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檔案|紅色戀人 馬海德與蘇菲 半世紀情緣 一輩子信仰

請點↑↑↑ 北京衛視 ↑↑↑關注↑↑↑ 歡迎關注《北京衛視》官方帳號《檔案》播出時間:每週一至週三晚23:16

他, 是第一個加入中國共產黨的外國人。 她,
是魯迅藝術學院公認的校花。

這樣的兩個人是如何在延安那片熱土地上相遇、相知, 攜手走過半個世紀的風雨?延河畔定終身, 後海邊安家園。 懷著怎樣的情感與信仰, 他們相伴一生, 成為人們羡慕的紅色戀人?父母愛情, 是怎樣令人感慨的一種浪漫?

1940年的除夕夜裡, 星空下飄著小雪花, 延安禮堂裡的鑼鼓聲敲得是震天響。 禮堂裡擠滿了人, 有的坐在凳子上, 有的乾脆席地而坐。 大家都沉浸在過年的喜悅中。

演出開始了, 臺上的鑼鼓起勁兒地敲著, 第一排坐著的毛主席等人笑得前仰後合, 觀眾更像開了鍋似的在大聲喝彩叫好。 這, 演的是哪一出呢?竟讓大家這麼興奮?

原來, 臺上是一位畫著大花臉的外國人正在表演。 只見他穿著五顏六色的戲裝,

一會兒左拜拜, 一會兒右拜拜, 念念有詞地給大家拜年。

大家對他幽默詼諧的表演很是喜歡, 紛紛喊著“再來一個”, 還有人直接叫他“笑星大夫”。

這個人, 就是被稱為“萬能博士”的美國醫生馬海德。 而被馬海德這段表演所吸引的, 還有一位漂亮的姑娘。

在當時的延安, 提到馬海德馬大夫, 那可以說是大名鼎鼎。 他不僅給當地的老百姓看病, 還是毛澤東、周恩來等領導人的保健醫生。 在長期處於被封鎖狀態的根據地, 醫護人員、藥品都十分緊缺, 像馬海德這樣受過專業訓練的外國醫生更是稀少。 馬海德原名喬治·海德姆, 出生于美國一個普通的工人家庭。 1933年取得瑞士日內瓦醫科大學醫學博士學位。 畢業後,

為了考察當時正肆虐中國的東方熱帶病, 他和兩名同學從瑞士來到了中國上海。 在上海, 馬海德結識了宋慶齡和外國進步人士史沫特萊、路易·艾黎等人。 在他們的影響下, 馬海德參加了馬克思主義學習小組, 開始閱讀馬克思主義著作和研究中國革命問題, 投身於革命活動。 1936年, 在宋慶齡的安排下, 馬海德與美國記者愛德格·斯諾一起來到根據地考察。

為期3個月的考察很快結束了, 但馬海德已經深深被紅軍隊伍的精神面貌所感染, 於是他選擇留了下來。

在這裡, 他給自己起了馬海德這個中文名字, 並在1937年2月10日加入中國共產黨。

他是第一個加入中國共產黨的外國人

之後, 馬海德很快隨部隊上了前線。 當時不少經過長征的戰士,

口袋裡都會裝著一些關鍵時刻用以補充能量, 甚至是保命的冰糖。 當戰士們發現馬海德不適應戰地的情況而得了胃病時, 便會小心翼翼地拿出一塊冰糖來給馬海德。

而更加讓馬海德震撼的, 則是親自參加搶救傷患的經歷。

一轉眼, 馬海德已經在黃土高原上生活了3年多了, 他學會了一口帶著些陝北味道的中文, 每天騎著馬跑來跑去, 為各處的病人治病, 他總是風塵僕僕, 和剛到上海時那個西裝革履的小夥簡直判若兩人。

雖然條件很艱苦, 但馬海德卻很快樂, 他的幽默也感染著身邊的人。 這其中, 就有我們剛剛提到的一位漂亮的姑娘, 蘇菲。

蘇菲, 原名周素珍, 1920年5月19日出生於上海普陀區。

1935年, 蘇菲為了逃避包辦婚姻來到上海,

經過朋友的介紹加入中國左聯領導的話劇藝術供應社。

在藝術供應社, 蘇菲認識了許多進步人士, 如聶耳、於伶等人。 蘇菲一邊上課一邊利用課餘時間在藝術供應社裡排演一些著名的話劇和進步的小節目, 並在街頭參加演出宣傳抗日。

