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新壩鎮小壩村特色產業拓出“致富路”

隆冬時節, 走進高臺縣新壩鎮小壩村, 寬闊平坦的柏油路從家家戶戶門前穿過, 白牆黛瓦的小康房沐浴在冬日暖陽下, 青松翠柏點綴在道路兩旁, 100多盞嶄新的太陽能路燈遍佈全村, 將農民的生活“照”得亮亮堂堂。

小壩村是高臺縣16個精准扶貧村之一。 長期以來, 種植結構單一、增收管道少是制約村子發展、農民增收的主要“瓶頸”。 2014年, 全村共有建檔立卡貧困戶56戶148人, 貧困發生率達16.42%。

村子要發展, 農民要增收, 就得有產業。 產業從哪裡來?

在精准扶貧工作中, 各幫扶單位從找准富民產業入手, 在深入群眾走訪調研、多次與村“兩委”班子研討的基礎上,

確定了發展壯大制種、草畜、勞務三大支柱產業的思路。 各幫扶幹部根據貧困戶實際情況, 確定了戶有致富產業、人有致富技能的扶貧措施。

走進二社村民鄭之光家, 他正在羊圈裡給羊添草料, 10多隻羊在羊圈裡撒著歡兒、吃著草。 “今年總共養了30多隻羊, 前前後後賣了20只, 前幾天又下了幾隻羊羔子。 ”鄭之光告訴記者。

2014年, 鄭之光家裡的人均純收入只有2000多元, 沒有主導產業, 一家人的生活過得很拮据。 這幾年, 在幫扶單位及村上的協調下, 鄭之光種上了“訂單田”, 每年種植的制種玉米在10畝以上, 都有保底價。 不僅如此, 2015年秋, 幫扶單位還給他家送來了扶貧種羊, 正好送到了老鄭的心坎上。 “以前養羊要外面買羊羔,

這是一筆不少的錢, 現在有了種羊就能自繁自育, 一年能繁育兩茬。 ”鄭之光對記者說道。

據村支部書記鄭任邦介紹, 近三年村上與金蘋果種子公司建立了長期穩定的合作關係, 每年全村的制種玉米都在3200畝以上, 制種玉米真正成了助農增收的主導產業。

八社村民鄭兵由於家中人多地少, 也沒有穩定的致富產業, 家庭收入一直停滯不前。 2015年, 在幫扶單位和幹部的説明下, 他貸款3萬元建起了暖棚圈舍, 搞起了肉羊養殖, 當年就實現了脫貧目標。 “現在日子過得比以前好了, 我爭取把養殖再往大搞搞, 多增加點收入。 ”鄭兵說道。

瞅准全村3000多畝制種玉米豐富的秸稈資源, 幫扶單位及幹部積極引導群眾主攻養殖業,

近三年來共發展養殖大戶34戶, 新建高標準暖棚圈舍74棟222間, 全村羊飼養量達到5700只, 牛飼養量達到570頭, 畜牧業收入占到全村農民人均純收入的25%。

村上還積極引進制種葫蘆、白皮洋蔥等其它作物進行試種, 扶持以紫冠圓茄、辣子為主的旱作農業和日光溫室等設施農業發展, 鼓勵農戶抓好20座溫室大棚的蔬菜種植, 多管道增加收入。 為解決新栽植100畝珍珠油杏和20座溫室的灌溉用水問題, 各幫扶單位積極想辦法, 説明打建起了一座2萬立方米的塘壩, 為產業發展找來了“水源”。

授人以“魚”, 還要授人以“漁”。 各幫扶單位充分發揮職能優勢, 把提升貧困家庭勞動力技能作為給貧困戶“造血”的重要手段, 每年組織開展勞動力技能培訓20多場次,

鼓勵農民外出務工增加收入。 據瞭解, 全村每年勞務輸出達400多人, 實現勞務收入60多萬元。

有了致富產業, 群眾的生活可謂是“芝麻開花節節高”, 村子的面貌也煥然一新:通上了柏油路, 水利設施更好了, 建起了文化廣場、衛生室、鄉村舞臺, 10個居民點都實現了綠化……

如今, 每天傍晚, 由村上20多名農家女組成的祁連姐妹舞蹈隊跳起歡樂的廣場舞, 舞出了快樂, 舞出了健康, 也把小壩村農民的生活“舞”得多姿多彩。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