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旅遊>正文

滿屏的青蛙,擋不住的性冷淡

當第一批90後青年已經面臨禿了, 第一批90後少女們, 也終於迎來了她們的中年危機。 而能夠拯救她們中年危機的, 則是這只螢幕中的禁欲系小青蛙。

冰川思想庫特約撰稿 | 陳白

最近如果沒養蛙, 可能都沒臉在朋友圈混下去了。

互聯網世界的鄙視鏈甚至也因為養蛙而刷新了一輪:以前處於鄙視鏈底端的, 是沒貓沒狗的;現在是有些人看起來表面光鮮, 背地裡連只蛙都沒有。

1

幾乎是一夜之間, 這款名為《旅かえる》(中文譯名《旅行青蛙》)的小遊戲繼跳一跳、頭腦王者等小遊戲之後, 再一次刷新了朋友圈。 一隻旅行的青蛙, 成為手遊市場上繼騰訊榮耀系、網易吃雞系、戀愛養老公系之外的第四股勢力。

不過其實對於養蛙這件事情, 玩家並沒有太多的主導權。 除了在剛裝機遊戲時有機會給蛙起個名字, 平時能給你家蛙做的, 也就是在院子裡給他收割收割四葉草,

然後去商店裡花掉這些四葉草, 給他買好乾糧和帳篷, 以防他分分鐘離家出走去旅行。

▲《旅行青蛙》遊戲

這款遊戲沒有任何宣傳, 甚至還沒有漢化版本, 但這並沒有阻礙它火爆到成為2018年的現象級遊戲產品。 許多人覺得《奇跡暖暖》幼齒, 《戀與製作人》又太過花癡,

而旅行青蛙則自帶“性冷淡”的高逼格趣味。

作為主人, 和蛙唯一的交流也就是他發回來的旅行照片。 不過這並不妨礙觀察他生活獲得的樂趣。 哪怕是盯著他一直坐在房間裡削他的小木頭, 或者看他打著瞌睡看書, 幾乎也能讓人獲得撫摸打呼嚕的貓的類似快感。

如果離家出走好幾天的他忽然發回了旅行照片, 那更是有“兒行千里”的奇異滿足感, 想要去給朋友們炫耀。

所以有人說, 養只蛙都養出了兒子的感情。

“我的蛙又出去旅行了, 我沒給它買護身符, 希望它不要有危險……”

“我家蛙三天沒回來了, 我簡直吃不下飯, 睡不了覺。 就盼著它回來!”

“養蛙就是給他存錢, 然後買買買, 讓他出去玩。 ”

這些留言全部來自這款遊戲的玩家,

其中多數為女性。

2

其實早在《王者榮耀》的女性玩家數量終於和男性玩家持平的時候, 一個潛藏在冰川之下的女性玩家市場也開始顯影。 只不過相比男性所偏好的重度遊戲, 養蛙這樣的更佛系、更“脫力”的養成遊戲更受到女性萬家的歡迎。

遊戲媒體Polygon在數年前就發文探討過文化刻板印象塑形下的扭曲遊戲市場:玩遊戲的都是男孩, 熱愛技術的都是男孩, 所以主導開發領域的男性開發者設計出了討男性喜歡的遊戲, 行銷面向男性玩家, 最後買遊戲的多是男性, 因此進一步加深了刻板印象。

▲以往, 遊戲的受眾面偏向於男性

事實上, 在數以億計的手機螢幕背後, 女性玩家的需求藍海比表面已趨紅海的市場要大的多。 這是“養蛙”遊戲之所以火爆的原因之一。

但是, 如果僅僅從遊戲產業來觀照, 依然無法解釋這一幾乎沒有什麼操作空間的遊戲, 即不能像《奇跡暖暖》那樣滿足換裝變美的少女心, 更無法像《戀與製作人》那樣直接滿足女性玩家的戀愛需求, 卻能夠在短時間內俘獲大量玩家。

當養成類的遊戲不再滿足于少女情結中的公主和王子想像,而是帶來一隻獨立又傲嬌的小青蛙,一個人吃飯,一個人看書,一個人出門旅行。這已經不僅僅是遊戲形式上的“王子變青蛙”,而是童話幻滅之後,洛麗塔們最終接受長大事實的現實投影。

“我的欲念之火,我的生命之光……”這是《洛麗塔》一書開頭的一句著名獨白。不過,早年的洛麗塔情結在不斷的解構和意義重塑中,已經被重新定義組合成了另一種從未有過的新形象,直到成為一種“洛麗塔心態”——女性對自我欲望的肯定與追求。

