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蘇軾黃州記:一個人如何變成月亮、風與流水

嘉佑二年, 蘇軾去考試, 考場作文, 論用政寬簡——順便說句, 這好比讓如今的高考生, 寫國家刑法實施問題——蘇軾臨場杜撰了個帝堯和皋陶的典故。 考官梅聖俞看卷子時, 覺得這典故似模似樣, 但自己沒聽過, 有些犯愣, 不敢擅斷, 怕顯得自己沒讀過書。 考試後, 梅聖俞問蘇軾:這典故出於何書?蘇軾承認是編的, 然後補了句“帝堯之聖德, 此言亦意料中事耳!”——你看, 這就是仗著才學, 地道耍無賴啦。 這好比我在高考寫作文時, 肆無忌憚來一個“馬克思曾經說過, 甜豆花才是豆花正宗!”《紅樓夢》裡, 出過類似的公安:賈寶玉見林妹妹時,

說西方有石名黛, 可用來畫眉, 被探春批出是杜撰。 當時寶玉也學蘇軾一撒嬌:除了《四書》之外, 杜撰的別太多呢。

蘇軾初到黃州時住過臨桌亭:

“臨桌亭下十數步, 便是大江, 其半是峨眉雪水。 吾飲食沐浴皆取焉, 何必歸鄉哉?”

林黛玉後來說過, “這王十朋也不通得很了, 天下水總歸一源”, 云云, 寶玉聽了發癡。 林姑娘這話, 和蘇軾也有點相似。

寶玉的為人, 賈雨村和冷子興聊, 所謂“置之千萬人之中, 其聰俊靈秀之氣, 則在千萬人之上;其乖僻邪謬不近人情之態, 又在千萬人之下。 ”而寶黛其實算一路。 當時舉例道:“陶潛、米南宮、 秦少游”, 陶淵明算蘇軾的偶像, 米、秦這倆其實和蘇軾都算投契。 所以, 蘇軾其實也是這等聰俊靈秀風流人物——當然,

乖僻邪謬就少得多了。

楊萬里《誠齋詩話》記個段子:

徽宗嘗問米某:“蘇軾書如何?”對曰:“畫。 ”“黃庭堅書如何?”曰:“描。 ”“卿書如何?”曰:“刷。 ”

吳可《藏海詩話》記個段子:

“東坡豪, 山谷奇, 二者有餘, 而於淵明則為不足, 所以皆慕之。 ”

如果按詩與字通意的話, 蘇軾字肥而尚意揮灑, 黃山谷如描而出奇致拔, 各有所長。

蘇軾的字肥, 被人說是墨豬, 但趙孟頫也誇過他

“餘觀此帖瀟灑縱橫, 雖肥而無墨豬之狀。 外柔內剛, 真所謂綿裡裹鐵也。 ”

還是吳可的紀錄:

東坡詩不無精粗, 當汰之。 葉集之雲:“不可。 於其不齊不整中時見妙處為佳。 ”

又, 人都認為蘇軾不善音律, 但陸遊認為:蘇軾

“但豪放不喜剪裁以就聲律耳。 ”

說到底, 蘇軾自在慣了, 討厭約束, 是個喜歡不齊不整自然而然的悠游勁兒。

蘇軾以前一直是聰明人, 寫各種論商君、論留侯什麼的散文, 寫“春宵一刻值千金”這樣的“流麗詩”(楊萬里說的)。 而且還愛講冷笑話拿人家打趣(這毛病至死不變)。

歐陽修早在蘇軾中榜後, 就認定他遲早要名動天下的。 但因為蘇軾太聰明, 所以愛出事。 馮夢龍寫過《王荊公三難蘇學士》, 說蘇軾不知道黃州風吹花瓣落, 擅改王安石“昨夜西風過園林, 吹落黃花滿地金”之句, 結果被王安石一筆流配黃州。