1937年7月7日抗日戰爭爆發後, 蘇菲撤離上海, 幾經輾轉到達延安, 進入魯迅藝術學院學習文學和戲劇。

魯迅藝術學院, 1938年成立于延安, 簡稱“魯藝”, 是抗日戰爭時期中國共產黨為培養抗戰文藝幹部和文藝工作者而創辦的一所綜合性文學藝術學校。 魯藝開辦了文學、戲劇、音樂、美術等系, 培養了一大批優秀的文學家、藝術家等。 創作了諸如《白毛女》、《南泥灣》、《黃河大合唱》等一大批極富影響力的作品。 人們經常用一個飽含溫馨情感的詞語來比喻它——新中國的文藝“搖籃”。

就在去延安的路上,通過幾位戰士的介紹,蘇菲第一次知道了延安還有一位名叫馬海德的外國人。只是那時她完全沒有想到,那個別人口裡醫術高明的醫生,竟會和自己有著半個世紀的姻緣。

如今,蘇菲已經98歲高齡。在什刹海邊的小院裡,掛著很多蘇菲喜愛的風鈴,風吹鈴動,一陣陣悅耳的鈴聲傳來,仿佛帶著蘇菲回想起那些愉快的往事。

早在第一眼看到蘇菲的時候,馬海德就已經心動了。

而按著馬海德爺爺的說法,當你第一眼看上一個女孩子,你喜歡了以後,一定不要放棄,一定要去追!

1940年的春節,一切有了變化。那一天的聯歡會上,馬海德幽默的表演讓大家笑開了花,也給蘇菲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演出結束後,禮堂裡的大家已經開始跳舞了,不會跳舞的蘇菲一個人悄悄地站在大柱子旁邊看熱鬧。馬海德和舞伴從蘇菲面前跳過去,溫文爾雅地給蘇菲打了個招呼。

此時的馬海德已經換上了樸素的軍裝,但蘇菲還是發現他跳舞的姿勢帥極了。一曲跳完,馬海德已經走到了蘇菲面前,邀請她跳舞。蘇菲對馬海德說自己不會跳舞,馬海德貼心地教她。剛開始的時候蘇菲總是踩馬海德的腳,後來慢慢才找到了拍子。

兩個人跳的越來越合拍,跳了一圈又一圈。馬海德再也沒換過人,他們一直跳到舞會結束。

平日裡忙於戰鬥、學習、工作、生產,那天是大家難得放鬆的時候,舞會直到夜裡才結束。蘇菲回到宿舍睡下沒多久,窯洞裡突然傳來了一位大姐痛苦的呼救聲。馬海德馬上吩咐大家燒開水,拿剪子、布片消毒,準備為李大姐接生。

黎明前,一陣清脆的嬰兒啼哭聲終於傳出了窯洞。馬海德走出了窯洞,微笑著對還在等待的人們說:“請進去看看我們的‘小八路’吧”。

這是馬海德第一次接生,但他做的很專業,平安接生了嬰兒,救回了兩條性命,蘇菲看著周圍的一切,一種特殊的欣賞之情油然而生。

蘇菲把僅剩的一點兒熱水端給馬海德,還把自己心愛的香皂拿出來讓他洗手。並對他說到:“你也回去好好休息一下吧”。馬海德卻對蘇菲說到:“你看天都亮了,天氣那麼好,我們出去散散步,看看日出好嗎?”

沐浴著新年的陽光,蘇菲與馬海德慢慢地走著。馬海德首先向蘇菲談起了自己的父母和童年。

兩個人聊了一些各自的經歷,馬海德告訴蘇菲自己是怎麼來到中國的,蘇菲也對馬海德講了自己是怎樣參加革命的。

通過交談,蘇菲瞭解到,馬海德雖然是美國人,但也曾因為出身移民家庭而受到不公平的待遇。父親更是受到工廠老闆的剝削,一家人的生活很是困苦,甚至因為缺錢看病而受到醫生的欺負。正是這樣的經歷讓他在上海時對中國勞苦大眾的悲慘遭遇感同身受。在到達延安後被這裡人民的精神面貌所感染,並且主動留下來加入紅軍,成為了革命的一份子。

