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旅遊>正文

就讓那只蛙,代替我們過上求而不得的生活

“這只在家裡寫作業的小青蛙, 是我可愛的兒子呀。 ”

最近, 年輕人不遛狗, 不吸貓, 不養“紙片男人”, 開始“雲養蛙”了, 有種“提前當媽”的感覺。 這款風靡朋友圈的遊戲“旅行青蛙”, 操作很簡單:你會領養一隻青蛙, 它可能會宅在家裡看書、吃飯, 也可能會出門旅遊、給你寄明信片……至於它到底幹什麼去了, 都是隨緣。 這種“低欲望”式的生活模式, 滿足了當下年輕人佛系的需求。

他們活得封閉、孤獨又隔絕, 最稀缺的就是愛, 以及一份親密關係。 而旅行青蛙的出現, 在一定程度上成為了一種感情寄託和補償。 在程式設定的世界裡,

蛙依賴於你, 更不會永遠離開你。

也許很多玩家也希望自己就像那只青蛙一樣, 能夠慢下來, 隨心所欲地去旅行。 於是這只青蛙就成為另一個平行時空的自己, 人們讓這只蛙代替自己過上求而不得的生活。

你和蛙的關係, 還折射出父母和你的關係。 蛙的生活裡有小老鼠、小蝴蝶、小蝸牛, 但這一切都沒有你。 你只能看著, 而參與不了他的生活。 同樣, 年輕人遠遊在外, 父母每天面對的, 都是空無一人的房間, 和無法觸碰的你。

而最終, 人還是要回到真實的人生中來。 偶爾不要再喪了, 去廣泛社交, 去聚會戀愛, 等蛙回家的時候, 不如給媽打個電話。

384見

《洞見》第384期

就讓那只蛙, 代替我們過上求而不得的生活

現代人的所有關係都在手機裡了。 戀愛能在手機裡談, 兒子也能在手機裡養。 前幾天女朋友們還少女心滿滿地為四個紙片男人氪金, 這兩天都紛紛從總裁的女朋友們轉變為慈母模式, 開始了雲養蛙的日常。

這款迅速佔領朋友圈的遊戲叫做“旅行青蛙”, 雖然這個來自日本的小遊戲還沒來得及出漢化版,

但毫不妨礙這波人潮洶湧的“親媽粉”為之癡狂。 一時間, 我的朋友圈變成了母愛氾濫的天堂。

“看書看半天了, 也不吃點飯, 出去玩玩也好啊, 再看傻了。 ”

“我兒子和一隻小螃蟹約會兩次了, 真是專一啊。 ”

“我的呱兒子出去旅行了, 也不知道去了哪, 怎麼也不給我寄張明信片?”

一群平日裡我行我素的90後, 突然說出的都是為人父母的話, 這令我在訝異之餘也趕緊跑去下載遊戲體驗了一下。

這款遊戲的操作介面非常簡單, 只有庭院和屋內兩個場景, 在遊戲裡你會領養一隻青蛙, 它可能會宅在家裡看書、吃飯, 也可能會出門旅遊、給你寄明信片……至於它到底幹什麼去了, 都是隨緣。

因為它的行動完全自由,

不受你的控制。 而你作為一個老母親, 能做的不過是守著家裡, 收割院子裡的三葉草, 為可能遠行的兒子整理行囊, 再也沒有多餘的操作了。

然而為什麼一款如此簡單, 甚至可以說無聊的小遊戲, 卻突然成為現象級的手遊, 吸引了這麼多年輕人們的注意呢?

