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社會>正文

從“小馬雲”到“冰花男孩” 逃不過被過度消費的命運

核心提示:一大幫媒體打著“愛心”的大旗在“冰花男孩”身上大做文章, 他們將王福滿帶到了北京, 聲稱幫他圓夢。 於是, 這個從小連鎮子都沒去過的孩子一下子來到首都, 看升旗、逛大學, 還體驗了一回員警的感覺。 這究竟是在做善事, 還是賺眼球?是幫助“冰花男孩”圓夢還是過度消費孩子?

半個月前, 小學生王福滿還是雲南魯甸山區的一名留守兒童。

他每天要走一個小時的山路到四五公里之外的小學去讀書, 回家後還要和姐姐一塊打豬草。

一個偶然的機會, 因為一張頭頂風霜上學的照片被傳到網路上, 這個8歲的男孩一下子成了“網紅”。

“冰花男孩”之名不脛而走, 引得人們愛心氾濫, 紛紛慷慨解囊, 據說捐款超過30萬。

應該說這是好事, 一張照片讓大家直觀地認識到中國還有很多貧困地區, 貧困地區還有很多王福滿們需要關注、關心。

如果沿著這個軌道繼續,

政府、公益組織、媒體等各方形成合力, 呼籲更多的人一塊參與到扶貧尤其是教育扶貧的實踐中, 那真是善莫大焉。

但是, 後來事態的發展漸漸跑偏了!

一大幫媒體打著“愛心”的大旗在“冰花男孩”身上大做文章, 他們將王福滿帶到了北京, 聲稱幫他圓夢。

於是, 這個從小連鎮子都沒去過的孩子一下子來到首都, 看升旗、逛大學, 還體驗了一回員警的感覺。

當然, 這一切都是全程直播!包括飛機上也沒消停。

一家三口(王福滿和姐姐、爸爸)的一舉一動曝光在全國人民面前, 他們配合著媒體的要求, 鏡頭前, 笑容很燦爛, 儘管兩個孩子的小嘴巴凍得通紅。

來到繁華的大都市, 小福滿和姐姐很是興奮, 有點像劉姥姥初進大觀園, 什麼都新鮮。

當然, 媒體要的就是這感覺!

看一下這兩天大量媒體煽情的報導——王福滿進北京城, “冰花男孩”夢想照進現實。

似乎很勵志, 很正能量!

但是, 隱隱中總感覺有些彆扭。

這究竟是在做善事, 還是賺眼球?是幫助“冰花男孩”圓夢還是過度消費孩子?

好在群眾的眼睛是雪亮的, 新聞跟帖評論中大部分都在痛斥媒體炒作、博眼球。

範小勤因長相酷似馬雲走紅

類似的“劇情”在當初“小馬雲”身上也曾上演過, 因為長相酷似馬雲, 來自江西一個小村莊的貧困兒童范小勤也曾經大火一時, 不但收到大量捐款資助,

生活被各類“媒體”直播, 甚至還吸引了一些商業資本的追逐, 進軍了娛樂圈。

這真是時代給我們出的一道嚴肅的考題, 從江西的“小馬雲”到雲南的“冰花男孩”, 為何總逃不過被過度消費的命運?

因為, 我們習慣於錦上添花而缺乏雪中送炭。

這是經濟人的理性所在, 錦上添花只需一朵, 雪中送炭不知幾多。 前者常常都是一本萬利至少不會有大損失, 而後者往往充滿風險甚至無法回本。

因為, 我們的習慣於樹典型、立標杆。

以榜樣激發大眾, 以個人帶動全體, 這是一種好的工作方法, 本無可厚非。

但實踐中, 由於急於求成, 我們常常步子邁得太大, 八字還沒有一撇就急著總結, 所以, 所謂的典型常常就成了盆景和插花。

尤其是對於“小馬雲”、“冰花男孩”這樣偶然的被動典型,他們所在的貧困地區既非經濟高地,也沒有風景名勝,普通得不能再普通。

這些地區平時太缺少關注度了,好不容易出一個“名人”,一下子吸引了全國人民的眼光,大有受寵若驚的感覺,所以恨不得將之價值最大化。

由此,地方和媒體就形成了高度默契,一個吸引關注,一個收割流量。

至於“冰花男孩”自己的感受、和影響以及喧囂之後的結果、“冰花男孩”所代表的龐大貧困群體的生活如何改變,那就是後話了,也可能就沒有後話了。

總之,在這個消費至上娛樂至死的年代,為了達到所謂的目標,似乎什麼都是可以炒作的,財富、家庭、慈善甚至苦難。

正如《娛樂至死》的作者尼爾·波茲曼所說:現實社會的一切公眾話語日漸以娛樂的方式出現,並成為一種文化精神。

回到“冰花男孩”,我們真希望並呼籲到此為止吧,儘快還他一個安靜的生活。

我們更希望王福滿在見識了外面的精彩世界後,能夠好好學習,將來憑藉自己的努力走出大山走進北京,在沒有鏡頭的時候,自己從從容容地看一次升旗。

尤其是對於“小馬雲”、“冰花男孩”這樣偶然的被動典型,他們所在的貧困地區既非經濟高地,也沒有風景名勝,普通得不能再普通。

這些地區平時太缺少關注度了,好不容易出一個“名人”,一下子吸引了全國人民的眼光,大有受寵若驚的感覺,所以恨不得將之價值最大化。

由此,地方和媒體就形成了高度默契,一個吸引關注,一個收割流量。

至於“冰花男孩”自己的感受、和影響以及喧囂之後的結果、“冰花男孩”所代表的龐大貧困群體的生活如何改變,那就是後話了,也可能就沒有後話了。

總之,在這個消費至上娛樂至死的年代,為了達到所謂的目標,似乎什麼都是可以炒作的,財富、家庭、慈善甚至苦難。

正如《娛樂至死》的作者尼爾·波茲曼所說:現實社會的一切公眾話語日漸以娛樂的方式出現,並成為一種文化精神。

回到“冰花男孩”,我們真希望並呼籲到此為止吧,儘快還他一個安靜的生活。

我們更希望王福滿在見識了外面的精彩世界後,能夠好好學習,將來憑藉自己的努力走出大山走進北京,在沒有鏡頭的時候,自己從從容容地看一次升旗。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