▲《洛麗塔》劇照

只是,當她們終於意識到童話裡都是騙人的,“公主與王子從此過上了幸福生活”這樣的結尾往往意味著真正的生活煎熬開始,洛麗塔們也迎來了屬於她們的中年危機。

“養四個男人不如養一隻蛙”,這款遊戲最早火起來之時,遊戲行業界曾經給出這樣的評論。

3

其實商業文化往往都能在社會情緒上找到鑰匙。婆媳關係、鳳凰男、產後抑鬱,跳樓的產婦……這些新聞和情緒交織著經濟發展中女性主義的崛起,恐婚恐育成為日常。“養娃”的風險和負擔太重,可荷爾蒙分泌的母愛投射總要尋找到發洩的管道,旅行青蛙遊戲出現的幾乎可以說是意料之外,情理之中。

如果結婚是為了生孩子或是滿足情感需求,那麼輕鬆的單身同樣能夠通過遊戲獲得這樣的滿足感,那麼何必被家庭所束縛呢?

在充斥著重度沉迷式的遊戲市場中,養蛙是目前最符合“佛系青年”定義的遊戲模式。獨立的小青蛙實在是太貼近都市男女的生活狀態:沒有強粘性的社交屬性,沒有獲得快感的競爭屬性,在各自保持獨立不佔據太多時間的同時,還能獲得養成的幸福感。

只是,這樣的情緒其實又何止是“旅行青蛙”才首次展現出來。佛系三聯、小確幸、喪文化,近些年的流行詞語,幾乎無一不是這樣的社會心理投影。

最早進入低欲望社會的是日本,只是日本不叫佛系少男少女,而稱之為“草食男”和“幹物女”。

現在這款源自日本的遊戲在中國風靡,更像是又一次提醒,當第一批90後青年已經面臨禿了,第一批90後少女們,也終於迎來了她們的中年危機。而能夠拯救她們中年危機的,則是這只螢幕中的禁欲系小青蛙。

卻能夠在短時間內俘獲大量玩家。

當養成類的遊戲不再滿足于少女情結中的公主和王子想像,而是帶來一隻獨立又傲嬌的小青蛙,一個人吃飯,一個人看書,一個人出門旅行。這已經不僅僅是遊戲形式上的“王子變青蛙”,而是童話幻滅之後,洛麗塔們最終接受長大事實的現實投影。

“我的欲念之火,我的生命之光……”這是《洛麗塔》一書開頭的一句著名獨白。不過,早年的洛麗塔情結在不斷的解構和意義重塑中,已經被重新定義組合成了另一種從未有過的新形象,直到成為一種“洛麗塔心態”——女性對自我欲望的肯定與追求。

▲《洛麗塔》劇照

只是,當她們終於意識到童話裡都是騙人的,“公主與王子從此過上了幸福生活”這樣的結尾往往意味著真正的生活煎熬開始,洛麗塔們也迎來了屬於她們的中年危機。

“養四個男人不如養一隻蛙”,這款遊戲最早火起來之時,遊戲行業界曾經給出這樣的評論。

3

其實商業文化往往都能在社會情緒上找到鑰匙。婆媳關係、鳳凰男、產後抑鬱,跳樓的產婦……這些新聞和情緒交織著經濟發展中女性主義的崛起,恐婚恐育成為日常。“養娃”的風險和負擔太重,可荷爾蒙分泌的母愛投射總要尋找到發洩的管道,旅行青蛙遊戲出現的幾乎可以說是意料之外,情理之中。

如果結婚是為了生孩子或是滿足情感需求,那麼輕鬆的單身同樣能夠通過遊戲獲得這樣的滿足感,那麼何必被家庭所束縛呢?

在充斥著重度沉迷式的遊戲市場中,養蛙是目前最符合“佛系青年”定義的遊戲模式。獨立的小青蛙實在是太貼近都市男女的生活狀態:沒有強粘性的社交屬性,沒有獲得快感的競爭屬性,在各自保持獨立不佔據太多時間的同時,還能獲得養成的幸福感。

只是,這樣的情緒其實又何止是“旅行青蛙”才首次展現出來。佛系三聯、小確幸、喪文化,近些年的流行詞語,幾乎無一不是這樣的社會心理投影。

最早進入低欲望社會的是日本,只是日本不叫佛系少男少女,而稱之為“草食男”和“幹物女”。

現在這款源自日本的遊戲在中國風靡,更像是又一次提醒,當第一批90後青年已經面臨禿了,第一批90後少女們,也終於迎來了她們的中年危機。而能夠拯救她們中年危機的,則是這只螢幕中的禁欲系小青蛙。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