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旅遊>正文

石窯小鎮:幫你遠離都市喧囂

鹿泉歷史源遠流長, 有文字記載的歷史達4000多年, 相傳鹿泉的名字來自于韓信射鹿得泉的傳說。 悠久的歷史、豐厚的文化沉澱給鹿泉留下了眾多的名勝古跡。

2018年, 石家莊市第二屆旅發大會將在鹿泉召開, 岸下村石窯小鎮做為一個重要的景區供參會者觀摩考察, 為此旅遊君專程前去探訪。

岸下岸下, 把心安下

出發時, 旅遊君驅車沿著友誼北大街直行, 在和平西路右轉向西行駛, 途經翠柏大街、北環路、翠屏大街, 全程僅需半個多小時的時間。 沒想到, 這麼近的距離, 還有這樣一個有特色的古村落。

據工作人員介紹, 清朝末年, 這裡尚無住戶, 土地屬於棧道村。 因土地離村落較遠, 再加山路難行, 耕種不便, 後有幾戶人家遷至此處居住, 隨著人數的增加, 逐漸成為了一個小村落, 名為岸下村。

還未走進古村, 旅遊君就深切的感受到了村裡的宣傳語“岸下、岸下,

把心安下”的深意。

古老的村落在經歷了一場瑞雪後顯得異常清幽安靜。 洗淨鉛華, 塵埃落定, 相比其他旅遊小鎮鱗次櫛比的商鋪、人來人往的喧嘩, 這裡頗有歸園田居的意味。

以舊修舊還原民俗

站在入口處, 旅遊君看到人們根據山形地貌修建了三個整齊排列的石頭窯洞的建築。

上面還有當地特有的藝術形式——石頭畫。 所謂石頭畫, 就是把一顆顆的光滑的小石頭嵌入牆體內, 再用畫筆蘸著鮮豔的顏料在上面作畫。 畫面立體感很強, 同時又極具地方特色。 整體設計不僅保留了村落原有的風格, 還用現代化的表現手法加以展現, 還未進村, 就感受到了岸下村獨特的建築風格和文化特色。 據工作人員介紹, 為了突出村裡的建築特色, 石窯小鎮利用現有的石窯舊宅, 進行修舊如舊, 最大程度的保留著村落的石窟建築文化。 為助力鹿泉美麗鄉村建設, 改善農村居住環境, 現在的岸下村已被打造成民俗主題的石窯小鎮。

在工作人員的帶領下, 旅遊君首先來到了小鎮的農事體驗場所——打穀場。

旅遊君看到, 這裡還原了傳統的“打穀場”場景。 在一片空曠的場地內, 擺放著一個碾子, 打穀場周圍的房屋都採用糧倉的建築形式。

看到這樣的畫面, 旅遊君不由得回想起電視中看到的秋收時節, 農村打穀場上熱火朝天的勞動場面。

在“打穀場”的牆上還有一幅幅的石頭畫, 走近觀察, 畫面展現的都是傳統收糧、打穀的場景。 這些石頭畫和村入口處的風格一致, 交相呼應。

據工作人員介紹, 這裡不僅可以進行農事體驗, 還可以舉辦篝火晚會等一系列活動。

一汪活泉靜默滋養

走出打穀場,旅遊君沿著村中小路繼續前行。過了大約五分鐘時間,就看到一處泉眼。雖然時值嚴冬,在石槽中依然可以看到泉水在流動,據工作人員稱這是村裡的一口活泉,相傳由大將韓信開鑿而出。雖然今天我們已經無從考證此傳說的真假,但韓信在附近“明修棧道,暗度陳倉”的典故卻有史可查。

雖然只是傳說,但這口泉眼確實從未枯竭過,在沒有機井之前,全村人吃水都要靠它。春去秋來,寒來暑往,村民們依靠這汪不斷噴湧的泉水在這裡休養生息、繁衍後代。

岸下書局書香彌漫

再向前步行十幾分鐘,正前方出現一個別致的小院落,院落門口掛著一塊小小的牌子——岸下書局。

院落佈局清新雅致,古樸自然。院子中央有一座小型的木制橋,橋底和兩側還修建了荷花池,雖然此時已被白雪覆蓋,但也不難想像出夏日荷葉田田,花和葉子相映成趣的畫面。

書局內部裝有落地玻璃,前面擺放著沙發,在此品茶賞雪,別有一番風味。走進書局,牆上一張巨大的漁網上掛著一套舊時的蓑衣,旅遊君腦海裡立刻浮現出“青箬笠,綠蓑衣,斜風細雨不須歸”的詞句。

走廊兩端依託牆體做成書架,像一個私人的藏書閣,書架上擺滿了各式各樣的書籍。走廊兩側設立了幾個獨立的讀書休閒空間,放置著沙發和茶具,細節之處可見設計者的用心。書局裡最大限度的保留了原建築內部石窯結構,還原了那個年代原汁原味的意境,打造出一個卓越不凡的“書香世家”。