這與大多數以蘇軾為主角的民間故事類似:無非講蘇軾“過於聰明”, 終於吃了一個教訓, 以告誡世人聰明不可過於外露等等。

但其實, 蘇軾到黃州時, 也不是年少氣盛時節了:那時他44歲, 長子蘇邁已21歲。 父親蘇洵于十四年前過世,

眾口傳誦的“十年生死兩茫茫”已在五年前寫出。

最明顯的是, 38歲時, 他寫了《密州出獵》, 那時他“老夫猶發少年狂”, “鬢微霜, 又何妨?”38歲, 頭髮有些白, 但還琢磨著“何日遣馮唐”。 而到44歲, 他已經“平生文字為吾累, 此去聲名不厭低。 ”已經“我為聰明誤一生”了。

他初到黃州, 住在定惠院, 就是“寂寞沙洲冷”那地方。 那闕詞極淒婉, 可見其心情。 後來常去安國寺, 尤其去那洗澡, 那裡有個建連和尚, 對他說了“知足不辱, 知止不殆”。 那時他開始正經修點兒禪了。

在黃州開了“東坡”, 開始種地後, 蘇軾開始陶淵明化。

黃庭堅說:

“淵明千載人, 東坡百世士。 出處固不同, 風味要相似。 ”

蘇軾自己寫:

“愧此稚川翁, 千載與我俱。 畫我與淵明, 可作三士圖。

順聊下禪宗。

鈴木大拙先生認為, 禪宗的好處是神秘主義和包容性。 所以儒、道都對禪宗不反感。 蘇軾在黃州和和尚們交接, 修了禪, 但不排斥他的儒和道精神。 以前南朝詩人, 比如竟陵文學一黨, 都愛佛, 所以鐘嶸《詩品》裡提南朝那幾位, 大多都是“清”。 蘇軾也“清”, 但他不遺世獨立。 所以:

“凡聖無異居, 清濁共此世”。

蘇軾在黃州後期, 寫前後赤壁賦, 寫《念奴嬌》, 寫《夜遊承天寺》, 寫“歸去, 也無風雨也無晴”。 鋒芒畢露的聰明勁削了, 變清澈了, 但沒什麼頹喪氣。 寫臨桌亭時“江水風月本無常主, 閑者便是主人”, 其實和《前赤壁賦》的“唯山間之清風江上之明月此造物者之無盡藏也而吾與子所共適”是差不多的風味了。

到此地步, 他有些像陶淵明, 但沒離群索居;還保留著聰明勁, 但自然而然;挺歡樂,挺自嘲,挺甜美,風風流流,清清澈澈,隨心所欲。所以蘇轍認為他哥哥黃州之後的文,“餘皆不能追逐”。打個比方,嚴子陵還是“山高水長”,蘇軾那時已經飄遠了。“雲無心而出岫”了。

於是在臨桌亭,他來了句:

“東坡居士酒醉飯飽,倚於幾上,白雲左繞,青江右回,重門洞開,林巒岔入。當是時,若有思而無所思,以受萬物之備。慚愧,慚愧。”

是欣慰加自嘲的口吻。

蘇軾開了東坡,親自務農。黃州城東,山坡上開三間房,置十餘畝地。給孔平仲寫詩說:

“去年東坡拾瓦礫,自種黃桑三百尺。

今年對草蓋雪堂,日炙風吹面如墨。”

揀瓦礫,種樹,蓋房子,臉吹曬黑了。東坡二字,從此跟死了他。

他剛去黃州時窮得要命。為了斬斷自己購物的手,每月初拿四千五百錢,分三十份掛房梁,每天不敢超過百五十錢。要用時以畫叉挑取一塊。於是:

“從來破釜躍江魚,只有清詩嘲飯顆”。

“小屋如漁舟,瀠瀠水雲裡。空庖煮寒菜,破灶燒濕葦。”

“送行無酒亦無錢,勸爾一杯菩薩泉。”

