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陝西日報聚焦西安交通大學2017年國家科學技術獎獲獎項目

《陝西日報》2018年1月26日題:聚焦西安交通大學2017年國家科學技術獎獲獎項目——科研成果是奮鬥出來的

陶文銓院士帶領團隊成員開展科研工作。

(資料圖片)

前不久, 習近平總書記給西安交通大學15位西遷老教授回信, 向他們表示敬意和祝福, 希望西安交大繼續傳承好“西遷精神”, 為西部發展、國家建設奉獻智慧和力量。

傳承精神血脈, 紮根一方熱土。 “西遷精神”催人奮進, 交大實力令人鼓舞。

在2017年國家科學技術獎勵大會上, 西安交大取得了科研大豐收, 學校主持的7個專案榮獲國家科學技術獎勵。 7個專案中, 1項獲國家科技進步獎創新團隊獎一等獎, 兩項獲國家自然科學獎二等獎, 兩項獲國家技術發明獎二等獎, 兩項獲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二等獎, 獲獎數位居全國高校第二名。 作為我國最權威的政府科技獎勵, 國家科學技術獎的頒發備受矚目。 榮獲7個獎項的獎勵是西安交大科研綜合實力的重要體現。

梳理這些獎項, 我們看到的是西安交大精神的傳承, 甘坐冷板凳的堅守, 攀登科學高峰的拼搏, 以及科研工作者對國家、社會的無私奉獻。

傳承

“西遷精神”“科學精神”, 在西安交大一代代傳承下來, 澆灌出創新的沃土。

科學研究具有傳承性, 往往需要幾代人堅持不懈地努力, 才能取得有影響力的成果。 這一點, 在西安交大榮獲2017年國家科技獎勵的專案中尤為明顯。

“西遷老教授在我心中播下了科學的種子, 使我選擇了這一研究方向。 ”西安交大熱質傳遞的數值預測控制及其工程應用創新團隊帶頭人陶文銓院士說。 該團隊榮獲2017年國家科技進步獎創新團隊獎一等獎。

半個世紀以來,

陶文銓帶領團隊開闢了國內傳熱數值預測研究先河, 創建了全新演算法, 攻克了國際難題, 成為國際傳熱學研究領域前沿的“中國身影”。

在陶文銓看來, “傳幫帶”的優良傳統是團隊創新水準不斷提升的重要原因。 他介紹, 1956年交通大學西遷時, 能動學院的前身動力系全部遷到西安, 給學科發展奠定了厚實的基礎。 嚴謹治學、認真從教的優良作風, 以及遷校60餘年發展中每個階段的學科帶頭人, 都對後輩治學產生了深遠影響。

從1966年畢業留校任教以來, 陶文銓始終堅守在教學一線。 他的弟子、團隊中唯一的女性何雅玲獲評“全國教書育人楷模”, 入選中國科學院院士, 當選党的十九大代表。 他們身體力行宣導的勤奮進取、求真探索的精神,

以及在科研和教學中甘為人梯、提攜後輩的作風, 正是對“西遷精神”的最好注解。

“經常深夜還看到陶老師書房的燈亮著, 那是我們年輕人心中的燈塔。 ”每當科研中遇到困難或瓶頸時, “青年千人”李印實就會想起這束穿透夜色的燈光, 頓時渾身充滿了力量。

“在我授課的第一學期, 只要不出差, 陶先生總會坐在教室最後一排聽課, 並不時作著記錄。 課後他會把我叫到辦公室, 特意關上門, 委婉地指出我講課中的不足。 ”初登講臺時老師的指點, 至今仍然讓團隊成員屈治國感受到溫暖。

由於教學、科研任務重, 加班加點是何雅玲的家常便飯。 每次出差回來, 她往往直奔教研室, 學生經常會收到她在淩晨發出的電子郵件。

時隔多年, 陶於兵還清晰記得, 自己畢業答辯前何雅玲老師修改標紅的100多頁論文, 首次上講臺試講前何雅玲老師親自示範如何講好課的情景。

在採訪中, “傳承”是此次西安交大獲獎團隊說得最多的詞。 “西遷精神”“科學精神”, 就這樣在西安交大一代代傳承下來, 澆灌出創新的沃土。

堅守

取得重大科研成果沒有秘訣, 唯有直面困難, 用甘坐冷板凳的決心和勇氣堅守研究方向。

剛剛過去的2017年, 對郭烈錦院士來說, 可謂收穫滿滿。 他主持完成的“太陽能光催化制氫的多相流能質傳輸集儲與轉化理論及方法”項目榮獲2017年國家自然科學獎二等獎。 在中國科學院2017年院士增選中, 他當選技術科學部院士。 2017年5月, 他榮獲首屆“全國創新爭先獎”。 早在2017年初,郭烈錦團隊經過20餘年攻關研發的“煤炭超臨界水氣化制氫耦合發電技術”產業化項目正式啟動,這位以解決“燃煤之疾”的教授開始被人們熟悉。

