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健康>正文

頭部CT顯示蒼白球低密度灶,是腦梗塞嗎?

精品推薦

詳細診斷思路

01

患者資訊及影像表現

男, 77歲, 腹部手術史, 懷疑腦梗塞入院。

腦CT(圖1)平掃顯示右側蒼白球低密度灶, 結合病史, 可能診斷有缺血性腦梗塞、缺血缺氧性腦損傷及術後代謝紊亂。

圖 1. CT 示右側蒼白球低密度灶

MRI T2WI(圖 2)顯示雙側蒼白球高信號, 這些囊狀高信號在 FLAIR(圖 3)上是低信號, 與腦脊液信號一致, 彌散加權成像(圖 4)沒有明顯的彌散受限, 因此支持血管周圍間隙的診斷。

圖 2. 雙側蒼白球囊狀高信號, 邊界清晰

圖 3. 雙側蒼白球見囊狀低信號灶

圖 4. 雙側蒼白球未見明顯高信號

02

最後的診斷

血管周圍間隙

03

診斷要點

血管周圍間隙(Virchow-Robin space, V-R 間隙)指的是腦穿支血管由蛛網膜下腔進入腦實質時, 鄰近的軟腦膜內陷在小血管周圍(不包括毛細血管)形成的介於兩層軟腦膜之間的間隙。 發生機制尚不完全明確, 可見於任何年齡。 其發生部位是腦穿支血管進入腦實質處, 不存在於腦皮質內, 常見於前連合周圍、半卵圓中心、島葉皮層下的極外囊、腦乾等, 呈條形或線形、圓形或卵圓形。

CT 上呈水樣低密度, 與梗塞、軟化灶較難鑒別, MR 信號與腦脊液信號一致, T1WI 呈低信號, T2WI 呈高信號, FLAIR 呈低信號, DWI 無明顯彌散受限, 邊界清晰, 絕大多數無占位效應。 有學者根據其大小將其分為 3 級, 即:I 級, 直徑在 2mm 以下;Ⅱ級, 直徑在 2-3mm 之間;Ⅲ級, 直徑大於 3mm, 通常稱為大血管周圍間隙。

根據血管周圍間隙的好發位置、形態、邊界、有無占位元效應及 MR 信號等徵象, 可提高血管周圍間隙的診斷正確率。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