他開始鑽研東坡肉,一半原因也是黃州的豬肉“價賤如泥土”。所以“富者不肯吃,貧者不解煮”。他就開始琢磨吃肉。主要花招還是耐心水煮,火候足時他自美。估計讓他娶到《金瓶梅》裡的宋蕙蓮來煮豬頭,一定拍手大笑。此人嗜豬肉過頭,每天早飯都要吃豬肉漱口。真油膩也。杭州雖然有東坡肉做各館名菜,本源實在黃州。

我私人的揣測:

黃州遠不如陶淵明的桃源勝境美好,但半封閉,有山樹,臨江,氣候濕潤。簡單說,有水氣。蘇軾的文章、詩畫淋漓水氣,在這裡沒斷絕過。

蘇軾於諸子百家無一不窺,是為真才子。但去黃州前,還有點儒家氣。寫《晁錯論》時還說:

“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堅韌不拔之志。”

可是他性格和他爺爺蘇序類似,熱情豪邁,寫東西行雲流水。這性子本身是箍不住的,到黃州,於是便水氣飄散了。開始修禪,修道。他去安國寺洗澡,寫:

“豈惟忘淨穢,兼以洗榮辱。默歸毋多談,此理觀要熟。”

去黃州那年中秋,他寫詞,開頭就是:

“世事一場大夢,人生幾度新涼。”

說他那幾首詞與文。

《念奴嬌·赤壁懷古》盡人皆知。這詞寫時,他到黃州已兩年多。他的性子,根本不在乎黃州赤壁是否大戰原址,隨口就唱上了。

這詞妙處極多,但有黃州特色的是:“大江東去”開門,“淘盡英雄”、“江山如畫”的俯仰天地之後,飄然一收,收到了末尾的“故國神游,多情應笑我”。這清空蕭散的一收,是蘇軾與以往決定性的不同。不是“會當雕弓如滿月,西北望,射天狼”那個密州蘇軾了。

如是,詞前大半部分呈現出一種高亢清越、開闊雄渾,這是蘇軾的豪放與才情所決定;但末尾感傷、沉鬱又不失曠達蘊籍,以及貫穿全詞的高遠氣象,這種能發而複能收的自如,大可以說,是在黃州的兩年經歷帶給蘇軾的。

《前赤壁賦》和《念奴嬌》同年夏寫就。以賦為名,有韻,但不拘泥駢四儷六。有散文筆法,長短參差,散韻結合,汗漫暢達。名句如雲不提。

妙的也是後半部分。

如果只到“托遺響於悲風”為止,則此篇境界,還只是“高古”。全文精髓,乃在“蘇子曰”到結尾。《前赤壁賦》的後半部分,境界達到了蘇軾文章的新高度:“蓋將自其變者而觀之,則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變者而觀之,則物與我皆無盡也,而又何羨乎?”這一段,有超脫凡俗,上抵宇宙的玄思;而“是造物者之無盡藏也,而吾與子之所共適”則是當初“江水風月本無常主,閑者便是主人”的後續。

《前赤壁賦》是化身為二,“客”和“蘇子”的對話,其實更像是自問自答,而最後“蘇子”勝出,以樂始以樂終。比起《念奴嬌》結尾的自嘲,《前赤壁賦》結尾更明亮圓潤得多,所以結局是“客喜而笑”,是“不知東方之即白”的明亮。

話說,後半部分蘇軾所表達的,正是他在黃州游走於佛道、賦性自然而達到的天人合一的精神結果。樂天知命,從心所欲,羚羊掛角無跡可尋,到此至矣盡矣。

《後赤壁賦》成於1082年冬十月,距《前赤壁賦》三個月,時序曆秋入冬,如文中所言,“霜露既降,木葉盡脫”。其文與《前赤壁賦》又大有不同。

《後赤壁賦》則重敘事。開篇談到酒與魚,極有生活氣息;此後寫江景“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寫登高所見,狀物極縹緲。而末尾則記述自己見鶴飛去,寫夢中見鶴化為道士來與自己對答,更趨向敘事文。《後赤壁賦》中,“履巉岩,披蒙茸,踞虎豹,登虯龍,攀棲鶻之危巢,俯馮夷之幽宮。蓋二客不能從焉。劃然長嘯,草木震動,山鳴谷應,風起水湧。予亦悄然而悲,肅然而恐,凜乎其不可留也”,頗有“高處不勝寒”的孤寂淒冷之概,很有孟冬肅寒之感。

