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你一定很困惑:這個孩子為何如此憎恨他母親

CC正是因為被這些情緒所掌控, 才有迫不及待地要扔出來, 投射給父母, 仿佛那些情緒不是他自己的, 而是父母的一樣。

CC目前的發展困難:

無法正常回校

害怕和異性發展親密關係

與(女)諮詢師難以形成良好的工作關係

從母嬰關係的視角去試著理解這段關係

(我們來看嬰兒期在媽媽情緒不穩定時的可能心理活動, 以及現在已經長大的CC在面對諮詢師的心理活動)

— 媽媽情緒不穩定時 —

(嬰兒時)

媽媽怎麼了?

媽媽是不是不喜歡我了?

媽媽不想要我了!

我是媽媽討厭的人, 甚至是恨的人!

我沒有辦法讓媽媽感到快樂, 所以我也就是一個沒用的人!

— 和(女)諮詢師的關係 —

(現在的CC)

諮詢師也是個情緒不穩定的女性嗎?

她會像媽媽一樣, 在我需要依賴她的時候突然變臉, 或者不理睬我嗎?

我該如何做才能讓諮詢師感到高興呢?

她會覺得我是個沒用的人嗎?是否我表現的笨拙一點,

才能讓她留在我身旁呢?

“青”說

(周老師的個人見解)

許多“媽寶男”在家裡和在外的表現截然不同。

他們在家絕非溫順的綿羊, 而是兇猛, 甚至殘暴的獵豹。

他們投射恨意給父母, 仿佛他們應該對自己的所有不幸承擔責任。

到了青春期, 這種情況愈加明顯。

這提醒我們:

過於強烈的聯結在母親與孩子的關係中是具有嚴重的擾亂作用的。

對孩子過於疼愛的媽媽, 通常也習慣用內疚的方式代替真正的反思。

於是, 母親相反會更加需要孩子的愛, 以各種方法將自己與孩子緊緊捆綁在一起, 並使孩子依賴自己。

又或者, 她們會過度奉獻自己, 把孩子作為自己整個生活的中心。

關係的模式在最初的母嬰關係階段就已經被塑造著。

當孩子對於媽媽的依戀逐漸演變為一種極度的負擔時,

就會令到他們想要離開所愛的人, 甚至拒絕對方。

分離, 對於這類孩子而言會被體驗為一種喪失,

喪失了自己賴以生存的一部分。

一方面, 他們為了尋求獨立而不斷拒絕、反抗;

另一方面又對於自身能力的匱乏、無力恐懼。

內心巨大的衝突最終導致行動力的減弱或喪失。

他們不自覺的讓自己變得退縮、無能, 來逃避焦慮感。

恨意是人類普遍而正常的情感, 學會對恨意的把控對一個人的情感生活有重要的影響。

一個容易情緒失控的父母, 是在向孩子傳遞“隔絕關係”的信號。

假若孩子在成長早期反復體驗到這種關係, 就會被感知為一種創傷性體驗, 作為危險信號存在。

這類孩子往往缺乏安全感, 他們不是在一個緩慢而漸進的過程中完成與母親的分離, 總預感到斷裂的危機。

要去幫助這些孩子最有效的方法,

就是讓父母明白:

孩子所表現的憎恨是和現實經驗未必相符, 很大程度是受到早年驚恐焦慮的影響, 形成潛意識層面的應激反應;

在孩子憎恨的背後, 隱藏著對父母依賴的擔憂和焦慮, 他們不敢承認自己需要父母的愛, 是因為擔心會顯得自己弱小, 擔心自己過於依賴;

青少年對父母的憎恨, 某種程度上可視為是他們想要尋求獨立的助推力;

説明青少年修復早年關係的創傷,需要父母提高自身能力,能涵容孩子此時的攻擊性。

將行動上的表達視作一種交流的語言。

不鼓勵攻擊和傷害,在提供規則的前提下保持溝通、交流!

【本來來自親子約合作商家德瑞姆心理教育廣州校區】

説明青少年修復早年關係的創傷,需要父母提高自身能力,能涵容孩子此時的攻擊性。

將行動上的表達視作一種交流的語言。

不鼓勵攻擊和傷害,在提供規則的前提下保持溝通、交流!

【本來來自親子約合作商家德瑞姆心理教育廣州校區】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