民俗院落別具一格

走出書局,沿著村中小路繼續前行。

行走在石板街巷上,穿行於鱗次櫛比的民宿、老院子之間,旅遊君突然有一種恍如隔世的感覺。街頭到巷尾,一步一景,目光所及之處皆如一幅幅水墨畫。

在工作人員的帶領下,旅遊君走進了一個名為“觀山苑”的現代風格的特色民宿。

小院的門是用荊條製成,大門上方用茅草做頂,有一種回歸田園的韻味。院內視野寬闊,沒有浮誇的雕飾,沒有修葺整齊的花卉苗圃,取而代之的是具有鄉村氣息的石槽流水,這也體現出人們對自然的追求。屋內配套設施齊全,農村工藝品、繪畫等元素在屋裡隨處可見,給人的感覺清新自然。“滿清格格府”是一個以清末時期為主題的民宿。院落屋子裡都充滿了清朝元素。有清朝格格頭上佩戴的旗頭、滿族服飾,室內的功能劃分和裝飾也都是以清末人們的生活方式進行設計佈局。置身此處,讓人產生穿越時空的感覺。

此外還有民國風格的岸香府,知青驛站等等,真是“一院一特色”、“一庭一風格”。

銀裝素裹的古村落升起了嫋嫋炊煙,旅遊君這才覺察到已到中午時分。在工作人員的帶領下,我們來到了小鎮的餐廳。小鎮餐廳保留了岸下村石窯民居的特點,又融入了陝西文化特色,菜系以陝西菜、陝西小吃為主。而富有當地鄉土風味的大鍋菜也是必不可少的,再吃上兩個酥香焦黃,裡軟外脆的貼餅子,真是無比愜意。

■文並攝/河北青年報記者李曉甲 實習生狄奕佳

走出打穀場,旅遊君沿著村中小路繼續前行。過了大約五分鐘時間,就看到一處泉眼。雖然時值嚴冬,在石槽中依然可以看到泉水在流動,據工作人員稱這是村裡的一口活泉,相傳由大將韓信開鑿而出。雖然今天我們已經無從考證此傳說的真假,但韓信在附近“明修棧道,暗度陳倉”的典故卻有史可查。

雖然只是傳說,但這口泉眼確實從未枯竭過,在沒有機井之前,全村人吃水都要靠它。春去秋來,寒來暑往,村民們依靠這汪不斷噴湧的泉水在這裡休養生息、繁衍後代。

岸下書局書香彌漫

再向前步行十幾分鐘,正前方出現一個別致的小院落,院落門口掛著一塊小小的牌子——岸下書局。

院落佈局清新雅致,古樸自然。院子中央有一座小型的木制橋,橋底和兩側還修建了荷花池,雖然此時已被白雪覆蓋,但也不難想像出夏日荷葉田田,花和葉子相映成趣的畫面。

書局內部裝有落地玻璃,前面擺放著沙發,在此品茶賞雪,別有一番風味。走進書局,牆上一張巨大的漁網上掛著一套舊時的蓑衣,旅遊君腦海裡立刻浮現出“青箬笠,綠蓑衣,斜風細雨不須歸”的詞句。

走廊兩端依託牆體做成書架,像一個私人的藏書閣,書架上擺滿了各式各樣的書籍。走廊兩側設立了幾個獨立的讀書休閒空間,放置著沙發和茶具,細節之處可見設計者的用心。書局裡最大限度的保留了原建築內部石窯結構,還原了那個年代原汁原味的意境,打造出一個卓越不凡的“書香世家”。

民俗院落別具一格

走出書局,沿著村中小路繼續前行。

行走在石板街巷上,穿行於鱗次櫛比的民宿、老院子之間,旅遊君突然有一種恍如隔世的感覺。街頭到巷尾,一步一景,目光所及之處皆如一幅幅水墨畫。

在工作人員的帶領下,旅遊君走進了一個名為“觀山苑”的現代風格的特色民宿。

小院的門是用荊條製成,大門上方用茅草做頂,有一種回歸田園的韻味。院內視野寬闊,沒有浮誇的雕飾,沒有修葺整齊的花卉苗圃,取而代之的是具有鄉村氣息的石槽流水,這也體現出人們對自然的追求。屋內配套設施齊全,農村工藝品、繪畫等元素在屋裡隨處可見,給人的感覺清新自然。“滿清格格府”是一個以清末時期為主題的民宿。院落屋子裡都充滿了清朝元素。有清朝格格頭上佩戴的旗頭、滿族服飾,室內的功能劃分和裝飾也都是以清末人們的生活方式進行設計佈局。置身此處,讓人產生穿越時空的感覺。

此外還有民國風格的岸香府,知青驛站等等,真是“一院一特色”、“一庭一風格”。

銀裝素裹的古村落升起了嫋嫋炊煙,旅遊君這才覺察到已到中午時分。在工作人員的帶領下,我們來到了小鎮的餐廳。小鎮餐廳保留了岸下村石窯民居的特點,又融入了陝西文化特色,菜系以陝西菜、陝西小吃為主。而富有當地鄉土風味的大鍋菜也是必不可少的,再吃上兩個酥香焦黃,裡軟外脆的貼餅子,真是無比愜意。

■文並攝/河北青年報記者李曉甲 實習生狄奕佳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