這些成果都源於他在這一領域長期的堅守。“科學研究就要做別人沒有做的東西,取得既有科學意義又有實用價值的結果。”多年來,郭烈錦帶領著自己的團隊,瞄準“再生清潔”新能源技術,以“趕超國際學術前沿、拿出原創性科研成果”為己任,在該領域取得了系統性的創新成果並應用於工程實際,推動了產業技術的發展和進步。

“我們科研工作者要有責任心和使命感,瞄準國家能源領域重大需求,杜絕低端重複和簡單模仿,尋求適用於中國當前實際的能源高效潔淨轉化途徑。”郭烈錦表示。

科學研究沒有“冷熱門”,只要堅持,“冷板凳”也能“坐熱”。

“實驗屢次失敗,雖然深受打擊,但是我們從不輕言放棄。這個過程,不僅積累了豐富的經驗,也磨煉了堅強的意志。”2017年國家自然科學獎二等獎“金屬材料強韌化的內在與外在微納尺寸效應”專案負責人孫軍介紹,1999年課題剛開展時,科研條件很差,沒有實驗室,學校也沒有能力加工科研所需材料,大家只能一趟趟去外邊的實驗室做實驗。

功夫不負有心人。經過十餘年甘坐冷板凳的持續攻關,孫軍教授團隊于2010年初成功發現金屬孿晶變形的強烈晶體尺寸效應,並在《自然》雜誌上發表研究論文,實現了西安交大《自然》雜誌論文“零的突破”。正是這份堅守,團隊解決了金屬材料的強韌化難題,突破了該學科發展的理論障礙和技術瓶頸,取得了被國際權威學者認為是“顛覆了長期以來人們直覺”的成果。

在攀登科學高峰的過程中,西安交大的科研工作者憑著一股不達目的誓不甘休的忘我拼搏精神,在他們的研究領域不斷取得成功,攻克了一個又一個難題。

2017年國家技術發明獎二等獎獲得者“高動態MEMS壓阻式特種感測器及系列產品”專案負責人趙玉龍帶領團隊鑽研MEMS感測器技術攻關。MEMS感測器即微機電系統,是在微電子技術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多學科交叉前沿研究,是世界矚目的重大科技領域之一,具有廣闊的應用前景。

2000年,中國工程院院士蔣莊德獲得國內第一個科技部立項的MEMS研究專案。從那時起,師從蔣莊德院士的趙玉龍,毅然走上了MEMS感測器領域的探索之路。

術業有專攻。十餘年來面對任何困難,趙玉龍都堅持不動搖,在MEMS感測器領域披荊斬棘。

2005年,他解決了感測器在高溫條件下的穩定性問題,為高動態MEMS壓阻式感測器的發明奠定了堅實的基礎。之後,新一輪挑戰又接踵而至。如何解決靈敏度和固有頻率的制約矛盾以提高感測器測量精度,一直是MEMS壓阻式感測器行業存在的技術難題。“這是一個系統工程,難關需要一個個攻克。”趙玉龍表示。

隨著研究的深入,團隊從結構上解決了這一難題,併發明瞭相關感測器晶片。此後,趙玉龍又帶領著團隊突破一道道難關,實現了感測器的強抗干擾性、高動態回應性、高穩定性及可靠性。

核心技術不能從天而降,唯有頑強拼搏才能掌握。

“稅務大資料計算與服務關鍵技術及其應用”項目團隊歷時20餘年求索創新、攻堅克難,建立了我國電子稅務的“大腦中樞”。該專案榮獲2017年國家科技進步獎二等獎。

1996年,該團隊負責人鄭慶華帶領4名研究生與浙江西安交大龍山軟體(稅友軟體集團的前身)開始了電子稅務方向研究,從零起步難度可想而知。該專案不僅要應對稅務資料來源廣、規模大、更新快和指標多等一般大資料的共性問題,還面臨“點多線長難驗真”“省際孤島難共用”“高維特徵難建模”等特色難題。在這個過程中,科研人員經歷了一次次嘗試與失敗,終於研製出擁有自主智慧財產權的國家稅務大資料分析平臺。

“面對嶄新的方向和未知的前景,我們要始終懷揣初心,以堅韌不拔的信念拼搏攻關,才能取得成功。”鄭慶華表示。

奉獻

把個人理想融入國家發展,用知識和智慧推動社會進步,在奉獻中實現人生價值。

科研之路困難重重,是什麼支撐著大家不懈奮鬥?

