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中信書院:發力數字閱讀新形態

通過手機閱讀APP, 海量書籍隨手帶。 資料圖片

提到閱讀, 你會想到什麼?捧著泛著墨香的書, 或者電子螢幕的閱讀器?現在, 非常流行的是用耳朵聽書,

通過視頻看書。

一向走在時尚前列的中信出版集團就在做這件事。 2017年, 中信書院APP上線, 今年1月中信書院APP升級, 進一步發力數位閱讀新形態。 由此, 以文字為核心, 中信書院把文字、音視頻結合在一起, 做成了一個複合媒介。

進行個性化推薦

“我們想解決的, 是吸引更多人讀書的問題。 ”中信聯合雲科技有限責任公司總編輯蔣蕾在接受《中國新聞出版廣電報》記者採訪時說, 現代人在讀書這件事上, 困難到底在哪裡?結合身邊的經驗和市場分析, 中信書院覺得問題主要集中於三點:一、不知道選什麼書;二、沒時間看書;三、覺得有些專業書讀起來太費勁。

對於不知道選什麼書的讀者, 中信書院設置了精選薦書和智慧推薦相結合的體系,

有3—5分鐘的視頻讀書、好書快聽、閱讀時差等欄目, 都是為了節約讀者的選擇成本, 同時用智慧推薦系統結合每個人的需求, 進行個性化推薦。

而沒時間看書的問題, 中信書院主要採用“聽書”這一方式來解決。 “其實並不是人們真的沒時間, 而是嚴肅的、知識性內容還沒有全面轉成有聲形態。 ”中信書院選擇了這部分內容, 並把它們轉化為有聲書, 這樣就適合在駕車時、地鐵中、運動時、下廚時等多種場景中應用。

如果是覺得專業的書讀起來費勁的人, 中信書院也想出了解決的辦法, 那就是提供音視頻的專題課程。 比如去年非常暢銷的《未來簡史》, 觀點新穎、內容精彩, 但很多讀者覺得讀著太燒腦, 中信書院就專門邀請作者尤瓦爾·赫拉利用視頻課的方式説明讀者梳理、講解。

“歸根到底, 我們是要突破紙張的限制, 用更豐富的知識載體、多場景的應用方式去傳遞知識。 ”蔣蕾說, 各種不同的形式滿足用戶不同的需求, 目前看來效果都很不錯。 視頻讀書在視頻平臺傳播非常廣, 很受年輕讀者的喜歡。

實現自我知識體系擴展

打開中信書院APP, 會發現這是一個很具有中信風格的閱讀平臺。 他們最新推薦的是《利率史》《如何最大限度地發揮語言的力量》等專業性、嚴肅性內容, 以及人文歷史、前沿科技、創業創新、藝術通識、親子教育等內容, 這與中信的讀者群體有很大關係。

“我們的用戶中, 不僅有成功的企業家和管理層, 也有初入社會積極向上的職場‘小白’,

更有各大高校求索真知的莘莘學子。 他們求知若渴, 保持獨立思考的習慣。 ”蔣蕾說, 中信書院希望提供結構性的知識, 所以選擇的內容種類也是以知識性的為主。

從2017年7月上線至今, 中信書院上線的有聲書大概有170個品種, 目前以每週兩本以上的速度充實有聲書庫。 電子書1500種左右, 另外還有好書快聽、閱讀時差、極簡全球閱讀等閱讀類欄目, 還有一些通識類的和經管類的精品課程。 蔣蕾期待, “每個用戶在這個平臺上能夠實現自身知識體系的自擴展和能力水準的自提升。 ”

積累50萬用戶

中信書院上線之初的定位是搭建一個基於移動互聯網和智慧科技的全形態、系統性的知識服務平臺。 所謂“全形態”,

既指知識載體, 包括圖文、音訊、視頻, 也指標對不同場景的產品。 從去年發展至今, 中信書院已經積累了50萬忠實用戶, 這種“全形態”的知識服務形式, 得到了讀者認可。

值得一提的是, 為了進一步吸引讀者, 中信書院邀請許多國內外知名人士開設課程, 如美國斯坦福大學經濟學教授藍德爾·巴特利特的《斯塔福大學經濟學思維課》, 美國宇航局傑出公共服務獎章獲得者尼爾·德格拉斯·泰森的《莫名其妙的宇宙》等, 以及知名媒體人秦朔在“大咖領讀”課程中開設的《灰犀牛》領讀課, 這些課程對於中信的讀者而言有很大吸引力。

“作為出版機構以輸出優質內容為核心, 在此基礎上必須研究新的閱讀方式和閱讀載體。 ”蔣蕾談到, 除了紙質圖書,還應該為讀者提供全形態、系統性的知識服務,這必然會鼓勵讀者更多地閱讀和學習。“比如同樣一本書,我們很多讀者通常會既買紙書也買電子書,旅途中為方便攜帶閱讀電子書,但回到家裡,還是願意捧一本紙書細細品味。”她認為,這種互補性的閱讀對促進國民閱讀的作用不言而喻。

除了紙質圖書,還應該為讀者提供全形態、系統性的知識服務,這必然會鼓勵讀者更多地閱讀和學習。“比如同樣一本書,我們很多讀者通常會既買紙書也買電子書,旅途中為方便攜帶閱讀電子書,但回到家裡,還是願意捧一本紙書細細品味。”她認為,這種互補性的閱讀對促進國民閱讀的作用不言而喻。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