你和蛙的關係, 就是父母和你的關係

就拿我養的蛙來說吧, 他旅行之前, 我會天天盼著院子裡的三葉草長得多一點, 這樣我就可以給我的呱買好一點的頭巾、帳篷和碗了, 這樣他就不會比別人家的孩子差了。

他出門了, 我一會兒看一眼手機, 也不知道他去哪了, 經歷了什麼, 怎麼還不回來。 等他終於回來了, 什麼也沒帶, 沒有明信片, 我還是不知道他這一路都做了什麼,

有沒有認識新同伴, 又有沒有餓著。

我們無法溝通, 所以我不知道他在外面的生活是什麼樣的。 其實就算他在家裡, 我也只能默默看著他。

“嘿, 這小崽子, 吃完飯就背著我在書桌上寫日記, 不知道寫的啥, 是不是暗戀了隔壁的小蝴蝶, 還是被誰欺負了?”

“怎麼看書看這麼久,捧著書就睡著了呢?”一邊心疼,一邊欣慰,我家呱以後一定是考清華北大的。

是不是覺著,這怎麼那麼像父母和你的關係。

他的心事只寫在日記本裡,然後藏在父母看不到的床底。他也不會跟你說話,你只能等著他給你發明信片,告訴你他今天遇到了誰、做了什麼,還是一路都是一個人。

而這一切,都是他想告訴你的時候,你才會知道。也只有他主動發出了對你和家的思念,他才會回來。

他的生活裡有小老鼠、有小蝴蝶、有小蝸牛,他們去看海、去徒步、去野營,但這一切都沒有你。沒辦法,你只能看著,但參與不了他的生活。

就像你的父母想你,想知道你每天在幹什麼,但只有當你突然想起父母,給他們打個電話或者發張照片的時候,他們才能知道你在幹什麼。

蛙的生活裡有小老鼠

當你點進遊戲,發現蛙還沒回家的時候,看著空蕩蕩的家,就會有一種失落感。而就在你看著那一片空蕩,等你的蛙回來的時候,你的父母也許就在某一個想你的時刻,打開了你的房間,看著你睡過的床,等著你,什麼時候回來,或者打個電話。

我們的父母面對的,每天,都是這樣空無一人的房間,和無法觸碰的你。

而我們也不是真的那麼忙,只是從潛意識裡認為,媽媽的資訊不需要秒回,因為她會一直都在那裡。

但是媽媽老了,在等你回家的那些時間裡。

蛙的每一次旅行,都像人生的一場遠行,而我們都是那只遠行的青蛙。在遊戲裡,我們體驗和懂得了我們與父母的關係:父母永遠都想把最好的給你,但你終究是要一次又一次離開,去探索外面的世界。

他們雖然從此無法介入和參與到你的生活之中,但永遠都是在背後等待、注視與關心著你的身影。

雲養蛙背後是“空巢青年”的孤獨和“佛系青年”的需求

每一個遠行的我們,都在另一座城市成為了“空巢青年”。

我們遠離家鄉親友,獨自租房、工作、生活,每天像一個機器人一樣麻木地上班、下班、吃飯、看劇,就像生活在一條流水線上。朋友越來越難交到,也沒時間戀愛、沒時間旅行,更沒有多餘的精力去維持各種情感關係。

生活不知從什麼時候起變成了只有同事和微信裡點贊之交的朋友的人,閨蜜是塑膠的,男友是紙糊的,所有的日常和社交都在手機網路上,看世界的唯一途徑是直播短視頻。我們活得封閉、孤獨又隔絕,最稀缺的就是愛,以及一份親密關係。

而旅行青蛙,它的出現在一定程度上成為了我們的一種感情寄託和補償。從遊戲最開始你給它命名的那一刻起,你和它之間就有了一種固定的牽絆,你們是彼此屬於對方的,而且在程式設定的這個世界裡,它依賴於你,更不會永遠離開你。

相對于真實的朋友、情侶關係,或者生個孩子、養個寵物,手機裡一隻虛擬青蛙的獲得和付出成本顯然都是最低的,你甚至無需考慮到“責任”的問題,也不用過於為它費心。

而這就牽扯到另外一個話題——造成我們成為“空巢青年”的原因,很大一部分是因為當代社會的生存壓力過大,我們每天以高強度的工作和超負荷的身體運作換取生存和發展,在這樣的情況下,年輕人們普遍存在焦慮、空虛、抑鬱和厭倦等種種情緒和心理,“佛系青年”便也如此應運而生。