結尾寫鶴,寫鶴夢為道士,有莊子夢骷髏、夢蝴蝶的手法在其中。這是中國道家式的神秘主義,常見於諸筆記小說,以求玄妙之境、慕仙之意。但此處妙在,記夢境時,只是記鶴道人以飄然姿態與自己的簡單禮儀揖對,並沒有借鶴道人之口叨叨闡發哲理。揖笑而別,揮灑從容,餘韻悠長。

赤壁三首有個很神的共同點:

每到結尾,都會超然拔出虛空,自己跟自己玩。

開句玩笑話就是:蘇軾寫東西,很容易到後來漫天飛揚,捕抓不住。《念奴嬌》是“故國神游,多情應笑我”,前赤壁是半夜裡自說自話,後赤壁是遇到個鶴道人。

“元豐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戶,欣然起行。”

質樸得像一小學生日記體,時間地點人物動機。妙在“月色入戶,欣然起行”,開始風雅了。

“念無與為樂者,遂至承天寺尋張懷民。懷民亦未寢,相與步於中庭。”

和《古詩十九首》一樣的秉燭夜遊勁兒,又有點王獻之所謂“興起、興盡”雪夜訪戴的事情。張懷民亦與之靈犀暗通,於是倆大老爺們一起散步去。

“庭下如積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橫,蓋竹柏影也。何夜無月?何處無竹柏?但少閒人如吾兩人者耳。”

經典禪意比喻句不須提。然而和赤壁三首一樣,把月亮和積水空明一比,又進入赤壁三首末尾那種清空浮游之意,也順便成全蘇軾自己所謂“行於所當行,止於不可不止”的味道。

若留意一下蘇軾的心路變化,很是有趣:

剛去黃州時,淒涼得很:

缺月掛疏桐,漏斷人初靜。時見幽人獨往來,縹緲孤鴻影。

驚起卻回頭,有恨無人省。揀盡寒枝不肯棲,寂寞沙洲冷。

住了段後,寫道:

夜飲東坡醒複醉,歸來仿佛三更。家童鼻息已雷鳴。敲門都不應,倚杖聽江聲。

長恨此身非我有,何時忘卻營營!夜闌風靜縠紋平。小舟從此逝,江海寄餘生。

下半段,他又是一個人倚杖聽江聲,獨自琢磨,想就此江海寄餘生算了。這時,他的自嘲蕭散隨意勁兒,已經蓬勃而起。

又住了段,他開始暢快了:

落日繡簾卷,亭下水連空。知君為我新作,窗戶濕青紅。長記平山堂上,欹枕江南煙雨,杳杳沒孤鴻。認得醉翁語,山色有無中。

一千頃,都鏡淨,倒碧峰。忽然浪起掀舞,一葉白頭翁。堪笑蘭台公子,未解莊生天籟,剛道有雌雄。一點浩然氣,千里快哉風。

這時候,蘇軾已經覺得,有了浩然氣就無所謂了,縱橫往來,風流倜儻。

終於,他寫出了以下句子:

莫聽穿林打葉聲,何妨吟嘯且徐行。竹杖芒鞋輕勝馬,誰怕,一蓑煙雨任平生。

料峭春風吹酒醒,微冷,山頭斜照卻相迎。回首向來蕭瑟處,歸去,也無風雨也無晴。

著名的擺造型詞。此詞前有注曰:“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狽。餘獨不覺,已而遂晴,故作此詞。”三月,即《前赤壁賦》動筆前四個月。姿態也差不多,“何妨”、“誰怕”、“任”。都出來了。

