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時政>正文

政策高位推動 130城大力建設海綿城市

中華建設網訊 黨的十八大以來, 我國一直將綠色生態作為我國發展的首要目標。 城市作為我們整個國家的組成部分, 其對於人們日常生活的意義可謂舉足輕重。 “城市, 讓生活更美好。 ”更是2010年上海世博會的主題。 然而, 隨著鋼筋水泥逐漸包裹住我們的城市, 問題也隨之而來。 逢雨必澇、城市看海成為最近幾年的熱詞, 並受到國家層面的重點關注。 “海綿城市”理念應運而生。 從2012年至今, 上至國家, 下至各地方政府, 無不出臺各項政策推廣海綿城市的建設, 以雷霆之勢助推我國美好綠色城市的建設, 讓城市像海綿一樣會“呼吸”。

建設海綿城市, 轉變觀念是關鍵

2012年, 《2012低碳城市與區域發展科技論壇》中首次提出“海綿城市”概念。 2013年12月12日, 習總書記在《中央城鎮化工作會議》的講話中強調:“提升城市排水系統時要優先考慮把有限的雨水留下來, 優先考慮更多利用自然力量排水,

建設自然存積、自然滲透、自然淨化的海綿城市”。 2014年11月2日住房與城鄉建設部印發《海綿城市建設技術指南》, 同年12月31日, 習總書記關於“加強海綿城市建設”的講話精神要求財政部、住房城鄉建設部、水利部決定開展中央財政支援海綿城市建設試點工作。 2015年11月16日國務院辦公廳印發《國務院辦公廳關於推進海綿城市建設的指導意見》, 部署推進海綿城市建設工作。

傳統城市建設模式中, 我國絕大多數城市排水處理都是快排模式, 瀝青、水泥為主的地面硬化, 使80%以上城市地表喪失雨水吸儲能力。 隨著城市面積像“攤大餅”一樣越攤越大, 地表硬化對水系統的破壞也越來越大, 單靠地下管網排澇已是十分疲勞,

城市水土平衡更是難以為繼。

而城市建設中為壓縮建設成本, 又忽略了地下水生態系統的建設, 比如雨汙“同流合污”。 有的社區物業為了創收, 竟將綠化帶平整後建停車位。 也有城市領導者在片面的政績觀念裹挾下, 光顧築路、蓋樓、建軌道交通, 對城市水系統建設這類隱性政績不感興趣。

以“快速排除”和“末端集中”控制為主要規劃設計理念, 往往造成逢雨必澇, 旱澇急轉。 而海綿城市, 是指城市像海綿一樣, 國外稱為低影響開發(LID), 這是上個世紀90年代末發展起的暴雨管理和麵源污染處理技術, 旨在通過分散的、小規模的源頭控制來達到對暴雨所產生的徑流和污染的控制, 使開發地區儘量接近于自然的水文迴圈。 也就是降雨時能將徑流雨水就地或就近“吸收、存蓄、滲透、淨化”, 既可以防止內澇污染, 又可以補充地下水, 變棄為用, 調節水迴圈, 平衡水生態。

大目標繪就海綿城市藍圖

目前, 海綿城市建設政策體系的頂層設計已基本搭建完整。 在海綿城市的建設中, 綜合採取“滲、滯、蓄、淨、用、排”等措施,

能最大限度地減少城市開發建設對生態環境的影響, 將70%的降雨就地消納和利用。 《意見》提出到2020年, 城市建成區20%以上的面積達到目標要求;到2030年, 城市建成區80%以上的面積達到目標要求。 為下一階段的海綿城市建設給出了具體的時間表。

2015年4月2日,第一批海綿城市建設試點城市名單公佈,遷安等16個城市入選。次年,第二批試點城市也隨之公佈,目前全國海綿城市試點城市達30家。同時全國已有130多個城市制定了海綿城市建設方案,海綿城市建設的宏偉藍圖已經繪就。

從2015年起,全國各城市新區、各類園區、成片開發區已經開始全面開展落實海綿城市建設。至今,已有不少城市取得了階段性的效果。將老城區結合城鎮棚戶區和城鄉危房改造、老舊社區有機更新等,更有利於解決城市內澇、雨水收集利用、黑臭水體治理等突出城市問題,推進區域整體治理。

對海綿城市的統籌有序建設也成為海綿城市建設浪潮中的重要支撐點。《意見》中強調要推廣海綿型建築與社區,因地制宜採取屋頂綠化、雨水調蓄與收集利用、微地形等措施,提高建築與社區的雨水積存和蓄滯能力。推進海綿型道路與廣場建設,改變雨水快排、直排的傳統做法,增強道路綠化帶對雨水的消納功能。大力推進城市排水防澇設施的達標建設,加快改造和消除城市易澇點;實施雨汙分流,控制初期雨水污染,排入自然水體的雨水須經過岸線淨化;加快建設和改造沿岸截流幹管,控制滲漏和合流制污水溢流污染。結合雨水利用、排水防澇等要求,科學佈局建設雨水調蓄設施。

