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科學》:氣候變暖致珊瑚白化加劇,或對海洋生態產生致命影響

一項新的科學研究表明, 在過去的40年中, 全球發生珊瑚礁嚴重白化事件的頻率已經增加至原來的5倍。 如此頻繁的珊瑚白化或對海洋生態系統帶來不可恢復的致命影響。 這一結果已經發表於2018年1月5日的《科學》雜誌。

珊瑚白化是指珊瑚失去體內共生的蟲黃藻或這些蟲黃藻失去體內色素而導致的珊瑚礁變白的現象。

在正常的珊瑚體內, 共生有大量的蟲黃藻, 正是這些蟲黃藻為珊瑚帶來了絢麗的色彩。 這些蟲黃藻既可以進行光合作用製造養料和氧氣, 又能吸收珊瑚在代謝中產生的廢料。 但是, 珊瑚蟲對溫度極為敏感, 一旦水溫過熱, 珊瑚就會“踢掉”體內的蟲黃藻而逐漸變白, 如果蟲黃藻離開珊瑚的時間過長, 珊瑚就會死去。

最早的珊瑚白化記錄可以追溯到1914年, 而在20世紀70年代, 珊瑚白化現象在全球各地開始頻頻出現。 雖然在環境適宜的情況下,

白化的珊瑚也可以逐漸恢復生命力, 但最近的一項研究表明, 現在珊瑚的恢復速度, 可能已經難以追上白化死亡的速度了。

澳大利亞詹姆斯庫克大學的一批研究人員分析了從1980年至2016年全球範圍內的100座珊瑚礁, 發現珊瑚白化的現象日益頻繁。

在20世紀80年代記錄為每25~30年發生一次;而2016年的記錄是每5.9年發生一次。

同時, 全球變暖的情況在日益加劇:以至於即便發生了拉尼娜現象(可導致水溫下降), 熱帶海洋的表面溫度也會比三十年前的厄爾尼諾現象(可導致水溫上升)時來得高。

“這是我生命中最悲傷的研究之旅, ”文章作者之一的特裡·休斯(Terry Hughes)教授在澳大利亞的周圍海域進行空中調查後說, “幾乎無一例外, 我們飛過的每一座暗礁都表現出高度的白化, 從礁坡一直延伸到礁頂。 在綿延4000公里的大堡礁原始珊瑚叢中, 只有四處沒有看到白化現象, 其嚴重程度遠遠超過2002或1998年的大範圍白化事件。 ”

其實, 在2015年的厄爾尼諾現象中, 科學家就已經發現了大堡礁珊瑚大範圍死亡的現象。

而在2016年, 調查顯示有93%的大堡礁都收到了影響, 在澳大利亞周圍海域的研究人員發現珊瑚的死亡率已超過50%。 而印度洋和西太平洋的情況要更糟——有研究稱珊瑚礁已經被破壞的“無法修復”。 另有一項研究表明, 在2100年, 全球99%的珊瑚都會白化。

珊瑚礁可以恢復,

但這種恢復需要10年以上的時間, 鑒於目前白化事件如此頻繁, 未來的情況可能會愈發嚴重。 作為地球上物種最豐富的自然棲息地之一, 珊瑚的存亡會影響生活於此的各種生命:在這類調查中, 科研人員已經發現海葵與巨蚌的生存已經受到了明顯的影響, 雖然目前海中的魚類還算豐富, 但前景堪憂。

美國國家海洋和大氣管理局珊瑚礁觀察協調員馬克·埃金(Mark Eakin)認為, 大堡礁珊瑚死亡面積實屬龐大, “珊瑚礁已經進入了一個由人類統治的時代——人類紀元(Anthropocene)。 ”

休斯教授說:“我們希望這一研究結果能夠推動澳大利亞、美國和其他地區為減少溫室氣體排放採取更有利的行動。 ”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