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創學校“特色”,需要先澄清的一些認識

點擊上方河南教師關注我們!

這些年, 圍繞學校發展, “特色”一直是個熱詞。 有談學校發展必言特色者, 認為“特色”是好學校應有之意, 所謂“人無我有, 人有我優, 人優我特”, 頗有“不創特色誓不甘休”之勢。

亦有不以為然者, 認為基礎教育強調的是全面發展, 是為學生未來發展奠基, 國家規定了基本的課程和培養目標, 學校之間共性大於個性, 既難以形成所謂的特色, 更無強調特色之必要。 更有校長宣稱, “沒有特色就是最大特色”, 針尖對麥芒, 直接和“特色”扛上了。

“特色”受到追捧, 背後不無行政力量在做推手之故, 各種評估往往將“特色”作為加分專案, 領導視察學校最愛問的大概也是“你們學校辦學特色是什麼?”創“特色”成為學校不得不為的選擇。 也正因為有“行政”強迫的影子, 一些校長和教育學者對“特色”表示質疑甚至嗤之以鼻。

“沒有特色就是最大特色”對否?學校到底需不需要特色?在我看來,

學校自然可以有自己的特色, 也應該逐漸形成自己的特色, 關鍵在我們怎樣理解或界定特色。

“人無我有, 人有我優, 人優我特”有將“特色”簡單化、庸俗化之嫌

“人無我有, 人有我優, 人優我特”, 立足於比較, 其潛在意思似乎只要別人沒有, 我有的就是特色;別人有的, 我做得更出彩一些、有一些區別也是特色。 於是, 學校創特色, 最快的捷徑便是挖空心思找別人沒有的東西。

如創建藝術特色, 葫蘆絲、手風琴、陶笛、二胡、笛子人家都有了, 我就找個冷門的, 比如箜篌, 人家或許沒有了吧?我就做箜篌, 至於箜篌能否普及、學生是否喜歡、能否成為學生帶得走的技藝, 皆不在考慮之列。

若想像力不夠, 找不到別家沒有的, 或者即使找到了、自家也做不來, 那就得在“人有我優”或“人優我特”上下功夫了。 誰優誰劣, 不好比較, 標新立異則比較容易, 於是你全校跳繩是特色, 我就來個花樣跳繩, 你也有花樣跳繩, 我就來幾個團體跳繩……總之就是要和別人不一樣,

方顯特色。

在“人有我優”或“人優我特”上下功夫, 倘能遵循教育規律, 嚴守教育良知, 立足學生發展, 真做實幹, 倒也不失為可行之道。 可慮者, 有的學校為特色而特色, 走的不是正道。 有的學校做傳統文化特色, 穿漢服, 誦《弟子規》, 講忠孝之道, 學生集體為父母洗腳, 行跪拜禮, 場面熱熱鬧鬧……

如此特色, 還是教育嗎?有的學校為展示某項特色, 不惜犧牲學生正常的學習和休息時間, 加班加點搞訓練, 為的就是展示特色時的“震撼”效果。 特色展示結束之後, 就“刀槍入庫, 馬放南山”, 學生不過是學校展現特色的道具罷了。 如此特色, 形同做秀, 其影響恰恰走向教育的反面。

把“特色”建立在與他校的對比上, 顯然走入了誤區

這些年, 每每看到那種全校性參與、整齊劃一、氣勢如虹、讓參與者甚至旁觀者或熱血沸騰或感動莫名的“團體”表演,

我都要表示懷疑——那樣的展示需要怎樣的高強度訓練?需要怎樣的時間和精力投入?

它能成為常態嗎?全校學生都樂於接受嗎?激情過後它還能留下什麼?教育是慢功夫, 是浸染, 是薰陶, 是潛移默化, 要讓人心澄淨, 向美、向善, 而不是讓孩子學會炫耀, 傾慕曇花一現般的虛華。

把“特色”建立在與他校的對比上,顯然走入了誤區。特色應該立足學生的發展需要,立足於學校自身的資源優勢,在“想做什麼”和“能做什麼”之間進行合理選擇,取得平衡,將有益於促進學生發展、學校又有能力做的事情做到極致,為學生發展提供更多的可能、更大的空間,這就是學校特色。

這種特色既可以是學校管理方面的特色,也可以是學校文化上的特色,是資源整合和應用上的特色,當然更可以是課程建設上的特色,等等,不拘一格,不被某些教條束縛,更不因和他校比較而顯現。

“沒有特色就是最大的特色”貌似對過度強調“特色”的反諷,似是而非

“沒有特色就是最大的特色”貌似對過度強調“特色”的反諷,似是而非。有論者這樣解釋:一些優質學校,方方面面都很出色,齊頭並進,因而掩蓋了特色,就是所謂“沒有特色就是最大的特色”。此說未免牽強,方方面面都很出色,謂其特色很豐富豈不更恰當!

