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山西晉中綿山遊記

資深中年人

綿山, 即典籍中所稱的“綿上山”, 為介子推攜母歸隱處, 故又稱介山, 位介休城東南20公里處, 屬太岳山脈, 居介休、靈石、沁源三縣交界處, 綿延50餘公里。 山上文物古跡頗多, 據資料早在北魏之時就有寺廟建築, 唐初時已具有相當規模的佛教禪林, 俗稱“九裡十八彎, 二十四座諸天小廟, 各處羅列”, 加之山勢陡峭, 多懸崖絕壁, 人稱“無峰不奇, 無水不秀, 無洞不幽, 無道不險”, 自然風光奇絕, 歷來是晉中名山。 我在介休只一天半時間, 遊綿山就用了整一天, 可也只是窺其大概。

14日清晨, 在介休火車站廣場坐上開往綿山的第一班旅遊專線車, 八點半就來到綿山腳下。 聳立在汾河地塹東南端的綿山居太嶽山北首, 是太岳山脈最為高峻挺拔、植被豐茂之處, 其間奇峰險峻, 林木繁茂, 溝壑幽深。 綿山風景區則是一條深達千米、綿延十幾裡的大峽谷, 峽谷東西向橫切綿山,

穀兩邊絕壁千仞, 斷崖壁立, 岩石崢嶸。 在峽谷北側, 或高聳於峰巔、或鑲嵌於絕壁, 散落著猶如珍珠般的十多個景區、數百個景點, 一條蜿蜒在絕壁間的公路如一條絲帶, 將這些景點串在一起。

現在的綿山風景區是由一家名曰“三佳公司”的民營企業投資經營, 風景區入口位於峽谷口以北十餘裡外, 在此換乘景區大巴車, 一路向南沿山蜿蜒而上, 經過“綿山勝景”牌坊, 來到龍脊嶺前時, 已盤到半山腰間。 穿過龍脊嶺隧道, 一個九十度的急彎, 驚魂未定間, 車已駛入峽谷中, 此後路便在峽谷北側的懸崖間蜿蜒東行。 乘車行於此間, 遠處蒼翠的群山、近處迭現的險峰、不時映入眼簾的景點都無心觀賞, 身在千米懸崖之間, 注意力就全在路旁峽谷上;隔窗俯視, 腳下百丈深谷在初夏清晨的陽光中泛著一層淡淡的霧靄, 看得人頭有些發暈, 而車每在絕壁間轉一次彎,

我的心似乎晃晃悠悠地升到嗓子眼一次。 去年曾在金沙江上的虎跳峽乘車而行, 那裡的險峻更甚於此地, 加之奔湧的江水在峽谷間轟鳴著, 所以感覺心是一直拎在手中的, 而在此處心是忽上忽下、起落不定的, 想來應是坐過山車的感覺吧。 車在懸崖間蜿蜒行走了十裡許, 水準的公路才同逐漸隆起的穀底匯合, 我的心也才算落定, 而此時車已來到終點站。

停車處是山谷底一片開闊的平地,據說當初晉文公于此處聞知介之推“抱木燔死”後放聲大哭,隨從也哀號不已,故將此處喚作“哀號坡”,後來人們為避免想起這段傷心的往事,改稱“艾蒿坡”。近年三佳公司開發綿山后,在此處連續舉辦了五屆規模盛大的中國寒食清明文化節,所以艾蒿坡也稱綿山寒食清明文化廣場。綿山風景區內共分十四個小景區,此處是三個景區的交匯點:正面繼續沿峽谷前行是水濤溝、右邊是唯一一處位於峽谷南邊的景區——古藤谷、左邊山嶺是介公嶺。連日來我一直是穿行在山西深厚的歷史中,心中也似沉甸甸的,所以來綿山的目的之一就是想在大自然的懷抱中舒展身心,於是就先到綿山風景最佳處——水濤溝。

