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旅遊>正文

在介休攀介公嶺走棲賢穀

資深中年人

古藤谷亦為自然風光, 據說山谷深處古藤奇樹, 頗有可觀之處, 此外山光水色尚不及水濤溝, 而幾處所謂的人文景觀如玄宗禦書石刻、靜林書院之類, 只怕又是子虛烏有之事, 所以從水濤溝出來後, 只在古藤穀入口處觀望片刻, 便回身去攀介公嶺了。

儒、釋、道三家在綿山均有悠久的歷史, 其中儒家文化就是通過介子推及其傳說體現出來的忠孝、氣節和澹泊名利等中國傳統思想, 介公嶺則是介子推的隱居地、焚身地和享祀處, 是一處以介之推的傳說為主線、集中體現儒家文化的景區,

景區內有綿山碑林、介公墓、呼介石、介公廟、子母亭、蓮葉泉、白鴉山、避火洞、思煙臺、足下亭、柏樹嶺等主要景點。

綿山峽谷兩側非絕壁即險峰, 介公嶺亦不例外, 主要景點均在陡峭的山峰上, 尤其是介公墓更在峻峭的柏樹嶺頂上, 所以有纜車可直達。 我向來不喜乘坐“懶車”, 雖望著陡峭的山路多少有些發怵, 但沒多猶豫就沿著標示牌開始攀登了。 剛上坡就來到一處碑林——介公嶺碑苑, 碑苑由三道抄手遊廊和兩道隨山廊構成, 以中間長廊作為隔斷, 分為兩宅庭院, 各長廊首尾都有四角亭連接, 相互貫通。 各廊下均整齊地排列著規制統一的石碑, 碑高約丈許, 碑文是三佳公司邀海內學者、書法名家題寫的歷代帝王將相、文人墨客題詠介之推及綿山的詩篇,

共有上百塊之多。 中央高臺上聳立巨碑一通, 上書“高山仰止”, 碑額為二龍戲珠, 兩側精雕以升降龍拱圍。 碑苑內立有數座六面碑亭, 一畫一詩, 設計新穎, 其中“唐亭”鐫刻著唐太宗為大興國寺即回鑾寺題的五言古詩, 世傳此詩有二種, 均刻於碑上, 字是從其傳世的墨蹟中摹刻的, 是貨真價實的“禦書”, 只是詩作是否為“禦制”, 有待商榷。 碑苑之碑雖是今人所刻, 但均為名家、方家之手筆, 藝術水準很高, 是臨摹書法的福地, 而詩文多於綿山有關, 對瞭解綿山歷史也極有益。 但因在晉中這數日裡, 古碑、乃至名碑時時可見, 也就不覺此處之可貴;加之此日時間較緊, 而當時諾大的碑苑中、甚至山坡只我一人,
我就沒多耽擱, 匆匆一覽就出苑, 尋路往山上攀去。 上百塊石碑中, 就只細看了唐玄宗李隆基的《南出雀鼠谷答張說》和北宋宰相張商英的《遊綿山》兩碑:李詩為“雷出應乾象, 風行順國人。 川途猶在晉, 車馬漸歸秦。 背陝關山險, 橫汾鼓吹頻。 草依陽穀變, 花待北岩春。 聞有鵷鸞客, 清詞雅調新。 求音思欲報, 心跡竟難陳。 ”張詩為“夕陽返照影流東, 點點寒鴉過遠峰。 漁叟罷竿收釣餌, 牧童吹笛弄秋風。 日光隱隱見蒼海, 山色青青聳碧空。 萬壑千崖增秀麗, 往來人在畫圖中。 ”