“佛系青年”們面對力所不及的世俗種種,希望能獲得適當的逃避和治癒,以無視現實生活中的壓力和痛苦,因而對一種“低欲望”式的生活產生嚮往,而旅行青蛙的簡單輕鬆也恰恰滿足了我們的這種“佛系”需求。

說是“養”蛙,其實它根本不怎麼需要你養。遊戲大多的時間都是在發呆:蛙兒子吃飯,你發呆,蛙兒子寫日記,你發呆,蛙兒子去旅行,你還是發呆……就連作為遊戲貨幣的三葉草都不要你種植澆水,它自己就會長出來。嚴格來說,旅行青蛙連養成類遊戲都不算,只能算是“靜置類遊戲”。

你不需要為它花費大量的時間和金錢,它的操作模式也沒有任何的難度,這是一款完全不會“難為你”的遊戲,甚至遊戲本身沒有任何的目標,也不試圖去提供給你所謂的“成功”以及那一瞬間的膨脹感。

它的“無欲無求”和“隨緣散漫”完全符合佛系青年的心理需求,在這裡你可以徹底放鬆,遊戲裡只有慢悠悠的生活和一點點的“小確幸”,令玩家可以脫離被世俗價值觀捆綁的一切。

累了休息一下

旅行青蛙既在片刻之間填補了玩家空虛的心靈,又不需要你付出在現實中或其他遊戲裡同等的努力;它既讓玩家享受到了情感寄託的歡愉,又允許玩家從關係責任中抽離,它用一種最簡單的方式滿足了我們希望獲得愛,又疲於獲得愛的矛盾情感。

至於它的“無聊”,在這裡也是它的“長處”之一,很多人之所以選擇無聊遊戲,不過是因為生活和工作本身已經太費腦,而無聊遊戲可以幫助大腦偷懶,成為一種減壓的方式。

也許很多玩家也希望自己就像那只青蛙一樣,能夠慢下來,慢慢地做自己喜歡的事情,能隨心所欲地去旅行。於是這只青蛙就成為另一個平行時空的自己,人們讓這只蛙代替自己過上求而不得的生活。

所以究其根源,養蛙遊戲的背後是當代青年人的生活危機:我們缺乏愛、渴望愛,但是又深陷在一種“愛無能”裡。它暴露出了現實人際關係的不斷萎縮,和我們對社交關係以及親密關係的無能為力。而它的出現,只是無能為力中的一點點治癒。

從“喪文化”,到“枸杞養生杯”,到“佛系”,再到這款突然爆紅的“養蛙”,其實都是年輕人們對負面情緒的一種輸出和以“放棄”姿勢進行的自我保護,或許還有對現實生活的那麼一點點反抗。

生火、搭帳篷,自力更生

但是越養蛙越孤獨。在“蛙兒子”的二次元世界裡,年輕人們固然可以暫時舒緩一下情緒,獲得一點安慰,但遊戲終歸是遊戲,它無法使人擺脫真正的孤獨感,更大的程度上也許只是形影相弔。

為什麼我們都在渴望著愛,卻又都拿著自己的手機各自隔絕?