水濤溝是綿山峽谷的後溝,大峽谷至此風格一變,由前溝的雄壯、恢弘變為後溝的幽深、秀麗。據介紹水濤溝長三十裡,現開發的旅遊區約有十裡,稱“十裡畫廊”。進入穀中兩邊蒼翠欲滴的山峰高聳而不逼仄,清澈的溪流隨山勢跌宕婉轉,溪水千回百轉,時而默聲緩流、時而飛湍激蕩,形成大小不一、形態各異的瀑布數十處,有如鑲嵌在茂林和蘆葦叢中的一串串碧玉;谷中亂石林立,而石間卻是樹木繁茂、濃蔭蔽日,一條碎石鋪就的小徑在林中蜿蜒、在小溪上穿行。初夏的陽光在山外的平原上、城鎮中已頗有幾分威力了,可漫步在此間的小徑,竟有幾分寒意,有人稱盛夏居此,亦不知有夏,信然。我漫步林間,聽著身旁的涓涓流水聲,感受著透徹心脾的清涼,一洗數日來心中的沉重,竟然忘卻身在黃土高原的深處、依稀“不知身是客”,有了一種回到家鄉的錯覺。——我的家鄉雖屬隴地,卻位秦嶺南麓、居嘉陵江上游,境內山水秀麗,有隴上江南之譽。

除了秀美的景色外,水濤溝還被譽為“仙谷”,穀口造型奇特的大門上的匾額就題著“水濤仙溝”,據說是因為水濤溝不僅有眾多文人名士的足跡,更是歷代僧道高人辟谷修行的場所。據介紹在十裡峽谷中有五龍峰、石桐寺、仙女坐龜、二龍戲水、碧溪垂釣、牛角掛書、知章醉酒、樂天草舍、五龍瀑、水簾洞等三十餘處景點,而且每個景點都有與名人、乃至仙人相關的典故,被稱為“步步有景、景景有典”。在穀中我也確實看到了不少這樣的景點,像虎口脫險、二龍戲水、碧溪垂釣、牛角掛書等等,可惜都不過是溪水邊的一些粗糙的石雕而已,一望即知是今人的應景之作,而相關的傳說或牽強附會、或生搬硬造,顯是三佳公司在開發時的包裝結果。比如所謂“碧溪垂釣”一景,乃是一位著蓑衣、戴斗笠的釣客,盤膝垂釣于烏篷船上,雕塑取材于唐代詩人張志和的“青篛笠,綠蓑衣,斜風細雨不須歸”一句,可是據《新唐書》記載“張志和,字子同,婺州金華人。…後坐事貶南浦尉,會赦還,以親既喪,不復仕,居江湖,自稱煙波釣徒。…兄鶴齡恐其遁世不還,為築室越州東郭,茨以生草,椽棟不施斤斧。豹席棕屩,每垂釣不設餌,志不在魚也。”即無論張志和的家鄉、還是隱居地,都與綿山水濤溝無涉,而其《漁歌子》一詞也說的十分清楚“西塞山前白鷺飛,桃花流水鱖魚肥”,西塞山則在今湖北之黃石,亦與此地無關,可見這“碧溪垂釣”不過是牽強附會之作。再如所謂“二龍戲水”,是位於小溪兩邊的一對巨大石刻龍頭,龍口中噴水。我不知這對龍頭是在別處刻成後運來、還是就地依石造型刻成的,反正在這山間小溪旁突兀出現,與周圍的環境極不協調,顯得不倫不累,而與此景點相關的典故更是讓人啼笑皆非。據其介紹,相傳唐時李世民與宋金剛交戰失利來到綿山,聞水濤溝之名策馬而來,經過此處下馬俯首飲水,突見兩道金光沖出水面,化作兩條金龍在他頭頂上盤旋;李世民見此情景,知是真龍出現,定是吉兆,急忙整頓人馬在龍頭寺安營紮寨,後得神佑大敗敵軍,收穫降將,奠定了李唐王朝的基業。如此無稽之談,顯是生造,然而這樣的景點一路竟是不絕於目,等我看到所謂“知章醉酒”時,再也沒興趣看下去了。此景點是在溪邊一塊大青石上,塑著一位戴襆頭紗帽、著寬袖袍衫的男子倚坐石上,左手執一酒杯,右肘下一倒放的酒罈、壇中細流汩汩而出。在見過的幾組雕塑中,這尊賀知章像還算是較為精緻的,但也不過爾爾,即是外行也一眼便可看出它是當代民間工匠的“大作”;本就顯得矮小的雕像在巨大的青石比對下愈發顯得不起眼,與賀知章“飲中八仙”的瀟灑極不相稱,而且雕像出現在此處也與周圍的環境極不融洽,顯得十分生硬。旁邊一塊石上刻著景點介紹“知章醉酒 唐代詩人賀知章,性格曠達、好飲酒,和李白、張旭等是好友,合稱為‘飲中八仙’。唐開元年七年,賀知章遊綿山來到這裡,見如此勝景,詩興大發,遂留詩石壁云云:‘別離江南歲月多,綿山修真消劫磨。常見門前濤溝水,不思他山鏡湖波。’”

