰, 驚悸、怔忡皆由心而起, 其病因為虛實並存, 以虛為主。 補虛是治療本病的基本原則, 虛為氣血陰陽的虧虛, 實為痰、飲火、瘀等阻滯。 心悸的病機雖或虛或實, 或虛實夾雜, 但心悸只是一個臨床症狀, 很多疾病都可以出現心悸, 如冠心病、病毒性心肌炎、甲亢、貧血、自主神經功能紊亂等。 所以心悸雖然病位在心, 實際上與其他相關臟腑功能失調有著密切關係。

心悸在治療上重視調肝, 緣於心肝兩髒在生理上相互聯繫, 功能上相互協調。

肝為心之母, 心為肝之子, 肝木與心火為母子相生關係, 心主神, 肝藏魂, 其主要影響還表現在肝主藏血、主疏泄的功能上, 心肝血氣充盛則心神得養, 如果肝血不足, 或肝失條達, 則不僅肝魂不得安藏, 且母病及子, 可導致心血不足, 引起心神不安發為心悸。 因此在治療時, 注重調理肝氣, 使肝氣條達, 心血和暢, 則心悸愈。 其次, 還應重視五臟問的相互關係。 補脾腎是治療心悸的根本, 心主血, 脾統血, 心臟血脈中氣血之盈虧, 實由脾之盛衰來決定。 腎為水火之宅, 陰陽之根, 寓元陰元陽。 五臟六腑之陰陽均有賴腎陰、腎陽的資助和生髮。 心為火髒, 。 腎為水髒, 若心腎不交, 可造成心悸。 另外, 。 腎精的盛衰又要依靠後天脾胃之氣的不斷補充。
治療上多採用補益氣血、理氣活血、化痰祛瘀之法, 方多用滋補湯、歸脾湯、溫膽湯之類加味。

秘驗方介紹:

和肝湯

【組成】當歸12克白芍12克白術9克 柴胡9克茯苓9克生薑3克薄荷3克(後下) 炙甘草6克黨參9克 蘇梗9克香附9克大棗4枚

【功效】疏肝解鬱、健脾和營。

【主治】心悸,

肝鬱血虛, 脾胃失和證, 症見心悸氣短, 勞累或情緒刺激後加重, 胸悶, 舌紅苔白, 脈虛。

【用法】水煎服, 每日1劑。

【方解】本方以當歸、白芍為君藥, 養血柔肝, 體陰而用陽, 以當歸、白芍涵其本。 黨參、茯苓、白術為臣藥, 補中健脾益氣。 君臣合用, 健脾柔肝, 益氣養血。 柴胡、薄荷、蘇梗、香附、生薑、大棗為佐藥, 柴胡、薄荷疏肝解郁, 蘇梗、香附不僅疏肝, 合柴胡、薄荷能調達上中下三焦之氣, 而有疏肝解鬱、行氣寬中之功。 加用大棗、生薑和胃健脾。 甘草為使藥, 既能甘緩和中, 又能調和諸藥。

【加減】陰虛者加用麥冬、熟地、石斛、枸杞子等;濕熱明顯者加茵陳、連翹;脾虛明顯兼有水腫者加冬瓜皮、生薏米及生黃芪;若兼見痰濕者, 則加入栝樓、竹茹等化痰祛濕之品;血瘀明顯者加丹參以活血化瘀;肝氣鬱滯較重者加香附;若久病及腎,

致使肝腎虧虛者加枸杞子、石斛等。

【點評】本方為四君子湯合逍遙散之衍化方, 既疏肝又健脾, 在此基礎上調暢氣機, 肝氣通則心氣和。

【驗案】李某, 男, 33歲。 2004年3月23日初診。

自訴心悸3個月, 既往高血壓史。 3個月前無明顯誘因突發心悸, 查心電圖示:左室肥厚, 心肌勞損;經心臟彩超檢查確診為擴張型心肌病。 服倍他樂克等西藥未見明顯好轉。 現症:動則悸氣短, 多汗乏力, 胸悶, 舌紅苔白, 體胖大, 脈虛弦大。

處方為:當歸lOg, 白芍10g, 北柴胡5g, 太子參15g, 茯苓12g, 白術10g, 炙甘草6g, 陳皮10g, 半夏曲6g, 炒穀芽15g, 薄荷5g(後下), 乾薑2g, 熟地12g, 大棗4枚。 12劑, 水煎服, 囑其避風寒, 忌勞累。

二診時患者自覺藥後胸悶減輕, 偶發心悸, 繼予前方加黃精10g,12劑,水煎服。三診時患者訴心悸胸悶明顯緩解,于上方再加麥冬5g,15劑,水煎服,服2天停1天。1個月後患者來告,已無明顯不適。

繼予前方加黃精10g,12劑,水煎服。三診時患者訴心悸胸悶明顯緩解,于上方再加麥冬5g,15劑,水煎服,服2天停1天。1個月後患者來告,已無明顯不適。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