2017年國家技術發明獎二等獎“先進核動力系統多因素跨維度強耦合動態分析技術及應用”專案帶頭人蘇光輝教授深情地說:“是‘胸懷大局、無私奉獻、弘揚傳統、艱苦創業’的‘西遷精神’,一直激勵著我紮根西部,到祖國最需要的地方建功立業。”

先進核動力系統是艦船核動力及第三代核電的重大需求,核心設計分析工具是保證先進核動力系統安全性的重要保障。然而,由於缺乏自主智慧財產權的先進核動力系統,我國核工業發展受到嚴重掣肘。面對這種情形,團隊從2002年開始針對先進核動力系統展開了關鍵技術攻關。在艱苦的條件下,團隊十餘年如一日持續研究,將中國的先進核動力系統推向了世界領先水準。

科研工作者把個人理想融入國家發展,用知識和智慧推動社會進步,在奉獻中實現自己的人生價值。

節能減排是國家首要的能源戰略,是應對能源資源約束和環境氣候變化挑戰的必然選擇。2017年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二等獎“氣液固凝並吸收抑制低溫腐蝕的煙氣深度冷卻技術及應用”專案團隊著力研究燃煤煙氣污染控制。

經過數年的攻關,趙欽新帶領團隊在煙氣深度冷卻器結構設計、積灰磨損和低溫腐蝕及其耦合防控關鍵技術上取得了多項創新性成果,產品性能指標優於國外同類產品。華能和大唐等電廠使用煙氣深度冷卻技術及產品後也紛紛表示,該技術能夠進一步回收餘熱並脫除污染物,有效抑制了低溫腐蝕現象。

趙欽新表示:“這項成果服務於國家需求,服務於人民生活。把自己的知識和智慧奉獻給國家社會,是我們科研工作者努力的方向和目標。”目前,煙氣深度冷卻技術已應用於11家生產企業,建立了46條煙氣深度冷卻器生產線,實現了大規模生產及工程應用,取得了顯著的經濟社會效益和突出的節能減排效果。

(資訊採集:黃曉青 審核:刁巧燕)

早在2017年初,郭烈錦團隊經過20餘年攻關研發的“煤炭超臨界水氣化制氫耦合發電技術”產業化項目正式啟動,這位以解決“燃煤之疾”的教授開始被人們熟悉。

這些成果都源於他在這一領域長期的堅守。“科學研究就要做別人沒有做的東西,取得既有科學意義又有實用價值的結果。”多年來,郭烈錦帶領著自己的團隊,瞄準“再生清潔”新能源技術,以“趕超國際學術前沿、拿出原創性科研成果”為己任,在該領域取得了系統性的創新成果並應用於工程實際,推動了產業技術的發展和進步。

“我們科研工作者要有責任心和使命感,瞄準國家能源領域重大需求,杜絕低端重複和簡單模仿,尋求適用於中國當前實際的能源高效潔淨轉化途徑。”郭烈錦表示。

科學研究沒有“冷熱門”,只要堅持,“冷板凳”也能“坐熱”。

“實驗屢次失敗,雖然深受打擊,但是我們從不輕言放棄。這個過程,不僅積累了豐富的經驗,也磨煉了堅強的意志。”2017年國家自然科學獎二等獎“金屬材料強韌化的內在與外在微納尺寸效應”專案負責人孫軍介紹,1999年課題剛開展時,科研條件很差,沒有實驗室,學校也沒有能力加工科研所需材料,大家只能一趟趟去外邊的實驗室做實驗。

功夫不負有心人。經過十餘年甘坐冷板凳的持續攻關,孫軍教授團隊于2010年初成功發現金屬孿晶變形的強烈晶體尺寸效應,並在《自然》雜誌上發表研究論文,實現了西安交大《自然》雜誌論文“零的突破”。正是這份堅守,團隊解決了金屬材料的強韌化難題,突破了該學科發展的理論障礙和技術瓶頸,取得了被國際權威學者認為是“顛覆了長期以來人們直覺”的成果。