那一刻,共同的革命熱情和信仰讓兩個人忘記了一切所謂的語音障礙,文化差異。

蘇菲深深被馬海德獻身革命的精神所感動。兩個人瞭解的越多,就越覺得對方是如此可敬可愛。馬海德拉起蘇菲的手,向蘇菲表達了喜歡她,想要和她結婚的願望。

這突如其來的求婚讓蘇菲有些吃驚,她不禁有些猶豫。

蘇菲採訪:那個時候我們這個談戀愛方式也特別簡單,真的特別簡單,介紹自己的身份一般都不暴露的,要講自己的身份就是想要找物件了,就是有這樣的感覺了。在這個時候他就像我求婚,我也暈暈乎乎不知道就點頭答應了,他興奮的簡直,二話沒說,他說你同意了?我說我同意了,同意了?同意了。問了幾句同意了,完了以後他就往魯藝學校跑。

馬海德一口氣跑到了延安城北的王家坪,迫不及待的要去向組織彙報,請求批准他和蘇菲結婚。

於是,大年初一早上七點多鐘,好多人還在睡覺的時候,馬海德已經敲起了政治部主任王稼祥的窯洞門,一進門就大聲的說:“我要結婚了!”

一句話把王稼祥說愣了,他忙問馬海德要和誰結婚。馬海德故作神秘地讓王稼祥猜。但當王稼祥聽到蘇菲的時候還是有些驚異,因為那時蘇菲已經小有名氣了,誰也沒想到馬海德的結婚物件竟是她。

雖然有些意外,但兩個有著共同理想的青年走到一起,也實在是件很正常的事,王稼祥當即對馬海德表示了支持。

然而讓人沒想到的是,當蘇菲和朋友們說到要結婚的時候,周圍卻都是反對的聲音。

原來,早在來延安之前,蘇菲就已經和3位要好的姐妹約好了,抗戰不勝利,一定不談戀愛,不結婚。那時的她完全沒有想到,自己會這麼快就被馬海德吸引。

到達延安後,蘇菲和3位好姐妹進入了不同的學校,只有在週末才能聚一聚,聊一聊彼此的學習與生活。就在馬海德向蘇菲求婚後的第一個星期天,蘇菲像往常一樣和朋友們去爬山,一路上她還在糾結要不要告訴姐妹們這個消息。突然,天空中出現一片烏雲,就聽見一陣沉重的嗡嗡聲,接著就是震耳欲聾的爆炸聲,原來是日本飛機正在向延安城狂轟濫炸。幾個姑娘訓練有素,趕緊臥倒,在山坡上趴了很久。直到飛機飛走了,劫後餘生的蘇菲忍不住沖著空中喊道:“我要結婚了!”

蘇菲這一聲,把幾個姐妹嚇了一跳,她們顧不得抖掉身上的塵土,驚奇地對著蘇菲問到:“你說什麼呢?”

山坡上一片寂靜,蘇菲把自己與馬海德相知相戀的過程一五一十地說給了姐妹們,沒想到,蘇菲剛一說完,卻聽到的都是姐妹們的數落。

馬海德認認真真地向組織上打了一個結婚報告,只過了兩天就得到了批准,他和蘇菲即將結婚的消息很快就在延安傳開了。馬海德幸福得不得了,很神氣地拉著蘇菲一定要去邊區政府辦理結婚登記。

那時候在延安,革命隊伍裡的人結婚都是向組織打報告,組織批准了就行,沒有其他手續。但是,馬海德認為這樣不夠正式,一定堅持要去邊區政府登記。

11-4 中景:就在馬海德和蘇菲的結婚報告得到批准後,馬海德就立刻給正在重慶的老朋友路易·艾黎發了電報,點報上只有幾個字:“需要錢結婚,請匯款來。”

就在機關合作社,馬海德與蘇菲辦了十幾桌簡單的“酒席”,其實也就是些瓜子花生大棗,在那個物資短缺的年代,這已經很不容易了。

結婚那天很多人都來祝賀他們,雖然沒有新衣服,但兩個人還是挽著手,留下了一張甜蜜的合影。這也成了蘇菲最好的結婚禮物,無論走南闖北,她都一直珍藏著。

結婚後,馬海德就將蘇菲的稱呼改為了“妹子”,而蘇菲則稱呼他為“馬”。這一叫就是幾十年。

馬海德與蘇菲結婚後的第二天,他就把蘇菲又送回了魯藝。

蘇菲回到魯藝後,不少男生開玩笑說不能眼睜睜看著一個外國人,就這樣請以地“摘”走了校花。每次馬海德去接蘇菲的時候,總有一些男生打埋伏,大吼一聲讓馬海德留下買路錢。

馬海德心裡也不在意,笑著讓大家翻他口袋裡的香煙和零錢。就在一片歡樂的打鬧中度過自己不多的休息日。

而在休息日,馬海德與蘇菲還有一件一定要去做的事,那就是——種地。

蘇菲採訪:延安的禮拜六就是晚會跳舞是最熱鬧的,四個汽燈,尤其小孩們圍著看那個汽燈打氣,那就開心極了,跳舞。那時候毛主席也跳,周總理跳的最好,周總理一直都是紳士,特別特別瀟灑,跳舞特別有樣子,我們的朱老總朱德就像挖地一樣的蹦恰恰,蹦恰恰,但是這也很開心啊。所以女同志都去參加,男同志也參加,有站著的,沒有座位,大家真是從心裡的這種高興過禮拜六特別好。