十裡水濤溝我只花了四十分鐘,走到“知章醉酒”就返回了,一是沒時間,二也是不想再看被這些臆造的景點糟蹋的自然山水,雖峽谷深處的水簾洞一景未睹有些遺憾,但想到此去還有不少“名人”雕像、動物雕像、甚至還有不少卡通式的恐龍塑像,覺得還是沒去的好。

綿山水濤溝,山水俱佳,在黃土高原深處的山西,此頗有幾分南國秀麗景色之佳境,實為難得。但是過多的人造景點,加上附會的傳說、生造的典故,不僅沒有增加所謂的人文氣息,倒破壞了景色的自然之美,猶如給一個天生麗質的佳人施上厚厚的劣質粉脂,讓人看著心疼。遊後方知,整個綿山景區都存在著過度包裝的問題,幾乎凡能造景的地方都滿滿地堆著景點、而且是光鮮鋥亮的景點,硬是將有數千年文化積澱的綿山打造出一派“暴發戶”似的新潮派頭。這倒是符合投資開發綿山的老闆之身份和水準,但是他身邊的“幫閒”們和政府旅遊的部門怎麼也就這水準,在這本就擁有最豐富的人文資源之地,還需生造、臆造人文古跡嗎?而像水濤溝這樣的自然景觀在山西本身就是稀缺資源,又何須再加上那些“蛇足”呢!

當日從水濤溝返回時還想,雖然大多景點是臆造的、連有些山石都是人工的假石,但不管怎麼說有詩為證賀知章是到過此地的,這多少就有些可以讓人安慰。寫此遊記時,我才對那首詩細讀,覺得好像味道有點不太對,尤其是“常見門前濤溝水”一句。因為我初聽到“水濤溝”之名時,就有一個感覺,覺得這個名字一定是今人所命,“水濤”這樣重複的兩字,古人是不會放在一起用的,而且此谷的景在幽、在深、在靜、在秀,“濤”字也是不大對題的;看了穀中那些景點後,我幾乎可以肯定,“水濤溝”之名定是三佳公司的手筆。所以我看到“常見門前濤溝水”時便多少有些懷疑:莫不是將別人的詩誤當作賀知章的詩?於是查該詩的出處。真是不查不知道,一查嚇一跳:這首詩根本不是古人的詩作,而是今人惡意篡改的。

賀知章最為人熟知的詩篇是《回鄉偶書二首》中的第一首:“少小離鄉老大回,鄉音難改鬢毛衰。兒童相見不相識,笑問客從何處來。”人們不太熟悉的第二首是“離別家鄉歲月多,近來人事半銷磨。唯有門前鏡湖水,春風不改舊時波。”(見《全唐詩卷112_17》)這就是水濤溝刻在石頭上介紹“知章醉酒”的那首詩的“原作”,詩中根本沒有“綿山”、更沒有“濤溝水”,同第一首一樣是詩人離鄉多年後回鄉時的情景,而據史料記載賀知章是“會稽永興人”。

