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如何正確地回復“在嗎?”這波操作我服……

你是不是也有過這樣的時刻↓

一位不常聯繫的好友, 突然發來單獨一條「在嗎」, 心裡不禁一咯噔, 腦補出接下來可能進行的一場尬聊, 心照不宣地等著對方說出自己的「不情之請」……

經過一番心理建設, 終於懷著英勇就義般的心態, 小心謹慎地打出「在」並發送。

相信我, 你不是一個人在顫抖。 以下, 我收集了一些被「在嗎」支配的恐懼:

以下回復技巧僅供參考, 請注意使用劑量, 避免因使用不當造成的不良後果。

友盡反擊型

適用範圍:無懼被對方拉黑或刪除的「好友」。 雙方對話頻率<一年一次, 常見於小/初/高中同學、或是某次社交場合上加的陌生人。

只要你無懼得罪人, 有直抒胸臆的勇氣, 那麼這個被自己腦補過無數次的「不在」, 真正發送出去的一刻, 保證你爽過搶紅包了。

除了被拉黑或刪除的情況外, 也不排除對方以為你是在跟他開玩笑。 面對如此樂觀積極的正能量, 相信你也不好意思不尬聊下去了。

一般人見自己在你這兒這麼沒有存在感, 可能也就自動消失了;若對方是一個執著的人, 可能會耐心地自報家門, 然後你可以尷尬而不失禮貌地說上一句:「好久沒聯繫了, 抱歉之前沒有備註。 」

能有效擊退以借錢或湊份子錢為目的發來的「在嗎」。

無奈回應型

適用範圍:即使收到這樣讓你糟心的資訊, 仍想與之維持交際的好友。

這兩種回法雖然同樣表達的是「我在」的資訊, 但是你語氣中的無奈和壓抑的不耐煩, 還是有希望提醒對方你並不喜歡這樣的聊天開始方式。

當然, 對方也很有可能並不能成功接收你語氣中的情緒。

最好的情況是發送出去的時候對方恰好也在, 不然不知某年某月的某一天, 你會再次收到這樣一條消息:

還在嗎?

裝瘋賣傻型

適用範圍:只要你開心, 沒有限制範圍, 但是有被當成 2B 的風險。

不如我們就互相假裝是爸爸線上好了。

其實「在嗎」是個哲學問題, 每次被這樣問, 我都會質疑自己存在的真實性。

偽裝成系統, 是我最後的保護色。

見色忘病型

適用範圍:應用範圍極窄, 如果你有曖昧物件或暗戀物件, 不妨一試。

使用前務必把握好和對方關係的火候, 否則有適得其反、把對方嚇跑的風險。

大仙算命型

適用範圍:熟知對方套路, 八成他又是想找我幹嘛了。

但當下就是任性不想理他。

在嗎?

直接不回復, 此時無聲勝有聲。

一般半個小時後, 對方就會耐不住直接說事了;或者, 對方也把這事兒忘了, 就讓往事隨風都隨風……

現代人每天要處理成百上千條資訊, 而像「在嗎」這種零信息量的消息, 很難吸引對方的注意力去處理, 實質上是在提高彼此的溝通成本。 線上交流能夠提高溝通效率, 但是「在嗎」無疑是在拖後腿。

在聊天時, 人們都習慣於通過分析對話資訊把控接下來的節奏, 而面對「在嗎」, 生出的失控感和未知感會讓人感到焦慮。

開門見山地聊天, 直接道出原委, 是在給對方留有餘地, 是高「聊商」的表現。

人們之所以對「在嗎」感到壓力, 也許是因為, 它成了一種套路的先行者, 帶給了我們「聯繫必有事,有事才聯繫」的印象。

我們期待著「在嗎」過後,緊接著的是溫情的問候或好久不見的寒暄,而不僅是冷冰冰的索取資源。畢竟我們心中真正的朋友,並不會單方面索取,而是儘量不給對方添麻煩,共同支撐前行。

帶給了我們「聯繫必有事,有事才聯繫」的印象。

我們期待著「在嗎」過後,緊接著的是溫情的問候或好久不見的寒暄,而不僅是冷冰冰的索取資源。畢竟我們心中真正的朋友,並不會單方面索取,而是儘量不給對方添麻煩,共同支撐前行。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