馬海德自己喜歡各種運動,也把運動帶到了治療當中。這張照片中,兩個打乒乓球的人正是毛主席和馬海德。毛主席有一點風濕病,肩抬不起來,馬海德就專門請人打造了一張乒乓球台,一有時間就拉著馬主席打乒乓球,以調節他的精神,放鬆心情。

馬海德一家還專門開闢了一條散步路線,每天晚飯後,拉著毛主席一起散步,從王家坪出發,走到延河繞一圈再回來。碰到有人找毛主席談工作,馬海德就讓隨行的小孩出洋相吸引注意力,好讓毛主席繼續散步。後來這支散步隊伍越來越壯大,簡直成了延安一景。

在這樣艱苦卻又快樂的環境中,馬海德和蘇菲迎來了他們愛情的結晶——兒子周幼馬降生了。

1943年11月22日,馬海德與蘇菲的兒子降生了。馬海德給兒子取名周幼馬。

馬海德每天不管工作多忙,都會在醫院規定的十點鐘查房過後,那十分鐘休息的時間裡跑回家看望蘇菲與兒子。

那時在延安,周幼馬有一件非常讓人羡慕的玩具——延安第一輛兒童三輪車。小幼馬的三輪車正是美國的爺爺奶奶專門通過美軍觀察組寄過來的,箱子裡還裝滿了孩子的衣服和小玩具。這輛漂洋過海的三輪車也給延安的孩子們帶了了很多的快樂。

新中國成立前夕,馬海德與蘇菲分別隨著不同的隊伍進入北平城。就在新中國成立的當天,周恩來總理批准了馬海德加入中國國籍的申請,馬海德的第三個願望也終於實現了。

隨後,蘇菲進入了北京電影製片廠,開始從事電影工作和話劇演出。馬海德則繼續從事醫療工作。1950年,馬海德被任命為中央人民政府衛生部顧問。衛生部給他們安排了專門的住處,就是如今後海北沿的一處小院。

如今的小院裡,馬海德的很多東西蘇菲都小心珍藏著,尤其在她的臥室中還擺放著他們80年代專門在美國拍攝的合影。照片中的馬海德輕輕攬著蘇菲,兩個人都笑的很開心。

還在延安的時候,在周幼馬5歲生日的這一天,馬海德曾給兒子親筆寫了一封信。

在這封信的開頭,馬海德和蘇菲表達了對兒子深切的愛,同時也提到了一個詞“useful life”。並解釋了什麼是“有價值的一生”。那就是“為人民服務、善良誠實,相信真理等一系列美好的品質”

這封信中說到的內容,可以說既是馬海德與蘇菲對兒子的殷切希望,同樣也是馬海德與蘇菲夫婦兩個人所追求和實踐的目標。

如今這封信也被周幼馬小心收藏在自己的辦公室中,隨時都能看到,隨時都能感受到父母的精神。

1981年,經過周密的調查和論證,馬海德提出“中國要在2000年基本消滅麻風病”的奮鬥目標。為實現這一目標,他積極開展中外醫學界的合作與交流,1985年,在馬海德的號召下,廣州召開了中國第一屆國際麻風病學術交流會。為了籌集麻風防治基金,馬海德常常要出差,近的去祖國各地,遠的要周遊世界各國。而每次出席各種活動,馬海德都要帶上夫人蘇菲一同參加,用他的話說,就是:“你們只邀請我一個人是不對的,我們夫妻是一起的,要出席活動就應該一起邀請。”

