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社會>正文

驚人!每天收集到垃圾平均有800~900噸 玉林市民,你進行垃圾分類了嗎?

垃圾分類在玉林市已經推行了多年, 在街道、在社區……到處都可以看到注明“垃圾分類”的垃圾桶。 但是執行的效果到底如何呢?近日, 記者對此進行了調查。

囫圇填埋

吞噬土地且降解時間久

記者採訪瞭解到, 玉林市垃圾最終的處理方式是在玉林市垃圾無害處理廠實行土地填埋, 等待自然降解。

“填埋土地不夠用了, 現在已經沿著原填埋地再開闢了一個新的垃圾填埋場。 ”垃圾處理廠的後勤科長李華軍說, 填埋垃圾所佔用的土地累計已經接近約27公頃。 記者看到, 新挖掘的填埋場已經在地表全部鋪設了銀白色的隔水防汙土工膜。

玉林市垃圾無害處理廠內的垃圾填埋場占地約20多公頃。

垃圾如果分類好, 可回收的垃圾可以再次利用, 不用填埋, 填埋的只是不可回收部分。 既減少了垃圾對土地的侵佔, 環境的承汙壓力也會降低。 而現在因為沒有在源頭上把垃圾分類,

只能囫圇填埋, 用地增多, 而垃圾不能分門別類針對性處理, 多類垃圾混雜降解, 降解時間增長到80~100年。

“大量的垃圾填埋, 垃圾分類的工作不可能在處理廠進行, 非常需要從源頭做起。 ”李華軍與廠長一樣, 對於垃圾分類, 顯得有心無力。 據記者現場瞭解, 玉林市垃圾無害處理廠負責全市的垃圾無害處理工作, 每天收集到的垃圾平均有800~900噸, 節假日甚至高達1500噸。

玉林生活垃圾焚燒發電廠目前已在收尾階段。

宣傳引導

垃圾分類試點成效可觀

早在2013年12月, 玉林市生活垃圾分類投放和收集試點工作已經有序開展。 時隔4年多, 記者在近日走進上述社區探訪推行情況, 發現居民的分類意識強, 垃圾分類的運轉情況良好。

標明“垃圾分類”的垃圾箱。

“如果沒有設有垃圾分類箱, 沒有環衛工每天的分類拉運, 我們即使想分類投放垃圾也很難。 ”禦電社區的居民黃衛紅認為, 在居民垃圾分類投放的初期, 相關部門的資產投入和宣傳指導起到了決定性的引導作用, 使得垃圾分類在社區裡成為人人隨手而做的生活習慣。

垃圾分類

運作機制仍有待完善

然而, 玉城的更多片區並沒有垃圾分類意識及其相關引導工作, 垃圾分類並未形成大規模地推廣。

在玉城街道, 林林總總的垃圾投放箱明顯分設著“可回收垃圾”和“不可回收垃圾”,

記者從垃圾投放源頭一直跟蹤到垃圾處理廠終端, 發現收集垃圾的環衛工並未按照垃圾箱的標示分類運輸, 而是把“可回收”和“不可回收”箱的垃圾全部倒進同一輛環衛車, 再拉到所在區域的垃圾中轉站整車倒進壓縮池內壓縮, 壓縮後的垃圾就運往處理廠填埋。 整個處理過程, 從源頭到終端, 沒有一個環節實現了垃圾分類。

在垃圾中轉站,沒有經過分類的垃圾直接倒進壓縮池壓縮。

城市的垃圾分類,一方面需要建立完善的分類垃圾處理工作制度,讓清潔工作者有法可依,知道該怎麼樣處理,處理去哪裡;一方面需要大量的宣傳引導和資產投入,深化市民垃圾分類意識,知道垃圾該怎麼扔;而在現有條件下,市民也應該從源頭上把“可回收”與“不可回收”垃圾分類打包,從我做起提高垃圾的迴圈利用率,降低生態環境為城市發展付出的成本。

采寫:見習記者 林聲遠

責編:晏海珊

主編:宋建州

你還想知道的這些事

玉林新聞網 玉林日報社新媒體中心 出品

在垃圾中轉站,沒有經過分類的垃圾直接倒進壓縮池壓縮。

城市的垃圾分類,一方面需要建立完善的分類垃圾處理工作制度,讓清潔工作者有法可依,知道該怎麼樣處理,處理去哪裡;一方面需要大量的宣傳引導和資產投入,深化市民垃圾分類意識,知道垃圾該怎麼扔;而在現有條件下,市民也應該從源頭上把“可回收”與“不可回收”垃圾分類打包,從我做起提高垃圾的迴圈利用率,降低生態環境為城市發展付出的成本。

采寫:見習記者 林聲遠

責編:晏海珊

主編:宋建州

你還想知道的這些事

玉林新聞網 玉林日報社新媒體中心 出品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