出碑苑後沿一條小徑上山, 路上仍是不見一個遊客,

初時路在溝壑間, 雖陡峭卻不險峻, 等攀所謂的“盆景泉”時, 有一寫著“介神廟”的標示牌指向左邊山梁, 按指示走過去後路就在俊俏的山峰邊蜿蜒, 好在路靠外邊有鐵索防護, 不然走上去還真得小心。 一路上只遇到四五個乘纜車遊玩後徒步下山的遊客, 徒步上山者僅我一人, 而且一路上無景可觀, 只有陡峭的山路, 到後來直走得我心有些發慌時, 才見小路轉過山梁、通向另一個山坳。 山坳非常開闊, 頂上一掛絕壁, 絕壁正中依山一座宏偉建築, 壁前一線平臺呈扇形向兩邊山峰伸過去, 平臺正中有八根大柱。 平臺下是數百級的臺階, 拾級而上登上平臺, 才知崖壁間的建築就是介神廟。

介神廟,亦稱介公祠,始建年代不詳;據記載最遲六朝時已有,後多有毀建,飽經滄桑,現存為1995年三佳公司開發綿山在原址重新擴建。廟建在絕壁間一巨大的石窟中,洞外依山而建的明樓闊五間、高兩層,飛簷斗拱、雕樑畫棟,修飾的美輪美奐。洞內十分寬敞,窟高、深二十余米、長四十余米,正面塑著三尊高達十余米的坐像,左右為介母和替介之推留詩鳴不平的解張,介之推居中,其像目光炯炯、表情剛毅,一股凜然之氣,在幽深的石窟中,有一種攝人的威嚴。洞壁四周和洞中兩個大柱上用浮雕、懸雕等手法繪製著大量雲彩、山水、樹木、人物等,使空曠的石窟顯得流光溢彩,只是所繪典故雖題有文字,我卻是一無所知,比如一組雕著兩位老者傾壇倒酒的雕像旁標注“木瓜制酒”,我遍查資料卻不知是何典故。

介神廟左右各有一小石窟,左為寒食祭祀展廳、右為文潞公(文彥博)展廳,均是廳門緊鎖,我不得而入,據介紹寒食祭祀展廳中有春秋、漢、唐、宋、明、清等六套帝王及大臣祭服,未能一見,略覺可惜。想來這些復原的衣服中有多少又是臆造,我不敢斷言,不過文潞公展廳前“九龍鼎盛泉”卻可斷言是一臆造的景點。該景為一汪碧水中立著一根華表,華表頂上安放一隻寶鼎,池中有九條龍昂首望著寶鼎,池旁邊一塊石上刻著此泉來歷,乃北宋年間介子推託夢文彥博,為保國泰民安而建。此泉之典故顯是編造,泉水也只怕是引來的,但如此峻峭的山峰上,有此一汪碧水,也可算是一景。

介神廟正前的平臺邊一字排開的八根巨柱稱為“介神廟八柱”,柱呈方形,高約十米,分頂、身、底三層。柱身正、背面分別刊刻著所謂介子推“十六字箴言”“忠、孝、仁、信、禮、義、廉、恥、慈、儉、溫、良、敬、讓、謙、和”及其內容和闡釋,柱底上分別為雕刻著羊、鳳凰、雞、象、龍、獅、麒麟、貔貅;柱身青灰色,柱頂卻為金黃色,飾有“人”字簷、筍塔,是典型南傳佛教建築風格。八柱之數應源于唐太宗“八柱帖”中“八柱承天,乾道由其廣運;四維紀地,坤元所以載安”之意;十六字箴言雖偽託介子推,但確為儒家文化之精髓,集中反映了儒家文化和傳統道德的基本內容,比之盛極一時的“八榮八恥”要精當得多多矣,刻於此地可謂相得益彰。唯柱頂以南傳佛教建築風格而建,且臆造出唐時越南國太子朝綿山,並捐資助建介神廟一事,讓人不哂,須知唐時越南先是“交州總管府”、後改稱“安南都督府”,是大唐的一個藩鎮而已,何來越南國。