蘇菲與馬海德兩個人之間有了些小摩擦

這一天,在澳大利亞的一家麻風病院,馬海德和蘇菲正在這裡參觀、開會。

就在會議結束,一行人要去吃飯的時候。一群麻風病人都站在門口,等著一一和馬海德等人握手。

這些病人雖然都已經治癒,但是手上還有很多潰瘍,眼中的甚至還在流血。這樣蘇菲的心裡有一些彆扭,遲遲不敢去伸手。

馬海德走在蘇菲的後面,見蘇菲不伸手,就一直偷偷用胳膊撞她,蘇菲只好也伸出手向病人握去,之後這一頓飯也是沒吃幾口。

回到旅館後,蘇菲越想越生氣,總覺得是馬海德在整她。而馬海德非常溫柔的跟蘇菲解釋了自己的用意,並再三強調這種情況不傳染。

原來,馬海德正是利用每一次這樣直接握手的機會來向大家傳遞麻風病不可怕的信念,也為麻風病人自己找回自信。漸漸地,蘇菲也理解了馬海德的用心良苦,如今,無論是蘇菲還是周幼馬去看望麻風病人,依然是大方握手。

1976年,馬海德被檢查出患有前列腺癌後,仍然不停歇,陸續做了8次大手術,可病情稍微好轉一點,他又開始忙,到處看病人。直到1988年,已經被癌症折磨地瘦了30斤的馬海德,暈倒在了北戴河的三省會議會場上。隨後,馬海德被送進協和醫院,按照他的要求,家人每天探視時會把寄來的報紙和信給他,方便他繼續在病床上辦公。直到高燒不退,陷入昏迷前,他依然在囑託蘇菲打理好為麻風病人籌辦基金會的事情。

1988年10月3日,馬海德結束了他無悔的一生。根據他的遺願,他的骨灰被分為了三部分,一部分送回了美國的家鄉,一部分送到了延安,另外一部分被安置在北京八寶山革命公墓。

在與蘇菲共用整整半個世紀美好姻緣之後,馬海德無比眷戀地永別了蘇菲。去世前,他曾拿出十萬美金,設立了中國防止麻風病基金會。去世後,蘇菲把馬海德給她留下的四萬美元養老金,也捐給了基金會。消滅麻風,幫助麻風病人,是她和丈夫的共同心願。

搞了半輩子文藝工作,已經退休的蘇菲又全身心地投入到基金會的成立中,用馬海德的遺產以及自己的養老金,維持了基金會20多年的運轉。多年來,她走遍了中國麻風病多發的省份,想方設法解決一些地區,在防治麻風病時的實際困難,或者代表基金會出席一些活動,為中國的防治麻風病爭取更好的環境。

馬海德走後很多年,他住過的房間,蘇菲都保持著原樣,就像馬海德在家時一樣,她總是覺得馬海德只是出差了,過幾天就會回來的。

人們經常用一個飽含溫馨情感的詞語來比喻它——新中國的文藝“搖籃”。

就在去延安的路上,通過幾位戰士的介紹,蘇菲第一次知道了延安還有一位名叫馬海德的外國人。只是那時她完全沒有想到,那個別人口裡醫術高明的醫生,竟會和自己有著半個世紀的姻緣。

如今,蘇菲已經98歲高齡。在什刹海邊的小院裡,掛著很多蘇菲喜愛的風鈴,風吹鈴動,一陣陣悅耳的鈴聲傳來,仿佛帶著蘇菲回想起那些愉快的往事。

早在第一眼看到蘇菲的時候,馬海德就已經心動了。

而按著馬海德爺爺的說法,當你第一眼看上一個女孩子,你喜歡了以後,一定不要放棄,一定要去追!

1940年的春節,一切有了變化。那一天的聯歡會上,馬海德幽默的表演讓大家笑開了花,也給蘇菲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演出結束後,禮堂裡的大家已經開始跳舞了,不會跳舞的蘇菲一個人悄悄地站在大柱子旁邊看熱鬧。馬海德和舞伴從蘇菲面前跳過去,溫文爾雅地給蘇菲打了個招呼。

此時的馬海德已經換上了樸素的軍裝,但蘇菲還是發現他跳舞的姿勢帥極了。一曲跳完,馬海德已經走到了蘇菲面前,邀請她跳舞。蘇菲對馬海德說自己不會跳舞,馬海德貼心地教她。剛開始的時候蘇菲總是踩馬海德的腳,後來慢慢才找到了拍子。

兩個人跳的越來越合拍,跳了一圈又一圈。馬海德再也沒換過人,他們一直跳到舞會結束。

平日裡忙於戰鬥、學習、工作、生產,那天是大家難得放鬆的時候,舞會直到夜裡才結束。蘇菲回到宿舍睡下沒多久,窯洞裡突然傳來了一位大姐痛苦的呼救聲。馬海德馬上吩咐大家燒開水,拿剪子、布片消毒,準備為李大姐接生。