在攀登科學高峰的過程中,西安交大的科研工作者憑著一股不達目的誓不甘休的忘我拼搏精神,在他們的研究領域不斷取得成功,攻克了一個又一個難題。

2017年國家技術發明獎二等獎獲得者“高動態MEMS壓阻式特種感測器及系列產品”專案負責人趙玉龍帶領團隊鑽研MEMS感測器技術攻關。MEMS感測器即微機電系統,是在微電子技術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多學科交叉前沿研究,是世界矚目的重大科技領域之一,具有廣闊的應用前景。

2000年,中國工程院院士蔣莊德獲得國內第一個科技部立項的MEMS研究專案。從那時起,師從蔣莊德院士的趙玉龍,毅然走上了MEMS感測器領域的探索之路。

術業有專攻。十餘年來面對任何困難,趙玉龍都堅持不動搖,在MEMS感測器領域披荊斬棘。

2005年,他解決了感測器在高溫條件下的穩定性問題,為高動態MEMS壓阻式感測器的發明奠定了堅實的基礎。之後,新一輪挑戰又接踵而至。如何解決靈敏度和固有頻率的制約矛盾以提高感測器測量精度,一直是MEMS壓阻式感測器行業存在的技術難題。“這是一個系統工程,難關需要一個個攻克。”趙玉龍表示。

隨著研究的深入,團隊從結構上解決了這一難題,併發明瞭相關感測器晶片。此後,趙玉龍又帶領著團隊突破一道道難關,實現了感測器的強抗干擾性、高動態回應性、高穩定性及可靠性。

核心技術不能從天而降,唯有頑強拼搏才能掌握。

“稅務大資料計算與服務關鍵技術及其應用”項目團隊歷時20餘年求索創新、攻堅克難,建立了我國電子稅務的“大腦中樞”。該專案榮獲2017年國家科技進步獎二等獎。

1996年,該團隊負責人鄭慶華帶領4名研究生與浙江西安交大龍山軟體(稅友軟體集團的前身)開始了電子稅務方向研究,從零起步難度可想而知。該專案不僅要應對稅務資料來源廣、規模大、更新快和指標多等一般大資料的共性問題,還面臨“點多線長難驗真”“省際孤島難共用”“高維特徵難建模”等特色難題。在這個過程中,科研人員經歷了一次次嘗試與失敗,終於研製出擁有自主智慧財產權的國家稅務大資料分析平臺。

“面對嶄新的方向和未知的前景,我們要始終懷揣初心,以堅韌不拔的信念拼搏攻關,才能取得成功。”鄭慶華表示。

奉獻

把個人理想融入國家發展,用知識和智慧推動社會進步,在奉獻中實現人生價值。

科研之路困難重重,是什麼支撐著大家不懈奮鬥?

2017年國家技術發明獎二等獎“先進核動力系統多因素跨維度強耦合動態分析技術及應用”專案帶頭人蘇光輝教授深情地說:“是‘胸懷大局、無私奉獻、弘揚傳統、艱苦創業’的‘西遷精神’,一直激勵著我紮根西部,到祖國最需要的地方建功立業。”

先進核動力系統是艦船核動力及第三代核電的重大需求,核心設計分析工具是保證先進核動力系統安全性的重要保障。然而,由於缺乏自主智慧財產權的先進核動力系統,我國核工業發展受到嚴重掣肘。面對這種情形,團隊從2002年開始針對先進核動力系統展開了關鍵技術攻關。在艱苦的條件下,團隊十餘年如一日持續研究,將中國的先進核動力系統推向了世界領先水準。

科研工作者把個人理想融入國家發展,用知識和智慧推動社會進步,在奉獻中實現自己的人生價值。

節能減排是國家首要的能源戰略,是應對能源資源約束和環境氣候變化挑戰的必然選擇。2017年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二等獎“氣液固凝並吸收抑制低溫腐蝕的煙氣深度冷卻技術及應用”專案團隊著力研究燃煤煙氣污染控制。

經過數年的攻關,趙欽新帶領團隊在煙氣深度冷卻器結構設計、積灰磨損和低溫腐蝕及其耦合防控關鍵技術上取得了多項創新性成果,產品性能指標優於國外同類產品。華能和大唐等電廠使用煙氣深度冷卻技術及產品後也紛紛表示,該技術能夠進一步回收餘熱並脫除污染物,有效抑制了低溫腐蝕現象。

趙欽新表示:“這項成果服務於國家需求,服務於人民生活。把自己的知識和智慧奉獻給國家社會,是我們科研工作者努力的方向和目標。”目前,煙氣深度冷卻技術已應用於11家生產企業,建立了46條煙氣深度冷卻器生產線,實現了大規模生產及工程應用,取得了顯著的經濟社會效益和突出的節能減排效果。

(資訊採集:黃曉青 審核:刁巧燕)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