平臺東端的山峰上有兩座圓頂寶蓋的小亭,一高一低、一單簷一重簷,這便是子母亭;西端一組古香古色的建築是介公山莊---一處餐飲場所。穿過介公山莊,平坦的小徑向西延伸,沿路而行,轉過山峰時路分兩岔:一條繼續向西伸向山谷、一條折回伸向介神廟所在之絕壁上方。折回向上的路傍指示牌上標著“思煙臺”,此處當是東晉王嘉《拾遺記》中“僖公十四年,晉文公焚林以求介子推,有白鴉繞煙而噪,或集介子之側,火不能焚。晉人嘉之,為立台,號曰思煙。”之處,清介休人程學孔曾有《介山思煙臺》詩曰“樹隱綿山路,崎嶇石磴連,霜寒台畔草,雲過廟旁煙。蛇蟄焚林後,鴉鳴禁火前,只今偕隱處,臨眺獨潛然。”雖想來只是一台,怕沒有什麼建築,但畢竟是古跡所在,不比臆造之景,值得一觀。可當時已過十一點鐘,綿山十四景我只見其三,所以沒有再往高處去,哪知這一錯就錯過了介公嶺的主景---介公墓。據介紹介公墓位於綿山介公祠上方百米處,依山而建,現存於回鑾寺的北宋咸平五年所立《抱佛山回鑾寺及諸寺院靈境之碑》中記載,“當山有晉文公忠臣介之推敕葬陵墓,傳曰生唯忠孝,設顯威靈。”墓周佈滿蒼松翠柏,有東晉、隋、唐、宋、元、明、清等朝墓碑以及宋代石馬。

我選擇繼續向西,本是想從另一條路下介公嶺,然後奔下一景點棲賢穀的,不想轉過山峰走入谷中時驚喜地發現,我已在棲賢穀中。棲賢穀是一道狹長、幽深的峽谷,據介紹此谷於二十五億年前生成,是天然大理石由水流沖刷形成的奇岩岩溝,峽谷陡峭而曲折,兩邊穀壁挺拔如削,谷中怪石嶙峋,穀底飛瀑清潭,空穀傳聲,澗水之景,美不勝收。

由介公嶺西來,看到的第一個景點是鹿鶴泉,附會的典故不值一哂,但山崖間滲出一股細流洇潤著周圍的岩石,四周青苔盈盈,石縫間一株不知名的小樹,細白的花開得正盛,景雖不大,卻小巧清麗。再往前走,小徑便開始向山谷間延伸而去,行走在寂靜無人的山道上,陡然間道旁林間冒出一個高約等身的人形鼠頭雕像,驚得心“砰”的一跳,借著便是兔、狗、牛等共十二尊雕像。原來這十二位石人,叫做六丁六甲,景點就叫做“六丁六甲保介子”,又是個煞風景的臆造景觀。

山路一直通到棲賢穀溪流的源頭,此處溝壑尚不算深,兩邊樹木茂密,涓涓細流從山谷正中間一坎岩石下流出,岩下一石突出,似前伸的烏龜頭,這便是所謂的“龜象石”,龜確有幾分像,只是不知象在何處,至於旁邊大象踩著烏龜的石雕,又是三佳公司的圖解,做不得數的。從此路便沿穀而下,初時尚在裸露的穀底行走,數十步後轉過一個彎,山谷陡深,穀底寒潭相連,兩邊是滑溜溜的花崗岩絕壁,高達一二十米高,寸草不生。此時除非在谷底涉水蹣跚,此外別說是人,就是敏捷的羚羊也難覓路徑,據說當初介子推母子就是由此穀到達介公嶺的,真不知他們是如何通過的,也只有如傳說的有神仙幫助了。我當然沒遇到神仙,好在開發者在穀底兩邊的崖壁上嵌入了鐵制的踏步,構成特殊的棧道,供遊人通行。這些兩兩相隔約半米的踏步,蜿蜒在曲折的峽谷中,遠遠望過去像是兩條曲折起伏的小徑,構成谷中一景,可是行走在上邊卻真不易。我一手緊握邊上的鐵索,緩步前行,心中兀自戰戰兢兢,好在這一片景色是我一人的,也不用著急。