黎明前,一陣清脆的嬰兒啼哭聲終於傳出了窯洞。馬海德走出了窯洞,微笑著對還在等待的人們說:“請進去看看我們的‘小八路’吧”。

這是馬海德第一次接生,但他做的很專業,平安接生了嬰兒,救回了兩條性命,蘇菲看著周圍的一切,一種特殊的欣賞之情油然而生。

蘇菲把僅剩的一點兒熱水端給馬海德,還把自己心愛的香皂拿出來讓他洗手。並對他說到:“你也回去好好休息一下吧”。馬海德卻對蘇菲說到:“你看天都亮了,天氣那麼好,我們出去散散步,看看日出好嗎?”

沐浴著新年的陽光,蘇菲與馬海德慢慢地走著。馬海德首先向蘇菲談起了自己的父母和童年。

兩個人聊了一些各自的經歷,馬海德告訴蘇菲自己是怎麼來到中國的,蘇菲也對馬海德講了自己是怎樣參加革命的。

通過交談,蘇菲瞭解到,馬海德雖然是美國人,但也曾因為出身移民家庭而受到不公平的待遇。父親更是受到工廠老闆的剝削,一家人的生活很是困苦,甚至因為缺錢看病而受到醫生的欺負。正是這樣的經歷讓他在上海時對中國勞苦大眾的悲慘遭遇感同身受。在到達延安後被這裡人民的精神面貌所感染,並且主動留下來加入紅軍,成為了革命的一份子。

那一刻,共同的革命熱情和信仰讓兩個人忘記了一切所謂的語音障礙,文化差異。

蘇菲深深被馬海德獻身革命的精神所感動。兩個人瞭解的越多,就越覺得對方是如此可敬可愛。馬海德拉起蘇菲的手,向蘇菲表達了喜歡她,想要和她結婚的願望。

這突如其來的求婚讓蘇菲有些吃驚,她不禁有些猶豫。

蘇菲採訪:那個時候我們這個談戀愛方式也特別簡單,真的特別簡單,介紹自己的身份一般都不暴露的,要講自己的身份就是想要找物件了,就是有這樣的感覺了。在這個時候他就像我求婚,我也暈暈乎乎不知道就點頭答應了,他興奮的簡直,二話沒說,他說你同意了?我說我同意了,同意了?同意了。問了幾句同意了,完了以後他就往魯藝學校跑。

馬海德一口氣跑到了延安城北的王家坪,迫不及待的要去向組織彙報,請求批准他和蘇菲結婚。

於是,大年初一早上七點多鐘,好多人還在睡覺的時候,馬海德已經敲起了政治部主任王稼祥的窯洞門,一進門就大聲的說:“我要結婚了!”

一句話把王稼祥說愣了,他忙問馬海德要和誰結婚。馬海德故作神秘地讓王稼祥猜。但當王稼祥聽到蘇菲的時候還是有些驚異,因為那時蘇菲已經小有名氣了,誰也沒想到馬海德的結婚物件竟是她。

雖然有些意外,但兩個有著共同理想的青年走到一起,也實在是件很正常的事,王稼祥當即對馬海德表示了支持。

然而讓人沒想到的是,當蘇菲和朋友們說到要結婚的時候,周圍卻都是反對的聲音。

原來,早在來延安之前,蘇菲就已經和3位要好的姐妹約好了,抗戰不勝利,一定不談戀愛,不結婚。那時的她完全沒有想到,自己會這麼快就被馬海德吸引。

到達延安後,蘇菲和3位好姐妹進入了不同的學校,只有在週末才能聚一聚,聊一聊彼此的學習與生活。就在馬海德向蘇菲求婚後的第一個星期天,蘇菲像往常一樣和朋友們去爬山,一路上她還在糾結要不要告訴姐妹們這個消息。突然,天空中出現一片烏雲,就聽見一陣沉重的嗡嗡聲,接著就是震耳欲聾的爆炸聲,原來是日本飛機正在向延安城狂轟濫炸。幾個姑娘訓練有素,趕緊臥倒,在山坡上趴了很久。直到飛機飛走了,劫後餘生的蘇菲忍不住沖著空中喊道:“我要結婚了!”

蘇菲這一聲,把幾個姐妹嚇了一跳,她們顧不得抖掉身上的塵土,驚奇地對著蘇菲問到:“你說什麼呢?”