詩作既然是今人篡改,其用意再明白不過,那麼我就不能不懷疑,言之鑿鑿的“唐開元年七年,賀知章遊綿山”是真的嗎?我查了《舊唐書》《新唐書》《唐才子傳》《唐摭言》《唐國史補》等史料,均未有賀知章到過綿山的記載。我不知道他們所謂賀知章到過綿山的根據在何處、甚或有無,但我確知那首刻在石頭上的詩作卻不是賀知章之作,然而他們這近乎無賴的“流氓”行徑,竟敢做得如此大膽、公然,倒使不少人信以為真,將那首詩當作賀知章的詩作以及賀知章到過綿山水濤溝的例證,在那裡大發思古之幽情,這其中最有影響要算中國書畫院院長、華南理工大學教授陳奕純博士的散文《潑墨綿山》。2008年10月份陳奕純到山西綿山參加筆會,翌年創作了遊歷綿山的散文《潑墨綿山》,發表于《中國作家》和《散文選刊》,後該文連獲首屆中國散文峰會暨中國散文華表獎、《中國作家》郭沫若詩歌散文獎和“2009年度中國散文年會”百篇散文獎的前十佳之二等殊榮。文中有這樣的記述:“我們繼續前行,不經意間,看見對面溝邊有一尊古代男子的玉石雕塑, 男子一手托面,一手輕放,神態懶散,坐臥于大青石上。旁邊,有一罎子傾倒著,裡面‘汩汩’地不斷流出清水來。‘知——章——醉——酒’,旁邊友人輕聲念著巨石上的字。我聞而驚喜,原來這尊雕塑是唐代大詩人賀知章!我是熟知賀知章的,不光他的詩作<回鄉偶書>古今吟詠不絕,他還與李白、張旭等人合稱為‘飲中八仙’,他曾在開元年間兩度遊覽綿山。開元七年(西元719年),賀知章首次來到這裡,置身仙境,詩興大發,留下詩篇:‘別離江南歲月多,綿山修真消劫磨。常見門前濤溝水,不思他山鏡湖波。’”也許這樣一個硬傷對於這篇優秀遊記作品來說,也許是瑕不掩瑜的,並不影響作者把“幾十年來對中國書畫創作的所求所悟放置於一次小小的旅行中”(散文年會獲獎評語)的獨特的藝術創作視角,但如果賀知章真的沒到過綿山,作者所見的所謂“知章醉酒”根本就是臆造,那麼由“知章醉酒”引發的有關賀知章書法藝術的感悟的文字——“他又被稱為‘狂客風流’,不僅體現在他的交遊上,還體現在他的書法藝術上。唐代大詩人李白、劉禹錫、溫庭筠都曾寫詩讚美過他的書法藝術具有浪漫美,‘筆力遒健,風尚高遠’,‘壁上筆蹤龍虎騰’,‘落筆龍蛇滿壞牆’等都是對他書法作品的褒獎之詞。賀知章為我們留下來的還有草書<孝經>,純正的晉人法度,二王風格。此經字字獨立,點畫連而不斷,既有章草隸意,又有今草風韻。其藝術成就極高,乃系唐草中今草和狂草的橋樑之作。”——在這篇文章中不就成了無皮之毛了嗎?有關賀知章的景點如此,有關白居易的就沒有臆造嗎?有關傅山的呢?這些可都是《潑墨綿山》一文的筋骨,少了這些筋骨,這篇散文還能成立嗎?再說這篇文章的發表、轉載、獲獎,經過了不止一位的名編輯、大方家之手、之眼,居然全給這麼大的硬傷打了眼,我想那位“賀知章詩作”的作者一定躲在無人處偷偷地樂掉了大牙!