我們畢竟是真實生活著的人,我們期待的愛不該全部轉化為1和0,在網路世界裡成為資料的碎片。現實的關係雖然費腦又費心,但我們不該一味躲避,將自己也變成冰冷資料中的一台機器,在虛無縹緲裡寄託著虛無縹緲的感情。

最終人還是要回到真實的人生中來。偶爾不要再喪了,去廣泛社交,去聚會戀愛,等蛙回家的時候,不如給媽打個電話。

不要只有在手機的世界裡心動歡喜,而在現實的生活裡麻木不仁。把真心多分給現實的人。願我們都能對身邊的人好點。多一點接觸,多一點愛。而不是懷著一顆憧憬愛的心,做一個在生活裡拒絕的人。

作者簡介

蘇笑嫣

青年詩人、小說家

版權聲明

“怎麼看書看這麼久,捧著書就睡著了呢?”一邊心疼,一邊欣慰,我家呱以後一定是考清華北大的。

是不是覺著,這怎麼那麼像父母和你的關係。

他的心事只寫在日記本裡,然後藏在父母看不到的床底。他也不會跟你說話,你只能等著他給你發明信片,告訴你他今天遇到了誰、做了什麼,還是一路都是一個人。

而這一切,都是他想告訴你的時候,你才會知道。也只有他主動發出了對你和家的思念,他才會回來。

他的生活裡有小老鼠、有小蝴蝶、有小蝸牛,他們去看海、去徒步、去野營,但這一切都沒有你。沒辦法,你只能看著,但參與不了他的生活。

就像你的父母想你,想知道你每天在幹什麼,但只有當你突然想起父母,給他們打個電話或者發張照片的時候,他們才能知道你在幹什麼。

蛙的生活裡有小老鼠

當你點進遊戲,發現蛙還沒回家的時候,看著空蕩蕩的家,就會有一種失落感。而就在你看著那一片空蕩,等你的蛙回來的時候,你的父母也許就在某一個想你的時刻,打開了你的房間,看著你睡過的床,等著你,什麼時候回來,或者打個電話。

我們的父母面對的,每天,都是這樣空無一人的房間,和無法觸碰的你。

而我們也不是真的那麼忙,只是從潛意識裡認為,媽媽的資訊不需要秒回,因為她會一直都在那裡。

但是媽媽老了,在等你回家的那些時間裡。

蛙的每一次旅行,都像人生的一場遠行,而我們都是那只遠行的青蛙。在遊戲裡,我們體驗和懂得了我們與父母的關係:父母永遠都想把最好的給你,但你終究是要一次又一次離開,去探索外面的世界。

他們雖然從此無法介入和參與到你的生活之中,但永遠都是在背後等待、注視與關心著你的身影。

雲養蛙背後是“空巢青年”的孤獨和“佛系青年”的需求

每一個遠行的我們,都在另一座城市成為了“空巢青年”。

我們遠離家鄉親友,獨自租房、工作、生活,每天像一個機器人一樣麻木地上班、下班、吃飯、看劇,就像生活在一條流水線上。朋友越來越難交到,也沒時間戀愛、沒時間旅行,更沒有多餘的精力去維持各種情感關係。

生活不知從什麼時候起變成了只有同事和微信裡點贊之交的朋友的人,閨蜜是塑膠的,男友是紙糊的,所有的日常和社交都在手機網路上,看世界的唯一途徑是直播短視頻。我們活得封閉、孤獨又隔絕,最稀缺的就是愛,以及一份親密關係。

而旅行青蛙,它的出現在一定程度上成為了我們的一種感情寄託和補償。從遊戲最開始你給它命名的那一刻起,你和它之間就有了一種固定的牽絆,你們是彼此屬於對方的,而且在程式設定的這個世界裡,它依賴於你,更不會永遠離開你。

相對于真實的朋友、情侶關係,或者生個孩子、養個寵物,手機裡一隻虛擬青蛙的獲得和付出成本顯然都是最低的,你甚至無需考慮到“責任”的問題,也不用過於為它費心。

而這就牽扯到另外一個話題——造成我們成為“空巢青年”的原因,很大一部分是因為當代社會的生存壓力過大,我們每天以高強度的工作和超負荷的身體運作換取生存和發展,在這樣的情況下,年輕人們普遍存在焦慮、空虛、抑鬱和厭倦等種種情緒和心理,“佛系青年”便也如此應運而生。