山坡上一片寂靜,蘇菲把自己與馬海德相知相戀的過程一五一十地說給了姐妹們,沒想到,蘇菲剛一說完,卻聽到的都是姐妹們的數落。

馬海德認認真真地向組織上打了一個結婚報告,只過了兩天就得到了批准,他和蘇菲即將結婚的消息很快就在延安傳開了。馬海德幸福得不得了,很神氣地拉著蘇菲一定要去邊區政府辦理結婚登記。

那時候在延安,革命隊伍裡的人結婚都是向組織打報告,組織批准了就行,沒有其他手續。但是,馬海德認為這樣不夠正式,一定堅持要去邊區政府登記。

11-4 中景:就在馬海德和蘇菲的結婚報告得到批准後,馬海德就立刻給正在重慶的老朋友路易·艾黎發了電報,點報上只有幾個字:“需要錢結婚,請匯款來。”

就在機關合作社,馬海德與蘇菲辦了十幾桌簡單的“酒席”,其實也就是些瓜子花生大棗,在那個物資短缺的年代,這已經很不容易了。

結婚那天很多人都來祝賀他們,雖然沒有新衣服,但兩個人還是挽著手,留下了一張甜蜜的合影。這也成了蘇菲最好的結婚禮物,無論走南闖北,她都一直珍藏著。

結婚後,馬海德就將蘇菲的稱呼改為了“妹子”,而蘇菲則稱呼他為“馬”。這一叫就是幾十年。

馬海德與蘇菲結婚後的第二天,他就把蘇菲又送回了魯藝。

蘇菲回到魯藝後,不少男生開玩笑說不能眼睜睜看著一個外國人,就這樣請以地“摘”走了校花。每次馬海德去接蘇菲的時候,總有一些男生打埋伏,大吼一聲讓馬海德留下買路錢。

馬海德心裡也不在意,笑著讓大家翻他口袋裡的香煙和零錢。就在一片歡樂的打鬧中度過自己不多的休息日。

而在休息日,馬海德與蘇菲還有一件一定要去做的事,那就是——種地。

蘇菲採訪:延安的禮拜六就是晚會跳舞是最熱鬧的,四個汽燈,尤其小孩們圍著看那個汽燈打氣,那就開心極了,跳舞。那時候毛主席也跳,周總理跳的最好,周總理一直都是紳士,特別特別瀟灑,跳舞特別有樣子,我們的朱老總朱德就像挖地一樣的蹦恰恰,蹦恰恰,但是這也很開心啊。所以女同志都去參加,男同志也參加,有站著的,沒有座位,大家真是從心裡的這種高興過禮拜六特別好。

馬海德自己喜歡各種運動,也把運動帶到了治療當中。這張照片中,兩個打乒乓球的人正是毛主席和馬海德。毛主席有一點風濕病,肩抬不起來,馬海德就專門請人打造了一張乒乓球台,一有時間就拉著馬主席打乒乓球,以調節他的精神,放鬆心情。

馬海德一家還專門開闢了一條散步路線,每天晚飯後,拉著毛主席一起散步,從王家坪出發,走到延河繞一圈再回來。碰到有人找毛主席談工作,馬海德就讓隨行的小孩出洋相吸引注意力,好讓毛主席繼續散步。後來這支散步隊伍越來越壯大,簡直成了延安一景。

在這樣艱苦卻又快樂的環境中,馬海德和蘇菲迎來了他們愛情的結晶——兒子周幼馬降生了。

1943年11月22日,馬海德與蘇菲的兒子降生了。馬海德給兒子取名周幼馬。

馬海德每天不管工作多忙,都會在醫院規定的十點鐘查房過後,那十分鐘休息的時間裡跑回家看望蘇菲與兒子。

那時在延安,周幼馬有一件非常讓人羡慕的玩具——延安第一輛兒童三輪車。小幼馬的三輪車正是美國的爺爺奶奶專門通過美軍觀察組寄過來的,箱子裡還裝滿了孩子的衣服和小玩具。這輛漂洋過海的三輪車也給延安的孩子們帶了了很多的快樂。

新中國成立前夕,馬海德與蘇菲分別隨著不同的隊伍進入北平城。就在新中國成立的當天,周恩來總理批准了馬海德加入中國國籍的申請,馬海德的第三個願望也終於實現了。

隨後,蘇菲進入了北京電影製片廠,開始從事電影工作和話劇演出。馬海德則繼續從事醫療工作。1950年,馬海德被任命為中央人民政府衛生部顧問。衛生部給他們安排了專門的住處,就是如今後海北沿的一處小院。