其實,如此看待特色,一方面,仍是走入比較的誤區,似乎學校“特色”就應當與眾不同,哪怕相較本校其他工作,也應當獨樹一幟、卓爾不群;另一方面,是將“特色”窄化,把特色視為某個具體的專案或某方面的工作。

事實上,一所學校方方面面都很出色,必定有其文化基因在發揮作用:學校總有讓人覺得“不一樣”的地方,初識者也許說不清道不明,但那個“不一樣”卻又若隱若現,彌漫在學校中。這種文化基因構成的學校特質,才是學校最重要、最當自豪的特色。一如北京大學“相容並包”的精神才是學校永不褪色的特色,其他的特色在這個特色面前已經不那麼重要和耀眼了。

“沒有特色就是最大的特色”也可能成為平庸的托詞。有些學校領導在社會的快速發展中缺乏文化自覺,自甘平庸,既無變革的熱情,也無推動學校良性發展的智慧;教師缺乏職業熱情;學生缺少有效能的學習支持——導致學校發展停滯不前。

這樣的校長,與其說是學校的領導者不如說是“維持會”的會長,或忙於應付各式各樣的檢查評比,或畫地為牢自我設限。這樣的學校的確毫無特色可言,“沒有特色就是最大的特色”也常常成為其遁詞。

如此看來,特色是構成一所學校“之所以是這所學校”的重要基因。學校還是可以有特色的,也應該逐步形成自己的特色。但是,辦學特色不是迫於外在的要求,不是因為功利需要,不是為特色而特色,而是基於學校良性發展內在的追求,是水到渠成的結果。

日本教育學者佐藤學先生稱學校變革為“靜悄悄的革命”,我喜歡這個意境。學校辦學就應該如此,不喧嘩,不浮躁,不攀比,靜悄悄地,就有了自己的辦學特色。

原載:《教育時報》

作者:孫民雲

版權聲明:本公眾號原創稿件歡迎大家轉載,轉載時請務必注明出處“河南教師”。本公眾號轉載的其他稿件,版權歸作者所有,若未能找到作者和原始出處,還望諒解。如原作者看到,歡迎聯繫我們,我們會在後續轉載文章中聲明。謝謝!

覺得不錯,請點贊↓↓↓

把“特色”建立在與他校的對比上,顯然走入了誤區。特色應該立足學生的發展需要,立足於學校自身的資源優勢,在“想做什麼”和“能做什麼”之間進行合理選擇,取得平衡,將有益於促進學生發展、學校又有能力做的事情做到極致,為學生發展提供更多的可能、更大的空間,這就是學校特色。

這種特色既可以是學校管理方面的特色,也可以是學校文化上的特色,是資源整合和應用上的特色,當然更可以是課程建設上的特色,等等,不拘一格,不被某些教條束縛,更不因和他校比較而顯現。

“沒有特色就是最大的特色”貌似對過度強調“特色”的反諷,似是而非

“沒有特色就是最大的特色”貌似對過度強調“特色”的反諷,似是而非。有論者這樣解釋:一些優質學校,方方面面都很出色,齊頭並進,因而掩蓋了特色,就是所謂“沒有特色就是最大的特色”。此說未免牽強,方方面面都很出色,謂其特色很豐富豈不更恰當!

其實,如此看待特色,一方面,仍是走入比較的誤區,似乎學校“特色”就應當與眾不同,哪怕相較本校其他工作,也應當獨樹一幟、卓爾不群;另一方面,是將“特色”窄化,把特色視為某個具體的專案或某方面的工作。

事實上,一所學校方方面面都很出色,必定有其文化基因在發揮作用:學校總有讓人覺得“不一樣”的地方,初識者也許說不清道不明,但那個“不一樣”卻又若隱若現,彌漫在學校中。這種文化基因構成的學校特質,才是學校最重要、最當自豪的特色。一如北京大學“相容並包”的精神才是學校永不褪色的特色,其他的特色在這個特色面前已經不那麼重要和耀眼了。

“沒有特色就是最大的特色”也可能成為平庸的托詞。有些學校領導在社會的快速發展中缺乏文化自覺,自甘平庸,既無變革的熱情,也無推動學校良性發展的智慧;教師缺乏職業熱情;學生缺少有效能的學習支持——導致學校發展停滯不前。

這樣的校長,與其說是學校的領導者不如說是“維持會”的會長,或忙於應付各式各樣的檢查評比,或畫地為牢自我設限。這樣的學校的確毫無特色可言,“沒有特色就是最大的特色”也常常成為其遁詞。

如此看來,特色是構成一所學校“之所以是這所學校”的重要基因。學校還是可以有特色的,也應該逐步形成自己的特色。但是,辦學特色不是迫於外在的要求,不是因為功利需要,不是為特色而特色,而是基於學校良性發展內在的追求,是水到渠成的結果。

日本教育學者佐藤學先生稱學校變革為“靜悄悄的革命”,我喜歡這個意境。學校辦學就應該如此,不喧嘩,不浮躁,不攀比,靜悄悄地,就有了自己的辦學特色。

原載:《教育時報》

作者:孫民雲

版權聲明:本公眾號原創稿件歡迎大家轉載,轉載時請務必注明出處“河南教師”。本公眾號轉載的其他稿件,版權歸作者所有,若未能找到作者和原始出處,還望諒解。如原作者看到,歡迎聯繫我們,我們會在後續轉載文章中聲明。謝謝!

覺得不錯,請點贊↓↓↓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