停車處是山谷底一片開闊的平地,據說當初晉文公于此處聞知介之推“抱木燔死”後放聲大哭,隨從也哀號不已,故將此處喚作“哀號坡”,後來人們為避免想起這段傷心的往事,改稱“艾蒿坡”。近年三佳公司開發綿山后,在此處連續舉辦了五屆規模盛大的中國寒食清明文化節,所以艾蒿坡也稱綿山寒食清明文化廣場。綿山風景區內共分十四個小景區,此處是三個景區的交匯點:正面繼續沿峽谷前行是水濤溝、右邊是唯一一處位於峽谷南邊的景區——古藤谷、左邊山嶺是介公嶺。連日來我一直是穿行在山西深厚的歷史中,心中也似沉甸甸的,所以來綿山的目的之一就是想在大自然的懷抱中舒展身心,於是就先到綿山風景最佳處——水濤溝。

水濤溝是綿山峽谷的後溝,大峽谷至此風格一變,由前溝的雄壯、恢弘變為後溝的幽深、秀麗。據介紹水濤溝長三十裡,現開發的旅遊區約有十裡,稱“十裡畫廊”。進入穀中兩邊蒼翠欲滴的山峰高聳而不逼仄,清澈的溪流隨山勢跌宕婉轉,溪水千回百轉,時而默聲緩流、時而飛湍激蕩,形成大小不一、形態各異的瀑布數十處,有如鑲嵌在茂林和蘆葦叢中的一串串碧玉;谷中亂石林立,而石間卻是樹木繁茂、濃蔭蔽日,一條碎石鋪就的小徑在林中蜿蜒、在小溪上穿行。初夏的陽光在山外的平原上、城鎮中已頗有幾分威力了,可漫步在此間的小徑,竟有幾分寒意,有人稱盛夏居此,亦不知有夏,信然。我漫步林間,聽著身旁的涓涓流水聲,感受著透徹心脾的清涼,一洗數日來心中的沉重,竟然忘卻身在黃土高原的深處、依稀“不知身是客”,有了一種回到家鄉的錯覺。——我的家鄉雖屬隴地,卻位秦嶺南麓、居嘉陵江上游,境內山水秀麗,有隴上江南之譽。

除了秀美的景色外,水濤溝還被譽為“仙谷”,穀口造型奇特的大門上的匾額就題著“水濤仙溝”,據說是因為水濤溝不僅有眾多文人名士的足跡,更是歷代僧道高人辟谷修行的場所。據介紹在十裡峽谷中有五龍峰、石桐寺、仙女坐龜、二龍戲水、碧溪垂釣、牛角掛書、知章醉酒、樂天草舍、五龍瀑、水簾洞等三十餘處景點,而且每個景點都有與名人、乃至仙人相關的典故,被稱為“步步有景、景景有典”。在穀中我也確實看到了不少這樣的景點,像虎口脫險、二龍戲水、碧溪垂釣、牛角掛書等等,可惜都不過是溪水邊的一些粗糙的石雕而已,一望即知是今人的應景之作,而相關的傳說或牽強附會、或生搬硬造,顯是三佳公司在開發時的包裝結果。比如所謂“碧溪垂釣”一景,乃是一位著蓑衣、戴斗笠的釣客,盤膝垂釣于烏篷船上,雕塑取材于唐代詩人張志和的“青篛笠,綠蓑衣,斜風細雨不須歸”一句,可是據《新唐書》記載“張志和,字子同,婺州金華人。…後坐事貶南浦尉,會赦還,以親既喪,不復仕,居江湖,自稱煙波釣徒。…兄鶴齡恐其遁世不還,為築室越州東郭,茨以生草,椽棟不施斤斧。豹席棕屩,每垂釣不設餌,志不在魚也。”即無論張志和的家鄉、還是隱居地,都與綿山水濤溝無涉,而其《漁歌子》一詞也說的十分清楚“西塞山前白鷺飛,桃花流水鱖魚肥”,西塞山則在今湖北之黃石,亦與此地無關,可見這“碧溪垂釣”不過是牽強附會之作。再如所謂“二龍戲水”,是位於小溪兩邊的一對巨大石刻龍頭,龍口中噴水。我不知這對龍頭是在別處刻成後運來、還是就地依石造型刻成的,反正在這山間小溪旁突兀出現,與周圍的環境極不協調,顯得不倫不累,而與此景點相關的典故更是讓人啼笑皆非。據其介紹,相傳唐時李世民與宋金剛交戰失利來到綿山,聞水濤溝之名策馬而來,經過此處下馬俯首飲水,突見兩道金光沖出水面,化作兩條金龍在他頭頂上盤旋;李世民見此情景,知是真龍出現,定是吉兆,急忙整頓人馬在龍頭寺安營紮寨,後得神佑大敗敵軍,收穫降將,奠定了李唐王朝的基業。如此無稽之談,顯是生造,然而這樣的景點一路竟是不絕於目,等我看到所謂“知章醉酒”時,再也沒興趣看下去了。此景點是在溪邊一塊大青石上,塑著一位戴襆頭紗帽、著寬袖袍衫的男子倚坐石上,左手執一酒杯,右肘下一倒放的酒罈、壇中細流汩汩而出。在見過的幾組雕塑中,這尊賀知章像還算是較為精緻的,但也不過爾爾,即是外行也一眼便可看出它是當代民間工匠的“大作”;本就顯得矮小的雕像在巨大的青石比對下愈發顯得不起眼,與賀知章“飲中八仙”的瀟灑極不相稱,而且雕像出現在此處也與周圍的環境極不融洽,顯得十分生硬。旁邊一塊石上刻著景點介紹“知章醉酒 唐代詩人賀知章,性格曠達、好飲酒,和李白、張旭等是好友,合稱為‘飲中八仙’。唐開元年七年,賀知章遊綿山來到這裡,見如此勝景,詩興大發,遂留詩石壁云云:‘別離江南歲月多,綿山修真消劫磨。常見門前濤溝水,不思他山鏡湖波。’”