如今的小院裡,馬海德的很多東西蘇菲都小心珍藏著,尤其在她的臥室中還擺放著他們80年代專門在美國拍攝的合影。照片中的馬海德輕輕攬著蘇菲,兩個人都笑的很開心。

還在延安的時候,在周幼馬5歲生日的這一天,馬海德曾給兒子親筆寫了一封信。

在這封信的開頭,馬海德和蘇菲表達了對兒子深切的愛,同時也提到了一個詞“useful life”。並解釋了什麼是“有價值的一生”。那就是“為人民服務、善良誠實,相信真理等一系列美好的品質”

這封信中說到的內容,可以說既是馬海德與蘇菲對兒子的殷切希望,同樣也是馬海德與蘇菲夫婦兩個人所追求和實踐的目標。

如今這封信也被周幼馬小心收藏在自己的辦公室中,隨時都能看到,隨時都能感受到父母的精神。

1981年,經過周密的調查和論證,馬海德提出“中國要在2000年基本消滅麻風病”的奮鬥目標。為實現這一目標,他積極開展中外醫學界的合作與交流,1985年,在馬海德的號召下,廣州召開了中國第一屆國際麻風病學術交流會。為了籌集麻風防治基金,馬海德常常要出差,近的去祖國各地,遠的要周遊世界各國。而每次出席各種活動,馬海德都要帶上夫人蘇菲一同參加,用他的話說,就是:“你們只邀請我一個人是不對的,我們夫妻是一起的,要出席活動就應該一起邀請。”

蘇菲與馬海德兩個人之間有了些小摩擦

這一天,在澳大利亞的一家麻風病院,馬海德和蘇菲正在這裡參觀、開會。

就在會議結束,一行人要去吃飯的時候。一群麻風病人都站在門口,等著一一和馬海德等人握手。

這些病人雖然都已經治癒,但是手上還有很多潰瘍,眼中的甚至還在流血。這樣蘇菲的心裡有一些彆扭,遲遲不敢去伸手。

馬海德走在蘇菲的後面,見蘇菲不伸手,就一直偷偷用胳膊撞她,蘇菲只好也伸出手向病人握去,之後這一頓飯也是沒吃幾口。

回到旅館後,蘇菲越想越生氣,總覺得是馬海德在整她。而馬海德非常溫柔的跟蘇菲解釋了自己的用意,並再三強調這種情況不傳染。

原來,馬海德正是利用每一次這樣直接握手的機會來向大家傳遞麻風病不可怕的信念,也為麻風病人自己找回自信。漸漸地,蘇菲也理解了馬海德的用心良苦,如今,無論是蘇菲還是周幼馬去看望麻風病人,依然是大方握手。

1976年,馬海德被檢查出患有前列腺癌後,仍然不停歇,陸續做了8次大手術,可病情稍微好轉一點,他又開始忙,到處看病人。直到1988年,已經被癌症折磨地瘦了30斤的馬海德,暈倒在了北戴河的三省會議會場上。隨後,馬海德被送進協和醫院,按照他的要求,家人每天探視時會把寄來的報紙和信給他,方便他繼續在病床上辦公。直到高燒不退,陷入昏迷前,他依然在囑託蘇菲打理好為麻風病人籌辦基金會的事情。

1988年10月3日,馬海德結束了他無悔的一生。根據他的遺願,他的骨灰被分為了三部分,一部分送回了美國的家鄉,一部分送到了延安,另外一部分被安置在北京八寶山革命公墓。

在與蘇菲共用整整半個世紀美好姻緣之後,馬海德無比眷戀地永別了蘇菲。去世前,他曾拿出十萬美金,設立了中國防止麻風病基金會。去世後,蘇菲把馬海德給她留下的四萬美元養老金,也捐給了基金會。消滅麻風,幫助麻風病人,是她和丈夫的共同心願。

搞了半輩子文藝工作,已經退休的蘇菲又全身心地投入到基金會的成立中,用馬海德的遺產以及自己的養老金,維持了基金會20多年的運轉。多年來,她走遍了中國麻風病多發的省份,想方設法解決一些地區,在防治麻風病時的實際困難,或者代表基金會出席一些活動,為中國的防治麻風病爭取更好的環境。

馬海德走後很多年,他住過的房間,蘇菲都保持著原樣,就像馬海德在家時一樣,她總是覺得馬海德只是出差了,過幾天就會回來的。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