再之後,赤壁三首和承天寺,已經進入雲水風月,“造物者之無盡藏也”的境界了。

馮班有個好比喻,說,字如米,文如飯,詩如酒。我按此推論比方,則蘇軾去黃州前,是清冽濃香;到黃州後,變澄澈了,清可見底,有些玄酒化,但後勁超逸至醇,大致如此。

王國維先生說比宋詞于唐詩,蘇軾猶如太白。他們倆都是開放、瀟灑、豪邁、愛酒、愛世間一切美好事物、高高興興不愛受拘束的人,末了,他們都是四川人。余光中寫黃河歸了李白(將進酒),長江歸了蘇軾(念奴嬌)。川中山水靈秀,端的天下無雙。

李白愛和神仙妖怪諸位先賢外加月亮雲海流水打交道,蘇軾到赤壁期間也進入這境界。只是他們都不清寒。蘇軾自己說上可以陪神仙,下可以陪乞兒,李白亦然。他倆都是隨心所欲,不用特意擺架子,去哪都行的可愛人兒。

但自然而然;挺歡樂,挺自嘲,挺甜美,風風流流,清清澈澈,隨心所欲。所以蘇轍認為他哥哥黃州之後的文,“餘皆不能追逐”。打個比方,嚴子陵還是“山高水長”,蘇軾那時已經飄遠了。“雲無心而出岫”了。

於是在臨桌亭,他來了句:

“東坡居士酒醉飯飽,倚於幾上,白雲左繞,青江右回,重門洞開,林巒岔入。當是時,若有思而無所思,以受萬物之備。慚愧,慚愧。”

是欣慰加自嘲的口吻。

蘇軾開了東坡,親自務農。黃州城東,山坡上開三間房,置十餘畝地。給孔平仲寫詩說:

“去年東坡拾瓦礫,自種黃桑三百尺。

今年對草蓋雪堂,日炙風吹面如墨。”

揀瓦礫,種樹,蓋房子,臉吹曬黑了。東坡二字,從此跟死了他。

他剛去黃州時窮得要命。為了斬斷自己購物的手,每月初拿四千五百錢,分三十份掛房梁,每天不敢超過百五十錢。要用時以畫叉挑取一塊。於是:

“從來破釜躍江魚,只有清詩嘲飯顆”。

“小屋如漁舟,瀠瀠水雲裡。空庖煮寒菜,破灶燒濕葦。”

“送行無酒亦無錢,勸爾一杯菩薩泉。”

他開始鑽研東坡肉,一半原因也是黃州的豬肉“價賤如泥土”。所以“富者不肯吃,貧者不解煮”。他就開始琢磨吃肉。主要花招還是耐心水煮,火候足時他自美。估計讓他娶到《金瓶梅》裡的宋蕙蓮來煮豬頭,一定拍手大笑。此人嗜豬肉過頭,每天早飯都要吃豬肉漱口。真油膩也。杭州雖然有東坡肉做各館名菜,本源實在黃州。

我私人的揣測:

黃州遠不如陶淵明的桃源勝境美好,但半封閉,有山樹,臨江,氣候濕潤。簡單說,有水氣。蘇軾的文章、詩畫淋漓水氣,在這裡沒斷絕過。

蘇軾於諸子百家無一不窺,是為真才子。但去黃州前,還有點儒家氣。寫《晁錯論》時還說:

“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堅韌不拔之志。”

可是他性格和他爺爺蘇序類似,熱情豪邁,寫東西行雲流水。這性子本身是箍不住的,到黃州,於是便水氣飄散了。開始修禪,修道。他去安國寺洗澡,寫:

“豈惟忘淨穢,兼以洗榮辱。默歸毋多談,此理觀要熟。”

