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咱黃埔人丨破解世界性難題,他摘下了中國科技界的“奧斯卡”

2017年

他在全球首創“無缺血”肝移植術

破解了移植器官缺血損傷

這一世界性難題

他與他的團隊

突破了多器官移植技術難關

推動我國器官移植成功轉型

同時, 也將該學科的發展

帶入一個全新的時代

他創建了器官捐獻支撐技術體系

獲得了國際同行高度認可

被譽為

“中國對世界器官捐獻事業的創新與貢獻”

他是

CCTV2017年度科技創新人物

何曉順

讓我們向他致敬!

1月21日, 由中國科學院和中央電視臺共同發起, 聯合科技部、教育部、中國工程院等8大部委共同主辦的《科技盛典——中央電視臺2017年度科技創新人物頒獎典禮》, 先後在中央電視臺綜合頻道、科教頻道播出, 聚焦年度中國科技領域的重大創新成果, 給最具影響力的“年度科技創新人物(團隊)”頒獎。

黃埔區中山一院東院院長何曉順教授榮獲“2017年度十大科技創新人物”。

▌中國科技界的“奧斯卡”

“科技創新人物頒獎典禮”科技盛典是中央電視臺繼“感動中國”、“中國年度經濟人物物”、“體壇風雲人物”之後, 圍繞科技創新主題, 全力打造的國家級年度科技盛宴, 被譽為中國科技界的“奧斯卡”。

“科技創新人物頒獎典禮”開辦以來, 先後授予袁隆平、屠呦呦、南仁東等“創新人物獎”, 授予長征五號新一代運載火箭首飛任務團隊、天宮二號、神舟十一號載人飛行任務研製團隊、新一代北斗導航衛星首發星研製團隊等“創新團隊”獎。

太高大上了有木有

話不多說

下面就來認識一下

這位元來自黃埔的“移植尖兵”

看他如何向世界

展示器官捐獻與移植的“中國模式”

▌破解世界性難題, 他為器官捐獻與移植“開源節流”

器官在移植過程中血流中斷不可避免, 由此產生的缺血及再灌注損傷嚴重影響移植療效, 甚至導致移植失敗。 儘管全球科學家進行了半個世紀的努力,

器官移植的這一“先天缺陷”仍未得到根本解決。

2017年何曉順教授團隊通過一系列的技術創新成功實施了全球首例“無缺血”肝移植術, 達到了器官在生理狀態下的理想移植。 已實施的14例“無缺血”肝移植證實:手術過程及術後康復具有傳統肝移植不可比擬的優勢。

▵何曉順教授與部分團隊成員及患者在頒獎典禮上合影

此外,何曉順教授借此成功研發的“多器官功能修復系統”首次實現了多器官在“離體狀態”下長時間保持活力。這將為研究器官的功能、離體治療及器官間相互作用等提供新的技術平臺,為我國臨床醫學研究實現多學科、多層次的突破提供了可能。

▌突破多器官移植技術難關,他為傳遞“生命禮物”保駕護航

多器官移植是移植領域最尖端的標誌性技術。然而,該類手術在國際上仍處於探索階段,併發症多,生存率低,亟待技術突破和體系創新。

何曉順教授創新多項核心技術,實施了亞洲首例成功的上腹部多器官移植,被評為當年“中國醫藥科技十大新聞”。目前已實施“簡化式”多器官移植例數全球最多,成功率100%,1年和5年生存率優於全球最早、療效最佳的匹茲堡大學移植中心(94.7%,76.0% vs 80.4%,50.2%)。

多器官移植技術體系被《中國肝移植手冊》列為技術規範,為眾多罹患多臟器終末期疾病的患者提供了新的治癒手段,提高了我國器官移植的整體水準。

▌創建器官捐獻支撐技術體系,他推動了我國器官移植成功轉型

我國器官移植面臨器官嚴重短缺及倫理學非議的雙重困境。心臟死亡捐獻是打破該困境的必由之路。然而,該捐獻模式可行性未知且供體維護困難,器官品質參差不齊,移植預後欠佳。

何曉順教授團隊以國家重大需求為導向,攻克了上述技術難關,成功構建符合國情的器官捐獻支撐技術體系,推動了我國捐獻例數井噴式增長(128倍),挽救了數以萬計患者的生命。我國移植事業實現了從依賴死囚器官到全部來源於公民捐獻的里程碑式轉變。

社會各界的評價:

國家人體器官捐獻與移植委員會:

何曉順教授在推動器官捐獻這項關國家重大改革與國家政治形象的事業中進行了大量開拓性工作,是我國器官捐獻事業的先行軍和器官移植改革政策的忠實執行者。

WHO移植專案主任Jose:

這是中國對世界器官捐獻事業的創新與貢獻。

素材來源丨中山大學附屬第一醫院東院

圖文整理丨何旭鵬、一傑

編輯丨一金

轉載請聯繫丨廣州黃埔發佈

▵何曉順教授與部分團隊成員及患者在頒獎典禮上合影

此外,何曉順教授借此成功研發的“多器官功能修復系統”首次實現了多器官在“離體狀態”下長時間保持活力。這將為研究器官的功能、離體治療及器官間相互作用等提供新的技術平臺,為我國臨床醫學研究實現多學科、多層次的突破提供了可能。

▌突破多器官移植技術難關,他為傳遞“生命禮物”保駕護航

多器官移植是移植領域最尖端的標誌性技術。然而,該類手術在國際上仍處於探索階段,併發症多,生存率低,亟待技術突破和體系創新。

何曉順教授創新多項核心技術,實施了亞洲首例成功的上腹部多器官移植,被評為當年“中國醫藥科技十大新聞”。目前已實施“簡化式”多器官移植例數全球最多,成功率100%,1年和5年生存率優於全球最早、療效最佳的匹茲堡大學移植中心(94.7%,76.0% vs 80.4%,50.2%)。

多器官移植技術體系被《中國肝移植手冊》列為技術規範,為眾多罹患多臟器終末期疾病的患者提供了新的治癒手段,提高了我國器官移植的整體水準。

▌創建器官捐獻支撐技術體系,他推動了我國器官移植成功轉型

我國器官移植面臨器官嚴重短缺及倫理學非議的雙重困境。心臟死亡捐獻是打破該困境的必由之路。然而,該捐獻模式可行性未知且供體維護困難,器官品質參差不齊,移植預後欠佳。

何曉順教授團隊以國家重大需求為導向,攻克了上述技術難關,成功構建符合國情的器官捐獻支撐技術體系,推動了我國捐獻例數井噴式增長(128倍),挽救了數以萬計患者的生命。我國移植事業實現了從依賴死囚器官到全部來源於公民捐獻的里程碑式轉變。

社會各界的評價:

國家人體器官捐獻與移植委員會:

何曉順教授在推動器官捐獻這項關國家重大改革與國家政治形象的事業中進行了大量開拓性工作,是我國器官捐獻事業的先行軍和器官移植改革政策的忠實執行者。

WHO移植專案主任Jose:

這是中國對世界器官捐獻事業的創新與貢獻。

素材來源丨中山大學附屬第一醫院東院

圖文整理丨何旭鵬、一傑

編輯丨一金

轉載請聯繫丨廣州黃埔發佈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