悠長的峽谷中雖無絢麗的色彩,但山谷九曲百轉,曲徑通幽處景色變化良多、風情千種;而谷中可謂風情萬種的便是穀底的這一泓清溪,她是山的精靈、是谷的女兒,在幽谷堅實的懷抱中,她時而輕盈的打著旋兒、時而俏皮的飛奔跳躍,給寂靜的空穀增添了無限的活力。沿穀而下,愈行,峽谷愈幽深、狹窄;初時,正午的陽光撒入穀底,崖頂蒼翠的樹木在穀底清澈的溪水中投下倩影,印得潭水一片碧綠;行到深處,陽光已在崖上,仰望崖頂,天呈一線,四壁不見一絲草木,人如行在天井中。狹窄處,兩邊絕壁幾欲相接,闊僅通人,而在一處稱作“天界石”的所在,竟是一塊大石夾在山谷之間,人就只能從石下經過;險峻處,飛流直下,崖壁竟無可插入踏步之處,只好在溪流瀑布上架設軟梯,而在穀口稱作“天梯”之處,一架軟梯蜿蜒而上數十米,真如可通天庭。所幸我是由峽谷深處往穀口而走,是一路下行的,若是由穀口而上,我會不會在此“天梯”處望而卻步,只怕殊難斷言。穀中也有很些所謂的景點,如觀棋爛柯、弄玉吹簫等均未見到,所見的像超凡洞、異人沐浴等不過爾爾,只有絕壁上不時可見的摩崖石刻,如“為善最樂”“見賢思齊”等,使生硬的岩石有了靈動的氣息。

出了山谷,山勢頓闊,巨石堆砌的牌坊---棲賢門立現眼前,這是棲賢穀山門,從正面看恰好是介休三賢,峨冠博帶,呼之欲出;山門外兩邊山峰拱衛著一池碧水,水中是一座宏偉壯麗的亭閣叫封侯亭,亭正面呈十字重簷,左右水榭拱托,台明浮出水面,如鳳凰展翅,建築畫棟雕樑,金碧輝煌,頗有皇家氣派。封侯亭原為北宋年間加封介子推為潔惠侯時奉詔敕建之碑亭,原亭早已無存,現存之亭與碑皆為三佳開發時新建。我出谷時已過十二點鐘,所以在穀口並未多停留,稍事休整,便向下一個景點---雲峰寺景區而去。

介神廟,亦稱介公祠,始建年代不詳;據記載最遲六朝時已有,後多有毀建,飽經滄桑,現存為1995年三佳公司開發綿山在原址重新擴建。廟建在絕壁間一巨大的石窟中,洞外依山而建的明樓闊五間、高兩層,飛簷斗拱、雕樑畫棟,修飾的美輪美奐。洞內十分寬敞,窟高、深二十余米、長四十余米,正面塑著三尊高達十余米的坐像,左右為介母和替介之推留詩鳴不平的解張,介之推居中,其像目光炯炯、表情剛毅,一股凜然之氣,在幽深的石窟中,有一種攝人的威嚴。洞壁四周和洞中兩個大柱上用浮雕、懸雕等手法繪製著大量雲彩、山水、樹木、人物等,使空曠的石窟顯得流光溢彩,只是所繪典故雖題有文字,我卻是一無所知,比如一組雕著兩位老者傾壇倒酒的雕像旁標注“木瓜制酒”,我遍查資料卻不知是何典故。

介神廟左右各有一小石窟,左為寒食祭祀展廳、右為文潞公(文彥博)展廳,均是廳門緊鎖,我不得而入,據介紹寒食祭祀展廳中有春秋、漢、唐、宋、明、清等六套帝王及大臣祭服,未能一見,略覺可惜。想來這些復原的衣服中有多少又是臆造,我不敢斷言,不過文潞公展廳前“九龍鼎盛泉”卻可斷言是一臆造的景點。該景為一汪碧水中立著一根華表,華表頂上安放一隻寶鼎,池中有九條龍昂首望著寶鼎,池旁邊一塊石上刻著此泉來歷,乃北宋年間介子推託夢文彥博,為保國泰民安而建。此泉之典故顯是編造,泉水也只怕是引來的,但如此峻峭的山峰上,有此一汪碧水,也可算是一景。