十裡水濤溝我只花了四十分鐘,走到“知章醉酒”就返回了,一是沒時間,二也是不想再看被這些臆造的景點糟蹋的自然山水,雖峽谷深處的水簾洞一景未睹有些遺憾,但想到此去還有不少“名人”雕像、動物雕像、甚至還有不少卡通式的恐龍塑像,覺得還是沒去的好。

綿山水濤溝,山水俱佳,在黃土高原深處的山西,此頗有幾分南國秀麗景色之佳境,實為難得。但是過多的人造景點,加上附會的傳說、生造的典故,不僅沒有增加所謂的人文氣息,倒破壞了景色的自然之美,猶如給一個天生麗質的佳人施上厚厚的劣質粉脂,讓人看著心疼。遊後方知,整個綿山景區都存在著過度包裝的問題,幾乎凡能造景的地方都滿滿地堆著景點、而且是光鮮鋥亮的景點,硬是將有數千年文化積澱的綿山打造出一派“暴發戶”似的新潮派頭。這倒是符合投資開發綿山的老闆之身份和水準,但是他身邊的“幫閒”們和政府旅遊的部門怎麼也就這水準,在這本就擁有最豐富的人文資源之地,還需生造、臆造人文古跡嗎?而像水濤溝這樣的自然景觀在山西本身就是稀缺資源,又何須再加上那些“蛇足”呢!

當日從水濤溝返回時還想,雖然大多景點是臆造的、連有些山石都是人工的假石,但不管怎麼說有詩為證賀知章是到過此地的,這多少就有些可以讓人安慰。寫此遊記時,我才對那首詩細讀,覺得好像味道有點不太對,尤其是“常見門前濤溝水”一句。因為我初聽到“水濤溝”之名時,就有一個感覺,覺得這個名字一定是今人所命,“水濤”這樣重複的兩字,古人是不會放在一起用的,而且此谷的景在幽、在深、在靜、在秀,“濤”字也是不大對題的;看了穀中那些景點後,我幾乎可以肯定,“水濤溝”之名定是三佳公司的手筆。所以我看到“常見門前濤溝水”時便多少有些懷疑:莫不是將別人的詩誤當作賀知章的詩?於是查該詩的出處。真是不查不知道,一查嚇一跳:這首詩根本不是古人的詩作,而是今人惡意篡改的。