“佛系青年”們面對力所不及的世俗種種,希望能獲得適當的逃避和治癒,以無視現實生活中的壓力和痛苦,因而對一種“低欲望”式的生活產生嚮往,而旅行青蛙的簡單輕鬆也恰恰滿足了我們的這種“佛系”需求。

說是“養”蛙,其實它根本不怎麼需要你養。遊戲大多的時間都是在發呆:蛙兒子吃飯,你發呆,蛙兒子寫日記,你發呆,蛙兒子去旅行,你還是發呆……就連作為遊戲貨幣的三葉草都不要你種植澆水,它自己就會長出來。嚴格來說,旅行青蛙連養成類遊戲都不算,只能算是“靜置類遊戲”。

你不需要為它花費大量的時間和金錢,它的操作模式也沒有任何的難度,這是一款完全不會“難為你”的遊戲,甚至遊戲本身沒有任何的目標,也不試圖去提供給你所謂的“成功”以及那一瞬間的膨脹感。

它的“無欲無求”和“隨緣散漫”完全符合佛系青年的心理需求,在這裡你可以徹底放鬆,遊戲裡只有慢悠悠的生活和一點點的“小確幸”,令玩家可以脫離被世俗價值觀捆綁的一切。

累了休息一下

旅行青蛙既在片刻之間填補了玩家空虛的心靈,又不需要你付出在現實中或其他遊戲裡同等的努力;它既讓玩家享受到了情感寄託的歡愉,又允許玩家從關係責任中抽離,它用一種最簡單的方式滿足了我們希望獲得愛,又疲於獲得愛的矛盾情感。

至於它的“無聊”,在這裡也是它的“長處”之一,很多人之所以選擇無聊遊戲,不過是因為生活和工作本身已經太費腦,而無聊遊戲可以幫助大腦偷懶,成為一種減壓的方式。

也許很多玩家也希望自己就像那只青蛙一樣,能夠慢下來,慢慢地做自己喜歡的事情,能隨心所欲地去旅行。於是這只青蛙就成為另一個平行時空的自己,人們讓這只蛙代替自己過上求而不得的生活。

所以究其根源,養蛙遊戲的背後是當代青年人的生活危機:我們缺乏愛、渴望愛,但是又深陷在一種“愛無能”裡。它暴露出了現實人際關係的不斷萎縮,和我們對社交關係以及親密關係的無能為力。而它的出現,只是無能為力中的一點點治癒。

從“喪文化”,到“枸杞養生杯”,到“佛系”,再到這款突然爆紅的“養蛙”,其實都是年輕人們對負面情緒的一種輸出和以“放棄”姿勢進行的自我保護,或許還有對現實生活的那麼一點點反抗。

生火、搭帳篷,自力更生

但是越養蛙越孤獨。在“蛙兒子”的二次元世界裡,年輕人們固然可以暫時舒緩一下情緒,獲得一點安慰,但遊戲終歸是遊戲,它無法使人擺脫真正的孤獨感,更大的程度上也許只是形影相弔。

為什麼我們都在渴望著愛,卻又都拿著自己的手機各自隔絕?

我們畢竟是真實生活著的人,我們期待的愛不該全部轉化為1和0,在網路世界裡成為資料的碎片。現實的關係雖然費腦又費心,但我們不該一味躲避,將自己也變成冰冷資料中的一台機器,在虛無縹緲裡寄託著虛無縹緲的感情。

最終人還是要回到真實的人生中來。偶爾不要再喪了,去廣泛社交,去聚會戀愛,等蛙回家的時候,不如給媽打個電話。

不要只有在手機的世界裡心動歡喜,而在現實的生活裡麻木不仁。把真心多分給現實的人。願我們都能對身邊的人好點。多一點接觸,多一點愛。而不是懷著一顆憧憬愛的心,做一個在生活裡拒絕的人。

作者簡介

蘇笑嫣

青年詩人、小說家

版權聲明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