介神廟正前的平臺邊一字排開的八根巨柱稱為“介神廟八柱”,柱呈方形,高約十米,分頂、身、底三層。柱身正、背面分別刊刻著所謂介子推“十六字箴言”“忠、孝、仁、信、禮、義、廉、恥、慈、儉、溫、良、敬、讓、謙、和”及其內容和闡釋,柱底上分別為雕刻著羊、鳳凰、雞、象、龍、獅、麒麟、貔貅;柱身青灰色,柱頂卻為金黃色,飾有“人”字簷、筍塔,是典型南傳佛教建築風格。八柱之數應源于唐太宗“八柱帖”中“八柱承天,乾道由其廣運;四維紀地,坤元所以載安”之意;十六字箴言雖偽託介子推,但確為儒家文化之精髓,集中反映了儒家文化和傳統道德的基本內容,比之盛極一時的“八榮八恥”要精當得多多矣,刻於此地可謂相得益彰。唯柱頂以南傳佛教建築風格而建,且臆造出唐時越南國太子朝綿山,並捐資助建介神廟一事,讓人不哂,須知唐時越南先是“交州總管府”、後改稱“安南都督府”,是大唐的一個藩鎮而已,何來越南國。

平臺東端的山峰上有兩座圓頂寶蓋的小亭,一高一低、一單簷一重簷,這便是子母亭;西端一組古香古色的建築是介公山莊---一處餐飲場所。穿過介公山莊,平坦的小徑向西延伸,沿路而行,轉過山峰時路分兩岔:一條繼續向西伸向山谷、一條折回伸向介神廟所在之絕壁上方。折回向上的路傍指示牌上標著“思煙臺”,此處當是東晉王嘉《拾遺記》中“僖公十四年,晉文公焚林以求介子推,有白鴉繞煙而噪,或集介子之側,火不能焚。晉人嘉之,為立台,號曰思煙。”之處,清介休人程學孔曾有《介山思煙臺》詩曰“樹隱綿山路,崎嶇石磴連,霜寒台畔草,雲過廟旁煙。蛇蟄焚林後,鴉鳴禁火前,只今偕隱處,臨眺獨潛然。”雖想來只是一台,怕沒有什麼建築,但畢竟是古跡所在,不比臆造之景,值得一觀。可當時已過十一點鐘,綿山十四景我只見其三,所以沒有再往高處去,哪知這一錯就錯過了介公嶺的主景---介公墓。據介紹介公墓位於綿山介公祠上方百米處,依山而建,現存於回鑾寺的北宋咸平五年所立《抱佛山回鑾寺及諸寺院靈境之碑》中記載,“當山有晉文公忠臣介之推敕葬陵墓,傳曰生唯忠孝,設顯威靈。”墓周佈滿蒼松翠柏,有東晉、隋、唐、宋、元、明、清等朝墓碑以及宋代石馬。

我選擇繼續向西,本是想從另一條路下介公嶺,然後奔下一景點棲賢穀的,不想轉過山峰走入谷中時驚喜地發現,我已在棲賢穀中。棲賢穀是一道狹長、幽深的峽谷,據介紹此谷於二十五億年前生成,是天然大理石由水流沖刷形成的奇岩岩溝,峽谷陡峭而曲折,兩邊穀壁挺拔如削,谷中怪石嶙峋,穀底飛瀑清潭,空穀傳聲,澗水之景,美不勝收。

由介公嶺西來,看到的第一個景點是鹿鶴泉,附會的典故不值一哂,但山崖間滲出一股細流洇潤著周圍的岩石,四周青苔盈盈,石縫間一株不知名的小樹,細白的花開得正盛,景雖不大,卻小巧清麗。再往前走,小徑便開始向山谷間延伸而去,行走在寂靜無人的山道上,陡然間道旁林間冒出一個高約等身的人形鼠頭雕像,驚得心“砰”的一跳,借著便是兔、狗、牛等共十二尊雕像。原來這十二位石人,叫做六丁六甲,景點就叫做“六丁六甲保介子”,又是個煞風景的臆造景觀。