去黃州那年中秋,他寫詞,開頭就是:

“世事一場大夢,人生幾度新涼。”

說他那幾首詞與文。

《念奴嬌·赤壁懷古》盡人皆知。這詞寫時,他到黃州已兩年多。他的性子,根本不在乎黃州赤壁是否大戰原址,隨口就唱上了。

這詞妙處極多,但有黃州特色的是:“大江東去”開門,“淘盡英雄”、“江山如畫”的俯仰天地之後,飄然一收,收到了末尾的“故國神游,多情應笑我”。這清空蕭散的一收,是蘇軾與以往決定性的不同。不是“會當雕弓如滿月,西北望,射天狼”那個密州蘇軾了。

如是,詞前大半部分呈現出一種高亢清越、開闊雄渾,這是蘇軾的豪放與才情所決定;但末尾感傷、沉鬱又不失曠達蘊籍,以及貫穿全詞的高遠氣象,這種能發而複能收的自如,大可以說,是在黃州的兩年經歷帶給蘇軾的。

《前赤壁賦》和《念奴嬌》同年夏寫就。以賦為名,有韻,但不拘泥駢四儷六。有散文筆法,長短參差,散韻結合,汗漫暢達。名句如雲不提。

妙的也是後半部分。

如果只到“托遺響於悲風”為止,則此篇境界,還只是“高古”。全文精髓,乃在“蘇子曰”到結尾。《前赤壁賦》的後半部分,境界達到了蘇軾文章的新高度:“蓋將自其變者而觀之,則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變者而觀之,則物與我皆無盡也,而又何羨乎?”這一段,有超脫凡俗,上抵宇宙的玄思;而“是造物者之無盡藏也,而吾與子之所共適”則是當初“江水風月本無常主,閑者便是主人”的後續。

《前赤壁賦》是化身為二,“客”和“蘇子”的對話,其實更像是自問自答,而最後“蘇子”勝出,以樂始以樂終。比起《念奴嬌》結尾的自嘲,《前赤壁賦》結尾更明亮圓潤得多,所以結局是“客喜而笑”,是“不知東方之即白”的明亮。

話說,後半部分蘇軾所表達的,正是他在黃州游走於佛道、賦性自然而達到的天人合一的精神結果。樂天知命,從心所欲,羚羊掛角無跡可尋,到此至矣盡矣。

《後赤壁賦》成於1082年冬十月,距《前赤壁賦》三個月,時序曆秋入冬,如文中所言,“霜露既降,木葉盡脫”。其文與《前赤壁賦》又大有不同。

《後赤壁賦》則重敘事。開篇談到酒與魚,極有生活氣息;此後寫江景“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寫登高所見,狀物極縹緲。而末尾則記述自己見鶴飛去,寫夢中見鶴化為道士來與自己對答,更趨向敘事文。《後赤壁賦》中,“履巉岩,披蒙茸,踞虎豹,登虯龍,攀棲鶻之危巢,俯馮夷之幽宮。蓋二客不能從焉。劃然長嘯,草木震動,山鳴谷應,風起水湧。予亦悄然而悲,肅然而恐,凜乎其不可留也”,頗有“高處不勝寒”的孤寂淒冷之概,很有孟冬肅寒之感。

結尾寫鶴,寫鶴夢為道士,有莊子夢骷髏、夢蝴蝶的手法在其中。這是中國道家式的神秘主義,常見於諸筆記小說,以求玄妙之境、慕仙之意。但此處妙在,記夢境時,只是記鶴道人以飄然姿態與自己的簡單禮儀揖對,並沒有借鶴道人之口叨叨闡發哲理。揖笑而別,揮灑從容,餘韻悠長。

赤壁三首有個很神的共同點:

每到結尾,都會超然拔出虛空,自己跟自己玩。

開句玩笑話就是:蘇軾寫東西,很容易到後來漫天飛揚,捕抓不住。《念奴嬌》是“故國神游,多情應笑我”,前赤壁是半夜裡自說自話,後赤壁是遇到個鶴道人。

“元豐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戶,欣然起行。”