賀知章最為人熟知的詩篇是《回鄉偶書二首》中的第一首:“少小離鄉老大回,鄉音難改鬢毛衰。兒童相見不相識,笑問客從何處來。”人們不太熟悉的第二首是“離別家鄉歲月多,近來人事半銷磨。唯有門前鏡湖水,春風不改舊時波。”(見《全唐詩卷112_17》)這就是水濤溝刻在石頭上介紹“知章醉酒”的那首詩的“原作”,詩中根本沒有“綿山”、更沒有“濤溝水”,同第一首一樣是詩人離鄉多年後回鄉時的情景,而據史料記載賀知章是“會稽永興人”。

詩作既然是今人篡改,其用意再明白不過,那麼我就不能不懷疑,言之鑿鑿的“唐開元年七年,賀知章遊綿山”是真的嗎?我查了《舊唐書》《新唐書》《唐才子傳》《唐摭言》《唐國史補》等史料,均未有賀知章到過綿山的記載。我不知道他們所謂賀知章到過綿山的根據在何處、甚或有無,但我確知那首刻在石頭上的詩作卻不是賀知章之作,然而他們這近乎無賴的“流氓”行徑,竟敢做得如此大膽、公然,倒使不少人信以為真,將那首詩當作賀知章的詩作以及賀知章到過綿山水濤溝的例證,在那裡大發思古之幽情,這其中最有影響要算中國書畫院院長、華南理工大學教授陳奕純博士的散文《潑墨綿山》。2008年10月份陳奕純到山西綿山參加筆會,翌年創作了遊歷綿山的散文《潑墨綿山》,發表于《中國作家》和《散文選刊》,後該文連獲首屆中國散文峰會暨中國散文華表獎、《中國作家》郭沫若詩歌散文獎和“2009年度中國散文年會”百篇散文獎的前十佳之二等殊榮。文中有這樣的記述:“我們繼續前行,不經意間,看見對面溝邊有一尊古代男子的玉石雕塑, 男子一手托面,一手輕放,神態懶散,坐臥于大青石上。旁邊,有一罎子傾倒著,裡面‘汩汩’地不斷流出清水來。‘知——章——醉——酒’,旁邊友人輕聲念著巨石上的字。我聞而驚喜,原來這尊雕塑是唐代大詩人賀知章!我是熟知賀知章的,不光他的詩作<回鄉偶書>古今吟詠不絕,他還與李白、張旭等人合稱為‘飲中八仙’,他曾在開元年間兩度遊覽綿山。開元七年(西元719年),賀知章首次來到這裡,置身仙境,詩興大發,留下詩篇:‘別離江南歲月多,綿山修真消劫磨。常見門前濤溝水,不思他山鏡湖波。’”也許這樣一個硬傷對於這篇優秀遊記作品來說,也許是瑕不掩瑜的,並不影響作者把“幾十年來對中國書畫創作的所求所悟放置於一次小小的旅行中”(散文年會獲獎評語)的獨特的藝術創作視角,但如果賀知章真的沒到過綿山,作者所見的所謂“知章醉酒”根本就是臆造,那麼由“知章醉酒”引發的有關賀知章書法藝術的感悟的文字——“他又被稱為‘狂客風流’,不僅體現在他的交遊上,還體現在他的書法藝術上。唐代大詩人李白、劉禹錫、溫庭筠都曾寫詩讚美過他的書法藝術具有浪漫美,‘筆力遒健,風尚高遠’,‘壁上筆蹤龍虎騰’,‘落筆龍蛇滿壞牆’等都是對他書法作品的褒獎之詞。賀知章為我們留下來的還有草書<孝經>,純正的晉人法度,二王風格。此經字字獨立,點畫連而不斷,既有章草隸意,又有今草風韻。其藝術成就極高,乃系唐草中今草和狂草的橋樑之作。”——在這篇文章中不就成了無皮之毛了嗎?有關賀知章的景點如此,有關白居易的就沒有臆造嗎?有關傅山的呢?這些可都是《潑墨綿山》一文的筋骨,少了這些筋骨,這篇散文還能成立嗎?再說這篇文章的發表、轉載、獲獎,經過了不止一位的名編輯、大方家之手、之眼,居然全給這麼大的硬傷打了眼,我想那位“賀知章詩作”的作者一定躲在無人處偷偷地樂掉了大牙!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