山路一直通到棲賢穀溪流的源頭,此處溝壑尚不算深,兩邊樹木茂密,涓涓細流從山谷正中間一坎岩石下流出,岩下一石突出,似前伸的烏龜頭,這便是所謂的“龜象石”,龜確有幾分像,只是不知象在何處,至於旁邊大象踩著烏龜的石雕,又是三佳公司的圖解,做不得數的。從此路便沿穀而下,初時尚在裸露的穀底行走,數十步後轉過一個彎,山谷陡深,穀底寒潭相連,兩邊是滑溜溜的花崗岩絕壁,高達一二十米高,寸草不生。此時除非在谷底涉水蹣跚,此外別說是人,就是敏捷的羚羊也難覓路徑,據說當初介子推母子就是由此穀到達介公嶺的,真不知他們是如何通過的,也只有如傳說的有神仙幫助了。我當然沒遇到神仙,好在開發者在穀底兩邊的崖壁上嵌入了鐵制的踏步,構成特殊的棧道,供遊人通行。這些兩兩相隔約半米的踏步,蜿蜒在曲折的峽谷中,遠遠望過去像是兩條曲折起伏的小徑,構成谷中一景,可是行走在上邊卻真不易。我一手緊握邊上的鐵索,緩步前行,心中兀自戰戰兢兢,好在這一片景色是我一人的,也不用著急。

悠長的峽谷中雖無絢麗的色彩,但山谷九曲百轉,曲徑通幽處景色變化良多、風情千種;而谷中可謂風情萬種的便是穀底的這一泓清溪,她是山的精靈、是谷的女兒,在幽谷堅實的懷抱中,她時而輕盈的打著旋兒、時而俏皮的飛奔跳躍,給寂靜的空穀增添了無限的活力。沿穀而下,愈行,峽谷愈幽深、狹窄;初時,正午的陽光撒入穀底,崖頂蒼翠的樹木在穀底清澈的溪水中投下倩影,印得潭水一片碧綠;行到深處,陽光已在崖上,仰望崖頂,天呈一線,四壁不見一絲草木,人如行在天井中。狹窄處,兩邊絕壁幾欲相接,闊僅通人,而在一處稱作“天界石”的所在,竟是一塊大石夾在山谷之間,人就只能從石下經過;險峻處,飛流直下,崖壁竟無可插入踏步之處,只好在溪流瀑布上架設軟梯,而在穀口稱作“天梯”之處,一架軟梯蜿蜒而上數十米,真如可通天庭。所幸我是由峽谷深處往穀口而走,是一路下行的,若是由穀口而上,我會不會在此“天梯”處望而卻步,只怕殊難斷言。穀中也有很些所謂的景點,如觀棋爛柯、弄玉吹簫等均未見到,所見的像超凡洞、異人沐浴等不過爾爾,只有絕壁上不時可見的摩崖石刻,如“為善最樂”“見賢思齊”等,使生硬的岩石有了靈動的氣息。

出了山谷,山勢頓闊,巨石堆砌的牌坊---棲賢門立現眼前,這是棲賢穀山門,從正面看恰好是介休三賢,峨冠博帶,呼之欲出;山門外兩邊山峰拱衛著一池碧水,水中是一座宏偉壯麗的亭閣叫封侯亭,亭正面呈十字重簷,左右水榭拱托,台明浮出水面,如鳳凰展翅,建築畫棟雕樑,金碧輝煌,頗有皇家氣派。封侯亭原為北宋年間加封介子推為潔惠侯時奉詔敕建之碑亭,原亭早已無存,現存之亭與碑皆為三佳開發時新建。我出谷時已過十二點鐘,所以在穀口並未多停留,稍事休整,便向下一個景點---雲峰寺景區而去。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