質樸得像一小學生日記體,時間地點人物動機。妙在“月色入戶,欣然起行”,開始風雅了。

“念無與為樂者,遂至承天寺尋張懷民。懷民亦未寢,相與步於中庭。”

和《古詩十九首》一樣的秉燭夜遊勁兒,又有點王獻之所謂“興起、興盡”雪夜訪戴的事情。張懷民亦與之靈犀暗通,於是倆大老爺們一起散步去。

“庭下如積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橫,蓋竹柏影也。何夜無月?何處無竹柏?但少閒人如吾兩人者耳。”

經典禪意比喻句不須提。然而和赤壁三首一樣,把月亮和積水空明一比,又進入赤壁三首末尾那種清空浮游之意,也順便成全蘇軾自己所謂“行於所當行,止於不可不止”的味道。

若留意一下蘇軾的心路變化,很是有趣:

剛去黃州時,淒涼得很:

缺月掛疏桐,漏斷人初靜。時見幽人獨往來,縹緲孤鴻影。

驚起卻回頭,有恨無人省。揀盡寒枝不肯棲,寂寞沙洲冷。

住了段後,寫道:

夜飲東坡醒複醉,歸來仿佛三更。家童鼻息已雷鳴。敲門都不應,倚杖聽江聲。

長恨此身非我有,何時忘卻營營!夜闌風靜縠紋平。小舟從此逝,江海寄餘生。

下半段,他又是一個人倚杖聽江聲,獨自琢磨,想就此江海寄餘生算了。這時,他的自嘲蕭散隨意勁兒,已經蓬勃而起。

又住了段,他開始暢快了:

落日繡簾卷,亭下水連空。知君為我新作,窗戶濕青紅。長記平山堂上,欹枕江南煙雨,杳杳沒孤鴻。認得醉翁語,山色有無中。

一千頃,都鏡淨,倒碧峰。忽然浪起掀舞,一葉白頭翁。堪笑蘭台公子,未解莊生天籟,剛道有雌雄。一點浩然氣,千里快哉風。

這時候,蘇軾已經覺得,有了浩然氣就無所謂了,縱橫往來,風流倜儻。

終於,他寫出了以下句子:

莫聽穿林打葉聲,何妨吟嘯且徐行。竹杖芒鞋輕勝馬,誰怕,一蓑煙雨任平生。

料峭春風吹酒醒,微冷,山頭斜照卻相迎。回首向來蕭瑟處,歸去,也無風雨也無晴。

著名的擺造型詞。此詞前有注曰:“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狽。餘獨不覺,已而遂晴,故作此詞。”三月,即《前赤壁賦》動筆前四個月。姿態也差不多,“何妨”、“誰怕”、“任”。都出來了。

再之後,赤壁三首和承天寺,已經進入雲水風月,“造物者之無盡藏也”的境界了。

馮班有個好比喻,說,字如米,文如飯,詩如酒。我按此推論比方,則蘇軾去黃州前,是清冽濃香;到黃州後,變澄澈了,清可見底,有些玄酒化,但後勁超逸至醇,大致如此。

王國維先生說比宋詞于唐詩,蘇軾猶如太白。他們倆都是開放、瀟灑、豪邁、愛酒、愛世間一切美好事物、高高興興不愛受拘束的人,末了,他們都是四川人。余光中寫黃河歸了李白(將進酒),長江歸了蘇軾(念奴嬌)。川中山水靈秀,端的天下無雙。

李白愛和神仙妖怪諸位先賢外加月亮雲海流水打交道,蘇軾到赤壁期間也進入這境界。只是他們都不清寒。蘇軾自己說上可以陪神仙,下可以陪乞兒,李白亦然。他倆都是隨心所欲,不用特意擺架子,去哪都行的可愛人兒。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