同時鼓勵推廣海綿型公園和綠地,通過建設雨水花園、下凹式綠地、人工濕地等措施,增強公園和綠地系統的城市海綿體功能,消納自身雨水,並為蓄滯周邊區域雨水提供空間。加強對城市坑塘、河湖、濕地等水體自然形態的保護和恢復,禁止填湖造地、截彎取直、河道硬化等破壞水生態環境的建設行為。恢復和保持河湖水系的自然連通,構建城市良性水循環系統,逐步改善水環境品質。加強河道系統整治,因勢利導改造渠化河道,重塑健康自然的彎曲河岸線,恢復自然深潭淺灘和泛洪漫灘,實施生態修復,營造多樣性生物生存環境。

國家政策破解資金難題

海綿城市的建設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國家、地方政府的相互協調,共同努力。任何規劃建設都繞不開“資金從哪兒來”的問題,海綿城市也不例外,《意見》中提出多重國家政策破解海綿城市建設中的資金難題,助推海綿城市在全國的建設推廣。

從2014年開始,中央財政加大了對地方建設海綿城市的補貼,2015和2016年兩年的預期投入將近400億元。有關地方財政也將提供不低於100億元的配套投入,就此計算,僅政府投入就達到500億元。如果再加上金融機構設立的相關建設基金和社會資本的海量資金,總盤子更會是一個巨額數字。

在資金支援上,中央財政發揮“四兩撥千斤”的作用,主要採用PPP模式,使社會資本和政府風險分擔、收益共用同時要求地方政府加大投入,省級政府加強統籌,城市政府要在財政規劃方面優先安排海綿城市專案,並納入地方政府採購範圍。並且將海綿城市建設作為民生工程重點支援。鼓勵相關金融機構積極加大對海綿城市建設的信貸支持力度。將海綿城市建設中符合條件的項目列入專項建設基金支援範圍。支援符合條件的企業通過發行企業債券、公司債券、資產支援證券和專案收益票據等募集資金,用於海綿城市建設項目。

(獲取論文優先發表、文庫文獻下載、單位/個人專欄推廣等權益, 詳情請私信小編喲! )

2015年4月2日,第一批海綿城市建設試點城市名單公佈,遷安等16個城市入選。次年,第二批試點城市也隨之公佈,目前全國海綿城市試點城市達30家。同時全國已有130多個城市制定了海綿城市建設方案,海綿城市建設的宏偉藍圖已經繪就。

從2015年起,全國各城市新區、各類園區、成片開發區已經開始全面開展落實海綿城市建設。至今,已有不少城市取得了階段性的效果。將老城區結合城鎮棚戶區和城鄉危房改造、老舊社區有機更新等,更有利於解決城市內澇、雨水收集利用、黑臭水體治理等突出城市問題,推進區域整體治理。

對海綿城市的統籌有序建設也成為海綿城市建設浪潮中的重要支撐點。《意見》中強調要推廣海綿型建築與社區,因地制宜採取屋頂綠化、雨水調蓄與收集利用、微地形等措施,提高建築與社區的雨水積存和蓄滯能力。推進海綿型道路與廣場建設,改變雨水快排、直排的傳統做法,增強道路綠化帶對雨水的消納功能。大力推進城市排水防澇設施的達標建設,加快改造和消除城市易澇點;實施雨汙分流,控制初期雨水污染,排入自然水體的雨水須經過岸線淨化;加快建設和改造沿岸截流幹管,控制滲漏和合流制污水溢流污染。結合雨水利用、排水防澇等要求,科學佈局建設雨水調蓄設施。

同時鼓勵推廣海綿型公園和綠地,通過建設雨水花園、下凹式綠地、人工濕地等措施,增強公園和綠地系統的城市海綿體功能,消納自身雨水,並為蓄滯周邊區域雨水提供空間。加強對城市坑塘、河湖、濕地等水體自然形態的保護和恢復,禁止填湖造地、截彎取直、河道硬化等破壞水生態環境的建設行為。恢復和保持河湖水系的自然連通,構建城市良性水循環系統,逐步改善水環境品質。加強河道系統整治,因勢利導改造渠化河道,重塑健康自然的彎曲河岸線,恢復自然深潭淺灘和泛洪漫灘,實施生態修復,營造多樣性生物生存環境。

國家政策破解資金難題

海綿城市的建設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國家、地方政府的相互協調,共同努力。任何規劃建設都繞不開“資金從哪兒來”的問題,海綿城市也不例外,《意見》中提出多重國家政策破解海綿城市建設中的資金難題,助推海綿城市在全國的建設推廣。

從2014年開始,中央財政加大了對地方建設海綿城市的補貼,2015和2016年兩年的預期投入將近400億元。有關地方財政也將提供不低於100億元的配套投入,就此計算,僅政府投入就達到500億元。如果再加上金融機構設立的相關建設基金和社會資本的海量資金,總盤子更會是一個巨額數字。

在資金支援上,中央財政發揮“四兩撥千斤”的作用,主要採用PPP模式,使社會資本和政府風險分擔、收益共用同時要求地方政府加大投入,省級政府加強統籌,城市政府要在財政規劃方面優先安排海綿城市專案,並納入地方政府採購範圍。並且將海綿城市建設作為民生工程重點支援。鼓勵相關金融機構積極加大對海綿城市建設的信貸支持力度。將海綿城市建設中符合條件的項目列入專項建設基金支援範圍。支援符合條件的企業通過發行企業債券、公司債券、資產支援證券和專案收益票據等募集資金,用於海綿城市建設項目。

(獲取論文優先發表、文庫文獻下載、單位/個人專欄推廣等權益, 詳情請私信小編喲! )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