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面肌痙攣不要亂治,正規治療很重要

面肌痙攣(hemifacial spasm, HFS)是指一側或雙側面部肌肉 (眼輪匝肌、表情肌、口輪匝肌) 反復發作的陣發性、不自主的抽搐, 在情緒激動或緊張時加重,

嚴重時可出現睜眼困難、口角歪斜以及耳內抽動樣雜音。

面肌痙攣好發於中老年, 女性略多於男性, 但發病年齡有年輕化的趨勢。 面肌痙攣雖然大多位於一側, 但雙側面肌痙攣也並非罕見。

面肌痙攣的臨床診斷主要依據患者典型的症狀:單側面部肌肉非自主、陣發性、反復發作的抽搐, 精神緊張、焦慮和心理壓力過大都會誘發或加重發作, 面部肌肉的運動如用力閉眼、鼓腮等也會誘發痙攣發作, 甚至在睡眠和麻醉狀態下也會發作。

對於缺乏特徵性臨床表現的病人需要借助輔助檢查予以明確, 包括電生理檢查、影像學檢查、卡馬西平治療試驗。

電生理檢查包括肌電圖(electromyography, EMG)和異常肌反應(AMR)或稱為側方擴散反應(LSR)檢測。 在面肌痙攣病人中,

EMG 可記錄到一種高頻率的自發電位, AMR 是面肌痙攣特有的異常肌電反應, AMR陽性支援面肌痙攣診斷。

影像學檢查包括CT和MRI, 用以明確可能導致面肌痙攣的顱內病變, 及面神經周圍的血管分佈。

面肌痙攣病人在疾病的開始階段一般都對卡馬西平治療有效(少部分病人可出現無效), 因此, 卡馬西平治療試驗有助於診斷。

面肌痙攣的鑒別診斷

1、面癱後遺症面肌抽搐:由於面癱恢復不全發生軸索再生錯亂所致。 面肌抽搐只在做眨眼、抬眉等動作產生。 以往有明顯的面癱史, 患側多遺留不同程度的面肌無力和麻痹現象。

2、功能性瞼痙攣:常見於中年以上女性患者, 為雙側眼瞼肌痙攣, 下部面肌無抽搐, 常伴有情緒障礙,

肌電圖顯示面肌不同步放電, 可能系錐體系統功能 紊亂所致。

3、面肌顫搐:為面肌個別肌束細微的顫動, 常侵入周圍眼瞼肌肉, 多限於一側, 可自行緩解, 可能是侵犯腦幹、腦神經的良性病變所致。

4、Meige綜合征:又稱眼-口-下頜肌張力障礙綜合征, 表現為雙側眼瞼肌痙攣, 並有口、舌、醒、下頜、喉及頸肌肌張力障礙。

5、習慣性痙攣:為小型痙攣, 面肌無目的刻板性或反復跳動, 多見於一側, 多在童年期發病。

6、中腦和錐體系統病變引起的手足徐動和舞蹈病, 亦可有面部不自主運動。

面肌痙攣的治療方法怎麼選?

1、藥物治療:面肌痙攣治療的常用藥物包括卡馬西平、奧凱西平以及安定等。 其中, 卡馬西平成人最高劑量不應超過1200mg/d。 備選藥物為苯妥英鈉、氯硝安定、巴氯芬、托吡酯、加巴噴丁及氟呱啶醇等。

藥物治療可減輕部分病人面肌抽搐症狀, 面肌痙攣藥物治療常用於發病初期、無法耐受手術或者拒絕手術者以及作為術後症狀不能緩解者的輔助治療。 對於臨床症狀輕、藥物療效顯著, 並且無藥物不良反應的病人可長期應用。

藥物治療可有肝腎功能損害、頭暈、嗜睡、白細胞減少、共濟失調、震顫等不良反應, 如發生藥物不良反應即刻停藥。 特別指出的是, 應用卡馬西平治療有發生剝脫性皮炎的風險, 嚴重的剝脫性皮炎可危及生命。

2、注射用A型肉毒毒素(botulinum toxin A):主要應用於不能耐受手術、拒絕手術、手術失敗或術後復發、藥物治療無效或藥物過敏的成年病人。

肉毒素皮下注射後經過2~5d的潛伏期後起效,

據文獻報導可以使75%以上的患者的肉毒素注射區域的肌肉痙攣症狀完全消失或明顯減輕, 療效持續的時間取決於肉毒素注射的劑量, 大多可以維持數月, 反復注射仍然可以獲得滿意的療效, 因此臨床上接受肉毒素注射的患者仍大有人在。

肉毒素注射後常伴隨出現眼幹、多淚、複視、眼瞼肌及面頰肌乏力, 多次注射後甚至會引起部分面頰肌的永久性麻痹。 當出現療效下降或嚴重不良反應時應慎用。 過敏性體質者及對本品過敏者禁止使用。

3、顯微血管減壓手術(MVD):在上世紀70年代隨著手術顯微鏡在臨床上的應用, 近年來, 隨著臨床手術的日臻完善, 顯微血管減壓手術根治率98%以上, 術後無效患者為2%, 術後復發患者為8%,是神經外科專家所推崇的治療技術。

術後復發患者為8%,是神經外科專家所推崇的治療技術。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